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彪
科舉在經(jīng)過上百年間的制度完善、內(nèi)容變革后,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更深刻影響了宋代的社會觀念和社會風尚。
科舉始于隋唐,至宋代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創(chuàng)舉。成熟的科舉制大概有三個特點。首先,原則上允許州縣士子“投牒自進”,即不需公卿大臣或州縣長官的推薦,這從根本上與漢代以來的薦舉制區(qū)別開來。其次,及第和黜落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考試才能決定,這就保證了被錄取者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質(zhì)。再次,將進士科作為主要取士科目,以至于“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梢哉f,科舉在經(jīng)過上百年間的制度完善、內(nèi)容變革后,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更深刻影響了宋代的社會觀念和社會風尚,進士的地位大大提升,因而有學者將宋代稱為“科舉社會”。
宋代科舉主要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就是常設的考試科目,包括進士、明經(jīng)、明法、三傳、九經(jīng)等名目;制科只由皇帝下詔臨時開設,用以選拔非常之才,例如博學宏詞科、百篇科(謂一日之內(nèi)賦詩百篇)等??忌诟髯运鶎僦菘h考試并取得進京資格,稱為“取解”,因此州縣舉行的考試名為“發(fā)解試”。舉子秋天取解,冬天到禮部報到。報到時十人或五人結成一保,重刑犯近親屬、不孝不悌、隱匿喪期、僧道還俗者以及工商、巫醫(yī)、卜筮等不得應舉。至十一月末,禮部將赴考舉子的身份核查完畢,春天于貢院進行考試。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書省。這就是“省試”。
宋初,“公薦”與“行卷”之風盛行。唐代科舉考試開始前,臺閣近臣都紛紛將自己看好的考生推薦給主考官,是為“公薦”。普通考生也會主動將自己得意的作品,想方設法呈送到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官員、文豪處,冀望能得到拔擢,時人稱之為“行卷”。顯然,“公薦”與“行卷”的風氣為主考官結黨營私、徇私舞弊留出很大空間。宋太祖兩次下詔廢除“公薦”,嚴厲禁止考生自稱主考官弟子、門生的行為。
然而,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仍然出現(xiàn)了一樁科場徇私的丑聞。此前一年,宋太祖就開始將當年及第的考生招至講武殿奏對。次年翰林學士李昉擔任知舉官,太祖認為他所錄取的進士武濟川等二人材質(zhì)粗陋,加以黜落。適逢落第考生徐士廉檢舉武濟川是李昉的同鄉(xiāng),李昉錄取不公。太祖十分氣憤,將參加這次省試的360人全部召集到講武殿親自考試,重新錄取了其中的127人,李昉等人都因此被處罰。從此之后,殿試成為常例,而且殿試后皇帝親自排定考生的名次,以示和省試的區(qū)別,科舉三級考試制度正式確立?;实蹖⒖婆e選人的最終決定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宋代科舉不再像唐代那樣由禮部侍郎主考,主考官的人選由皇帝每年臨時指派。而且在任命公布后,主考官及其副貳都要入住禮部貢院,直到考試結束、錄取名次確定后才能出來。這個制度被稱為“鎖院”。當然,“鎖院”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考官徇私舞弊。如果主考官和考生早已私下約定了暗語、記號,或是主考官與考生是舊識,認識他的筆跡,“鎖院”是很難防范考試作弊的。宋真宗時期,封彌(糊名)、謄錄制度普遍施行。試卷由編排官將卷首考生所寫的個人及家庭情況去掉,另加字號以編排。試卷由封彌官謄寫、校勘,加蓋御書院印章后交由閱卷官確定等級,糊封后交給復考官再次定等,最后得出考生名次。這一切精細煩冗的制度都是為了確??荚嚦煽兂蔀闆Q定考生是否錄取的唯一標準,這就是宋人所說的“一切以程文為去留”。
除此之外,宋代規(guī)定舉子必須在戶籍地取解,不得在別處寄籍,這與現(xiàn)在限制“高考移民”幾乎如出一轍。同時宋代還制定了相當完備的科舉回避制度。考生如有親戚在本州為官,或當主考,又或因隨宦游在外的親人同住、故鄉(xiāng)有災荒等原因不能回鄉(xiāng)應試的,由各路轉運司主試,這種考試稱為“別頭試”。其目的在于防范各地主考官在考試過程中作弊。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包括詩、賦、策論、貼書和墨義。而中唐以來,科舉考試愈加重視詩、賦。這是因為吟詩作賦除了需要勤學苦練,還需要一定的天賦,考查詩、賦能力能夠幫助主考官在諸多考生中甄別人才。策論相當于今天的議論文,要求考生圍繞國家當前的實際問題或者經(jīng)書中的某個典故闡發(fā)自己的見解。貼書也叫作貼經(jīng),相當于填空題,要求考生將經(jīng)書內(nèi)容空出的字句補全。墨義就是簡答題,回答的內(nèi)容不超出經(jīng)書及其注疏的范疇。
宋仁宗在位時期,范仲淹主導推行“慶歷新政”,規(guī)定進士科不再考試貼書、墨義,先試策論,后試詩賦。考生愿對經(jīng)義者試十道,以通達儒家經(jīng)典者為優(yōu)等。同時規(guī)定,凡參加科舉考試的士人必須接受一定時間的學校教育。遺憾的是,這次改革隨著范仲淹被排擠出中央而被迫停止。
當時,北方地區(qū)的舉子擅長經(jīng)義而不擅長詩賦,在以詩賦為重的進士科中一直難以中舉。相反,南方地區(qū)如江南、四川等地的舉子卻格外擅長詩賦,這種情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爭論。于是王安石變法期間,力主科舉考試內(nèi)容改革,廢除明經(jīng)諸科,進士科罷詩賦而專考經(jīng)義。此外又實施了“三舍法”,將太學分為外舍、內(nèi)舍、上舍三等,獲得上等的學生可以直接授官。此舉遭到歐陽修、蘇軾等官員的堅決反對,認為罷試詩賦不合祖制,全國各州縣興學勞民傷財。然而在神宗的支持下,新法逐步推行開來。
熙寧六年(1073年),神宗又命王安石提舉經(jīng)義局,編寫《三經(jīng)新義》。三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周官》。兩年后此書完成,隨即被頒賜給宗室、太學及諸州縣學,作為全國學生的課本和科舉考試的依據(jù)。《三經(jīng)新義》體現(xiàn)了王安石重視義理闡發(fā)的經(jīng)學思想,這種思想通過科舉考試深刻影響著一代科考舉子,開啟以宋學代替漢代傳注之學的先聲。
王安石變法的成果大都隨著神宗去世、哲宗即位而改弦更張。劉摯、蘇軾等人主張恢復變法前詩賦取士的制度,但司馬光、呂公著等人仍主張以經(jīng)義考查進士。元祐四年(1089年),朝廷宣布將進士考試分為“經(jīng)義詩賦進士”和“經(jīng)義進士”兩科。經(jīng)義進士可以不考詩賦,但是詩賦進士首場須選考 《易》《詩》《書》《周禮》《禮記》《左傳》之一的經(jīng)義二道。紹圣元年(1094年)廢詩賦進士科,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又加以恢復。此后科舉有時試詩賦、有時罷詩賦,直到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并設兩科成為定制。王安石的科舉考試內(nèi)容改革影響深遠,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認為:“今之經(jīng)義,始于宋熙寧中王安石所立之法。”
宋代為了矯正晚唐五代以來武人政治的積弊,積極鼓勵士人讀書,十分尊重科舉出身的士大夫,其中又以進士科為貴。
首先,唐代科舉考試結束后,及第者須經(jīng)吏部銓選方可授官。宋代凡參加科舉考試,一旦考中即可直接授官。據(jù)《文獻通考》等相關史書記載,唐代總共錄取進士6637人,但是當時全國各級文武官員的人數(shù),在同一年內(nèi)共有13000多人。武則天在位時期任命宰相73人,其中進士出身者不過11人而已,占比約15%。宋代宰輔卻大都出身科舉,且大多是進士科,偶有詞科出身的宰相。南宋孝宗時期的宰相,不僅是進士出身,而且都是進士高第(即進士考試名列前茅之人)。
其次,科舉及第能夠讓人實現(xiàn)“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階級跨越。士人一旦讀書而進士及第,授任成為官員,其家庭就能成為“官戶”。宋代的官戶是一種享有特權的戶籍,在經(jīng)濟、政治上享有諸多優(yōu)厚的待遇,比如可以免除職役、犯罪后可以財物贖罪或減免罪行、子孫可以恩蔭封官等。
最后,晚唐五代以來的社會動蕩徹底摧毀了門閥制度,出現(xiàn)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的現(xiàn)象。高官厚祿之家為了保障家族的持續(xù)繁榮,大多愿意與前途看好的寒門士子通婚。宋人司馬光說,“婿茍賢矣,今雖貧賤,安知異時不富貴乎?茍為不肖,今雖富貴,安知異時不貧賤乎?”可知社會流動、階層變化是相當快的,使得宋人擇婿的標準并不在于當下的富貴貧賤,而是極在乎賢能、人品和未來前景的??婆e及第之人榮耀至極,對女方家庭而言無疑是極具誘惑力的。王安石詩云:“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每逢科舉放榜之日,富貴人家便紛紛出動,到“金明池上路”選擇乘龍快婿,有人甚至連及第者的年齡、家世、婚否等基本情況都沒弄清楚,就以豐厚的錢財來誘使科舉及第者與之結親,宋人形象地稱之為“榜下捉婿”,其結果自然便是類似陳世美、秦香蓮的悲劇了??婆e制度的興盛,使得一個家庭的興衰榮辱不再是世襲的,而是隨時變化的,也就是說,進士及第者不僅可以改變自身的命運,甚至也會提高整個家族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