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惠
(玉溪市人民醫(yī)院,內科門診,云南 玉溪 631000)
克羅恩?。–rohn's disease,CD) 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良性、終身性、致殘性疾病,目前認為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包括遺傳、環(huán)境、感染、免疫等因素共同發(fā)揮作用,具有反復發(fā)作、治療復雜、并發(fā)癥多等特點。CD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道慢性透壁性炎癥,本病尚無根治的方法。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飲食結構改變等因素,使得我國CD患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1]。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及指導我院CD的診治,現(xiàn)回顧分析近年來收治的25例CD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案,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選擇2015-2019年收治的25例CD患者,其中包括男性10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為2∶3,年齡11~78歲,平均為(55.2±10.30) 歲。
二、資料分析方法 收集2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首發(fā)癥狀、診斷與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依據中華醫(yī)學會系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CD診斷標準明確診斷。
三、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處理數據,應用卡方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一、臨床表現(xiàn)和病變部位 CD患者消化系統(tǒng)的首診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便血10例(40%),腹瀉21例(84%),腹痛19例(76%),發(fā)熱9例(36%),體重減輕3例(12%),貧血6例(24%);病變僅累及小腸者16例(64%),累及結腸者4例(16%),小腸和結腸同時受累者3例(12%),末段回腸和回盲部累及者2例(8%)。
二、合并癥和并發(fā)癥 本院收治的25例CD患者中,初發(fā)型占18例(72%),慢性復發(fā)型占7例(28%)。4例CD(16%)合并其他系統(tǒng)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口腔潰瘍1例、結節(jié)性紅斑合并關節(jié)炎1例、白塞氏病1例、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1例。25例均無炎癥性腸病相關的家族史。并發(fā)腸梗阻3例(12%),腸穿孔1例(4%),癌變1例(4%)。
三、實驗室檢查 收集25例患者入院時相關實驗室指標,包括ESR,Hb,ALB,緩解期CD患者ESR 為(12.54±9.6)mm/h,Hb 為(132.31±27.13)g/L,ALB 為(39.71±6.05)g/L;復發(fā) CD 患者 ESR 為(27.34±23.49)mm/h,Hb為 (116.93±30.29)g/L,ALB為(38.05±6.91)g/L;活動期CD患者ESR為(55.20±23.14)mm/h,Hb 為(117.60±28.83)g/L,ALB 為(35.37±6.63)g/L。
四、腸鏡和組織活檢 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腸黏膜充血、腫脹、糜爛14例(56%),淺表潰瘍形成4例(16%),腸黏膜出血者2例(8%),腸黏膜散在充血點9例(36%)。腸鏡下成功取腸黏膜組織活檢19例(76%),病檢結果包括:慢性炎癥改11例(57.8%)、炎癥改變伴糜爛6例(31.6%)、黏膜呈不典型增生1例(5.3%)、息肉樣改變1例(5.3%)。
五、治療方案 CD治療首選氨基水楊酸制劑,治療無效時口服糖皮質激素。重癥CD除了一般治療以外,還需結合靜脈激素的使用,若激素治療仍然無效,則需改用免疫抑制劑,必要時采取手術治療??傊珻D的治療應根據其分期、分度和病變范圍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治療方式一般為升階梯治療,即首選氨基水楊酸制劑,無效或效果欠佳時可依次改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本院收治的23例CD患者采用內科治療,1例腸穿孔和1例癌變患者行小腸部分切除術。
討論炎癥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 與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種反復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性疾病,具有反復發(fā)作、治療復雜、并發(fā)癥多等特點,是發(fā)生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2]。CD是一種非特異性慢性炎癥性腸病,反復遷延發(fā)展,臨床活動期與緩解期常相互交替,有終生復發(fā)可能。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腹瀉、及腹痛,全身表現(xiàn)有發(fā)熱、營養(yǎng)不良等,嚴重時可并發(fā)腸梗阻、癌變、腸穿孔等。雖然大部分患者可通過藥物治療達到臨床緩解,但仍有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重癥傾向。CD的確診主要靠結腸鏡下的表現(xiàn)及病理活檢,結合臨床表現(xiàn)。最主要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及對癥支持治療,病情嚴重及并發(fā)癌變、穿孔者需行外科手術治療,醫(yī)學治療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潰瘍愈合并預防疾病活動及復發(fā)。
由于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臨床上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很容易混淆[3],CD是一種慢性貫壁性炎癥性疾病,好發(fā)于青壯年,但首次發(fā)病可見于任何年齡段,半數以上患者的病變同時累及胃腸道多個部位,從食管到肛門均可累及;潰瘍性結腸炎是具有復發(fā)傾向的慢性腸道病變,部分患者起病較急,癥狀類似感染性腸炎,其癥狀的嚴重性與結腸受侵犯及炎癥程度相關,通常為緩慢、隱匿性起病。CD的胃腸道表現(xiàn)與腸內病變的部位、范圍、嚴重程度、病程長短以及有無并發(fā)癥有關,最常見的為腹痛、腹瀉、腹部包塊、瘺管形成,其中瘺管形成是CD臨床特征之一[4]。而UC特征性的臨床表現(xiàn)為腹瀉、血便或黏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和消化不良[5]。
CD的病因至今不明,推測可能和環(huán)境、遺傳、和免疫多種因素相關,影響CD發(fā)病的高危因素有炎癥性腸病家族史、戒煙者、胃腸道感染經常食用牛奶和高脂飲食[6]。CD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階段,本研究組發(fā)病年齡11~78歲,平均為(55.2±10.30) 歲。
本研究中CD患者主要治療方式為口服氨基水楊酸類制劑,主要是美沙拉嗪。氨基水楊酸制劑是CD患者的一線治療用藥,60%~70%的中到重度CD患者對此治療有效[7]。以美沙拉嗪為基礎,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是否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再輔以抗菌藥物、調節(jié)腸道菌群等對癥治療。
綜上,CD在治療方案上,應遵循指南的同時,采用個體化治療。迄今為止,尚不能根據某一癥狀或進行某項檢查就可明確診斷CD,必須綜合患者所以臨床資料及發(fā)病過程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排除一些癥狀相似的疾病后方可診斷CD[8]。通過本研究結果,期望能為臨床更加重視CD及提高診療水平帶來一點啟示。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能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在患者出院后能夠進行長期跟蹤隨訪,了解病情發(fā)展情況及預后,可能會對臨床診治有更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