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國梅
隨著大家對整本書閱讀的日益重視,不少學校都十分注重對整本書閱讀的考查,考查的形式豐富多樣,其中試卷測試已成為整本書閱讀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最近的一張試卷上筆者看到了這樣的一道選擇題:
在《皇帝的新裝》中,當人們問起皇帝去了哪兒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 )
A陛下在打獵
B陛下在看戲
c陛下在更衣室D陛下在買衣服。
《安徒生童話》是小學四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必讀書目,為了考查學生對這本必讀書目的閱讀情況,命題者特意命制此題。
《皇帝的新裝》選自《安徒生童話》,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這個經(jīng)典的故事,很多人都讀過,對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深知??僧斶@道選擇題出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時,多數(shù)人對這道選擇題的答案,卻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斷。筆者作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全年級576名學生,選對答案的只有287人;筆者又讓四年級級部的10多名語文老師來做這道題,發(fā)現(xiàn)近一半的教師也難以做出準確的選擇。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明明閱讀了這篇名著,可對這道題的答案,卻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由此發(fā)現(xiàn)這道題的解答情況,跟有沒有讀過這本書似乎關系不大。
一、偏頗評價產(chǎn)生偽閱讀
考量小學語文關于閱讀的試卷,這樣的試題并不少見。
1.考查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如:《小王子》中的第五個星球上一天有 次日落。
A.三次 B.二十三次 C.四十三次
2.考查沒有張力的情節(jié)。如:《小鹿斑比》中的小鹿出生時,恰好是路過這里。
3.考查沒有主題的枝節(jié)。如:《小學生汪曾祺讀本》中汪曾祺正經(jīng)練字是在 年級暑假。
A.一 B.五 C.四
D.二
縱觀上述試題,筆者認為考查的都是作品中的細枝末節(jié),關注的大多是與作品主題、主要人物、表達方法等關系不大的數(shù)字或地名。閱讀有精讀、泛讀之分,有些章節(jié)瀏覽一下,知道大意即可,不必刻意去記憶。一本課外讀物,往往都有幾萬字、幾十萬字,學生閱讀時怎么可能記得下這么多?難怪一個孩子參加一次語文課外檢測后這樣說:“難道讀課外書就是要把整本書都背下來嗎?”
考查閱讀的意義在于引領,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地去閱讀,使學生真正愛上閱讀。也就是說這樣的閱讀題考查,并不能反映學生的閱讀質態(tài),讀了還是沒讀,讀得怎么樣,往往沒有區(qū)分。
二、科學評價呼喚真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應根據(jù)各學段的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因此,在命制試題時,我們應著力于關注作品作者、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大致情節(jié)、表達方式、學生的閱讀感受等方面,用試題來引導學生,閱讀時要關注什么,要思考什么,要學會什么??疾檎緯喿x,需要科學評價,精心命題,讓試題呼喚學生真閱讀。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考查整本書閱讀的命題。
1.考查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學會識記
一本書少則幾萬字,多則幾十萬字,需要識記的內容很多,如果過多地關注細枝末節(jié),勢必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產(chǎn)生倦讀、厭讀的情緒,因此,對整本書的考查可以著力于主要人物特點、重要故事情節(jié)等。不過,對于主要人物特點的積累考查,要基于學情,要適合各學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低年級的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比較吃力,缺乏持續(xù)性,他們往往只能記住一些有趣的人物、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所以對于他們的閱讀考查命題,常常用選擇題的形式來呈現(xiàn)。
例題1:選擇題
《戴小橋和他的哥們》中戴小橋的外號叫“( )”。
A、大土豆 B、大菠蘿
c、大香蕉 D、大柚子
同樣是識記類的,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此類命題不僅要關注識記內容的準確,還要將文學知識巧妙地轉化為語言運用,促進學生對課外書中人物性格特點及相應故事的把握。在《西頓動物故事》閱讀考查中設計了這樣的試題:
例題2:設計動物名片
(1)研究對象:
(2)特點:
(3)我的理由是:
2.考查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概括
閱讀整本書不僅要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主要人物的特點,還要掌握作品是怎樣表現(xiàn)主題思想的,學會概述作品的大概意思,作品是怎樣表現(xiàn)人物,人物與人物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如果將整本書比喻成一棵大樹,那這棵大樹上有主干、枝丫、樹葉。巴贊說:“一幅圖抵得上上千個詞匯?!绷斜砀?、畫思維導圖等恰好就是讀懂這棵大樹的好方法,通過列表格、畫思維圖來讀懂脈絡、理清結構、了解聯(lián)系。因此,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
只有認真讀過此作品,并經(jīng)過精讀、細讀、品讀,經(jīng)過歸納、思考,才能完成表格或畫出準確、有序、新穎的思維導圖,這樣的考查突出了方法和過程,考查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對學生的閱讀方法具有極強的導向性。
3.考查情感與體驗,引導學生學會鑒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p>
例題4:書中那個“他”是誰?小鹿斑比的成長需不需要那個“他”?你的成長中也有那個“他”嗎?(《小鹿斑比》)
《小鹿斑比》是一部關于成長的書,設計這樣的話題,旨在了解老鹿王對斑比的成長不可缺少。不止于此,此題還能喚起學生的自身體驗,想到自己成長路上的那個“他”,形成與文本的共鳴,獲得更多成長的力量?;蛘咴O置情境:請你為學弟學妹推薦《小鹿斑比》這本書,并寫出推薦的理由。這樣的設計旨在使學生從自己的閱讀體驗開始對整本書作出一個綜合性評價,引導學生學會甄別,多讀適合自己的好書,與好書交朋友。
4.考查綜合與運用,引導學生學會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于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蓖扑]書目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要么主題鮮明,要么人物性格突出,要么寫法獨到……因此,在考查整本書閱讀時,不妨關注文本的亮點,尤其是關注寫法上的特色,學以致用,將讀寫巧妙融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例題5:出示《長襪子皮皮》中的“外貌描寫”,體會外貌描寫的作用并運用這種方法寫一寫身邊的人。
例題6:親愛的孩子,你生命中的夏洛是誰,他(她、它)曾為你寫下了什么字?請寫出你和他(她、它)的故事。(《夏洛的網(wǎng)》)
這樣的命題,緊扣語言文字運用這個核心,在寫作中將自己讀書的感受與類似生活進行自然鏈接,找出他們的融通點,形成情感的共鳴。讓學生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fā),實現(xiàn)了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
考查整本書的閱讀,其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搭建展示閱讀成果的舞臺,促進學生真正課外閱讀,喜愛課外閱讀。正如作家楊紅櫻所說:“兒童閱讀應該是最愉快的童年記憶,讓孩子從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將來能夠成為愛讀書的人?!?/p>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