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霞
一說到時尚,就意味著趨之若鶩、蔚然成風,無論是日用品、電子產(chǎn)品,亦或是某種行為,只要被貼上“時尚”標簽就會變得流行。讀書,同樣應該成為一種時尚,以讀書為樂、以談讀書為潮流,開啟“全民閱讀”新時代。
古代,人們用“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的知識儲備、以“書中自有黃金屋”來鞭策人們讀書立身、以“韋編三絕”來描述對知識的渴求。三五好友小酌,對于書籍的探討是熱門話題之一。為了盡快一睹好書,在沒有印刷的年代,大家爭相傳抄,以至于洛陽紙貴??梢哉f,讀書在古代是件非常時髦的事兒,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進入21世紀后,在互聯(lián)網(wǎng)大潮的沖擊下,人們愛上了刷屏,鐘情于娛樂化、碎片化的瀏覽,大部頭的紙質(zhì)書籍多半被束之高閣。友人小聚,八卦、奇聞、綜藝成為話題新寵,以至于“亂花漸欲迷人眼”,讀書似乎成了不合時宜的事兒,鮮少有人靜下心來體味它的樂趣。據(jù)統(tǒng)計,2014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zhì)圖書閱讀量為4本,報紙和期刊閱讀量分別為65期(份)和6期(份),電子書閱讀量為3本。近幾年,在“全民閱讀”深度推廣之下,情況雖有所好轉(zhuǎn),但距離書香社會依然任重而道遠。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進步,讀書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但要知道,無論是坐在圖書館帶有儀式感的紙質(zhì)書籍閱讀還是隨時隨地的數(shù)字化刷屏閱讀,只不過是途徑不同,歸根到底滿足的都是人們對于知識的高質(zhì)量追求。我們要繼續(xù)秉持閱讀的初心,讀史,了解過去、應對未來;讀經(jīng)典文學,陶冶性情、守望家園;讀馬克思主義原著,武裝思想、擔負使命……以讀書架構(gòu)精神世界,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
有人說,讀書的厚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新時代,我們需要通過讀書于繁華處詩意棲居、在喧鬧中享受靜寂、在逆流中奮楫擊水,堅定前行的力量。在4月這書香四溢的季節(jié),捧起書,遇見更時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