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琴
摘 要:當下,初中語文只重視書面語言的訓練,對口頭語言卻投以不應有的冷漠,從而使口頭語言的訓練成為語文教學的冷點、盲點。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口語訓練活動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朗讀背誦;復述演講;說的訓練
一、引言
《語文課程標準》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擺在與讀、聽、寫同等的地位,并明確提出了訓練要求。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各種能力的訓練,說到底都是語言的訓練,語言訓練又包括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從語文的社會功能來說,所有能力的歸宿就是一個:交際,而其關鍵即是“說”?,F代社會是信息社會,盡管信息的表達、傳輸方式很多,但人與人的交際、溝通最主要、最便捷的還是“說”。其實,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相比,起著更直接、更廣泛的交際作用。
在現代化的信息社會里,時代對于人才素質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較強的交流信息的口語交際能力。很難想象,一個訥于言、止于口,說話吞吞吐吐、沒有條理的人能為現代社會所容納所接受。未來的事業(yè)對人才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說話,“能言善辯”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增強競爭能力的重要工具。
對于中學生來說,提高說的能力,不僅有利于提高語言能力、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還能活躍思維,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應變能力。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給書面語言的訓練予以了足夠的重視,對口頭語言卻投以不應有的冷漠,從而使口頭語言的訓練成為語文教學的冷點、盲點。
二、產生原因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現實社會對語文教學中說話能力訓練的要求,對照語文教學的實際,目前中學的口語交際能力訓練并未擺到應有的位置,學生不說、少說,或即使說了,也是含混不清、言不成句、語不成義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填鴨式教學的影響
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確定。不少語文教師的教學既無傳統(tǒng)特色,更無教改氣息,教學模式與方法陳舊單調,仍陷在煩瑣分析、滿堂灌、形式主義的泥淖中,學生沒有機會發(fā)言。有時學生好不容易有到一個發(fā)言的機會,但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達的閃光點缺乏熱情和肯定。若學生口頭表達中出現缺點問題,有些教師甚至會迎頭一盆冷水,遏制學生表達的欲望,造成學生想說但怕說,不敢說,導致不“會”說,不“能”說。
(二)應試教學的影響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學改革一直在高考、中考的指揮棒下進行。雖然“說”也可達到檢測學生語文水平和能力、功底的目的,而且直觀性強、可操作性強、反饋速度快,但考試的檢測條件有限,只能筆試,不能口試。因此,不少教師就考什么,講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講。平時按考題形式講課文,復習時按考題形式做練習,只訓練知識點,不考的就不教,“說”的教學形同虛設。這種疲于應試的教與學,長此以往,便造成了語文教學重讀寫輕聽說,只重“文”,而忽視“語”的現象。忽視口語的訓練,必然造成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短缺,進而惡性循環(huán),最終造成學生語文整體素質低下、水平不高的惡果。
(三)缺乏口頭表達的良好氛圍
學生口頭表達的最佳氛圍是“輕松、活潑、融洽、自然”。而現在應試教學的結果必然帶來課堂教學形式上的僵化,內容上的單一,氛圍上的沉悶、嚴肅、緊張。長期處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哪還有“說”的欲望呢?由于教學任務的繁重,考試的壓力,“分數第一”觀念的影響,學生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近乎空白,學生自己組織的班會、團隊活動等已不多見,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文藝活動、辯論比賽、演講比賽等幾乎被擠出校園,學生“說”的權利無疑被部分或大部分剝奪。這樣,學生缺乏口頭表達的良好氛圍,缺乏應有的口語能力訓練的環(huán)境,沒有一定的活動形式作為口頭表達能力形成的載體,要想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等于一句空話。
(四)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
從學生年齡看,一般小學到初中一年級階段的學生年齡小,害羞的心理不突出,發(fā)言、說話的顧忌不多,相對來說比較踴躍,而這一階段恰恰是口語訓練的起步、發(fā)展階段。而大多學生到初二以后,生理、心理已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步入青春期的害羞心理隨之而生,“怕說”更成為普遍現象。長期“怕說”下去,就失去了口語訓練的黃金時光,最終導致不“會”說了。
三、解決方法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他們一般比較重視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而不重視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有些同學在課內回答問題時常常出現詞不達意,結結巴巴,甚至語無倫次的現象。還有的同學由于缺乏說的訓練,致使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沒有站在大庭廣眾間講話的勇氣,怕說不好,怕被人笑話,遭人諷刺。當他們有機會走上講臺的時候,出現“怯場”現象,口還未開就滿臉通紅,把原來準備好的內容頓時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手足無措,“擱淺”在講臺上。這種令人擔憂的現狀,使筆者急切感到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中學語文教師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了以下創(chuàng)新策略應用于實踐。
(一)加強朗讀和背誦的訓練
教師要講授朗讀常識,要求學生朗讀課文,要讀得響亮、清楚,努力做到準確、流暢、傳情。教師應就如何掌握停頓、重音、語速、語調、語氣以及如何劃分詩句的節(jié)奏,如何把握排比句和駢句的句法特點等進行朗讀指導,并從利用修辭特點、分段背誦、抓內容層次、掌握長句的句中的層次、掌握長句的停頓、抓關鍵性語句、抓文脈、抓思路等在方法上進行背誦指導。除課本內容外,老師還可以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文章或學生喜歡的課外書,朗讀內容主要是散文、詩歌、小說,讓學生加強課外閱讀,不斷豐富語言和知識,為說話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抓緊早讀時間,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在深入體會課文的同時鍛煉說話技巧。
朗讀訓練應結合語文教學進行,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有教師的范讀,有學生的個別讀、齊讀、分小組讀,有聽錄音,讓學生跟錄音讀等。一些描寫生動、精彩的片段,含意深刻的語段,歷代傳誦的古詩文還應要求學生反復朗讀,熟讀成誦,了然于胸。背誦是一種強化識記,是口語表達流暢的重要條件,要重視背誦的指導和訓練,培養(yǎng)學生多讀、熟讀、多背的習慣。多讀、熟讀是積累語言素材的重要途徑,可以讓學生受到規(guī)范書面語言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
(二)復述課文內容
如果只是機械地讓學生朗讀課文,是無法真正提高他們說話能力的。如果能夠讓學生放下課文,進行理解和記憶性復述,不失為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一種方式。在學完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簡單復述或創(chuàng)造性復述,說給老師、同學、家長聽,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的復述,來促進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培養(yǎng)他們形象思維的能力和說話的條理性。
(三)課前五分鐘演講
教師可以定一個專題,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準備好內容,每堂語文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臺作五分鐘的演講。這樣的演講不但可以使學生得到鍛煉口才的機會,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能收獲到許多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一舉多得。
在組織演講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應是每次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導,才會達到預期效果。其次,演講的深度要由易到難,循序漸近,逐步提高要求。再次,在訓練過程中要及時對學生進行稱贊、鼓勵、肯定、表揚,增強他們當眾說話的勇氣和信心。在組織說話訓練時,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訓練中還要不斷變換形式,以競爭來調動學生積極性,要學生把長期的、嚴格的口頭表達能力訓練,轉化為自覺自愿的、富有情趣的情景對話活動,在寓教于樂中獲得口語交際水平的提高。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機安排訓練項目,抓住學生思維活躍、表現欲強的優(yōu)勢,使他們的能量最大限度的得以發(fā)揮。一些平時不敢或不善人前講話的同學,經過事先較充分的準備,也能自然、生動地在人前展示自己的風采。活動完畢,可由教師或同學作一下簡略點評。初中三年如果能持之以恒地開展此項活動,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會大有幫助。
(四)課堂上“說”的訓練
教師要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敢于說話,樂于說話的氣氛,同時要始終注意調動和保護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提問中,引導學生用規(guī)范、流暢的語言回答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作文課上,積極進行口頭作文的訓練,選取學生熟悉、容易思考和組織的題材,讓學生先思考幾分鐘,列出提綱,打好腹稿,然后當眾口頭作文,接著大家評議,互相啟發(fā),取長補短。這是培養(yǎng)學生在公共場所即席說話能力的好辦法,也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
(五)課外組織各種比賽
教師也可以組織開展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辨論會等。在這些比賽中要求學生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語音、語調、語氣、語速要有起伏,抑揚頓挫,表情、手勢也要恰當配合,以增強說話的感染力。幾年來,筆者利用課堂或自習時間組織形式多樣的說話訓練,組織學生進行課前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小型辯論會等多種活動,經過訓練,筆者發(fā)現各種形式和內容的課前演講最能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值得強調的是,學生口語能力的訓練不是孤立的。從系統(tǒng)論角度看,聽、說、讀、寫是一個以思維為核心的、相對完整的網絡系統(tǒng);從信息論角度看,聽、讀與說、寫是一個承載信息的雙向流動過程。各部分的訓練從來都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诓啪哂芯C合能力的特征,口才是學識的標志,因此,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要有一個過程,要經過一番勤奮的澆灌。從發(fā)音練習到詞匯積累,從語言修養(yǎng)到文化積累,從知識鋪墊到道德涵養(yǎng),從表達技巧到人格完善,每一步都要扎扎實實。學生的說話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養(yǎng)成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多說,說好每一句話,將說話訓練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落到實處,這樣才能真正教出一群“能說會道”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