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感恩沉思干預提升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研究

      2019-12-02 05:57吳正慧趙占鋒李寶石藍水萍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9年11期
      關鍵詞:生活滿意度感恩

      吳正慧 趙占鋒 李寶石 藍水萍

      摘?要?為檢驗感恩沉思干預對提升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效果,本研究將自愿報名的48名大學生隨機分為干預組24名和對照組24名。干預組接受連續(xù)四周的感恩沉思干預,對照組不接受干預,干預前后均對兩組被試施測六項目感恩問卷和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問卷。結(jié)果表明,在后測階段,干預組的感恩水平和生活滿意度與前測相比有顯著提升,并且顯著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感恩沉思干預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感恩水平和生活滿意度。

      關鍵詞?感恩沉思干預;感恩;生活滿意度

      分類號?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11.004

      1?問題提出

      幸福是人類追尋的終極目標,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使對幸福感的研究成為熱點。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LS) 作為主觀幸福感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相對于情感部分更為穩(wěn)定和易測量,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者多傾向于采用生活滿意度來衡量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王鑫強,張大均, 2012)。

      感恩與生活滿意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感恩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功能,研究表明,感恩與積極情緒、樂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存在正向聯(lián)系,而與消極情緒、焦慮、抑郁癥狀存在負相關(王鑫強,張大均, 2012; Emmons & Mccullough, 2003)。在控制了大五人格后感恩仍然能夠解釋生活滿意度的改變(Wood, Joseph, & Maltby, 2008)?;诖?,對感恩干預策略的開發(fā)備受國內(nèi)外研究者的關注,感恩干預被認為是積極心理學運動的一個重要成功,并被作為一種臨床技術(Seligman, Steen, Park, & Peterson, 2005; Wood, Froh, & Geraghty, 2010)。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被試接受感恩干預后,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會有顯著的提升,而消極情緒會有顯著的下降(張巍,朱澤,陳萌萌,龔先旻,張西超,2014; Froh, Kashdan, Ozimkowski, & Miller, 2009; Sheldon & Lyubomirsky, 2006; Wood et al., 2010)。

      大學生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又處于感恩意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張睿,宛蓉, 2015),感恩可能比暫時的快樂更有益于他們(Burzyńska,2018)。感恩教育一直以來都為高校所重視。所以,有必要探討有效的感恩干預方法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水平,進而提升生活滿意度。

      目前,感恩干預主要存在三種策略:感恩記錄(gratitude lists)、感恩沉思(gratitude contemplation)和表達感恩行為(感恩拜訪)(behavioral expressions of gratitude)。其中,感恩沉思是一種最新且仍在發(fā)展中的方法(Burzyńska,2018)。感恩沉思對于積極心理狀態(tài)的提升作用也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感恩沉思可以引發(fā)被試更多的積極情感和更少的消極情感 (Watkins, Woodward, Stone, & Kolts, 2003)。與回憶難忘事件的對照組相比,接受4周感恩沉思干預程序的實驗組報告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自尊水平,感恩沉思對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長期效果(Rash, Matsuba, & Prkachin, 2011)。研究者以177名健康專業(yè)人員為被試,為其提供感恩沉思干預,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短期訓練,被試的感恩水平、幸福感、自我同情以及向他人提供同情關懷的信心等積極情緒得以顯著提升(Rao & Kemper, 2016)。

      目前,一些簡單的感恩練習已經(jīng)被開發(fā)出來以提升感恩水平,但是,對于感恩沉思的研究很少,感恩沉思仍然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Burzyńska,2018)。另外,國內(nèi)外不少研究致力于使用感恩干預提升生活滿意度,但是,干預策略多采用感恩記錄和感恩拜訪,鮮有研究探討感恩沉思對于提升生活滿意度的有效性。在關于感恩沉思的研究中,研究不同的被試群體是有益的嘗試。以往研究較少關注大學生群體,以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O Leary & Dockray, 2015)、健康專業(yè)人員(Rao & Kemper, 2016)等為被試,其效果是否可推廣到大學生群體有待驗證。另一方面,評估感恩沉思的跨文化影響是研究趨勢所在。研究表明,集體主義文化中的感恩活動可能會產(chǎn)生不同于個人主義文化的效果(Sin & Lyubomirksy, 2009)。而已有的感恩沉思干預研究基本上都在西方文化背景中進行,國內(nèi)對于感恩干預策略的實驗研究很少(張萍,張敏,2016),更缺乏對感恩沉思的探討。鑒于此,本研究采用干預組與中性對照組比較的前、后測研究,在大學生中檢驗感恩沉思干預的現(xiàn)實效果,既包括對感恩水平的影響,又包含對生活滿意度的作用,以期豐富感恩干預模式,更好地幫助我國大學生提升生活滿意度,并推廣感恩沉思干預在國內(nèi)的應用。

      2?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通過公開宣傳招募的方式,在廣西某高校選取自愿參加活動的48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到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24人。其中,干預組男生12人,女生12人;平均年齡19.21±1.02歲。對照組男生12人,女生12人;平均年齡20.04±0.75歲。

      2.2?研究設計

      2.2.1?施測方法

      本研究對干預組和對照組均先后進行了兩個時間點上的問卷測試。前測是在啟動干預的同一天,對其感恩水平和生活滿意度進行測量,并進行同質(zhì)性檢驗,作為被試的基線水平;后測是在結(jié)束干預的同一天,同樣對其感恩水平和生活滿意度進行測量,作為被試的后測水平。

      2.2.2?干預實施程序

      干預采用了Watkins等(2003)提出的感恩沉思干預范式(Watkins et al., 2003)。該范式讓被試沉思或記錄較感恩事件更為廣泛的積極生活經(jīng)歷,干預時間較短,往往只持續(xù)幾分鐘,對于需要激發(fā)即時積極情緒的臨床治療或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在本研究中,干預組進行為期四周,每周一次的感恩沉思干預,對照組不接受任何干預訓練。干預指導語如下:“在過去的七天里,有沒有讓你感激的事情或者讓你想說感謝的人?當你己經(jīng)想到時請舉手示意。

      你可能同時想到了很多件事。在接下來的5分鐘里,請具體回憶其中的一件。就好像電影鏡頭,聚焦到一個場景慢慢展開。請你回憶當時的情景,是在哪里?都有誰在場?你們在干什么?發(fā)生了什么事?你當時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請盡可能的在你的腦海中回想,越真實越好。

      請將你剛才回憶的內(nèi)容寫在發(fā)給你的信箋上?;貞浶殴{只作研究使用,會為你保密。”

      2.3?研究工具

      2.3.1?六項目感恩問卷

      六項目感恩問卷(Gratitude Questionnaire-6, GQ-6)由McCullough等人編制,用來測量個體在感恩傾向上的差異。包括6個題項,采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7級評分,其中,3和5題為反向計分。得分越高意味著個體的感恩傾向越高(張利燕, 侯小花,2010)。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hen & Kee, 2008)。在本研究中,該問卷兩次測量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前測α=0.78,后測α=0.75。

      2.3.2?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問卷

      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問卷(CASLSS)以Huebner(1994)編制的青少年多維生活滿意度量表為基礎,包括友誼、學校、家庭、學業(yè)、自由和環(huán)境6個維度,共36個條目(張興貴,何立國,鄭雪,2004)。采用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7級評分。其中,第3、4、9、10題反向計分,得分越高,生活滿意度越高。該問卷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1,間隔1個月的重測信度為0.82,信效度較高。在本研究中,該問卷兩次測量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前測α=0.89,后測α=0.93。

      2.3.3?自編感恩沉思活動反饋表

      用于了解干預組學生參與活動后的感受和收獲(王恩娜,彭賢,2017),在四次活動結(jié)束后由學生填寫。

      3?結(jié)果

      3.1?干預對大學生感恩、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3.1.1?描述統(tǒng)計

      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感恩沉思干預前,干預組和對照組的感恩水平和生活滿意度沒有顯著差異(t值分別為0.03、1.47,p值分別為0.15、0.10),表明兩組被試具有較好的同質(zhì)性。

      3.1.2?感恩水平的變化

      以測量時間(前測、后測)為組內(nèi)變量、組別(干預組、對照組)為組間變量,以感恩水平為因變量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組別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46)=2.40,p>0.05,η2=0.05;測量時間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46)=7.94,p<0.01,η2=0.15;兩者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46)=13.58,p<0.01,η2=0.23。

      簡單效應分析結(jié)果表明,前測時兩組的感恩水平?jīng)]有顯著差異(p>0.05),而后測時干預組的感恩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另外,干預組的后測感恩水平與前測相比有顯著提升(p<0.001),而對照組前后測差異不顯著(p>0.05)。

      3.1.3?生活滿意度的變化

      以測量時間(前測、后測)為組內(nèi)變量、組別(干預組、對照組)為組間變量,以生活滿意度水平為因變量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組別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46)=4.75,p<0.05,η2=0.09;測量時間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46)=4.57,p<0.05,η2=0.09;兩者的交互作用邊緣顯著,F(xiàn)(1,46)=3.86,p=0.056,η2=0.08。

      進一步進行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前測時兩組的生活滿意度水平?jīng)]有顯著差異(p>0.05),而后測時干預組的生活滿意度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另外,干預組的后測生活滿意度水平與前測相比有顯著提升(p<0.01),而對照組沒有顯著變化(p>0.05)。

      3.2?活動反饋表評價情況

      為了解干預組成員在干預活動中的收獲,對成員填寫的活動反饋表進行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成員的收獲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①感恩意識獲得提高,例如“一開始很難進入狀態(tài),覺得平淡的大學生活沒有什么值得感恩的,慢慢發(fā)現(xiàn)只要留心,生活中有許多微小的事情值得感恩”“我們并非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很多的人和事與自己相關”“應該記住我們要感謝并且應該感謝的人”;②認識到所獲得的一切并非理所當然,更加珍惜他人的付出,例如“學會了感恩而不是一味索取”“明白了身邊的朋友、親人、戀人是如此的好,他們總是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應該好好去珍惜這一份份情誼”;③更加關注生活中的積極信息,例如“感覺生活其實挺美好”“看待生活更加陽光”“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回憶”;④愿意用行動來回報施恩者,例如“用行動去面對生命中他人對我的付出”。

      4?討論

      4.1?感恩沉思干預程序?qū)Ω纳拼髮W生生活滿意度的有效性

      與Waktins等人的干預效應一致(Watkins et al., 2003),本研究所使用的感恩沉思干預方案在大學生群體中同樣有效。另外,根據(jù)干預組成員活動反饋表的填寫內(nèi)容,大多數(shù)成員對持續(xù)四周的感恩沉思程序持有積極的評價,再次驗證了干預的實效性。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相比于沒有接受任何干預的對照組,感恩沉思程序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感恩水平。感恩沉思是一種簡潔的感恩干預程序,雖然每次實施時間短暫,卻能使個體關注積極經(jīng)歷,從而激發(fā)即時積極情緒(Wood, Froh, & Geraghty, 2010)。啟動的積極情緒會在較短時間內(nèi)激發(fā)個體的感恩情緒體驗和感恩行為傾向。個體以感恩的方式對他人的恩惠進行回應,有可能產(chǎn)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從而贏得更多社會支持,而已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感恩有直接的預測作用(王建平,喻承甫,曾毅茵,葉婷,張衛(wèi),2011)。另一方面,感恩情緒體驗的積累也可導致感恩水平的提升(張萍, 2012)。

      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感恩沉思程序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從而拓展了現(xiàn)有的研究視野,為國內(nèi)大學生改善生活滿意度的實踐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干預途徑。在控制人格因素的影響之后,感恩對生活滿意度具有獨特的預測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可能具有因果關系的性質(zhì),這已經(jīng)為眾多研究所證實(劉松,陳立夫,游旭群,2017)。生活滿意度是個體根據(jù)自身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zhì)量做出的主觀評估(Shin & Johnson, 1978),是主觀幸福感中的認知成分(Diener,1996)。研究表明,更容易回憶生活中愉快經(jīng)驗的個體更快樂,對他們的生活更滿意(Tamir & Robinson, 2007)。感恩的人生活滿意度更高,原因可能是他們更為珍惜當下所有(Larsen & Mckibban,2008),對周圍事物歸因方式更為積極(Emmons & McCullough, 2003),對生活抱有積極展望(Wood, Maltby, Stewart, & Joseph, 2008)。本研究所使用的感恩沉思干預程序是通過讓個體聚焦于記憶中愉快的生活事件來提升其生活滿意度。感恩沉思干預可以使成員得以重新回顧令其感恩的人或事,并再次充分體驗當時的積極情緒。沉思過后回憶內(nèi)容的書寫使成員的感受進一步強化。多次活動后,成員更容易獲得生活中的積極信息,對社會情境抱有更積極的認識,從而使生活滿意度得以提升。

      同時,干預程序起效還需要主持人具有較強的心理輔導工作能力。感恩沉思干預的關鍵是引導成員進入感恩沉思狀態(tài),否則成員會因為程序的單一而排斥或者放棄。在四次干預過程中,主持人能夠運用指導語有效地引導成員進入沉思狀態(tài),并營造安全、接納的團體氛圍鼓勵成員記錄回憶內(nèi)容,強化成員的感恩積極體驗。

      4.2?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檢驗了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感恩沉思干預程序?qū)τ谔嵘髮W生感恩水平和生活滿意度的效果,并且對程序進行了一定的調(diào)整和改進,對該程序的進一步完善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為大學生感恩教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參考。

      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干預時間較短,沒有對干預的效果進行長期跟蹤調(diào)查。(2)在干預過程中,領導者的能力、背景音樂、活動的環(huán)境等無關變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影響實驗的信效度,并且會限制干預方案的推廣。(3)干預程序過于重復單調(diào)。每次一樣的干預程序會使成員失去興趣,難以投入,而部分成員的排斥又會對團體中其他成員產(chǎn)生影響。

      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增加樣本量,結(jié)合定性研究方法評估干預的即時效果并進行縱向研究考察長期效果。另外,應對感恩沉思干預程序進行本土化的調(diào)整和改進,增加干預次數(shù)。在干預過程中,強化對無關變量的控制,如固定背景音樂的類型,設計多套標準化的指導語輪流使用,活動過程中使被試得到互動和反饋。還應進一步將感恩沉思干預程序與其他干預策略相結(jié)合,取長補短,實現(xiàn)干預效應的最大化,進而開發(fā)出適合我國大學生特點的感恩干預方案。

      參考文獻

      戴曉陽, 張進輔, 程灶火 (2010). 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劉松, 陳立夫, 游旭群 (2017). 感恩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多重中介探究. 心理科學, 40(4), 954-960.

      王恩娜, 彭賢 (2017). 沙盤游戲和薩提亞模式結(jié)合的團體輔導提升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5(2), 315-318.

      王建平, 喻承甫, 曾毅茵, 葉婷, 張衛(wèi) (2011). 青少年感恩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7(3), 260-266.

      王鑫強, 張大均 (2012). 初中生生活滿意度的發(fā)展趨勢及心理韌性的影響:2年追蹤研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8(1), 91-98.

      張利燕, 侯小花 (2010). 感恩:概念、測量及其相關研究. 心理科學, 33(2), 393-395.

      張萍(2012). ?感恩情感的形成機制及其干預:基于物質(zhì)和狀態(tài)的研究視角.博士學位論文.上海師范大學.

      張萍, 張敏 (2016). 認知重評干預對大學生狀態(tài)感恩的影響.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4(1), 164-168.

      張睿, 宛蓉 (2015). 團體輔導在中學生感恩教育中的實踐研究. 教學與管理, (9),81-83.

      張巍, 朱澤, 陳萌萌, 龔先旻, 張西超 (2014). 工作場所中的主觀幸福感干預研究. 心理與行為研究, 12(6), 831-839.

      張興貴, 何立國, 鄭雪 (2004). 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結(jié)構(gòu)和量表編制. 心理科學,27(5), 1257-1260.

      Burzyńska,B. (2018). Gratitude contemplation as a method to improve human well-being and physical functioning: theoretical 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Education, Health and Sport, 8(3), 298-311.

      Chen, L. H., & Kee, Y. H. (2008). Gratitude and adolescent athletes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9(2), 361-373.

      Diener, E. (1996). Traits can be powerful, but are not enough: Lessons from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0(3), 389-399.

      Emmons, R. A., & Mccullough, M. E. (2003).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84(2), 377-389.

      Froh, J. J., Kashdan, T. B., Ozimkowski, K. M., & Miller, N. (2009). Who benefits the most from a gratitude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xamining positive affect as a moderator.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5), 408-422.

      Larsen, J. T., & Mckibban, A. R. (2008). Is happiness having what you want, wanting what you have, or both?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4), 371-377.

      OLeary, K. & Dockray, S. (2015). The effects of two novel gratitude and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s on well-being.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1(4),243-245.

      Rao, N., & Kemper, K. J. (2016). Online training in specific meditation practices improves grati-tude, well-being, self-compassion, and confidence in providing compassionate care among health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2(2), 237-241.

      Rash, J. A., Matsuba, M. K., & Prkachin, K. M. (2011).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Who benefits the most from a gratitude intervention?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3(3), 350-369.

      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5), 410-421.

      Sheldon, K. M., & Lyubomirsky, S. (2006). How to increase and sustain positive emotion: The effect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visualizing best possible selves.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2), 73-82.

      Shin, D. C., & Johnson, D. M. (1978).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5(1-4), 475-492.

      Sin, N. L. & Lyubomirsky, S. (2009). 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practice-friendly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5), 467-487.

      Tamir, M., & Robinson, M. D. (2007). The happy spotlight: positive mood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rewarding information.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8), 1124-1136.

      Watkins, P. C., Woodward, K., Stone, T., & Kolts, R. L. (2003). Gratitude and happiness: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1(5), 431-452.

      Wood, A. M., Froh, J. J., & Geraghty, A. W. A. (2010).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7), 890-905.

      Wood, A. M., Joseph, S., & Maltby, J. (2008). Gratitude uniquely predicts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cremental validity above the domains and facets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1), 49-54.

      Wood, A. M., Maltby, J., Stewart, N., & Joseph, S. (2008). Conceptualizing gratitude and appre-ciation as a unitary personality trait.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3), 621-632.

      Effects of Gratitude Contemplation Intervention on

      Improving Life Satisfa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WU Zhenghui1; ZHAO Zhanfeng2; LI Baoshi3; LAN Shuiping4

      (1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535011, China)

      (2 School of Teachers,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 551700,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535011, China)

      (4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53501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gratitude contemplation intervention on life satisfa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48 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24) and the control group (n=24). During four weeks,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gratitude contemplation interv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intervention. All of th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Gratitude Questionnaire-6(GQ-6) and the CASLS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four-week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 in the gratitude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tervention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gratitude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us it can be seen, gratitude contemplation intervention could increase efficiently college students level of gratitude and life satisfaction.

      Key words: gratitude contemplation intervention; gratitude; life satisfaction

      猜你喜歡
      生活滿意度感恩
      寬容 守信 感恩
      關于大學生體育活動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的相關分析
      親緣感恩教育研究淺析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盡孝而親不待
      大學生感恩、孤獨感和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大學生感恩、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城市農(nóng)民工生活滿意度調(diào)查分析
      成武县| 沽源县| 兴和县| 安宁市| 大田县| 来安县| 临夏市| 房产| 大悟县| 康乐县| 精河县| 庐江县| 北票市| 茂名市| 紫阳县| 长春市| 贵港市| 梁河县| 怀安县| 临夏县| 平武县| 潼南县| 黔西县| 惠水县| 伽师县| 四平市| 公主岭市| 鸡东县| 庆安县| 淮北市| 周口市| 荆州市| 安丘市| 余干县| 四平市| 大竹县| 华容县| 临沂市| 昌图县| 凤台县|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