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12月20日,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為表達對祖國的真摯情感,澳門大學學生會戲劇社聯(lián)合霜冰雪創(chuàng)作實驗劇團制作話劇《苦盡甘來》,以北京為首站和尾站開啟全國巡回演出。這是首個由澳門高校學生為致敬祖國而創(chuàng)作的話劇,也是全國首個澳門高校學生自發(fā)組織的話劇巡演。該劇主創(chuàng)團隊日前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苦盡甘來》旨在以青年力量展示澳門人民對回歸二十載的驕傲,讓祖國各地人民認識澳門青年,聽到他們的心聲——澳門因祖國而自豪。
“我是中國人,因為我爸爸是中國人”
故事從一對普通父女展開:女兒陳瀅瀅與父親陳一搏相依為命,成年后的瀅瀅回憶成長中與父親相處的點滴。身兼母職的父親總會通過自己的經歷和領悟到的道理,教導瀅瀅如何面對苦困。《苦盡甘來》以時代大事件為背景,青藏鐵路開通、2008年北京奧運會、港珠澳大橋通車等歷史事件貫穿始終。瀅瀅和父親在20年的時間跨越中所發(fā)生的故事,關于親情、關于友情,也關于愛國情。
苦瓜,是本劇的一個重要線索。女兒瀅瀅小時候被爸爸喂吃苦瓜,冰鎮(zhèn)苦瓜、鹽焗苦瓜……為了讓瀅瀅吃下去,爸爸花招百出。瀅瀅曾不懂爸爸這片心,爸爸說:“我們中國人,就是能吃苦。苦盡,才會甘來?!卑职钟米约旱墓适拢嬖V瀅瀅為何吃“苦瓜”。原來,爸爸年輕時為了闖出一片天,不惜遠離家鄉(xiāng)與愛人分離,最終給了瀅瀅幸福生活。澳門大學學生、《苦盡甘來》導演兼編劇林綺汶告訴記者,兩個不同年代的中國人體會到不同的苦和情,用愛去包容,去面對一切,這是中國人獨有的、最寶貴的親情。兩父女共同面對困難,折射出中國在發(fā)展中跨過一個又一個難關。林綺汶說,瀅瀅的一句臺詞說出了澳門人的心聲:“我是中國人,因為我爸爸是中國人。”
“澳門青年應該做些事情”
演出正式開始之前,《苦盡甘來》主創(chuàng)團隊有點忐忑:全劇都說粵語,只在舞臺上方和左右兩側的墻壁上打出普通話字幕;他們還擔心燈光太亮觀眾看不清,也擔心字幕和表演錯位。但從現(xiàn)場觀眾爆發(fā)出一次又一次的掌聲和淚水來看,他們的擔心多余了。
即將謝幕時,屏幕上出現(xiàn)劇中演員小時候與父親的合影,小小的他們依偎在父親懷里,好比澳門之于祖國。屏幕上還打出演員們的祖籍,他們來自祖國各地:廣東、福建、山東、湖北……尾聲配樂是香港歌手陳奕迅的《陪你度過漫長歲月》,這是劇組特意挑選的普通話歌曲,寓意“《苦盡甘來》陪伴觀眾”“父親陪伴我們”“祖國陪伴澳門”。一位廣州觀眾告訴記者,在北京聽到如此純正的粵語感到特別溫暖,不禁想起自己遠在老家的父母。他還提到一個細節(jié),劇中有些地方粵語說得并不標準,好像在模仿不會講粵語的老一輩人說話。
“這是故意而為,”林綺汶告訴記者,“九成以上的澳門人都來自內地,各自說著帶有家鄉(xiāng)口音的粵語,有些人一輩子都改不掉。這些口音本身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痹诹志_汶看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如此多種類的方言,“包容”是祖國變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是自發(fā)組織的全國巡演,《苦盡甘來》劇組算過一筆賬:全國30多個城市,60余場演出,持續(xù)近一年……就算再怎么節(jié)省,平均每位團員需要花費大約6萬元人民幣。對于普通大學生而言,這筆“巨款”從何而來?面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追問,該劇主創(chuàng)不得已透露出一個“不能說的秘密”:除了部分源于父母的支持和平日積攢以外,大部分資金出自一位劇組團員母親留下的遺產。
原來,該團員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不久前過世。為了陪她度過那段艱難的日子,今年十一劇組聚在她家一起看國慶晚會??梢晦D臺,一些暴徒在香港的惡劣舉動帶給他們很大沖擊。在《苦盡甘來》中扮演成年瀅瀅的澳門大學學生林煒琪說,“一面國旗代表無數(shù)人的驕傲,那一刻我們決定,澳門青年應該做些事情”。他們借出團員母親留下的遺產,承諾“一定會還”,隨后一步步開啟全國巡演計劃。
想把對內地的新認識帶回澳門
故事的最后,瀅瀅帶著爸爸的骨灰,見證了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在演出后的觀眾互動環(huán)節(jié)有人提問,“如果爸爸還活著,他會說些什么?”編劇林綺汶認為,爸爸會反問“這是我的家鄉(xiāng)嗎?”她解釋說,祖國發(fā)展太快,她每次來都能切身感受到變化?!鞍职帧睅资瓴辉丶?,肯定認不得這個繁榮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熬拖駷]瀅一樣,我們將這個作品帶到內地,也是想成為爸爸的眼,帶他看看內地的發(fā)展與繁榮,他愛的國,正是盛世?!?/p>
澳門大學學生、《苦盡甘來》演員之一王詩琳告訴記者,此次巡演不僅想讓內地觀眾了解澳門,也想把對內地的新認識、對祖國的新感動帶回澳門。劇組來北京第一件事就是一大早跑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然后又去一睹故宮的風采,感嘆“和在電視上看到的心情完全不同!”
讓《環(huán)球時報》記者頗感意外的是,演出結束后,這群澳門年輕人立刻向現(xiàn)場觀眾發(fā)起“面對面建群”。他們說,歡迎分享觀后感,分享北京的雪景,分享和祖國有關的一切,因為他們真的很想知道。這個微信群非?;钴S,有內地大學生留言說,“相比于父輩的成長環(huán)境,我們這一輩的成長環(huán)境是國家建設好的,而長大的我們則負責建設好國家。國與家分不開,真實落淚。”還有觀眾稱,“一個北京的大學生坐在大禮堂欣賞澳門大學同學的演出,那種感覺很微妙。話劇之中能感受到上一代人給下一代人的默默付出,話劇之外更能感受到不同地域之間中國新青年帶給彼此的溫暖?!?/p>
林綺汶說,“有國才有家,我們這一代是父輩的苦盡甘來,祖國也是父輩用努力換來的。澳門回歸,不僅是邊界接壤,更是人心之間的連通與交融。這盛世是先輩們承受著苦難打拼下來的,在越來越繁榮的發(fā)展中,新一代青年也面臨全新挑戰(zhàn)。我們不會辜負先輩的努力,定將不畏前路險阻,肩負重任砥礪前行?!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