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瀅 , 歐 穎,高尚卿
(1.云南農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農業(yè)大學 外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普遍面臨師資不足、辦學資源利用率低、辦學成本高昂等問題。實行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可以促進高校間通力合作、學分互認、共同發(fā)展,推進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
近年來,國內高校以聯(lián)盟合作的方式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從操作層面來說,其模式一共分為兩種:一是“一校式”辦學形式[1],即距離較近的高校組建一個虛擬的單一學校,地域相鄰的優(yōu)越性有力地促進了高校間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的落實;二是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辦學。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發(fā)展給各行各業(yè)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育領域也不例外。高?;ヂ?lián)網(wǎng)學習平臺的搭建與完備讓越來越多的研究生獲得了網(wǎng)上學習的機會。
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的實施促進了高校間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共享,高校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優(yōu)勢資源的使用效率,對學生、教師來說均具有重大意義。對學生來說,既可以領略一流教師的上課風采,拓寬知識面和視野,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需求,同時又不影響在本校學習其他課程。對教師來說,通過這種方式,教師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得到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1)通過在線平臺實行課程互選、學分互認。例如,2011年遼寧省教育廳組織開展了“遼寧高校本科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遴選工作”,據(jù)相關資料顯示,包括東北財經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24所高校近5 000名學生通過“大學生在線學習平臺”選修了49門課程[2],遼寧省高校實現(xiàn)了跨校修學分制度,但這一制度僅在本科教學中得以實施并沒有在研究生范圍內推廣。
(2)大學城內高校實行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例如,廣東省一所大學城內幾個高校曾推行過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在幾個高校相互達成一致后,每個高校在各自的教務系統(tǒng)內通知學生,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但主要仍是以公共課程為主,一般有32個學時,課程結束后可獲得2個學分。
(3)云南省地處邊疆地區(qū),高等教育發(fā)展起步晚,教育資源更是嚴重不足。云南省的重點院校都集中在省城昆明,據(jù)筆者調查:在所調查的大學城,高校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推行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而是采取高校內部跨學院修學分的形式。這種模式主要針對于交叉學科的學生到其它學院修得學分,實施的范圍比較小,主要是以通識課程為主。比如云南大學其他跨專業(yè)學科學生到經濟學院學習宏觀經濟學,云南師范大學跨專業(yè)學科學生到馬克思學院學習馬克思主義概論等。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高校間實施跨校修學分制度的時間雖已不短,但實施的主體較少、范圍較窄,主要局限于大學生,研究生這一層次涉及很少。目前很多高校管理者仍沒有意識到高校實施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的重要性,總是一味地強調高校發(fā)展并無此方面的需求。筆者認為:高校實施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節(jié)省辦學成本,同時提高辦學質量。例如本次調研的在昆高校中,云南大學的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yè)的研究生數(shù)量很少,學校單獨為這幾名同學開設課程無疑會加大辦學成本,若學校實行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將該專業(yè)的學生送到云南師范大學學習某一課程(如教育管理學),兩所高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該專業(yè)學生,對于學生和高校未來發(fā)展都有較大益處。
管理理念直接影響了管理實踐,在辦學中管理者缺乏合作共贏理念是當前存在的較普遍現(xiàn)象。目前高校管理者的管理重心仍然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其中學科建設主要包括匯聚學術隊伍、構筑學科平臺、凝練學科方向[3];人才培養(yǎng)主要包括專業(yè)設置、教學標準、培養(yǎng)方案、學科內容等[4]。二者涉及學科內容方面要求建設具有創(chuàng)新性、結合社會大發(fā)展方向的學科,但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則是通過學科的互補性來提高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高校管理者認為實施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不符合高校建設新學科、個性化學科的發(fā)展要求。各自高校領導者不愿將本校優(yōu)勢的學科資源共享,認為學科資源共享會削弱高校未來發(fā)展的競爭力。目前,在昆高校管理者都在為本校未來的發(fā)展尋求合適位置,若將優(yōu)勢的學科資源共享,無疑會影響發(fā)展速度。
高校辦學實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了選擇什么水平的學校組成跨校班,一般辦學實力較強的學校只愿選擇實力對等的高校進行合作。本次調查的兩所高校分別為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其中云南大學是全國“雙一流”大學,而云南師范大學屬于省屬重點大學, 二者的辦學實力、競爭實力等的綜合實力差距顯著,高校間綜合實力的不同必然會影響高校在師資、課程、教案等方面的標準不同??缧0嘁髢伤咝5膸熧Y標準、課程標準必須配套和平行,這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也使得辦學實力差距明顯的高校間難以展開實質合作。
經濟因素是成立跨校班的重要影響因素,若跨校班的經費問題難以落實,其他工作則無從談起。跨校班設立要求兩所高?;ラ_優(yōu)勢課程,兩校學生分別選擇對方學校課程,在這一過程中涉及到培養(yǎng)經費的分配問題:一是云南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教師的課時費標準之間有所不同,這兩所高校若采取統(tǒng)一課時費標準會造成云南大學教師不滿,若兩所高校采取云南大學教師課時費用標準也會給云南師范大學的管理者帶來壓力。二是由于云南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的辦學質量間存在差異,若在選課的過程中學生選擇兩方學校開設課程的人數(shù)相差較大,兩方學校無法相互對沖掉課時費,虧損較多的學校就會拒絕學分互認,這就使得高校常常因資金難以談攏問題而擱置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的實行。
此外,學生的安全問題是高校管理者關心的重中之重,學生如若在去往接收學校的過程中遇到意外情況,派出學校和接收學校都認為本校不應該承擔此項責任。
高校在辦學過程中真正地樹立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意識,明確意識到高校之間不僅存在競爭,更要重視合作。實施研究生跨校修學分的兩所高校精品課程共享,將優(yōu)勢學科資源通過此平臺供其他高校學習。高校間形成一種“合作、開放、共贏”的辦學理念,通過學習和借鑒其他高校優(yōu)秀的學科建設經驗,不斷提高學科綜合發(fā)展實力。
經費問題是跨校班落實到實處的重要影響因素,是高校合作辦學面臨的基本問題。高校可以利用國家每年對研究生的生均生活補貼來對沖跨校班的生均經費,將兩方學校教師的課時費用標準取均值作為跨校班教師的課時費用。國家每年撥助每位研究生生活補貼6 000元,校際辦公室可以根據(jù)學生所選課程量來扣除國家的生均補貼,以此跨校班所需的經費問題(任課教師的課時費)由國家補助的學生經費來替代,接收方和派出方高校不再因為跨校經費不對等的問題而拒絕實施學分互認制度了。
制度問題帶有穩(wěn)定性、長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性質。完善制度體系是保證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平穩(wěn)運行的重要因素,對于規(guī)范校際合作的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組成跨校班的兩所學校分別派出幾名管理人員組成校際合作辦公室等監(jiān)管機構,負責監(jiān)督跨校班合作的一切事物,并提前擬好跨校運營的合作契約,協(xié)商好例如跨校班課程的選擇、教材的選用、期末考核、師資保護激勵等的問題。如課程選擇的問題,雙方高校應盡量在資源共享課中選取接收方高校特色課程,而派出高校則正好相反選擇相對薄弱的課程進行跨校選修;教材選用問題,派出高校方與接收高校應提前溝通,保證教材選用一致,接收方盡量遵照已選定的教材確定教學大綱和教案;期末考核問題,雙方高校在保證公正公平的基礎上盡量簡化考核程序,派出高校和接收高校同時考試,使用同一套試題,接收方高校出具最終成績,派出方高校學分認定;師資保護激勵問題,高校對師資的保護主要體現(xiàn)在對教師智力成果的保護,對師資的激勵主要體現(xiàn)在對負責跨校班工作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優(yōu)先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鼓勵更多教師投入到這一實踐中來以發(fā)展完善跨校修學分制度。
高校校際合作除應考慮經濟因素外,物質環(huán)境的合作也是影響其實現(xiàn)成功的重要因素,重視物質環(huán)境的基礎性作用,包括派出學校和接收學校的基礎設施合作、課程建設平臺的合作以及教師團隊的合作。
1.將基礎設施因素考慮在內
鑒于在昆高校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學生人身安全是高校關心的重中之重。高校間可以采取開通校園巴士的方式,學生在本校乘坐校園巴士直接到接收學校,這樣可以極大地避免單個學生行動,有秩序地組織好需到接收方學校的學生并提前清點人數(shù)。這樣一來,學生從派出學校到接收學校途中所會遇到的風險系數(shù)將降至最低。
2.完善課程平臺的建設
高??梢猿浞掷没ヂ?lián)網(wǎng)資源,接收學校將自己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共享,派出學校的學生可在本校學習課程,這樣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享有一流學校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同時接收方學校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調整所有學生的網(wǎng)上學習時間,以此提醒學生按時完成個性任務,保證學習進度。
具體事項安排:以教育管理學為例,教學進度應完全按照雙方高校提前擬定好的教學安排進行。如云南師范大學的教學周為16周,第18、19周為考試周,因此可以將教學第1周為選課周,第2周到18周為授課周,第20周為考試周,但采用網(wǎng)絡授課形式,課程進度不受教學周的限制,可以將期末考試的時間定為第19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課程需要布置作業(yè),學生在網(wǎng)上平臺完成作業(yè),點擊作業(yè)提交后系統(tǒng)認定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構成,其中期末成績占70%,平時成績(網(wǎng)絡平臺作業(yè)完成情況、上課時間)占30%。
3.教師團隊的合作
派出高校和接收高?;ヅ山處熃M成跨校班教師團隊,校際辦公室提前設定教師教學任務、確定教師的上課地點。雙方高校教師在授課前、授課中、授課后選取固定時間展開合作交流,合作內容如下:授課前,接收方教師認真了解派出方學生的學習情況,雙方高校教師就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性的制訂學習計劃,精心設計課程實施的每個過程;授課中,派優(yōu)秀的接收方高校教師定期到派出方高校進行學術交流,保證團隊中的每位教師及時更新教學觀念、處理教學內容、改進教學內容;授課后,接收方高校就學生上課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測驗考試成績、學生學習時間(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情況,出具考核成績,派出方高校教師接收成績錄入系統(tǒng)。
雖然目前具體操作實行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存在各種各樣的阻礙因素,但加強研究生跨校修讀學分項目的建設工作對于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培養(yǎng)質量等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落實研究生跨校修學分制度,以此獲得更為優(yōu)質的學科資源、實現(xiàn)專業(yè)學科互補、改善專業(yè)設置局限,促進高校更好更快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