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柳
董仲舒畫像(清人繪,藏國家圖書館)
秦朝二世而亡,國祚短暫,只有15年,再加上舊時史家對秦始皇的偏見,使本身有過的民主議事之實不彰。而漢朝則不同,歷27帝,雄踞中國歷史406年,是9個統(tǒng)一的封建中央王朝中國祚最久者。因而其民主議事故事為后來都津津樂道,所謂“天漢雄風”“天漢精神”,民主的話題自在其間。這之中,“鹽鐵會議”與后來唐代的“政事堂”被樹成了整個封建社會民主議事的兩柱標桿。不過,漢代的民主之風最早乃由董仲舒與漢武帝吹起?!稘h書·董仲舒?zhèn)鳌分v,董仲舒(前179—前104)是來自廣川(治今河北景縣)的儒生,年輕時就刻苦鉆研《春秋》,在景帝時當過博士,后返鄉(xiāng)傳授弟子。漢武帝即位后,詔舉賢良文學,以仿效文帝來詢訪政治得失。董仲舒于是被地方上推舉出來,到京城長安接受皇帝咨詢。這時候的董仲舒是漢武帝征聘的百余位“賢良文學”之一,也可以說是百余位“參事”之一。漢武帝向這位前朝博士大致進行了三次咨詢,核心問題就是“天人關系”(即“求天命與性情”)。這是一個宏大的哲學命題。后來史家將董仲舒的三次回答的內容命名為《天人三策》。漢武帝的問題很虛,董仲舒則腳踏實地,引導皇帝去關注現(xiàn)實,向自身的行為尋求答案。他在第一次對策中告訴漢武帝:
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蕿槿司撸囊哉?,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p>
董仲舒的這一次對策,講明了國家的成敗決定于人君的素質,人君的行為,給皇帝極大的鼓舞,所以才會有后面連續(xù)的兩次策問。在第三次對策中,董仲舒向漢武帝奉獻出自己經過深思熟慮的文化戰(zhàn)略構想: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p>
結合《漢書·武帝紀》的記載,當時武帝聽了他的宏論,“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F(xiàn)在來看漢武帝所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表章《六經》)”,實際是為自己的統(tǒng)一國家找到了一個統(tǒng)一的價值觀,以有利于自己統(tǒng)治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當然這個統(tǒng)一的價值觀并非排斥其他有價值的思想(事實上,有漢一代,法家、道家、陰陽家、墨家、縱橫家仍與儒家并存,而儒學也并非孔子時代的原始儒學,而是雜糅了其他各家,特別是法家的新儒學),而是說,國家需要一個具有導向性的主流思想,或稱意識形態(tài)。由于董仲舒的建議,也由于漢武帝的大方采納,從而開始了此后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儒學為正統(tǒng)的局面;而今天我們常說的中華民族精神、民族魂的一個內核,正是儒學思想。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發(fā)展到今天,與這種民族精神、民族魂的支撐有著緊密的關系。董仲舒應對漢武帝的三次咨詢,在中國謀略史上是最為成功最有意義的范例。只是董仲舒本人并未因其成功而飛黃騰達?!稘h書》本傳說,當時的老丞相公孫弘也治《春秋》,但不如董仲舒,便排擠他,讓武帝將他下派到膠西王處為相。這是位驕橫跋扈、很難侍候的親王。雖然“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但“仲舒恐久獲罪”,不久便以病去位歸隱,在家潛心“修學著書”(其另一部名著《春秋繁露》大致就成書于此時)。不過朝廷每有大事,仍要派人去征詢他的意見,“其對皆有明法”??磥恚偈媸亲杂X地將自己視為國家的謀士與顧問而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