崔國棟
早晨讀完作家汪泉先生的新作《隨風而逝》,掩卷之后,我的心思還繼續(xù)停留在作者理性又動情的敘述中。我不是把自己帶入到那立體的場景、鮮活的故事中,我本身就如書中兩個舅舅一樣,就是故事的一部分。因為書中那些死難者無法攥緊的拳頭,那不甘心閉上的眼睛;那些死難者家屬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哭聲;那些出于各種原因,與陽鋼公司達成協(xié)議后的親友們心有不甘的嘆息聲;那十二個亡靈留下的一長串鰥寡孤獨、父母妻兒;那一紙鉛黑色的承諾書、公開信、申訴書;那鐵灰色的死難者名單;那一排排冰冷的再也無法站起的尸體,宛若一幅幅電影畫面一樣,在我眼前閃現(xiàn)。我知道,這一切并沒有隨風而逝!
《隨風而逝》以兩個舅舅的親身經(jīng)歷,話分兩頭各表一枝的敘述方式,以時間為橫軸、空間為縱軸、各色人物的視角為豎軸,給我們展示了陽鋼公司“8.16”重大火災(zāi)事故從發(fā)酵、發(fā)生、救援、死難、善后、追責、談判、斗爭、反腐、拘捕、出殯、埋葬到最后不了了之塵埃落定,一切又回到繁復無盡的黑暗井巷任你左沖右突也不得脫困的場景。兩個舅舅,他們一個是大火事故的始作俑者、直接責任人,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另一個舅舅則是代表公義、代表親情、代表世俗、代表弱勢群體。雖然他倆身份不一樣,但他們對事故的判斷和認知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就像兩根平行的鐵軌卻在這里相交了。正如作者在《序語》中說:“兩個舅舅,和他們的兩個外甥一樣,同時掉入漆黑的井巷,在濃烈的煙塵中,開始各自尋找出口?!庇衷谧詈蟮摹恫⒎墙Y(jié)語》中說:“兩個舅舅,沒有一個找到出口,和兩個外甥一樣,陷入深深的井巷中?!彼麄儗@個世界的感受竟然也有著驚人的相似,那就是“鐵”和“灰”。
鐵的山、鐵的石、鐵的風、鐵的霧、鐵的門、鐵的窗、鐵的人、鐵的心、鐵青的臉、鐵冷的話、鐵的規(guī)制、鐵的官官相護、鐵的因果報應(yīng),灰的天、灰的地、灰的雨、灰的霧、灰的房屋、灰的賓館、灰的條文、灰的規(guī)則、灰色的語言、灰色的答復、灰色的允諾、灰色的人心。從頭至尾彌漫著鐵灰色的濃霧,構(gòu)成了整本書的底色。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學院發(fā)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jīng)降落下來?!边@是我和鐵幕一詞的第一次相遇。顯然作家汪泉試圖打破籠罩在頭頂?shù)牧硪环N鐵幕,試圖尋找鐵的黑幕下被掩蓋的真相、鐵幕下的出口,為升斗小民找到哪怕是一絲的光亮。顯然,作家的尋找失敗了。面對鐵幕之下冷酷的現(xiàn)實,深感個體的渺小、單薄,只好選擇妥協(xié)、退讓。但他對真相的探尋、對真理的堅持、對人權(quán)的維護、對特權(quán)的鄙視,即是像堂吉訶德一樣,仍然令人肅然起敬。
在《隨風而逝》中,這些有形或是無形的鐵中,我覺得起決定作用的是鐵的利益、永恒的利益;是令人心寒齒冷對世界難以產(chǎn)生熱度的人的鐵心。陽鋼公司,源于那一道黑魆魆的山,在秋天八月的陰風苦雨之下,那鐵色的面貌顯出幾分猙獰。那座山下,蘊藏著陽鋼公司崛起于戈壁荒灘的礦石。山是無辜的、石頭是無辜的、風是無辜的、秋雨是無辜的,可是在失去兒子、失去丈夫、失去父親的人眼里,他們都成了殺死十二條生命的幫兇,變得冰冷可怕。對這些普普通通的百姓來說,錯綜復雜深不可測的官場網(wǎng)絡(luò),出事以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寧人的隱性規(guī)則。干巴巴冷冰冰的事故調(diào)查報告,一次次帶著希望與陽鋼公司談判協(xié)調(diào)一次次失望而歸,近三年來三位為救人而死的家屬們懷著極大的悲痛,拖著病體往來奔波于陽關(guān)、省城、住地,讓淚水成河、失望成河的現(xiàn)狀,任你是一個鐵打的人,也經(jīng)不住這千般萬般的折騰磨難。
故事并不復雜。專門的調(diào)查組經(jīng)過漫長的調(diào)查,卻得出了與死難者家屬、各種媒體,甚至因此獲罪的礦長、副礦長等人大相徑庭的結(jié)論。三個奮勇沖在前面、深入險境救人的勇士,他們當時想的就是救人要緊,因為困在井下的九個人,發(fā)出求救的信號已經(jīng)三四個小時了,他們還在寄希望于副礦長的“等待救援”,每耽誤一秒,死神就離他們更進一步。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觀念、基本的是非標準、基本的做人原則,使他們邁出了沖向黑暗的腳步。至于在施救的過程中,是否有組織指揮、是否有責任關(guān)系、是否是主動參戰(zhàn)、是否有豪言壯語、是否有會議記錄,真能成為是否是烈士、見義勇為的依據(jù)嗎?因為法律是講理的,這個理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理,是公理!是民眾意見的最大公約數(shù)。因而,法律又是最講情的。從法律條例產(chǎn)生之日起,它們就成了判斷是非的準繩。但是正如菜刀,它可以待在廚房里、案板上,那是制作美味佳肴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強暴面前、在威脅面前,它是維護自身安全免受侵犯的依仗;在歹徒那里,無疑成了喋血殺人傷天害理的利器。在鐵的利益面前,當事的雙方,都想拿起法律這個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結(jié)果最終發(fā)現(xiàn),彼此對法律條文的認識、對法律條文的解釋,是完全不對等的。站在公權(quán)的一方,顯然有著更加強大的支持,即是有了基于“成例法”可以參照的天津大火、涼山大火、陽鋼大火最終的評判,并沒有朝著弱勢的受害者一方傾斜。當受難者家屬無地自容、試圖找一個具體的人,拼一個魚死網(wǎng)破、頭破血流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對面是一個叫“組織”、“單位”、“公司”、“規(guī)定”的家伙,你空有一腔怒火,義憤填膺又如何!只有搖頭嘆息,只盼上天開開眼,為自己,為死去的人洗脫冤情了。
王五常、許正山、馬震、銀馬烈、劉桐、張三巖、徐大江……這一系列人物,都是在利益面前喪失了立場、喪失了黨性、喪失了原則、喪失了人性。處在權(quán)利上游的人為下游的人提供保護、提供權(quán)利、提供機會,而處在下游的人向上輸送真金白銀、珍玩書畫、香車美女,以此獲得更大的權(quán)利和向上攀爬的機會。上游的人,身在明處,利在暗處,冠冕堂皇,風光無限,表現(xiàn)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樣子。言必稱反腐倡廉、不忘初心、從嚴治黨,但他們在私下里,拉幫結(jié)派、排除異己,在金錢、美女、權(quán)利面前,什么黨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父母的教育、黨的教育全成了白天的遮羞布,撕了下來,露出其寡廉鮮恥,貪婪無底、殘酷冷漠的面目。處在下游的人,同樣是利益鏈條上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他們是事故的始作俑者、草菅人命、以次充好、欺上瞞下、混淆視聽、表面文章、形式主義,重檢查輕落實,是他們的強項。他們表面光鮮如一襲華麗的旗袍,內(nèi)里爬滿了虱子。內(nèi)心里早已不是基層領(lǐng)導、不是國家公務(wù)員、不是人民的勤務(wù)兵,而是掌權(quán)者的爪牙、權(quán)貴的代理人、豪門的鷹犬、百姓頭頂?shù)睦蠣?。防毒面具變成了防塵面罩、氧氣瓶沒有氧氣、排風機價格虛高、防護支架偷工減料,內(nèi)里墊滿了易燃的麥草草簾;事故發(fā)生后,不作為、亂作為、互相推諉、沒有責任、沒有擔當,更沒有起碼的科學施救措施,讓本可避免的一場災(zāi)難,血淋淋發(fā)生在面前,他們就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那可憐的被困于井下的九個工人,還有為救人而獻身的三位勇士,在他們眼里,不過是一根草芥、一粒沙子、一塊石頭,頂多是一塊燃燒的石頭??纯催@些在利益面前前赴后繼互相勾結(jié)的人們,讓你很難相信,他們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如果不是這樣一場大火,這一切丑劣不堪的內(nèi)幕又怎能大白于天下,那些視人命如螻蟻的貪官污吏又怎能東窗事發(fā),被押上審判臺?
事故發(fā)生后,各種人物粉墨登場。他們當中有安監(jiān)局的、有市政府的、有陽鋼集團的……他們占據(jù)了事故通報的頭版頭條,以顯示他們的敬業(yè)和辛苦,多么的日理萬機、多么的把人民的利益擺在前面。做夠了樣子、拍完了鏡頭、撇清了責任,他們就隱身了。他們看起來就像是跑龍?zhí)椎难輪T,實則大權(quán)在握。剩下的事情就交給畫著紅唇的易組長、假大空會唱戲的高局長、大包大攬的董事長、擅長太極的王部長、梳著背頭年輕氣盛的調(diào)查組員、看守所的“那家伙”等等,他們同樣代表著各方的利益和職責,勤勤懇懇履行著上級下達的指令,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存在感,有時還不忘灑幾點同情的淚水,或是幾句有溫度的話語。他們一開始都會和顏悅色讓你倍感溫暖,但在“但是”以后,就完全換了一副公事公辦的語氣,一副愛莫能助的表情,在冰冷的法律條文面前,唯唯諾諾含糊不清,對條文的理解都基于如何最小化的承擔責任,沒有為死者爭取一絲的利益,反而把如何將十二位死難者的家屬以各個擊破、分化瓦解、挑撥離間、威逼利誘等方式勸走哄走,作為邀寵請賞的資本。他們都聽命于整個故事中相關(guān)一方的上級,而上級還有上級,不能說他們是壞人,我只能稱他們?yōu)榛疑娜?。在這個物欲橫流崇拜權(quán)利的時代,一個人潔身自好、公正無私、扶弱濟困,救死扶傷還真不容易,所以當他們夾在受難者和責任方之間疲于奔命兩頭受氣的時候,不由得生出幾分憐惜,看來大家都不容易啊。
與官僚主義者的丑惡嘴臉相比,更加真實的是那些家屬和他們的至親好友們,是那些真正為人民服務(wù)的新時代的國家公務(wù)人員,他們代表了社會金字塔底部真實的面貌,沒有虛偽、沒有遮掩、沒有隱瞞、原汁原味、有血有肉,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到來自人間的親情和溫暖,這也是全書中難得一見的亮色。
先是那些死難者家屬,各家各戶依據(jù)不同的處境,提出了近似可憐的訴求。靳凱是劉桐的外甥,劉桐為自己的瀆職失職貪婪得到應(yīng)有的懲罰,可說是罪有應(yīng)得。但撫養(yǎng)劉桐從小長大的靳凱媽媽,知道劉桐為此事故可能會把牢底坐穿,而自己的兒子已經(jīng)死了,活著的人還得活,沒有提任何要求,早早埋葬了兒子,希望以此行動來減輕兄弟的罪責,即是不久就跟著兒子去了另一個世界,自始至終也沒有對弟弟有一絲絲怨言。這種血濃于水的親情、這種至少在他們家庭來說顧全大局的做法,讓一個普通的農(nóng)家婦女高大的形象、高尚的人格一下子立了起來。鐘廣文他的死換來的是女兒和續(xù)弦的兒子的工作。他是救人者之一,先是救出了羅西,二次進入礦洞后再也沒有回來,他的事跡更加感人??伤募胰酥?,信佛的人必須在第七天埋葬,才好托生,最后被埋在懸壁長城下的一座私家寺廟里,接受佛家的超度。房家玉,受困者之一,死時三十一歲,留下一個孩子,他的訴求是給媳婦安排一份工作,公司答應(yīng)了,安排的是保安。給一個女人安排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后來安排在監(jiān)控室看錄像。黃輝也是施救者之一,留下兩歲多的兒子,他的媽媽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在蘭州結(jié)婚買房,正好那大兒子的生命換來的款項去付首付。強宏家的兩個孩子安排了工作,埋葬時家里無一分錢,全是工友們湊錢辦了喪事,等賠款下來再還給大家。李玉成家的訴求是給兒子安排工作,陽鋼答應(yīng)了,但安排的工作都是力氣活,還不如自己的廚師工作,后來要求已經(jīng)四十九歲的妻子提前退休,被拒絕,說是法律法規(guī)不允許。不論這些死了的人,還是活著的人,都是那樣的卑微而又堅韌。他們遵循著民不與官斗、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傳統(tǒng)習俗,他們?nèi)菀诐M足,也很現(xiàn)實,他們甚至對陽鋼的息事寧人的撫慰產(chǎn)生一種感激。他們的悲傷,他們的逆來順受,他們的低眉順眼,都是幾千年中國百姓的真實寫照。有人說過,中國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百姓,我不知道是一種嘉獎還是揶揄。人們通常都看到的是高樓大廈里的金碧輝煌,誰又把目光投向過底層的一塊磚頭?
王筱最終在殯儀館停放了二十三天后,被從遙遠的陽關(guān)拉回到生他養(yǎng)他的家鄉(xiāng),埋葬之地是一處水草豐美的山崗。站在那里西望,天盡頭有他的妻子、孩子,有他熱愛的陽鋼、有同他一塊乘上死亡之列的戰(zhàn)友。他是爸爸媽媽的獨生子,留下了一歲八個月的兒子,留下了善良端莊美麗賢惠的妻子。他的父母、妻子,以及所有的親人,無不為他的壯烈犧牲而痛哭流涕。他的親人們?yōu)榱私o死去的人一個說法、為了給活著的父母一個安慰,為了給未來的孩子一個交代,他們團結(jié)起來,據(jù)理力爭,他們施展自己所有的智慧和能力,只為他們深愛的孩子追回必須的社會聲譽和對逝者生命起碼的尊重。當他們實在得不到立竿見影的答復后,還是選擇了妥協(xié),“他們和另外兩位犧牲的救人者家屬一樣,懷揣一紙陽鋼公司出具的承諾書、等待事故調(diào)查報告、等待烈士申請下文、等待陽鋼內(nèi)部對他們的褒獎、等待著一個八萬多人的單位給他們一個公正的說法。”(引自《隨風而逝》)事實證明,這三個救人者家庭被忽悠了,三年過去了,他們東奔西跑、四處求告、把好人跑成了病人、把受害者變成了“上訪戶”,在一次次等待上級調(diào)查、等待補充材料的含混不清冷漠的答復中,消解著這些人的精神和體力,他們一次次帶著希望而去,背負失望而來,任剛剛結(jié)痂的傷口一次次被撕開,點點滴滴都是血啊,又有誰知道!
著名作家余華說過:“最好的閱讀是你懷著空白之心去閱讀,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那種閱讀,什么都不帶去,這樣的閱讀會讓自己越來越寬廣;如果以先入為主的方式去閱讀,就像挑食似的閱讀,會讓自己變得狹窄起來?!蔽易x《隨風而逝》,不僅不是赤條條空白之心閱讀,而是那一幕幕場景就如電影畫面一樣真實地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我本身就是畫面中人,對我來說,無疑又是一次心靈的悲傷之旅、一次靈魂的深度拷問、一次精神的血色洗禮、一次生命意義的追問。這樣的閱讀確實決定了我的閱讀感受越來越逼仄。這本書,它不是紀實小說、它不是報告文學,他是《8.16大火調(diào)查報告》的調(diào)查報告。當我如釋負重般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呼吸很不順暢,我的胸口仿佛壓著一塊大石頭,好像我也墜入作者筆下的深巷中了。
高原之上,悲慟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