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
摘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準備系統(tǒng)批判費爾巴哈所列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可以發(fā)掘,同時有助于進一步精準把握馬克思的思想。通過解析提綱的內(nèi)容,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將重點對第二部分進行解析,以探索實踐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費爾巴哈 唯物主義 實踐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9—0218—02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馬克思全部著作中為數(shù)不多的字數(shù)比較少的文章。文章是一條一條的提綱形式的,馬克思主要針對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展開批判,本應進行長篇的論述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完成這一著作。雖然這只是一個提綱,但是其中蘊含的意義是深遠的,有待進一步的發(fā)掘和探究。
一、寫作背景與原因
《提綱》是馬克思1845年春天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寫的一篇筆記,標注的標題為《1.關于費爾巴哈》,但在其生前并沒有發(fā)表。恩格斯于1888年出版《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時把它當作附錄第一次發(fā)表了出來,命名為《馬克思論費爾巴哈》。恩格斯評價馬克思的這篇筆記為 “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1]266,并稱這篇筆記是“十一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筆記因此得名。
1.當時無產(chǎn)階級革命實踐需要理論做指導
隨著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歐洲的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的矛盾也越發(fā)尖銳化,先后爆發(fā)了多次起義,但最終都以失敗慘淡收場,因此,《提綱》是為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斗爭的實踐要有科學理論來指導這個迫切需要而寫作的。
2.為了揭示批判費爾巴哈哲學中的一些錯誤觀點
因為費爾巴哈的很多思想并沒有擺脫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所以馬克思對這些錯誤觀點進行批判并同舊唯物主義哲學劃清了界限,也為創(chuàng)立新的世界觀奠定了基礎。
3.為了把哲學從以前的哲學體系中解放出來,使其能成為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質(zhì)力量
馬克思不同于以往的哲學家們,他把實踐引入認識領域、社會歷史領域和哲學領域,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的界限,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
二、內(nèi)容淺析
全篇文章的行文邏輯是按照“批判舊唯物主義——引入實踐的觀點——闡明新唯物主義的歷史使命”這樣展開的,因此可將《提綱》分為三個部分。
1.揭露舊唯物主義的缺陷
《提綱》第一條為第一部分,馬克思在開篇第一條中批判了所有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沒有把客觀世界看作實踐的對象和改造的對象,只是把客觀世界作為認識的對象,與人關系中也僅僅當作認識與被認識、反映被反映的關系,更加忽視了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不了解人的能動作用。將認識的客體當作與人類活動毫無關系地去理解,沒有看到改造、被改造關系,只是看作反應、被反應的關系。馬克思對唯心主義也進行了批判,雖然唯心主義看到了人的能動性作用,但是把它當作獨立在客觀世界之外的精神,過分夸大了。馬克思還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雖然費爾巴哈提出研究感性客體即客觀事物,但是他認為人的活動只不過是理論的活動。這在馬克思看來,包括費爾巴哈與之前的哲學家們一樣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不夠深刻,因此馬克思揭示了不可知論的虛假性,它不能依靠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來解決,這是一個實踐問題,不能單純地理解為理論問題。
2.實踐觀在社會歷史觀基本問題中的運用
第二條到第八條為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中馬克思重新思考和闡釋了社會歷史領域的基本問題,運用實踐觀的方法去思考問題。
“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大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盵2]178馬克思認為沒有通過實踐和與現(xiàn)實社會相脫離的存在于思維中的真理是無意義的,這一條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的真理觀。第三條馬克思認為“環(huán)境決定論”和“教育決定論”是社會分裂的原因。環(huán)境之所以能改變是因為人的活動,社會進步也是在人類活動中不斷改變而逐步推進的。因此,馬克思否定了舊唯物主義中的“環(huán)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的觀點,因為“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2]501第四條中實踐的觀點被引入了宗教研究領域,用實踐的觀點更加詳細地闡述宗教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和消滅宗教的路徑。費爾巴哈揭示出宗教是人本質(zhì)的異化,人們創(chuàng)作了神,神卻反過來成為支配一切控制的力量控制著人,把神拉下了神壇,使人們從宗教中解放了出來,獲得了思想上的自由。雖然費爾巴哈揭示出了宗教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是階級矛盾,宗教作為麻醉人民的工具以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支持和利用宗教欺騙人民,使之安于現(xiàn)狀,但是費爾巴哈沒有給出如何消滅宗教的途徑。馬克思認為消滅了階級、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消滅了私有制,建立起高度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宗教才能逐步走向消亡。第六、七條中對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只是簡單把宗教的本質(zhì)解釋為人的本質(zhì)而進行批判,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因此,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在分析人的本質(zhì)時犯了兩個錯誤:第一,社會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離開了這個關系來考察人的本質(zhì),人就變成了超歷史的、社會的和階級的抽象的人類個體。第二,費爾巴哈認為人只有自然屬性,對于人的社會屬性沒有深刻理解,這注定是錯誤的。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向去的什么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501“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而社會更不是單個體相加的總和,而是一個相互獨立的實體,是個體在共同活動中形成的超越個體的新生力量,在社會歷史中實踐是一切理論的基礎,所有的社會意識都是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都根源于實踐。
3.立足點與唯物主義的歷史使命
第十條到第十一條是《提綱》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說闡釋新舊唯物主義的立足點的不同,“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盵2]502市民社會是無聲的、孤立的個人的聯(lián)合,更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代表了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是資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是為資產(chǎn)階級服務的。因此,舊唯物主義必然是處于自我異化的形式之中和缺乏實踐性的。新的唯物主義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自我異化揚棄的社會的理論表達,人是自由的有自己的意識,人的認識對象不是以異化作為異己的力量而存在。在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們,不懂得實踐對舊制度的改造作用,因此只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qū)陀^世界和主觀世界作出直觀的解釋,而不能深刻揭示社會根源,他們都是舊制度的維護者。馬克思的哲學跟以往的哲學傳統(tǒng)是不一樣的,以往的哲學只是在已知領域的范圍弄清楚本質(zhì)和規(guī)律來解釋世界,馬克思則是運用對世界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認識,通過實踐真正地參與現(xiàn)實生活的變化之中,更加積極地改造世界。
三、結語
《提綱》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條為總綱;第二部分主要是對第一條的詳細闡述;第三部分是第十到十一條,是最后的總論?!短峋V》中馬克思主要對包括費爾巴哈在內(nèi)的舊唯物主義的錯誤觀點和局限性進行了批判,并表明了自己的新觀點?!短峋V》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時標志著馬克思哲學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雖然《提綱》比較簡明扼要,但是它表現(xiàn)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雛形?!短峋V》的基礎是以科學的實踐為前提的,舊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在根源上被揭露出來,并首次明確地闡述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決定性作用是社會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貫穿《提綱》始終的,一切理論的基礎都離不開實踐,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更是人類認識和發(fā)展的源泉。雖然《提綱》只有短短的十一條,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對我們研究馬克思的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