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云玲 郭馨澤 張慶慶
數據新聞( data journalism)是當前新聞業(yè)在技術更迭的信息環(huán)境下不斷調整自身而出現的新報道形式。它以數據驅動為核心,可視化呈現為表征,力圖勾勒出數據背后隱含的關聯與模式,試圖滿足數字化時代受眾閱讀的視覺化特征與交互需求。
1974 年,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 Goffman)出版了《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一書,使得“框架”作為一個理論概念而進入社會科學領域。在此書中,戈夫曼指出,框架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框架 “使它的使用者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事實”。[1]另一位框架研究學者加姆森在戈夫曼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框架不僅是篩選的手段,更是意義的生產過程。[2]
那么,數據新聞是否具備報道的框架?盡管數據新聞依靠數據挖掘與分析驅動,抽離了傳統報道中的敘事情節(jié)與細節(jié)描述,但這并不代表數據新聞沒有敘事框架?!皵⑹隆?仍然在數據新聞的表達中占據核心地位。靜態(tài)圖表、動態(tài)圖示、H5 作為呈現形式重新建立了新的敘事表達框架,其圖形、色彩、線條等多種規(guī)則,搭建不同于傳統新聞生產的敘述邏輯。
另外,數據邏輯驅使下的數據新聞是否脫離了社會建制的影響?數據邏輯,即用數據的選擇、結構等過程貫穿整個新聞作品生產的完整邏輯。其邏輯起點為數據來源與數據挖掘,邏輯順序為數據新聞生產的整體流程。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采集、挖掘、分析數據的便利性與互聯網相結合,給數據新聞的繁榮給予了技術的保證。然而,數據新聞是否由于技術的參與而實現新聞的價值中立和客觀?實際上,數據邏輯背后依然離不開新聞從業(yè)者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制約,即數據新聞的生產過程中,策劃、選題、主題的提煉、數據的來源和篩選、數據的可視化呈現等無一不是社會共同建構的結果。
根據統計顯示,新華網旗下的數據新聞欄目自2012 年成立以來到2018 年1 月19 日共發(fā)表數據新聞作品1463 篇。新華網數據新聞作為主流媒體數據新聞的代表,其呈現出來的框架構建路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為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本文采取全樣分析法,將全部1463 篇報道作為研究樣本,去掉2 篇無效樣本,總樣本為1461 篇。
從其分類題材來看,在1461 篇新聞作品中政經類和民生類新聞所占比例最大,時政新聞為308篇、經濟新聞為140 篇、社會民生新聞為320 篇,這三類新聞占到新華網數據新聞總新聞數的53%。具體分布比例如圖1、表1 所示。
圖1 新華網數據新聞作品數量分布圖
表1 新華網數據新聞分類模塊主題分布情況單位:篇
綜合以上數據,新華網數據新聞在硬新聞選題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傾向性,其數據新聞多涉及時政和社會民生相關新聞,對經濟內容涉及較少;時政類數據新聞中的《講習所》欄目是以國家領導人為報道主體的新聞,共計152 篇,占據時政類新聞49% 的比例,占報道總量的10%。
在社會民生新聞中,公共教育問題、互聯網治理等主題較多。其中涉及公共教育問題的共36 篇,占社會民生類新聞的11%。而醫(yī)療與環(huán)保主題較少,醫(yī)療類僅2 篇,環(huán)保類僅1 篇。突發(fā)類事件的選題比例有15 篇,占報道總量的1%。
另外,新華網的數據新聞中軟新聞占據47%的比例,其中人文類、知識類、健康科普類的選題偏高,分別占據了總數量的18%、13% 與8%。比如《漲知識》欄目涵蓋科學科普、基本常識的普及,如5G、防曬知識等;《人文說》欄目則是用數據信息來解讀文學故事、人文信息中的有趣發(fā)現,如《唐代女詩人群像》等。可見,數據新聞的選題并不以時效性作為第一選擇要素,對知識性、趣味性的選題較為青睞。
新聞來源與數據來源。新華網旗下的數據新聞,其新聞來源都是新華社,而這一邏輯起點的特質,使得數據新聞的報道框架在報道視野與取向上基本與新華社保持一致。如數據新聞中關于領導人出行、會議報道以及政策解讀等占據報道總量的18%,而《講習所》欄目更是進一步凸顯了新華網的媒體性質與報道取向。新華網的數據來源比較豐富。1461 篇數據新聞中,64% 的數據新聞都采用了多渠道交叉數據來源,32% 采用了單一的數據來源,還有4% 的數據新聞沒有標明數據的來源。
新聞立場。由于新華網的平臺性質與在報道選題分布上對時政新聞的偏好,我們在170 篇政經數據新聞中(除《講習所》欄目之外)隨機抽取了55 篇時政經類數據新聞的新聞立場與報道議題進行分析。55 篇政經數據新聞中,帶有情感態(tài)度偏向的共42 篇,其中消極態(tài)度的為9 篇,積極態(tài)度的為33 篇,態(tài)度中立的為13 篇??梢姡瑪祿侣劯鼉A向于直觀地表現態(tài)度傾向,具有明顯的新聞立場和情感色彩。
報道議題。根據55 篇時經數據新聞的議題分析,“全國及地方重大會議”“重大改革舉措”“黨紀黨規(guī)”“經濟發(fā)展” 等議題在新聞框架上宏觀上以 “主題性框架” ( thematic frame)為主,注重政策宣傳和績效展示,報道視角和視野的高度顯示出其依托的媒體平臺特征。中觀層面上,注重新聞背景的運用和對政策的解讀。在微觀上對會議本身、改革舉措等關注較多,而對會議中、改革中的普通個體層面關注較少?!皣H政治” 以 “沖突性”(conflict frame)框架為特征,強調中外之間的沖突與摩擦(見表2)。
表2 新華網數據新聞時政報道議題分析
數據新聞區(qū)別于傳統新聞最為直觀的也是在新聞的呈現形式上。以靜態(tài)信息圖表、動態(tài)圖示、H5 作為呈現形式的數據新聞,運用了圖形、色彩、相似等多種規(guī)則,豐富了傳統新聞以版面、圖片等進行框架構建的形式。中國人民大學教師方潔認為,設計可視化的過程相當于對這些視覺元素進行編碼的過程,這個過程依賴于人類大腦對這些視覺元素長期存儲的認知模式……當可視化過程中出現類似的視覺設計時,大腦會自動做出認知和理解的反饋,從而快速地讀懂視覺元素背后承載的信息。[3]
以信息圖表為例,信息圖表將枯燥的文字、數據轉化為形象、生動的圖形,將點、線、面、色彩等元素轉化為認知符號,依據認知規(guī)律引導人們的注意力。新華網2018 年6 月19 日的數據新聞《數字看變化 農村奔小康》以安徽農村為例,將改革開放40 年農民的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住房面積等分別用信息圖來表現,在構圖上通過將主體部分的位置、柱狀體的高低對比、色彩、明暗對比等因素來實現新聞信息的傳達與觀點的引導(見圖2)。
圖2 新華網數據新聞《數字看變化 農村奔小康》
信息圖中的色彩選擇是影響人們感知的重要元素。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維爾斯基(Amos Tversky)曾做了一系列著名的實驗來說明,數據的呈現方式不同會影響受眾的選擇行為。[4]特雷斯曼(Treisman)認為色彩在注意力處理過程(pre-at-tentively processed)中有很大的作用,我們通過它可以接收到不同屬性和數據分組之間的關系。我們的知覺無意識地感知和關聯這其中的關系模式,而知覺經常首先主導我們的認識,因此數據新聞中的顏色設計必須遵循感知過程。[5]
數據新聞的交互性也是影響受眾(用戶)認知心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融媒體時代,受眾(用戶)不僅是信息的閱讀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內容和受眾兩方面已經形成了雙向互動的關系。因此,動態(tài)的視頻、靜態(tài)的信息圖表以及是否能用手機進行交互式數據新聞傳播,不僅給予受眾(用戶)不同的視覺感知與心理體驗,也能引導受眾(用戶)的參與和關注,從而影響新聞注意力的聚焦。
新華網數據新聞中78% 都是靜態(tài)的信息圖,其中有52% 為圖解形式,11% 為圖文互動形式,5%為動漫形式,10% 為多種類型的可視化疊加;在動態(tài)視頻內容中,以純視頻展示為主,PC 交互為 0.01%。這些年手機互動性的比例在逐漸提高,當前達到了10%??梢?,新華網能較為熟練地在可視化上呈現數據,但在互動性上仍然不足。
新聞框架從本質上來說是社會建制的產物,其形成和發(fā)展受到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組織系統、物質支撐等多方面影響,這些影響因素皆為新聞框架的外部影響因素。在這一層面上,影響最為根本、最為深刻的兩種觀念因素即為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文化。
新聞框架中常涉及的意識形態(tài)類型有國家觀念、階級觀念等,其中國家民族利益是一國最根本的利益,也是一國新聞媒介不可撼動的新聞立場。如新華網2017 年8 月8 日發(fā)布的數據新聞《非法越界 印度的借口站不住腳!——新華網專訪中國前駐印度大使周剛》,在標題顏色上以及正文字體上以紅色為主體,版面處理上將 “非法” 兩個字放大于標題下方,在敘事邏輯上層層遞進,對印度的非法入侵給予了嚴厲的譴責,體現我國捍衛(wèi)領土的決心。
數據邏輯驅動下的數據新聞,從數據來源角度,客觀限定了數據新聞報道的對象和內容。由于數據新聞對數據來源、數據維度等方面都有極高的要求,即便媒體擁有自身的數據網絡庫,也不能完全解決數據來源的問題。因此,受數據來源的影響,數據新聞的選題范疇偏向于易獲得數據的話題或者事件,比如新華網數據新聞中數據來源對媒體網絡平臺和政府及相關組織的依賴達到了69%。然而“大數據不掌握在媒體手里,大數據掌握在企業(yè)手里。歸根結底是掌握在BAT 手里的”。[6]對于這些無法掌握的數據,因其數據體系的難以建立很難進入數據新聞的選題范疇。
從敘事聲音來看,數據新聞的發(fā)聲者不再局限于媒體記者,它還包括廣大的受眾(用戶),他們通過在線互動與數據貢獻來完成數據新聞的生產;從敘事語法來看,數據新聞打破了傳統新聞單純的二維結構,有了主線之外的更多的結構面。從敘述話語來看,其基本話語為數據,再輔以文本、圖像、可視化等元素進行組合,擴大了其他元素的敘事功能。
以新華網數據新聞2017 年4 月17 日發(fā)布的新聞《關注教育難題:數讀京城流動兒童的成長之路》為例,這一數據新聞的圖示存在著現象、原因到影響的縱向邏輯結構,又存在著以時間為跨度的橫向邏輯結構,同時在原因的展示上又存在著多個角度。這種數據新聞表達上的多維性和邏輯性正是由數據新聞的敘事邏輯來決定。
數據新聞的生產和實踐仍處在不斷探索的階段。根據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數據新聞生產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宏觀預判與微觀聚焦的矛盾。數據新聞以數據為主要驅動力,數據新聞關注的重點一般為數據背后所隱藏的趨勢性內容與概括性內容。特別是在大量時政選題的報道中,對會議、政策、職能機構的圖解以宏觀歸納和概括為主,缺乏對普通民眾的個體聚焦。在新華網1461 篇數據新聞作品中,僅有5 篇關注普通個體。對比《華爾街日報》中極具個體特征和故事屬性的深度報道,數據新聞在微觀報道領域與人情化敘事中的缺陷顯露。
數據新聞在公共利益選題上的不均衡。對涉及公共利益的選題,新華網的數據新聞明顯存在不均衡的分布。特別是對于住房、環(huán)保、醫(yī)療等民生選題,并沒有納入報道的重點。
過于滿足單純的數據可視化,而缺乏對數據的深層剖析。2018 年月20 日新華網數據新聞發(fā)布的《兒童接種疫苗的那些事》,以圖解的方式對疫苗的種類、功能以及接種時間等進行了基本知識普及。該報道的背景是2018 年7 月15 日發(fā)生的長春長生疫苗造假事件。該報道雖然迎合了社會的熱點事件,卻以健康知識普及的形式對該事件做了處理,缺乏報道的視角和深度。
實現 “預測+ 聚焦” 選題策劃。為避免受眾過分關注表面數據、忽略身邊的新聞事件,可采用“預測+聚焦” 的選題策劃模式。數據新聞記者一方面要對數據進行日常的觀測和處理,對新聞事件有一個自己的預判。另一方面通過其他媒體平臺和用戶數據構建用戶畫像,選取典型個體進行深度訪談。
形成 “數據+ 敘事” 的行文方式。為避免數據新聞走向極端的數據化、量化,忽視其人文內涵,數據新聞記者在編排數據的同時可以多加入一些生動的故事或情節(jié),使故事性與數據性相結合,拉近作品本身與受眾的距離,增強新聞作品的人情味和可讀性。
平衡對民生領域的報道,選題深度挖掘數據內涵,形式與內容相輔相成。數據新聞生產者要加大對民生選題的平衡,為數據找到一個準確的結構化方式,加大數據新聞專業(yè)化的量化報道和深度調查。同時,為數據找到一個合適的呈現方式,豐富傳播形式與傳播途徑,有效地鼓勵受眾(用戶)參與到新聞作品中。
數據新聞作為一種新的新聞作品表現形式,其產生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了解數據新聞的框架構建及其影響因素,發(fā)現現階段主流媒體網站數據新聞在生產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既是對數據新聞研究理論的完善,實現了傳統新聞理論與數據新聞的有效結合,同時也能指導數據新聞實踐,為今后數據新聞的框架構建及發(fā)展提供有效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