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猛
一
關于墨彩,馮先銘先生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瓷器裝飾彩之一,以黑色為主兼用磯紅、本金等彩料,在瓷器上作畫,經彩爐烘烤而成。墨彩始見于清康熙時期,是五彩、琺瑯彩、粉彩瓷器中常見的色彩?!标P于以墨彩繪制的瓷畫的效果,馮先銘先生在《中國古陶瓷圖典》中說:“濃黑的彩料在似雪的白釉上繪畫,亦深亦淺,可濃可淡,與水墨畫的效果相似。所以又稱之為彩水墨畫?!?/p>
墨彩始見于康熙中期,盛于雍正、乾隆兩代,清末瀕臨失傳,民國時期開始復蘇,并在新中國得到保護和弘揚。
康熙時期的墨彩是進口原料,多用于勾勒紋飾的輪廓和表現五彩瓷中需要用黑色表現的部分,但也有純墨彩瓷畫,紋飾以花鳥為主。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清康熙墨彩竹節(jié)式臂擱》,其器長方形,上下等寬,通體施白釉,正面上下兩道竹節(jié)紋之間以墨彩繪竹葉圖,畫旁題有“瑯玕枝竿疏”五言詩句。雍正六年,瓷匠們從進口的琺瑯彩中獲得啟示,創(chuàng)制了本土琺瑯彩,《清檔》載:“新煉琺瑯料:月白色、白色、黃色、淺綠色、亮青色、藍色、松綠色、亮綠色、黑色,共九樣?!北就连m瑯黑彩的出現,使得大量使用琺瑯黑彩在瓷上畫水墨畫成為可能,畫師們開始把水墨國畫移植到瓷上,瓷上國畫應運而生。雍正時期的墨彩瓷畫多繪于筆筒、尊、蓋碗、套杯、盤等器上,紋飾以山水、人物為主,藝術效果與水墨國畫如出一轍。又如上海博物館藏的《清雍正墨彩山水圖筆筒》(官窯制品),依瓶勢以墨彩繪制和諧寧靜、舒適安閑的山村景色,清新秀潤,有國畫的“墨分五色”之妙。再如上海文物商店藏的《清雍正墨彩人物洗口尊》(民窯制品),描繪的是以“福、祿、壽”為主題的人物畫,畫面以墨彩為主,人物的面部、手部及衣褶用淡淡的礬紅勾勒暈染,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乾隆時期,能文善畫的督陶官唐英,以其文藝家的修養(yǎng)和督陶官的便利條件,自書、自畫、自制的一些小型墨彩文具,以詩句和書法豐富了墨彩的藝術表現形式,詩、書、畫、印的交融,不僅拓展了墨彩的藝術境界,也提高了墨彩的藝術品位。唐英在乾隆八年創(chuàng)作的《石紋釉地連方開光墨彩山水人物詩句小筆筒》,其器由兩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筆筒鑲嵌組成,器身有四個開光,其中有兩個開光內墨書詩句,另兩個開光內分別墨彩“竹石圖”和“山水人物圖”,極具中國文人畫的意味。
清末民國初期,景德鎮(zhèn)開始使用外國新進口的洋料——新彩,之后,在瓷匠們的潛心研究下,也掌握了顏料的配制技術,研制出國產新彩顏料。新彩的特點是“所見即所得”,在瓷上作畫猶如在紙絹上作畫一樣,這為瓷畫藝人創(chuàng)新瓷畫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新黑料畫“墨彩雪景”、“墨彩描金”、“墨彩肖像”等品種相繼出現。
二
墨彩描金,只用黑、紅、金三種顏色作畫,多用于瓷上人物畫的彩繪,有時也會出現在花鳥瓷畫中。彩繪時主要用黑料,兼用紅料繪人物臉部輪廓、五官、衣袍以及花卉的花瓣等,金料則用于勾線、覆蓋、烘托、點綴,以增添其富麗堂皇的氣氛。多采用中國畫的工筆重彩及水墨畫表現技巧,講究線條感,同時也要對墨色層次、濃淡進行合理運用。雖用色單純,然色彩的表現效果卻高貴典雅。其工序是先在白瓷上以墨彩繪畫,燒制以后再用金色描繪裝飾圖案紋飾線條,最后再經800℃左右二次燒制而成。
“墨彩描金”技藝是景德鎮(zhèn)的著名陶瓷美術家周湘甫在民國后期復興的。民國后期,周湘甫先生偶得一塊墨彩描金殘片,如獲至寶,因癡迷其藝術效果,便決意復興其技藝。周湘甫先生潛心研究,以新彩顏料仿制、配制顏料——繪畫——試燒——調整配方,周而復始,經不斷探索,終于將古法墨彩描金技藝與現代粉彩工藝巧妙結合,獨創(chuàng)“新墨彩描金”技藝,從而復興了墨彩瓷這一獨特的繪畫藝術。與周湘甫同期的“墨彩描金”代表人還有雷火蓮、李盛春、吳原青等。周湘甫的作品,風格古雅精細,表現題材以人物為主。雷火蓮的作品也以人物為主,風格古拙華麗。李盛春的作品主要表現花卉,他將古彩、粉彩技法融入到墨彩描金技法之中,讓墨彩在表現花卉時,與傳統(tǒng)的墨彩花卉相比更加層次豐富、更加有韻味。吳原青的作品以圖案為主,畫面顯得規(guī)整、莊重、深沉。
三
自入瓷行,我便癡迷于“墨彩描金”藝術,癡迷于它的“墨分五色”之妙,癡迷于它的富貴高雅,癡迷于老一輩藝人對人物的精妙塑造。
我以前輩為榜樣,不僅刻苦練習彩繪技藝,也深入鉆研彩料的配料技法,因為我深知,只有自己熟諳彩料,才能讓畫面的色彩隨繪畫的內容多變,才能呈現如真的質感?!澳拭杞稹贝僧嫞Э从泻?、紅、金三色,但實為單色作畫,黑、紅、金三色各擔其任,黑、紅表現主體,金為點綴。用單色表現豐富的層次,考驗的是繪畫者的用筆功夫,描金則考驗繪畫者的線描能力和審美情趣,金色運用是否恰如其分,是界定一幅畫“雅”與“俗”的關鍵。
我癡迷于“墨彩描金”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喜歡從歷史、典故、小說、戲劇、道釋故事和民間傳說中提煉素材。并創(chuàng)作了不少道釋題材的人物瓷畫,塑造了不少道釋人物,比如鐘馗、達摩、劉海等,《劉海戲金蟾》便是其中之一。
劉海十六歲登科,五十歲至相位,在正陽子(道人)“取一文(錢)置之幾上,累十卵于錢若浮圖(塔)之狀”,寓示“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后,徹悟,棄官出家,隱居于華山、終南山,得道成仙,成為全真教祖師之一。
“劉海戲金蟾”的故事出自“財神劉海與金蟾的傳說”:傳說中的三足金蟾是精,能口吐金錢,是旺財之物,但它常常禍害百姓,劉海將其降服。金蟾臣服于劉海門下,為求將功贖罪,金蟾使出絕活助劉海造福世人,發(fā)散錢財,幫助窮人。
“劉海戲金蟾”在中國已是傳統(tǒng)的紋樣,我不想仿他人,因為各有己悟,他人筆下的劉海并非我心中的劉海。但太多的圖樣紛擾了我的思想,不知從哪個角度提煉素材更能準確地表達我心中的劉海,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一首詩:“誰是忘憂自在天,戲蟾擁慧對流泉,科頭散發(fā)揮無事,終日逍遙不計年?!迸d奮不已,此詩納歸的便是我想要表達的。
我將劉海與三足金蟾設計為對話狀,畫于瓷瓶之上:劉海,蓬發(fā)赤足,腰系葫蘆,執(zhí)杖鞠體,笑盈盈、樂顛顛;三足金蟾立身,將前足搭在劉海掌中,仰視劉海,與之歡悅交流。劉海與三足金蟾在此圖中似友,而非主仆,這樣更能體現劉海的博大胸襟和善良品格。
在這幅瓷畫里,我著意刻畫了劉海的神情和姿態(tài),因為人物的內心活動依此體現。對于三足金蟾,我將其擬人化了,以人物對話的姿態(tài)和神情刻畫之,這樣既能讓畫面有動感,又具有生活氣息。
我以紅料彩繪人物身體,特別注意表現人物面部的光影效果和肌膚的質感;以墨彩繪制人物的衣衫,特別注意表現衣料的透明度和質感;以本金點綴衣衫上的紋案,特別注意把握其度,不讓其越過人物本性的界線。
善畫人物者是幸運的,因為時代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人類創(chuàng)造了時代,時代也成就了人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者。
我創(chuàng)作了不少傳統(tǒng)題材的畫,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與現實生活很貼近的畫。我深知,喜歡畫傳統(tǒng)題材的畫,就要摯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因為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積淀的產物,在它的滋養(yǎng)下才有獨立思考的畫作產生。要畫好現實題材的畫,就要學會觀察生活,善于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具有時代精神的有生命力的題材,讓作品富有時代感,為時代的進步產生積極的影響。
我癡迷“墨彩描金”傳統(tǒng)工藝,我要學前輩,好好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做一個能承上啟下的好瓷畫藝人,為“墨彩描金”藝術的傳承與弘揚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