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潔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在我國未成年人被定義為未滿18周歲的公民,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規(guī)定:“將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又針對這種特殊性區(qū)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未成年人犯罪已滿十四周歲不滿16周歲屬于相對刑事責任年齡,對其犯罪行為需要負相對刑事責任。而未成年人已滿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完全刑事責任年齡階段,需要負完全刑事責任?!?/p>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義,是指14周歲和18周歲之間且包含14周歲、18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暴力犯罪行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就是指處于已滿14周歲至18周歲的未成年人所實施的暴力違法或犯罪行為。但是實施了暴力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并不是所有都歸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主體,這有違于對低齡未成年人的保護。低齡的未成年人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價值觀,他們往往因為當今社會冗雜的信息所迷惑,不能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
首先是未成年人犯罪年齡低齡化,指未成年人犯罪的初次犯罪的年齡、高發(fā)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年齡、犯罪未成年人的平均年齡與以往相比呈下降趨勢。其次是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校園暴力的主體年齡一般處于13至18歲。目前我國校園暴力事件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關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立法的缺失,對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處罰力度不夠,刑罰機制不夠完善。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劃分存在缺陷,校園暴力認定標準模糊,校園暴力主要有三類:語言暴力、身體暴力、心理暴力。但現實情況往往是身體暴力形式的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后人們才給予關注,忽視語言暴力與心理暴力的嚴重性。我國現有的立法所規(guī)定的對犯罪未成年人的懲治力度低,其法律規(guī)定充分秉承了“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懲治應當結合刑罰與非刑罰處罰相結合的方法。對于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精神上的教育更能使其認識到自身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并從根源上解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問題。
1.增強未成年人犯罪懲治力度
我國對于犯罪未成年人的懲治有收容教養(yǎng)制度,但是處理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實踐中很少使用。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懲戒缺乏有效的懲戒工具,就會造成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因此,應當適當提高公權力對處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同時改革現有的政府收容教養(yǎng)制度,為應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提供一種有效的懲戒和教育方案。
2.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
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日益增多的今天,適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符合我國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現狀。刑事責任年齡的降低,有利于在造成更大錯誤之前盡早地教育和改造曾犯錯的未成年人。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將刑事責任能力年齡適當提前,英國早已將10歲定為刑事責任年齡。
應該根據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設立專門適用于未成年人的刑罰,并且設立非刑罰的處罰方式。對犯罪未成年人處以社會勞動,根據犯罪情節(jié)規(guī)定勞動時間;設立感化院,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上的教育、感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誤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及時得到教育,加以改正,達到防治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目的。
若想從根源防治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對于監(jiān)護人應該制定更詳細的規(guī)定:不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得脫離其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禁止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單獨居住。學校方面制定系統(tǒng)的規(guī)章制度,及時發(fā)現是否存在嚴重不良行為的學生,并將這類學生轉入專門學校進行矯治,給予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最好的矯治。解決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不僅僅需要更為完善的法律規(guī)范,更需要家庭以及整個社會對未成年人精神層面的正確引導。
暴力犯罪是由于眾多不同層次文化所感染以及社會環(huán)境誘發(fā)的一種十分嚴重的犯罪行為。解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這一社會難題,完善立法、修改法律法規(guī)是首要任務。完善我國的法律,提高公權力的介入,家庭、社會、國家各盡其責,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未成年人創(chuàng)造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思想徹底地扼殺在搖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