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溫玉成,黑龍江賓縣人,196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曾被特聘為河南省龍門石窟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河南省東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少林文化研究所所長。溫玉成是佛教考古學研究知名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兼職教授,曾受到任繼愈、季羨林等權威專家的贊揚。溫先生長期以來多次考察禪宗祖庭少林寺,發(fā)表了《禪宗北宗初探》《少林寺與孔門禪》等重要論文,專著《少林訪古》被譽為“少林寺最好的現(xiàn)代史”。
少林寺僧眾奪下州城、擒拿王世充之侄王仁則,投奔秦王李世民之后,李世民不但派人送來了慰問信,還賜給少林寺田地四十頃,水碾一具,以示鼓勵,也就是說把柏谷屯的土地又還給了少林寺。
可是到了武德五年(622年),因為少林寺屬偽“鄭王”王世充的地盤,依照朝廷的命令,被勒令廢掉,僧徒一律還俗,各從徭役。少林寺僧眾因為有攻取州城的功勞,對這命令不服,上表申訴。到了武德七年(624年)七月,朝廷特旨允許少林寺恢復活動;到武德八年二月十五日,又退還了沒收的四十頃土地及水碾。公文下到洛州已是次年二月廿二日了。這件公文叫《陜東道大行臺、尚書省牒文》,刻在石碑上,保存至今,是現(xiàn)存最早的牒文實例。
但是,到了武德九年(626年),在辦理土地文件時,由于都維那惠義不懂得“賜田”與“口分田”的區(qū)別,把四十頃土地填成“口分田”,引來了麻煩。所謂“口分田”,依《大唐六典》的規(guī)定,是指每位僧人或道士均可分到三十畝田地。少林僧眾再次上訴,要求把四十頃土地更正為“賜田”。
官府隨即展開了調查。僧彥等人反映,攻取州城的時候,知情者除了寺僧外,還有偽州司馬趙孝宰、偽羅川縣令劉翁重、李昌運、王少逸等人。因為有功,趙孝宰被授以“上開府”,李昌運被授以“儀同”。少林寺僧曇宗功勞最大,被授以“大將軍”。其他立功寺僧也被授以官職。但寺僧等人只愿出家行道禮拜,仰報國恩而不取官位。
官方在經(jīng)過長達六年的調查之后,終于在貞觀六年(632年)六月廿九日決定“準敕從實改正”。
土地是寺院的經(jīng)濟命脈?;始译焚n田莊,除土地之外,還包括在這塊土地上耕種的勞動者。這些耕種者又分為“良口”及“賤口”兩個等級。各種傭工、匠人,泛稱“施力供給”,屬于名列官籍的“良口”。而各種依附人戶,是名列寺籍的“賤口”,他們在《唐律》中稱作“寺部曲”,是“農奴”身份。寺院稱他們?yōu)椤凹胰恕薄皟羧恕薄?/p>
唐代寺院財產實行法緣傳承制,以寺莊為主體的常住財產,都是僧伽的共同財產,寺院三綱共同負責管理。有的寺莊距寺較遠,便由三綱委派“直歲僧”去管理。例如長安慈恩寺僧玄辯,永昌年間(689年)就曾“充同州莊直歲”。
依《唐會要》,開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規(guī)定:一百人以上的寺院,土地不得超過七頃;五十人以下,不得超過五頃。多余的土地,“一切官收”,分配給貧下欠田之人。
初唐的少林寺,估計有一百多人,曾獲“賜田”四十頃,又應分得“口分田”三十頃,可以算得上很富足了。
印度的佛教戒律,是禁止僧侶勞作的,僧侶只有乞食,接受供養(yǎng)。但在中國,禁僧作務的戒律卻不能真正實行。
唐代中葉以后,禪宗南宗各系開辟山林,創(chuàng)造了“農禪合一”的僧伽經(jīng)濟形態(tài),又稱“叢林”或“禪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在黃梅,就提倡禪農并重、“坐作雙修”。而馬祖道一(709—788年)更是大力提倡“農禪合一”。他修禪弘教六十余年,所到之處廣置禪林,足跡遍及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各地,親置禪林近二十處,禪僧也開始“作務”“鏟草”“取菜”“牧?!薄盃寇嚒钡雀黜梽趧?,禪寺還實行“普請法”,即寺中僧人“上下均力”“集眾作務”。
(編輯/郭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