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振 姚本先
摘?要?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及人際交往問題存在已久。本研究以留守及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為被試,采用情緒啟動范式探討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特點及對人際交往的影響。結果表明:(1)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對中性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斷容易受到外界情緒信息的影響的程度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2)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接受了不同情緒啟動之后更易出現(xiàn)趨避反應,且這種趨避反應的強度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3)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水平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
關鍵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情緒啟動;人際交往
分類號?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11.001
1?引言
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時期的特殊群體,從針對留守經(jīng)歷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調(diào)查來看,留守經(jīng)歷群體的情緒問題檢出率高于非留守群體(胡江輝, 李潛, 趙文健, 劉衛(wèi)文, 湯夢娟, 2008;溫義媛, 曾建國, 2010;楊曙民, 梁曉穎, 李建秀, 龔曉會, 2008;張莉華,2006;張仕瓊, 2008)。情緒易感性為情緒感染過程中個體的情緒易被他人影響的特質(張奇勇,盧家楣,2013),是情緒與認知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且認知水平的高低受成熟、物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具有自我調(diào)節(jié)作用的平衡過程影響(Kimberly, 2006; Tower, 1996)。對成長過程中處于不利生活條件的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而言,相關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及應用價值,然而目前國內(nèi)有關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的研究尚待補充。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眾多研究表明青年時期是個體生命歷程中情緒障礙發(fā)生率陡然上升的時期(Rutter & Angold, 1992; Forbes, Phillips, Silk, Ryan, & Dahl, 2011)。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及情緒調(diào)節(jié)方式影響著人際關系的好壞(李梅,盧家楣, 2005; 喬建中,饒虹, 2000;王莉,陳會昌, 1998)。在人際關系形成的過程中,情緒的合理表達和情緒體驗的控制起著重要作用(Joseph, Carl, & Linda, 2004),情緒調(diào)節(jié)不良的兒童表現(xiàn)出較多的焦慮行為,更易遭到同伴的拒絕(Eisenberg, Fabes, Murhpy, Maszk, & Karbon, 1995)。情緒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存在較嚴重的人際交往問題(李曉敏,羅靜,高文斌,袁婧, 2009; 李曉敏, 袁婧, 高文斌, 羅靜,杜玉鳳, 2010;徐振軒, 2018),但是鮮有關于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對人際關系影響的相關研究。
根據(jù)農(nóng)村留守經(jīng)歷群體發(fā)展的生態(tài)模型,留守群體與其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在留守群體-留守環(huán)境這一整體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對經(jīng)歷的認知-情感加工作為影響留守兒童發(fā)展的保護性因素(趙景欣, 申繼亮, 2010)。同時,留守群體發(fā)展中的保護性因素的效應可能具有群體特定性,這種群體特定性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固定下來,而這也使得對留守群體青少年群體的認知-情感加工的研究更有意義。
因此本研究共有兩個實驗,實驗一探究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及人際交往過程中喜好判斷的特點,實驗二進一步探究其情緒易感性對人際交往傾向的影響。通過研究他們情緒易感性特點及對人際交往傾向的影響,有助于開發(fā)和提升他們情緒調(diào)節(jié)、交往能力,克服消極情緒對認知的影響,并化留守經(jīng)歷為發(fā)展動力,對維護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構建留守經(jīng)歷對其情緒易感性影響的作用路徑,為高校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的改善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管理提供實證依據(jù)和啟示。
2?實驗一
2.1?實驗目的
情緒易感性包含了人類兩種最基本的心理機能:情緒和認知,而情緒啟動這一實驗范式與情緒易感性在心理機制上存在同構,因此本研究以情緒啟動范式來考察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的特征以及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與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有無差異。
2.2?實驗方法
2.2.1?被試
某大學在讀大二至大四大學生40名,平均年齡22.15(SD=1.61)。本研究將16歲(包括)之前父母是否外出務工時間達到半年以上認定為留守經(jīng)歷,其中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21人,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19人。被試均為右利手,視力或者矯正視力均達到正常水平,無色盲等。所有被試均自愿參加本次實驗,在實驗結束后會給予一定的被試費。
2.2.2?實驗設計
本實驗采用2(被試特征:留守經(jīng)歷、非留守經(jīng)歷)×2(圖片效價:積極圖片、消極圖片)的兩因素完全隨機實驗設計。
2.2.3?實驗材料
實驗啟動材料來自中國情緒材料情感圖片系統(tǒng)(白露,馬慧,黃宇霞,羅躍嘉,2005),從正性圖片庫中選取啟動積極情緒的圖片20張,愉悅度7.09±0.23,喚醒度6.32±0.04,優(yōu)勢度6.78±0.37;從負性圖片庫中選取啟動消極情緒的圖片20張,愉悅度2.17±0.49,喚醒度5.45±0.33,優(yōu)勢度2.73±0.52。積極情緒圖片的愉悅度顯著高于消極情緒圖片F(xiàn) (1, 38)=1641.51, p<0.001, 但是喚醒度[F (1, 38)=1.59, p=0.22]和優(yōu)勢度[F (1, 38)=0.79, p=0.54]差異不顯著。從中國面孔表情圖片系統(tǒng)(龔栩,黃宇霞,王妍,羅躍嘉,2011)選取中性面孔圖片20張用于被試進行喜好判斷,其中男性10張,認同度79.73±8.20,強度5.71±0.20;女性10張,認同度84.36±8.51,強度5.85±0.23。
2.2.4?實驗程序
本實驗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問卷測試階段,目的在于測量被試近1~2周的情緒基線水平;第二個階段為情緒啟動階段,被試將接受積極或者消極的情緒啟動,情緒啟動通過20張帶有情緒信息的圖片實現(xiàn),每張圖片將呈現(xiàn)20次,此階段將由默數(shù)次數(shù)任務來掩蔽真實的啟動任務。具體實驗流程如下:實驗開始時,屏幕呈現(xiàn)注視點+(1000ms),接著閾下呈現(xiàn)積極(消極)的情緒啟動圖片20張,為充分啟動被試的情緒,每張刺激圖片隨機呈現(xiàn)20次,每次呈現(xiàn)時間33ms,圖片之間插入掩蔽刺激+(1000ms)。在情緒啟動階段,要求被試默數(shù)屏幕上閃過的圖片以掩蔽真實實驗目的。第三階段為喜好評定階段,此階段開始時,屏幕呈現(xiàn)注視點+(1000ms),之后對出現(xiàn)的20張中性人物面孔圖片進行喜好判斷,其中1代表非常不喜歡,6代表非常喜歡,每張圖片判斷5次。最后階段為預后處理階段,該階段將為被試解釋實驗真實目的,并為因實驗處理而使被試情緒發(fā)生消極變化而道歉并消除不良影響。
2.3?實驗結果
2.3.1?實驗前被試情緒基線水平
在進行正式實驗之前,分析被試填寫的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得分以進行情緒狀態(tài)分析,后對其進行方差齊性檢驗,顯示其方差齊性。對其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不顯著,負性F (1, 39)=0.07, p=0.795, 正性F(1,39)=2.43, p=0.127。
2.3.2?反應時的差異分析
以被試類型和情緒效價為自變量,反應時為因變量進行兩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齊性檢驗表明兩組之間不同質,F(xiàn)(1, 39)=0.92, p=0.048。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 39)=354.09, p<0.001, η2=0.91,即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的喜好判斷用時[M=1053.69, 95%CI(843.90, 1631.11), 下同]顯著低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M=4264.19, CI(3059.60, 6068.23);情緒效價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 39)=1.835,p=0.184, η2=0.05。被試類型與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 (1, 39)=1.04, p=0.314, η2=0.03。
2.3.3?反應傾向的差異分析
被試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喜好判斷不僅存在反應時差異,反應傾向的差異更為重要。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xiàn) (1, 39)=95.20, p<0.001, η2=0.74, 即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的喜好判斷上[M=5.46, CI(1.02, 8.65 )]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個體[M=3.51, CI(2.02, 5.18)];情緒效價的主效應顯著,F(xiàn) (1, 39)=1074.91, p<0.001, η2=0.97, 即接受積極情緒啟動的個體在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的喜好判斷上[M=6.90, CI(4.01, 8.65)]顯著高于接受消極情緒啟動的個體[M=2.17, CI(1.02, 3.76)];被試特征和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 (1, 39)=354.78, p<0.001, η2=0.91。
簡單效應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當被試類型為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時,情緒效價的簡單效應顯著,F(xiàn) (1, 39)=1405.93, p<0.001,η2=0.87,個體在積極情緒啟動條件下的反應[M=8.27, 95%CI(8.18, 8.67)],顯著高于在消極情緒啟動條件下的反應[M=1.50, CI(1.22, 1.78)]。當被試類型為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時,情緒效價的簡單效應依然顯著, F (1, 39)=92.47, p<0.001,η2=0.71,個體對于積極情緒信息的反應[M=4.59, CI(4.29, 4.89)],顯著高于對消極情緒信息的反應[M=2.72, CI(2.46, 2.97)]。
3?實驗二
3.1?實驗目的
先前研究表明,積極情緒效價的情緒啟動會提高被試的探索,即趨向反應,消極情緒效價的情緒啟動會提高被試的警戒,即回避反應。實驗二旨在探究情緒易感性高低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即不同情緒效價的情緒啟動能否影響被試在人際交往傾向判斷的趨向、回避反應。
3.2?實驗方法
3.2.1?被試
某大學大二至大四大學生60名,平均年齡22.53(SD=1.62),本研究將16歲(包括)之前父母是否外出務工時間達到半年以上認定為留守經(jīng)歷,其中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31人,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29人。被試均為右利手,視力或者矯正視力均達到正常水平,無色盲等。所有被試均自愿參加本次實驗,在實驗結束后會給予一定的被試費。
3.2.2?實驗設計
同實驗一。
3.2.3?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同實驗一。其中,中性人物面孔圖片在本實驗中用于人際交往傾向判斷。
3.2.4?實驗程序
實驗二除階段三的評價任務改為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的人際交往傾向判斷外,其余與實驗一完全相同。
3.3?實驗結果
3.3.1?實驗前被試情緒基線水平
在進行正式實驗之前,分析被試填寫的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得分以進行情緒狀態(tài)分析,后對其進行方差齊性檢驗,顯示其方差齊性。對其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差異不顯著,負性F (1, 59)=0.24, p=0.627,正性F (1, 59)=0.01, p=0.960。
3.3.2?反應時的差異分析
以被試類型和情緒效價為自變量,反應時為因變量進行兩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齊性檢驗表明兩組之間不同質,F(xiàn) (1, 59)=0.79, p=0.07。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xiàn) (1, 59)=36.81, p<0.001, η2=0.40,即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的人際交往傾向判斷反應時上[M=1058.25, CI(688.65, 1586.70)]顯著低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M=1882.73, CI(710.38, 3817.34)];情緒效價的主效應顯著,F(xiàn) (1, 59)=24.04,p<0.001, η2=0.30,即接受積極情緒啟動的個體在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人際交往傾向判斷的反應時上[M=1115.45,CI(688.65, 2747,85)]顯著低于接受消極情緒啟動的個體[M=1798.04, CI(1036.56, 3817.34)];被試類型與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 (1, 59)=4.99, p=0.030, η2=0.08。
簡單效應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當被試類型為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時,情緒效價的簡單效應不顯著, F (1, 59)=3.69, p=0.60, η2=0.06。當被試類型為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時,情緒效價的簡單效應顯著,F(xiàn) (1, 59)=24.63, p<0.001, η2=0.35,個體對于積極情緒信息的反應時[M=1388.30,CI(1119.60, 1657.01)], 顯著短于對消極情緒信息的反應時[M=2284.45,CI(2042.24, 2526.67)]。
3.3.3?反應傾向的差異分析
被試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人際交往傾向判斷不僅存在反應時差異,反應傾向的差異更為重要。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xiàn) (1, 59)=31.24, p<0.001, η2=0.36,即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的人際交往傾向判斷上[M=3.66, CI(1.03, 5.95)]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個體[M=2.75, CI(1.40, 5.88)];情緒效價的主效應顯著,F(xiàn) (1, 59)=483.18, p<0.001, η2=0.90,即接受積極情緒啟動的個體在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的人際交往傾向判斷上[M=4.59, CI(2.49,5.95)]顯著高于接受消極情緒啟動的個體[M=1.86, CI(1.03, 3.13)];被試特征和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 (1, 59)=214.51, p<0.001, η2=0.79。
簡單效應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當被試類型為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時,情緒效價的簡單效應顯著,F(xiàn) (1, 59)=694.40, p<0.001, η2=0.95,個體在積極情緒啟動條件下的反應傾向[M=5.63,CI(5.40, 5.85)],顯著高于在消極情緒啟動條件下的反應傾向[M=1.28, CI(1.04, 1.53)]。當被試類型為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時,情緒效價的簡單效應也顯著, F (1, 59)=26.02, p<0.001, η2=0.46,個體對于在積極情緒啟動條件下的反應傾向[M=3.23, CI(2.97, 3.48)],顯著高于在消極情緒啟動條件下的反應傾向[M=2.36, CI(2.13, 2.59)]。
4?討論
4.1?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特點
實驗一的結果表明,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的喜好判斷上,反應時顯著低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喜好判斷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說明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對于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斷更容易受到外界情緒信息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個體行為水平,也表現(xiàn)在行為啟動的時間上,即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相較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敏感化水平較高,而這一結果也印證了前人的研究(韓黎,王洲林,張繼華,呂林,王金霞,廖傳景, 2017;李曉敏,羅靜,高文斌,袁婧, 2009)。個體在接受了積極的情緒啟動之后,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喜好判斷的得分上,顯著高于在接受了消極的情緒啟動的個體,且兩者并無反應時間上的差異。這意味著本研究的情緒啟動是較為成功的,能夠成功啟動個體的情緒并改變后續(xù)的行為(潘超超,周愛保,劉錦濤,謝佩,2018;閆丁, 2016;張煥煥, 2017)。對被試類型和情緒效價交互作用的分析結果表明,兩者在反應傾向上存在交互作用,但在反應時上沒有交互作用。對交互作用的簡單效應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被試類型為留守或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效價的簡單效應均顯著,表現(xiàn)為個體在積極情緒啟動條件下的反應傾向顯著高于在消極情緒啟動條件下的反應傾向。
實驗二的結果表明,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傾向判斷上,反應時顯著低于、交往傾向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說明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接受了不同情緒啟動之后出現(xiàn)了趨避反應,且這種趨避反應的強度要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人際交往整體水平較高,具有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潛力,但認知不成熟,焦慮等負性情緒易形成人際交往的疏離(徐振軒,2018)。本研究結果也從實驗層面佐證了這一結果。
個體在接受了積極的情緒啟動之后,人際交往傾向顯著高于、反應時顯著低于接受消極情緒啟動的個體。柳恒超的研究表明,在呈現(xiàn)快樂面孔的條件下,被試對隨后中性面孔的趨向反應顯著高于呈現(xiàn)恐懼面孔的條件,但是快樂與中性、恐懼與中性面孔均未出現(xiàn)趨避反應(柳恒超,許燕, 2009)。這一結果與本研究部分不一致,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在于柳恒超的情緒啟動材料為快樂、恐懼和中性,而本研究則采用了積極情緒(快樂、激動、幸福 、愛等)、消極情緒(死亡、恐懼、血腥等)啟動材料,相對來說情緒啟動程度更高,對被試情緒、行為的影響更為明顯。
對被試類型和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分析結果表明,被試為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時,情緒效價在反應時上簡單效應不顯著,但情緒效價在人際交往傾向上簡單效應顯著。表明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受到積極或消極情緒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趨避反應,且無時間上的差異。被試為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時,情緒效價的簡單效應均顯著,接受積極情緒啟動個體人際交往傾向的反應時顯著短于、反應傾向顯著高于接受消極情緒啟動的個體。這一結果也印證了前人研究(柳恒超,許燕, 2009;Caioppo & Berntson, 1999)。
4.2?相應的理論解釋
為什么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無論是對中性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斷還是人際交往傾向判斷都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本文試圖根據(jù)動機定向理論、情緒評價理論和社會支持理論來對此作出解釋。
Stark的動機定向理論認為,與個體生存密切相關的情緒效價不僅在心理加工過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并且有可能是由特異化的系統(tǒng)進行加工的,這種特異化的系統(tǒng)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能夠快速、有效地加工情緒,使個體能夠產(chǎn)生與當前環(huán)境相適應的功能性反應(Davidson, Ekman, Saron, Senulis, & Friesen, 1990; Lang, Bradley & Cuthbert, 1990;Strak & Deutsch,2004)。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由于長期處于身體、情感上的孤立狀態(tài),從而形成了對外界情緒信息高度敏感的特異化系統(tǒng),這種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趨近(或回避)定向行為能夠減少(或增加)與環(huán)境之間距離的準備狀態(tài),在知覺到外部情緒性信息之后,趨避動機定向通過自動化的聯(lián)結激活相容的行為模式,快速地做出趨避反應。根據(jù)該理論,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不在于對中性人物面孔圖片的喜好判斷或人際交往傾向判斷,而是因為情緒刺激得到了特異化的自動加工。
情緒評價理論認為,刺激能否引起個體的注意取決于其是否符合個體的需要、目標等多種因素(Elsworth & Scherer, 2003)。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由于整體信任度水平較高,有維護人際關系的需要(徐振軒, 2018),因此有著較強去注意外界情緒信息的需要,并根據(jù)外界的刺激來不斷調(diào)整自己及其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這一結果與前人關于積極情緒會促進個體對積極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相吻合(劉漢越,王艷梅,王振宏, 2015)。而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雖然也出現(xiàn)了趨避反應,但是要顯著低于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這是因為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人際交往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鄧佳玲, 2016),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獨立,較少依賴他人,較少受外界情緒信息的影響,因此產(chǎn)生這種差異。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由個體自身、與個體日常生活緊密接觸的近端支持以及與個體有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的遠端支持三個部分組成,這些支持能被個體所感知、評價和利用(雷鵬,陳旭,關幼萌, 2010)。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由于近端支持的嚴重缺位,伙伴友情支持不足,遠端支持效果不佳等原因,使得其社會支持系統(tǒng)較少甚至無法發(fā)揮作用,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需要時刻關注外界情緒信息,因此使得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水平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
4.3?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得到了一些結論,但同時也存在些許不足。(1)僅設置了積極和消極情緒啟動組,未設置中性情緒對照組,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結果的準確性,在未來的后續(xù)研究中應充分考慮到對照組的必要性。(2)啟動材料為圖片,同時為充分考慮到啟動的效果,實驗中每張圖片呈現(xiàn)20次,易產(chǎn)生疲勞,在后續(xù)的研究中應考慮音頻、視頻作為情緒啟動材料。
結合本研究得到的結論及不足,筆者認為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探究的后續(xù)研究應重點考慮如下因素:(1)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高低的影響因素,如留守時間、監(jiān)護人類型、人格以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等;(2)情緒易感性涉及到情緒與認知,僅從行為水平來研究稍顯單薄,后續(xù)研究應考慮到ERP等生理指標。
5?結論
通過本實驗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對中性人物面孔的喜好判斷容易受到外界情緒信息的影響的程度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2)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在接受了不同情緒啟動之后更易出現(xiàn)趨避反應,且這種趨避反應的強度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3)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情緒易感性水平顯著高于非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
參考文獻
白露, 馬慧, 黃宇霞, 羅躍嘉(2005). 中國情緒圖片系統(tǒng)的編制——在46名中國大學生中的試用.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9(11), 719-722.
龔栩, 黃宇霞, 王妍, 羅躍嘉(2011). 中國面孔表情圖片系統(tǒng)的修訂.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5(1), 40-46.
鄧佳玲(2016). 留守高中生自我效能感調(diào)查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西華師范大學.
韓黎, 王洲林, 張繼華, 呂林, 王金霞, 廖傳景(2017). 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負性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31(4), 326-332.
胡江輝, 李潛, 趙文健, 劉衛(wèi)文, 湯夢娟(2008). 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對策思考. 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 7(4), 439-440.
李梅, 盧家楣(2005). 不同人際關系群體情緒調(diào)節(jié)方式的比較. 心理學報, 37(4), 517-523.
李曉敏, 羅靜, 高文斌, 袁婧(2009). 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負性情緒、應對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際關系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7(5), 620-622.
李曉敏, 袁婧, 高文斌, 羅靜, 杜玉鳳(2010). 留守兒童成年以后情緒、行為、人際關系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18(1), 92-94.
劉漢越, 王艷梅, 王振宏(2015). 積極情緒促進對積極刺激的注意偏向: 投入與抽離. 心理科學, 38(4), 839-845.
雷鵬, 陳旭, 關幼萌(2010). 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tǒng)干預模型的建構. 教育導刊, (12), 30-33.
柳恒超, 許燕(2009). 閾下情緒啟動對人際判斷的影響. 心理學探新, 29(2), 66-70.
潘超超, 周愛保, 劉錦濤, 謝佩(2018). 情緒誘發(fā)情境下情緒面孔的注意偏向研究. 心理技術與應用, 6(10), 600-605.
喬建中, 饒虹(2000). 國外兒童情緒調(diào)節(jié)研究的現(xiàn)狀.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16(2), 49-52.
溫義媛, 曾建國(2010). 留守經(jīng)歷對大學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響.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6(2), 146-147.
王莉, 陳會昌(1998). 2歲兒童在壓力情境中的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 心理學報, 30(3), 289-297.
徐振軒(2018). 社會支持理論視域下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人際關系探究. 教育評論, 228(6), 95-99.
閆?。?016). 社會認同理論及研究現(xiàn)狀. 心理技術與應用, 4(9), 549-560.
楊曙民, 梁曉穎, 李建秀, 龔曉會(2008). 某高?!傲羰亍贝髮W生抑郁情況調(diào)查. 中國學校衛(wèi)生, 29(1), 51-52.
張奇勇, 盧家楣(2013). 情緒感染的概念與發(fā)生機制. 心理科學進展, 21(9), 1596-1604.
張仕瓊(2008). 信息傳媒接觸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情緒調(diào)節(jié)影響的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西南大學.
張莉華(2006). 具有“留守經(jīng)歷”大學生的心理分析. 當代青年研究, (12), 28-30.
張煥煥(2017). 金錢啟動和閾下情緒啟動對助人行為的影響. 心理技術與應用, 5(7), 413-419.
趙景欣, 申繼亮(2010). 農(nóng)村留守兒童發(fā)展的生態(tài)模型與教育啟示. 中國特殊教育, (7), 65-70+76.
Cacioppo, J. T., & Bemtson, G. G.(1999). The affect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5),133-137.
Cacioppo, J. T., Berntson, G. G., & Nusbaum, H. C. (2010). Commentary: neuroimaging as a new tool in the toolbox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2), 62-67.
Davidson, R. J., Ekman, P., Saron, C. D., Senulis, J. A., & Friesen, W. V. (1990). Approach-withdrawal and cerebral asymmetry: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brain physilolgy: 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2), 330-341.
Eisenberg, N., Fabes R. A., Murphy B., Maszk, P., & Karbon, S. M. (1995). The role of emo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6(5), 1360-1384.
Elsworth, P. C., & Scherer, K. R. (2003). Appraisal processes in emo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bes, E. E., Phillips, M. L., Silk, J. S., Ryan, N. D., & Dahl, R. E. (2011). Neural systems of threat processing in adolescents: role of pubertal maturation and relation to measures of negative affect.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36(4), 429-452.
Joseph, J. C., ?Carl, B. F., & Linda, C. (2004). On the nature of emotion regulation. Children Development, 75(2), 377-394.
Kimberly, T. (2006). A role for the contagion of emotion? A comment on segri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5(8), 825-832.
Lang, P. J., Bradley, M. M., & Cuthbert, B. N. (1990). Emotion, attention, and the startle reflex. Psychological Review, 97(3), 377-395.
Rutter, M., & Angold, A.(1992). Effects of age and pubertal status on depression in a large sample. Development & Psychopathology, 4(1), 5-28.
Stark, F., & Deutsch, R. (2004). Automatic affective evaluation does not automatically predispose for arm flexion and extension. Emotion, 4(2), 156-172.
Tower, K. (1996). Depressive symptoms across older spouses: Longitudinal influences. Psychology and Aging, 11(4), 683-697.
The Effect of Left-behind Students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ANG Shenzhen; YAO Benx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The issu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both the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emotional-priming paradigm to explore the properties of the students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and its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preference for neutral faces is more susceptible to external emotional information than non-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2)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approach-avoidance reaction after receiving different emotions than non-left-behind ones, and the intensity of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approach-avoidence reac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n-left-behind; (3) the level of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of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ir non-left-behind counterparts.
Key words: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susceptibility; emotional prim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