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超
摘要:中唐詩人呂溫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提出“造境”說。他提出“情”與“象”兩個概念,強調通過“研情比象”,以有形的“象”表現(xiàn)無形的“情”,達到情景(象)交融,最終獲得了詩“境”,詩歌便具有了深廣的藝術內(nèi)涵和審美情趣,成為混融自然的藝術整體。呂溫的理論符合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的整體趨勢,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他本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實踐了這一理論,受到后代文學批評家的肯定。
關鍵詞:唐代 呂溫 詩歌 造境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9—0136—02
呂溫(772—811),中唐詩人,現(xiàn)存詩歌百余首,在詩歌理論方面亦有建樹,曾提出“造境”說,值得關注。
一、呂溫“造境”說的內(nèi)涵
呂溫詩歌“造境”說體現(xiàn)在他《聯(lián)句詩序》(《呂衡州集》卷三)中,這篇文章是他與好友柳茂直詩酒唱和場景的記錄,惜原詩已佚,集中只存序文。文章中談到:“其或晴天曠景,……或風露初曉,……或煙雨如晦,……何以節(jié)宣慘舒,暢達情性,其有易于詩乎?乃……屬物命篇,連珠迭唱,……研情比象,造境皆會。亦猶眾壑合注,霈為大川,群山出云,混成一氣?!边@里呂溫表達的是詩歌何以產(chǎn)生、如何產(chǎn)生及效果如何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意思:第一,人的情感被自然界的事物所觸動,而抒發(fā)情感的最佳方式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第二,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研情比象”,即深切體會內(nèi)心真正的情感,然后選擇最合適的物象,使情景交融,形成詩境;第三,詩境一經(jīng)形成,特點是呈現(xiàn)為一個混融的整體,并且具有豐富的藝術效果。在這里,呂溫所探討的核心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如何創(chuàng)造詩境的問題。按照呂溫的理解,首先是自然界外物的變遷觸動了人的內(nèi)心情感,從而使人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沖動,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后最重要的就是“研情比象”,“情”即是被自然觸發(fā)的內(nèi)心情感,“象”就是用來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物象。這里的“象”不再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物象,而是經(jīng)過感情滲透用來詮釋被自然觸發(fā)的情感的物象,即所謂“意象”。這樣“象”是含情之“象”,“情”也是含“象”之情,情與象結合在一起,詩歌實現(xiàn)情景(象)交融,“境”——即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意境——就形成了。這種“境”不是客觀存在、自然形成的,它是由創(chuàng)作人經(jīng)過“研情比象”之后產(chǎn)生的,即“造”出來的。呂溫“造境”說的理論價值主要就在于他明確指出詩“境”的形成要“研情比象”,同時非常重視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造詩境方面的主觀能動性。
二、呂溫“造境”說的理論基礎
《老子》和《易傳》中首先提到“象”的概念,但這里所說的“象”并非審美形象,六朝時期宗炳提出“澄懷味象”,此處“象”就是審美形象。后來劉勰《文心雕龍》中又提出“意象”概念。到了唐代,“意象”一詞已經(jīng)被當時學者普遍使用,其內(nèi)涵是表現(xiàn)形象與情趣的統(tǒng)一。呂溫“研情比象”中所提到的“象”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研情比象”只是手段,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詩“境”,“象”還只是孤立的、有限的,“境”則是由有限的“象”體現(xiàn)的無限的自然與人生,是最富藝術內(nèi)涵的審美趣味?!熬场弊鳛橹袊糯缹W史上一個新的美學范疇,最早由唐人提出,盛唐王昌齡《詩格》、中唐皎然《詩式》對此都曾有過很多深入的探討。王昌齡《詩格》:“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作者努力尋求“情”與“象”的完美融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但詩“境”的獲得并不容易,甚至創(chuàng)作者“力疲智竭”也未必能夠實現(xiàn)。 皎然在《詩式》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他說:“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成篇之后……有似等閑?!边@里皎然肯定創(chuàng)作過程的艱辛,同時還提到作品完成以后應看不出創(chuàng)作者“人工”的痕跡,即所謂“不思而得”,這和呂溫《聯(lián)句詩序》中所說詩歌完成后“猶眾壑合注,霈為大川,群山出云,混成一氣”是一致的,即詩“境”的特征應當是混融一體,天工自然。
正是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呂溫提出了他的“造境”說,他提出“情”與“象”兩個概念,強調通過“研情比象”,以有形的“象”表現(xiàn)無形的“情”,有形的“象”即成為滲透情感的“意象”,這里的“意象”仍然是有限的,通過有限指向無限,便最終獲得了詩“境”。詩“境”獲得以后,詩歌便具有了內(nèi)涵深廣的藝術內(nèi)涵和審美情趣,成為混融自然的藝術整體。至于有限能否指向無限,或者說詩歌是否能夠最終獲得“境”,就在于“意象”的藝術效果如何,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象”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同時代的劉禹錫也曾對于詩境作出過明確規(guī)定,稱“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記》),其表達的意思同呂溫是一致的。
三、呂溫“造境”說在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
呂溫詩歌主要創(chuàng)作于德宗貞元中后期和憲宗元和初期。貞元時期的呂溫政治活動較多,政治熱情高漲,詩歌中也充溢著豪蕩沉雄之氣,如《鞏路感懷》:“馬嘶白日暮,劍鳴秋氣來。我心浩無際,河上空徘徊。”整首詩不糾纏于細節(jié)刻畫,直接以白描入筆,前兩句以馬嘶、劍鳴起興,輔之以日暮、秋氣的蒼涼,營造出一派凝重壓抑的氣氛,喚起讀者無限的想象。三四句直抒胸臆,表達了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愿望,以及有志不得伸的現(xiàn)實境遇。詩歌既有昂揚的力量,又帶有悲慨之氣,渾然一體,意境勃發(f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他的一些詠史詩也比較有特點,“丈夫可殺不可羞,如何送我海西頭。更生更聚終須報,二十年間死即休?!保ā蹲x勾踐傳》)詩歌題為讀勾踐傳,但詩歌本身并未吟詠史實,而是以春秋霸主勾踐復仇吳國的史實為背景,主要凸顯個人的情感,名為詠史,實為詠懷,詩歌語言鏗鏘,情感激切,頗有豪氣。
呂溫現(xiàn)存大部分詩歌作于他元和三年十月貶黜道州至元和六年八月去世這段時間內(nèi),這一時期他作品整體上表現(xiàn)的情緒比較沉郁,不過沉郁之中也不失堅勁,如《道州月嘆》:“別館月,犁牛冰河金山雪。道州月,霜林子規(guī)啼是血。壯心感此孤劍鳴,沉火在灰殊未滅。”詩以月起興,分別寫別館月和道州月,通過犁牛和子規(guī)意象,傳達出當下困窘難行的境遇,但作者并不因此完全消沉,“孤劍”和“沉火”意象正體現(xiàn)出作者“君子固窮”的堅守與執(zhí)著,可謂窮且益堅,寄寓頗深?!逗庵菟屠钍槐芨罢銝|》亦然:“慷慨視別劍,凄清泛離琴。前程楚塞斷,此恨洞庭深。文字久已廢,循良非所任。期君碧云上,千里一揚音?!痹姼枨皟陕?lián)用“別劍”“離琴”“楚塞”“洞庭”形成一組密集的意象群,集中傳達了作者面對前程已斷這一現(xiàn)實的悲憤之情,使全詩籠罩了一重難言的悲恨色彩,不過作者還是沒有放棄,最后一聯(lián)他寄希望于友人,所謂碧云之上,千里揚音,詩歌立意為之一變,不再是一味地消沉。整首詩出之以悲慨,結之以沉雄,意境婉然,耐人尋味。
四、結語
呂溫與柳宗元、劉禹錫相友善,從詩歌創(chuàng)作整體上看,他的成就不及劉、柳,但也算有自己的特色。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評》第十八稱:“冷朝陽在大歷才子中為最下。馬戴在晚唐諸人之上。劉滄、呂溫亦勝諸人”。嚴羽論詩追求意境的營造,強調混融自然,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他認為呂溫“亦勝諸人”,可見對呂溫還是有所肯定,說明他對于呂溫的“造境”理論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比較認可的。
參考文獻:
[1](唐)呂溫.呂衡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清)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5.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