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忠強
宋代名臣范仲淹,年輕時在應天府南都書舍(河南商丘)讀書。為了集中精力學習,也為了盡可能地節(jié)省母親給他的生活費,他不肯把大好時光消耗在吃飯上面,心甘情愿地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心刻苦讀書,自勵奮進。他每天以兩升小米煮一鍋粥,粥過一晚上就結成了塊。第二天便用刀把粥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用幾十莖切短的腌菜之類佐食,就算是一頓美餐了。
同學中有個官宦子弟,非常欽佩范仲淹的志操,見他一直“斷齏畫粥”地過日子,很是同情,便把這事告訴他父親,他父親便吩咐官府廚室做些好飯菜送給范仲淹。
過了幾天,這個同學到宿舍去看望范仲淹,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送去的飯菜竟然原封未動地放在一旁,已經(jīng)腐壞了。他心里很不樂意,又覺奇怪,就問范仲淹:“家父聽說你生活清苦,特意贈送食物,可你卻毫不動筷,莫非覺得拿事情去托人是錯的么?”
范仲淹誠懇地說道:“我并非不感激您和尊大人的一片心意,只是吃粥已經(jīng)很久成了習慣,覺得很安心,如果突然改變這個習慣,享受起美味佳肴來,往后怎么能咽得下粥呢?”(明·鄭瑄《昨非庵日纂》:“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饌,后日豈能啖此粥也!”)
范仲淹的表白不是矯情作態(tài),也非故作清高。原來,他家境艱難,其父范墉不過是地方上的一般幕僚人員,遠祖雖然當過官,但到他父親一代已破落了。更不幸的是,他“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 ——兩歲時,父親病故,也沒留下什么積蓄,母謝氏貧無所依,被迫帶著他改嫁到山東長山縣一個姓朱的普通人家,生活困窘,僅勉強糊口而已。人處在逆境中常不免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可對于范仲淹來說,困頓的家境不但不能消磨他的志氣和操守,反而更加激發(fā)出他吃苦勵志的精神。年紀稍長,范仲淹深知稼穡之艱,更憂慮民生之苦,他“慨然有志于天下”,懷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在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養(yǎng)成了吃苦的習慣,孕育出奮發(fā)有為的吃苦精神。
《宋史》上記有范仲淹苦讀的情景:“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币馑际钦f,他發(fā)憤苦讀,夜以繼日,冬天學得疲累時就用冷水澆臉,糧食不夠時就以碎米粥充饑,這種一般人都不能忍受的困難,范仲淹卻絲毫不以為苦??梢哉f,范仲淹是吃苦長大的,正如俗話所說的“白屋出公卿”“逆境出人才”,經(jīng)過實踐的苦練,范仲淹后來果然成了有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岳陽樓記》中抒寫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坦然的仁者胸懷,這兩句震古鑠今的名言,不僅是他的人生哲學,而且是他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的重要實踐,至今還在影響著人們,成為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標。
話說回來,明人鄭瑄寫的這個“食粥心安”的故事,不僅贊揚了范仲淹勇于吃苦的精神,同時告訴我們一個生活道理:先嘗苦后嘗甜是容易做到的,而嘗過甜之后再去嘗苦就難以忍受了。一個人在青年時期多吃些苦,把意志磨煉得堅強些,往后再遇到什么困難,就不會畏懼。要想成為國家社會的有用之材,就得“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讓自己過早地陷入安樂窩里,貪圖享受,遇事拈輕怕重,叫苦叫累,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作風,又怎能擔當起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