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赤壁,這一文學關鍵詞最早源于我國三國時代以赤壁為背景的赤壁大戰(zhàn),后有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被貶黃州時,作下千古名作《赤壁賦》。而無論是三國時代赤壁大戰(zhàn)的歷史故事還是蘇東坡前后《赤壁賦》的千古絕唱,都對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韓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蘇東坡的前后《赤壁賦》對朝鮮朝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的影響尤為明顯,學蘇風潮盛行,貫穿整個朝鮮時期。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相關詩歌作品中“赤壁”一詞出現的次數頻繁。
關鍵詞:赤壁;桃花源;形象
蘇軾的盛名于11世紀后葉傳入高麗朝,此后便形成了一股崇尚蘇軾的熱潮,稱為“東坡熱”。據有關文獻記載,“且世之學者。初習塲屋科擧之文。不暇事風月。及得科第。然後方學爲詩。則尤嗜讀東坡詩。故每歲牓出之後。人人以為今年又三十東坡矣?!雹倭碛薪鹱谥痹?青丘風雅 序文>中寫道:“羅季及麗初,轉習晚唐,麗之中葉,專學東坡。”以及金萬重的<西浦漫筆>中對“東坡熱”進行了描述:“至朝鮮初期,高麗時代尚蘇余風猶盛,盡學蘇?!弊憧梢姀母啕悤r期起,文人們崇尚蘇軾以及他的文學作品這一風潮已然形成,并一直延續(xù)到朝鮮朝時期。900多年間,學蘇風潮持續(xù)不減,給韓國古典文壇帶來了深刻持久的影響。朝鮮朝文人鐘情《赤壁賦》中體現的浪漫主義色彩和蘇軾感悟天地無限以及個人渺小時展現的灑脫和豪放氣魄,由此樂于在自己的國家里找尋與赤壁相似的地方,體驗并試圖再現蘇軾在《赤壁賦》中游船和吟詩作賦的風流。另一方面,整個朝鮮朝時期士禍不斷,兵亂偶發(fā)。部分文人在欽慕《赤壁賦》中展現的風流基礎上,更因蘇軾的流配經歷而產生共鳴,在現實世界與文學作品所展現世界的巨大差異下,他們趨于將赤壁視為精神棲息地,即精神上的“桃花源”。“桃花源”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著對理想生活和社會的憧憬與向往,這一詞源于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品《桃花源記》。東晉末年朝廷腐敗,兵亂四起,民不聊生,與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一樣,文人志士也深受亂世的侵擾。為了表達自身對理想社會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記》應運而生。此后,“桃花源”便成為了無數文人憧憬向往的理想家園。
《赤壁賦》的問世源于1079年“烏臺詩案”,蘇軾險被處死,后經一眾大臣文人紛紛勸諫才得以從輕發(fā)落被貶黃州。蘇軾在黃州赤壁游玩時,在赤壁天地中觀景生情,由此創(chuàng)作出了千古名作《赤壁賦》,文章中記敘了蘇軾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從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文無不展現了蘇軾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辟,不僅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還對朝鮮朝文人及其詩歌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方面,由于蘇軾個人的豪放氣概以及其作品的高度文學造詣,朝鮮朝文人們趨于模仿和推崇,由此形成了前文提及到的“東坡熱”。另一方面,朝鮮朝由于自開國以來為培養(yǎng)優(yōu)秀學者發(fā)展儒學素施文治,因此到朝鮮朝第九代成宗時期,朝堂及學者間生出各個派別,各黨派相互間對立、斗爭,由此引發(fā)了1498年(燕山君4年)的戊午史禍), 1504年(燕山君10年)的甲子士禍, 1519年(中宗14年)的己卯士禍以及1545年的乙巳士禍等一系例事件。士禍的結果即是斗爭中失敗的一派文人被處以死刑、流放或免職等刑罰。因遭遇士禍而導致個人精神世界受創(chuàng)的文人不在少數。
如前文所述,朝鮮時代因士禍、黨爭、兵亂而受害或受挫的文人不在少數。他們?yōu)榱丝朔诎档纳鐣F實和不幸的生活給個人帶來的痛苦,自然而然地會尋求精神上的安身之處。因此,朝鮮朝文人能夠理解并認同當時蘇軾被貶黃州時的處境。不僅如此,蘇軾在《赤壁賦》中從人生和文學的角度,還為試圖克服不幸,獲得心靈安寧的文人提供了慰藉和參考。因此,“赤壁”也被部分文人視為一個理想而典型的精神安身之處,此時的“赤壁”自然便化身為一種“桃花源”。
其中相關的作品有曾經同樣遭遇過流放的文人金壽恒所作的《昔蘇長公謫黃州 劉元城竄嶺表 年皆四十七 今余遷謫之年 亦與二公相符 漫書以》②,具體內容如下。
志節(jié)平生愧昔賢? 明時遷謫亦徒然
同符坡老臨皐歲? 恰値元城過嶺年
豈有堅誠稱鐵漢? 兼無豪興挾飛仙
唯應隨遇安吾分? 得喪榮枯一任天
該篇詩文為金壽恒47歲被貶時所作,題目中便點明自己的年歲與蘇軾被貶黃州、劉安世被驅嶺外時的年齡一樣,聯(lián)想到自己的處境也與蘇軾相似便寫下了這首詩文。首聯(lián)“志平生愧昔賢,明時遷謫亦徒然?!敝袑懙雷约旱墓?jié)操和氣概都比不上先人,由此感到羞愧,現在雖是好時節(jié),但流配生活沒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無不反映出詩人對自己往后的人生和生活所持的是消極態(tài)度。后兩句再次強調自己年紀與蘇軾被貶黃州時的年紀相同,境遇相同,但自身既沒有劉安世鋼鐵般堅強的內心也沒有蘇軾挾飛仙以遨游的豪放氣概。雖然與先人的處境相似,但心境卻相差甚遠。并直接吐露自己無法做到像蘇軾一樣,表現了自身對往后人生的灰暗心態(tài)。因此詩文尾聯(lián)發(fā)出“唯應隨遇安吾分,得喪榮枯一任天?!钡母袊@。世上得失皆由天定,“我”對人生已不再有大的期待,只盼在眼前的狀況中能尋得內心的安寧。整首詩從題目到內容都強調了詩人自身所處的境地與蘇軾相近,但缺乏蘇軾的超然和豪放氣概,一方面是表露自身的心境,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詩人對蘇軾的崇敬和敬佩。雖然本詩中沒有直接對“赤壁”進行描述,但表達了自身無法企及蘇軾所刻畫的“赤壁”世界,從另一側面來看,這也是對“赤壁”世界的一種向往。
金壽恒在流配生活的中后期還寫下了一篇《久聞同福赤壁頗有勝槩 無由致身其間 以續(xù)坡仙之遊 漫吟一絶寄興 仍奉雲老使君要和》③,具體內容如下。
水落山高赤壁秋
福川何似舊黃州
騷人不及橫江鶴
飛度臨皐十月舟
從詩題可知,詩人很久前便已知曉全羅道同福有一處赤壁景色秀麗,但卻未能親身前往體驗一次蘇東坡的赤壁船游。因此該詩中描述的是詩人想象中的赤壁景象。由于詩人作下此詩時,正處于被流放期間,戴罪之身無法隨心所欲的移動,游山玩水更是難以實現??梢哉f是身體處于被束縛住的狀況。詩的第二聯(lián)發(fā)出“福川何似舊黃州”的感嘆,足見詩人的描述和想象是以黃州赤壁為原型。即便無法親身前往,但仍舊通過詩文來表達自身對赤壁的向往和喜愛。一方面是對于蘇軾《赤壁賦》中所描繪的赤壁景色的向往,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親身體驗蘇軾的赤壁船游。與前文討論的詩中“兼無豪興挾飛仙”的心境不同,詩人不再消極表達自己沒有蘇軾般的興致和灑脫,而是表現出希望體驗一番赤壁船游,感受蘇軾在赤壁之中展現的豪放氣概的興趣,這一點與流配之初詩人作下的詩中描繪不同,也折射出此時詩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相較初期的不安和灰暗,現階段的內心逐漸趨于平靜。因此,此時詩人所憧憬的赤壁,已不再是單純擁有美景的游山玩水之地,而是無論身體還是心靈都不受束縛,能夠享有自由的精神棲息地。由此詩人通過想象用詩文描繪出的赤壁景象,也是詩人內心精神家園的一種寫照。
另外還有李植的相關作品可做探討。李植與申欽、李廷龜、張唯一起并稱朝鮮時代中期四大文學家。同時他們也是曾處于朝鮮朝最混亂時期的文學家。這一時期對外發(fā)生過壬辰倭亂、丁卯胡亂、丙子胡亂等戰(zhàn)亂,對內出現過仁祖反正,李適之亂等政治性事件。李植幼年時便因壬辰倭亂的爆發(fā)而不得已地在戰(zhàn)亂中開始了個人的文學學習生涯。長時間地躲避戰(zhàn)亂使其少有靜心鉆研學問的時間和空間。因此直到27歲才及第走上仕途。然而幼年坎坷的李植,其仕途也未能一路順遂。他的父親李安性常常教導他“我國必以朋黨亡 今果驗矣 而雖僥倖登朝 慎勿交結名士為世所指目”④,深諳父親教誨的李植一直秉承這樣的信念,不參與朋黨之爭,但即便如此仍未能幸免于難。而且李植與蘇軾一樣,常常在自己的文章中用戲謔的筆觸指出社會的矛盾和弊病。仁祖時期被任命官職也以身體不適和能力不足為由拒絕赴任。仁祖反正后,到1623年與自己交好的摯友逐漸掌權,李植才正式開始了自己的為官之路,1646年9月被削官,后隱居到白鴉谷直至辭世??梢娎钪驳囊簧绕涫鞘送窘洑v了許多坎坷,其作品中也多有體現。下文《兵亂后 乞暇歸省東谷 舟發(fā)漢江上峽 有感四絕》⑤便是1627年李植經歷兵亂后歸養(yǎng)還鄉(xiāng)途中回憶往事時作下的詩,具體內容如下。
初陪鶴駕向南州 旌旆依依此水頭
今日回朝無一事 白鷗淸浪進歸舟
梧翁廢宅廣陵津 呂子小亭雲浦濱
獻納至今論底事 囊書不復見風塵
疏菴四壁遺墟在 灘老三間萬卷餘
天上豈知人世變 鳳池非復故溪魚
赤壁千秋復縱舟 淸心六月共登樓
早知行世徒爲耳 只合終身水上遊
首行中“初陪鶴駕向南州”描述的是丁卯胡亂時期詩人作為贊劃使護送世子南下全州實行分朝,南下之時旌旗沿江飄揚,場面盛大?;貞浿链讼氲郊幢慊貧w朝堂也無事可做,還不如就此回鄉(xiāng),表露了詩人此刻的心境。第二行中詩人開始回憶友人,梧翁指號碧梧的李時發(fā),呂子指當時官居獻納的呂子久。詩人談起友人的故居和藏書并開始吐露自己的心跡?!矮I納至今論底事”一句中表現出自身與身為獻納的友人情誼深厚,想必過去煩擾自己的流言蜚語也該就此消散了吧。足見詩人在過去的官職生活中經歷了許多不順,內心也積攢了些許郁憤。第三行中感嘆不知疏庵 壬叔英的住宅是否四壁完好,灘老鄭百昌的三間屋子里有藏書萬卷,可人間世事無常,如今的朝堂已全然是新面孔。詩人身處其中深感物是人非不禁感嘆連連。第四行中的“赤壁千秋復縱舟,淸心六月共登樓”則是詩人回憶1622壬戌年在揚州大灘乘船游玩以及1621年登清心樓避暑的事。當時在漢江附近居住的文人中有流配至此也有退隱于此的,李植常常與他們進行聚會。但此事卻在政治斗爭中被誣蔑為密謀黨禍,以李植為首聚會的文人們也被對立黨派指稱為“水上七人”,并稱其一行為違抗王命的罪人。這一點在李植的《澤堂集》中有詳細記載,且表明所謂“水上七人”是明顯的誣陷,還發(fā)出世道如此,是時候就此罷官的感嘆。⑥反映了詩人自身對政治現實的批判態(tài)度。詩尾句“早知行世徒爲耳,只合終身水上遊?!边^往都不過是毫無意義的回憶,若能早些知曉就應該整日在水上游玩,這才是人生的道理。此處的水上游玩指的便是前句中出現的“赤壁千秋復縱舟”,即赤壁船游。該詩是1627年經歷兵亂后詩人在回鄉(xiāng)途中寫下的作品,因此詩中飽含了詩人對過往歲月和人生的感嘆。幼年時經歷壬辰倭亂,到27歲才及第做官,可仕途也非順遂一直深受讒言佞語所害。在政治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異之間,詩人感到無限的苦惱。再經歷士禍、黨爭、兵亂等等之后,詩人得到的領悟是“只合終身水上遊”。但在1927年當時,詩人無法將自身領悟真正付諸實踐。其中“行世”指人生在世之法,即詩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對于詩人來說,壬戌年乘船游玩再現傳承千年的赤壁船游不僅僅是珍貴的記憶,更是在回顧40余年過往人生時頓悟的理想處世之道。此處“赤壁”已不再單純地是游玩的空間,而是承載理想生活的存在,即理想空間。詩人在詩文中提及“赤壁船游”,表明詩人已經熟知《赤壁賦》中描繪的赤壁天地,并對其已有自身的態(tài)度和印象。不僅如此,《赤壁賦》中展現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狀態(tài)已在詩人的意識中成為了理想生活的樣式,因此在灰暗的現實面前,回想過往人生時自然地發(fā)出理想的人生之道即是赤壁之道的感慨。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自身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但“赤壁”在詩人的意識中已經成為了代表理想空間的存在,這一點從詩人的個人經歷和詩文表達中足可窺見。
朝鮮時代以金壽恒和李植為代表,還有許多由于士禍、黨爭、兵亂等而導致個人身心創(chuàng)傷的文人。尤其是受到貶職、流放的文人,他們的生活遭遇巨變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貧困和孤獨。在給身心帶來創(chuàng)傷的現實面前,無力改變現狀的文人們往往更加趨向于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安寧。加之被流放至荒蕪之地的文人們更是無法同從前般與他人進行交流。因此他們通常只能從探索自己的內心入手,以此尋求生活的希望。也正如此對他們來說更需要的是尋得心靈棲息地。蘇軾也在流配期間過著貧困的生活,只能親自下地干農活。雖然與此前的生活天差地別,但遭受不遇的蘇軾仍舊以超然灑脫的氣度和胸懷面對現實,在赤壁游玩時作下千古絕唱《赤壁賦》。因此朝鮮朝的文人們,尤其是有類似遭遇的文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蘇軾當時的處境,也更加欽佩和崇敬蘇軾表現出的超脫俗世的豪放氣概,這也是朝鮮朝文人們將蘇軾奉為模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蘇軾在《赤壁賦》中勾勒的赤壁世界,對于朝鮮朝的部分文人來說則宛如神仙之境,他們也自然將“赤壁”認知為桃花源式理想世界的存在,并通過文字將其在作品中展現。因此,從這一點來看,朝鮮朝詩歌作品的的赤壁形象一端可以說是理想世界的化身,即精神桃花源。
朝鮮朝時期的詩歌作品中涉及赤壁的作品不在少數,本文中試圖探尋其中展現的赤壁形象,并作了簡要探討。不僅如此,赤壁作為中韓兩國文學作品中備受關注的文學關鍵詞,其文學內涵并不局限于此,還需進一步探討其蘊藏的豐富內涵。
參考文獻
[1]柳素真,「高麗時期的“東坡熱”與李奎報詩歌」,『東亞文學』50,2012.
[2]金昌浩,「士禍期詩人孤獨的生活和詩以習齊權擘的詩為對象」,[『漢文學論集』37輯,2013.8.
3]金周淳,「蘇東坡<赤壁賦>對朝鮮漢詩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16,中國文化研究學會,2010.
[4]劉磊,中國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結[J],尋根,4,2014.
注釋
①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東國李相國全集卷第二十六書,答全履之論文書。
②金壽恒,文谷集第3卷,詩193首.
③金壽恒,文谷集第4卷,詩146首.
④任相元·任天常,《瑣編》卷4“我國必以朋黨亡今果驗矣而雖僥倖登朝慎勿交結名士為世所指目”.
⑤李植,《澤堂集》,澤堂先生續(xù)集第3卷詩。
⑥李植,《澤堂集》別集第17卷雜著<敘后雜錄>。
作者簡介
章葉(1995-),女,漢,湖北武漢人,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韓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