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要:鋼琴是具有復雜結構的彈奏樂器,也是有著寬廣音域、華麗音色的樂器,不同音樂家對鋼琴的演奏方式也多種多樣。自鋼琴產生以來,鋼琴音色、鋼琴觸鍵技巧、音樂表現(xiàn)形式等,也發(fā)生著一系列的演進與變化,本文通過分析鋼琴的音域、音色與音樂風格,對鋼琴彈奏過程中的觸鍵技巧進行討論。
關鍵詞:鋼琴演奏 ? 觸鍵技巧 ? 音色 ? 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0-0064-02
鋼琴作為一種音樂表現(xiàn)力豐富的鍵盤樂器,主要通過演奏者彈下琴鍵,帶動鋼琴中的擊弦錘,由擊弦錘敲擊鋼絲弦發(fā)出聲音。而鋼琴演奏者接觸琴鍵的輕、重、緩、急,會發(fā)出不同的鋼琴音色、音調,從而演奏出不同風格的鋼琴音樂作品。通過對鋼琴觸鍵技巧、彈奏音色進行分析,可以指導學生或其他鋼琴練習者,掌握不同鋼琴曲目演奏的技法,來呈現(xiàn)出最好的鋼琴音色效果。
一、鋼琴演奏的發(fā)音及動態(tài)音色實現(xiàn)原理
(一)鋼琴發(fā)音原理
鋼琴彈奏過程中的發(fā)音原理,主要通過琴鍵、琴槌、琴弦三者之間的互相配合,敲擊發(fā)出具有各種音色的聲音。當演奏者按下鋼琴琴鍵后,擊弦機會帶動包著絨氈的榔頭敲打琴弦,小木槌在敲擊琴弦后迅速收回原位,琴弦受到敲擊后產生振動,這種連續(xù)的機械振動,會產生出一段段美妙的音樂。根據(jù)物理力學的機械原理,在鋼琴鍵盤的彈奏中,演奏者敲擊鍵盤的速度、力度與接觸點,會導致鋼琴出現(xiàn)不同的音色和變化,因此演奏者可以通過學習多種觸鍵技巧,來準確控制鋼琴觸鍵的速度、力度與位置,從而保證鋼琴音色的純正與準確。
(二)激振強度變化對鋼琴音色的影響
鋼琴演奏者的觸鍵技巧,決定著鋼琴內部結構中諧波波形的變化,也會對鋼琴發(fā)出的音強、音高和音色產生直接影響。所以通過選擇不同的觸鍵技巧、激振演奏方式,可以幫助演奏者彈奏出不同的音色,也能夠加強短時間內振源諧波波形的有規(guī)律變動。首先不同演奏者觸鍵力度的差異,即使在演奏相同的音,也會彈奏出不同的音強、音色,大力觸鍵發(fā)出的音色渾厚、有力且明亮,而輕觸琴鍵發(fā)出的音色自然、柔和與悠長。演奏者可以根據(jù)鋼琴曲目的風格、情感表達等,進行鋼琴彈奏音色、音高與泛音的處理,保證低、中、高頻諧音振幅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從科學角度來看,鋼琴演奏過程中琴弦激振的不連貫性特征,會導致樂曲音色、音樂表達的單一化。
(三)操控裝置對鋼琴音色的影響
鋼琴中最常用到的操控裝置為踏板,包括延音踏板、柔音踏板。其中延音踏板置于鋼琴下面的最右內側,柔音踏板置于鋼琴下最左側。鋼琴演奏者在彈奏某一樂曲時,不僅能夠運用一系列觸鍵技巧,改變樂曲的音色、音高與節(jié)奏,還可以通過合理的配合控制踏板,對鋼琴琴槌、琴弦等產生作用,達到擴大鋼琴演奏音量,使聲音變得清純柔和的作用。當延音踏板被演奏者踏下時,壓在琴弦上的制音器會迅速抬起,琴弦震動會不斷擴大與延續(xù),而松開踏板放開后,制音器又會壓在琴弦上制止其發(fā)音,這就起到鋼琴音色增強的作用。而柔音踏板主要有減小音量、使聲音變得柔和的作用,當演奏者踩下柔音踏板時,擊弦機會帶動琴槌向側邊移動,敲擊二根弦或一根弦,被擊打琴弦會與周圍琴弦產生共鳴,從而使鋼琴樂曲的音色發(fā)生改變。
二、不同時期鋼琴演奏的音樂風格
自18世紀巴洛克時期以來,鋼琴音樂的音色節(jié)奏就不斷發(fā)生著變化。
巴洛克鋼琴曲主要為復調音樂,具有熱烈、奔放、節(jié)奏感強烈的風格特征。演奏者在彈奏鋼琴琴鍵的時候剛柔并濟,彈奏出聲音后手指立即松回,觸鍵非常的敏銳、干脆,這就使得鋼琴曲每個聲部之間,有著巧妙、協(xié)調的平衡感。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亨德爾的《彌賽亞》、十二首《大協(xié)奏曲》和斯卡拉蒂的《斯卡拉蒂奏鳴曲》等,為其中的代表作。之后鋼琴創(chuàng)作開始進入古典主義時期,莫扎特、海頓為其中的代表,他們使鋼琴曲彈奏變得高貴、雅致與純凈。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對樂曲的速度要求非常嚴格,力度上的對比也做了嚴格的要求,彈奏方式也改變了巴洛克時期僅用手指彈奏,形成了以身體協(xié)調手臂而進行的彈奏方法。這一時期的音樂音色非常清亮透明,有著均勻清晰的顆粒感、跳躍的節(jié)奏、悠揚的氣息,展現(xiàn)出古典主義特有的典雅和高貴。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流派”鋼琴曲開始出現(xiàn),代表作曲家有舒伯特、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這一時期鋼琴曲主要以理想、現(xiàn)實、自然、生死等音樂題材,作為樂曲創(chuàng)作的源泉,音樂表現(xiàn)手法上突破了古典樂曲固定結構的限制,充滿了想象力和戲劇性,個人主義明顯,大膽創(chuàng)新,具有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使音樂創(chuàng)作得到新的進展。
再以后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彪西、拉威爾等印象主義流派開始出現(xiàn),其在鋼琴音樂探索方面,追求新奇的語言、豐富的色彩,注重和聲色彩變化,強調朦朧感,對鋼琴原有的曲式、調試、和聲、織體音響進行革新。如德彪西開始運用平行和弦、聲音層次的修飾,特殊的踏板、調性轉換等方式,對鋼琴樂曲風格進行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
三、鋼琴演奏中的觸鍵技巧研究
鋼琴彈奏中常用的觸鍵技巧,主要包括抬指、貼鍵、跳音、低指快彈等,不同彈奏方式的互相配合,能夠彈奏多種鋼琴作品。
(一)高抬指快下鍵觸鍵技巧
高抬指快下鍵觸鍵是一種常用的鋼琴演奏方法??焖儆|鍵主要特征為下鍵速度快、但彈奏力度較為適中,也就是手指在琴鍵上下落、回彈的速度非??欤种冈诼滏I時非常的放松、自然,手指基本與琴鍵保持垂直角度。在鋼琴曲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保持肩膀、手臂和手腕的放松,手臂自然下垂、手腕放平、手掌微微打開,抬指彈奏時手腕不發(fā)力,手指高高抬起再迅速放下,掌關節(jié)帶動手指完成鋼琴樂段的彈奏。鋼琴演奏者可以運用手腕、手指的自然反彈,進行樂曲中不同音符的彈奏與轉換,從而彈奏出明亮、尖銳與剛柔相濟的聲音。
(二)高抬指慢速觸鍵技巧
高抬指慢速觸鍵演奏技巧,通常被用于抒情類鋼琴曲目的彈奏,其彈奏特點為速度緩慢、高起高落,彈奏時身體垂直、手臂自然下垂,手腕與鋼琴琴鍵保持水平。鋼琴演奏者通過手腕帶動手指移動,手指在琴鍵上抬起一定高度、手腕保持水平進行樂曲彈奏。高抬指慢速觸鍵不需要使用整個手臂的力量,而是較為輕柔、舒緩的彈下琴鍵,比如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以及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的《阿拉伯風格曲》等,都屬于緩慢情感表達的抒情樂曲。
(三)貼鍵觸鍵技巧
對于特定音型鋼琴曲的彈奏,需要用到貼鍵觸鍵技巧。首先貼鍵為相對鋼琴抬指的彈法,其要緊貼鋼琴琴鍵進行彈奏,而不是抬起手臂大力彈奏。在利用貼鍵技巧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肩部、手臂、手腕盡可能放松,手指輕輕搭在鋼琴琴鍵上,然后向下推,推完支撐,在彈奏完一個音后,手腕帶動手指迅速平移到下一個音上,手指推完前一個音后應繼續(xù)貼著琴鍵,彈的過程中手指始終摸著琴鍵彈。貼鍵技巧彈奏出的鋼琴音色具有連貫性,通常用于抒情曲目的彈奏。
(四)跳音與低指快彈觸鍵技巧
跳音彈奏包含手臂跳音、手指跳音。手臂跳音的彈法與貼鍵很相似,彈奏時手腕絕對放松,力量全部集中在指尖爆發(fā),強大的爆發(fā)力使手臂彈起,這樣彈奏出的聲音迅疾有力、一氣呵成。手指跳音是手指關節(jié)用力,彈奏時手型擺放正確、手腕放松力量沉下來,第一關節(jié)用力下鍵,彈奏出一連串快速的跳音。最后低指快彈結合了抬指、貼鍵兩方面優(yōu)點,也就是在貼鍵彈奏過程中指尖抬起,手腕配合指關節(jié)移動,手指微微抬起,提前做好下鍵準備,下鍵時手指不必抬的過高,一個一個快速落下,演奏出的鋼琴音色保持連貫又富有顆粒感。
四、結語
鋼琴是音域非常廣的鍵盤樂器,其音域范圍涵蓋了從A2-C5的所有樂音,可以用于獨奏、協(xié)奏、重奏等形式的演奏。音色作為鋼琴音樂中最重要的表現(xiàn)內容,其中包含著多種振動頻率,這些振動聲波共同組成復雜的復音,來表達某種音樂風格或情感。因此在鋼琴樂曲的觸鍵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只有選擇正確的觸鍵角度,不斷調整自身的觸鍵力度、觸鍵方法,才能得到更加通透、優(yōu)美、渾厚、豐富的音色。
參考文獻:
[1]周玨.淺析鋼琴演奏的觸鍵技巧與演奏方法——以德彪西《月光》為例[J].音樂時空,2016,(07).
[2]王曉蔚.鋼琴演奏與教學中的觸鍵技巧之管窺[J].戲劇之家,2016,(06).
[3]王程麟.淺析古典音樂時期鋼琴演奏觸鍵特色[J].才智,2014,(28).
[4]冀春榮.鋼琴演奏與教學中的觸鍵技巧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