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征 閆咸超
摘要:“四個自信”是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新思想?!八膫€自信”的思想源自于實際生活,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摸索總結,才有了這個思想的誕生。在高校思政課開展“四個自信”教育是時代的需要和趨勢。
關鍵詞:四個自信 ? 思政課 ? 融合
一、高校思政課與“四個自信”的關系
(一)開展“四個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責任
高校思政課的開展,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大學生對于馬克思理論的認識,二是強化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教育?,F(xiàn)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為了加強大學生對于“四個自信”的認同感,培養(yǎng)出一批對社會主義建設有幫助的人才。高校思政課應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將“四個自信”教育落實在高校思政日常教學中,并將其納入為思政課教學的目的中,把傳授“四個自信”思想內容當作教師的不可推卸的職責??梢哉J為,對“四個自信”思想進行解讀傳授,不僅完善了思政課教學的內容,還有利于思政課教學開拓思路,不斷進行探索。
(二)高校思政課是開展“四個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受到科學完整思想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在高校思政課上,大學生不僅能更好的了解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內涵,還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更加深入透徹的認識,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更具有認同感。高校思政課共有五門,而不同的思政課程所教授的重點各不相同,涉及到的解讀觀點也各有千秋?!懊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思政課是為了傳授學生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知識,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把握該理論的基本含義,為大學生更好的了解“四個自信”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爸袊肪V要”這門思政課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發(fā)展以及不斷完善的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則側重于解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知識,使得大學生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則側重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朝樹立優(yōu)秀的品質的方向前進,不斷強化學生對精神修養(yǎng)的認可,深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形勢與政策”有利于加強大學生對于國內外的基本情形的認識程度,以更廣大的視野看待國家的方針政策,更加發(fā)展進步的態(tài)度面對世界發(fā)展的潮流。根據(jù)高校已開設的思政課的內涵,我們得知,“四個自信”教育與高校思政課之間的聯(lián)系是十分密切的,與它們的教育目標和內容有很強的貫通?;谶@些因素,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利用高校思政課這一渠道能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能有效的強化學生們對“四個自信”思想的認識和理解。
(三)“四個自信”教育有利于保障思政課教學高效性
高校思政課是有效傳播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陣地。要想判斷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果是否達標,可以借助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的理論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來判定。因此,高校思政課的開展,要立足于課堂自身的特性和效果,認識到學生群體對于思想認識的接受特點,了解當今大學生思想認識的基本情況,若學生提出有關“四個自信”等社會問題的疑問,要積極的采取相應的策略回復學生的疑惑。從學生的問題出發(fā),組織相應的思想教育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其積極發(fā)言,闡述其思想認識,這樣十分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促進他們把自身和國家緊緊聯(lián)系起來。還能保障思政課教學的高效性,促使思政課育人的目標更好的實現(xiàn)。
二、開展“四個自信”教育活動需要堅持的原則
(一)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
“立德樹人”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活動的根本立場,此外,“立德樹人”對于發(fā)展“四個自信”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有利于高校教師傳遞思想政治知識。高校老師在日常的工作中發(fā)揮著傳授知識的重要職能,此外,高校老師作為影響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重要人物,還承擔著傳遞國家重要意識形態(tài)的重任。高校老師樹立好“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可以發(fā)揮好先鋒模范的作用,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發(fā)揚正能量,將優(yōu)秀的品格以實際行動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因此在高校開展“四個自信”教育時,高校教師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是十分有必要的。以高校教師卓越的個人素養(yǎng)來帶動學生對“四個自信”的認識理解,指引大學生群體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二)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不僅要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播,更要在實踐中傳授知識,使得大學生對此有更加深刻的個人理解,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具有十分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書本中的理論知識是靜止的,它不會自動融入到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唯有借助實踐這一手段才能把理論的知識更好的刻在學生的腦海里,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認識理解。在開展“四個自信”教學時,可以組織同學開展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其運用相關的知識解釋問題,收集相應的資料。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能提升“四個自信”教學的效率,使教學效果更優(yōu)。
三、促進高校思政課與“四個自信”教育融合的措施
(一)教師做好先鋒模范
教師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及其堅信的理論知識對于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要想在大學生群體中高效的開展“四個自信”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保障教師隊伍的專業(yè)水平達標以及專業(yè)能力過硬,不僅要做到對于“四個自信”的具體內容、理論來源和時間基礎有深刻的了解認識,而且內心堅定不移地相信“四個自信”的理論。這樣才可以促使教師用最恰當合適的語言將“四個自信”的有關知識傳達到各個學生中,憑借自身的內涵底蘊、實際經(jīng)驗等優(yōu)秀品質來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于創(chuàng)建一個更加美好文明和諧社會的偉大志向,積極的履行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二)不斷變更教學內容,適應大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現(xiàn)如今的大學生多數(shù)缺乏對歷史的深刻認識,這是由于他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富裕的年代,他們未曾體驗過舊中國的磨難,也不曾歷經(jīng)過新中國一點一點建立的艱辛,也沒有體驗過改革開放的整體經(jīng)歷。若要更好的促進大學生步入社會后成為社會的貢獻者服務者,那么高效教師在傳授大學生關于“四個自信”的知識時,課程以及相關設計的要點要不斷完善,要求做到科學,符合大學生的接受能力,對于教學內容的挑選、整合、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要做的生動、豐富。要突破現(xiàn)有的思政課教材的局限,借助現(xiàn)今的思政課教材,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以及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長存的民族精神和品格傳播給學生,同時還不忘與時代精神接軌。此外還要融合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內容,從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理清“四個自信”的理論來源,理清“四個自信”的現(xiàn)實必要性,理清“四個自信”對于當代的重要影響,使得學生對于“四個自信”越來越認可。
(三)改進教學方式,增強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認同感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思想文化涌現(xiàn)了出來,學生的思維活動有著自由廣闊的空間,每天都能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接受豐富多彩的信息。思政課教學在這種背景下,需要轉變之前的教育方法,破除單向教學,使得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增多,建立雙向的教學方法。要丟棄過往的說教、灌輸?shù)纫幌盗薪逃侄危肟茖W合理的新型教育手段,例如在課堂上引入相應的情景,列舉合適的例子,不能只是把深奧單調的理論知識強加于學生,要使得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認識理解。
(四)建設文化環(huán)境,促進大學生的理解
開展“四個自信”教育不僅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還和世界發(fā)展的潮流相接軌,還有利于促進青年大學生更好的成長,將其培養(yǎng)成有責任感的優(yōu)秀青年?!八膫€自信”教育的開展是一項需要長時間的工作,不僅要依托思政課的教師來傳播,更要把視野放的廣闊一些,借助社會上各類媒體,發(fā)揮網(wǎng)絡平臺的作用,激發(fā)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熱情,宣揚當代的主流價值觀,帶動社會積極力量的發(fā)展壯大,使得大學生能在日常的生活環(huán)境中接受優(yōu)秀的文化熏陶,促進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理解認可。
四、結語
“四個自信”的提出具有十分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它不僅激發(fā)調動了中國人民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士氣,還為中國人民早日實現(xiàn)“兩個百年”的偉大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鼓舞人民不斷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方向拼搏前景?,F(xiàn)階段,高校在培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以及傳播科學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傳播先進科學理論的重要陣地。我們應該重視“四個自信”在高校的傳播,要將其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貫通起來,使得當代大學生能更好的深入了解到這一科學先進的思想,提升精神層面的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水勇.“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xù)前進的定力[N].南方日報,2016-7-25(F02).
[2]付巧.在大學生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04):108-109.
[3]史云峰.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J].西藏發(fā)展論壇,2013,(03):11-15.
[4]梁曉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01):45-49.
(作者單位:武漢城市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