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律正義發(fā)展歷程的三個層面

      2019-12-14 12:54:42聶長建
      倫理學研究 2019年2期
      關鍵詞:許霆正義法治

      聶長建

      古往今來,時間都是哲人們研究的主題,馬克思指出:“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1](P532)法律作為人類特有的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和時間休戚相關。對法律觀念、法律事件、法律術語等認識,都要放在法律發(fā)展的時間里,從連續(xù)性、動態(tài)性、發(fā)展性、過程性等視角去認識,孤立的、靜態(tài)的、片面的視角只能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例如,很多人推崇西方的法治,卻把孔子當作法治的阻礙因素??鬃幽莻€時代,根本就沒有現(xiàn)代意義的“法治”,我們今天和孔子不在時間坐標的同一點上?!胺ㄖ巍备拍畹陌l(fā)展有一個時間軌跡,古人的“法治”觀念屬于早期不成熟狀態(tài),今人不能超越當時的各種制約因素而苛求古人的法律思想。亞里士多德也說過法治是良法之治,但又鼓吹奴隸制,把奴隸制的法律當做良法,這與我們今天的法治觀念相差甚遠。“即使古代有‘法治’這一術語,那也和現(xiàn)代的‘法治’術語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盵2]

      法律和法治是一對既有根本區(qū)別又有密切聯(lián)系的概念,法治顧名思義即“法律的統(tǒng)治”,法治離不開法律,但有法律不意味著有法治,二者還是有較大區(qū)別的:法律是伴隨著國家而產(chǎn)生的,其標志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法治是伴隨著現(xiàn)代國家而產(chǎn)生的,其標志是國家權力受到制約,“限制公權力,保護私權利”是法治社會非常鮮明的特點。和法治社會相對應的是專制社會,又稱前法治社會,法治社會和前法治社會都需要法律,但法律的地位、使命、性質(zhì)、表征都是不一樣的:就地位而言,法治社會“法律至上”,前法治社會法律處于從屬地位;就使命而言,法治社會的法律是限制國家權力維護公民權利,前法治社會的法律是擴張國家權力損害個人權利;就性質(zhì)而言,法治社會非常關注法律本身的性質(zhì),惡法非法,法治是良法之治,前法治社會并不關注法律本身的性質(zhì),惡法亦法,法律僅僅被當作社會治理的手段而沒有價值維度;就表征而言,雖然法治社會和前法治社會的法律都以權利和義務為內(nèi)容,但前法治社會是“義務本位”,法治社會是“權利本位”。法律與法治,在時間上有法律在先法治在后之分,在形態(tài)上有法律靜態(tài)法治動態(tài)之分,在內(nèi)容上有法律是良法性質(zhì)法治是良法之治之分,因此有法律未必有法治,有法治必然有法律。而法治既然是良法之治,法治對法律具有強大的篩選功能和塑造作用,法治淘汰惡法而催生良法。正是法律的發(fā)展推動法治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而健全的法治又提供了法律發(fā)展的良好平臺,法治的發(fā)展必然伴隨著法律的發(fā)展,惡法被廢止不再適用,良法被制定出來并得到正確適用。

      法律的使命在于維護正義,只有到了法治社會,法律的這一使命才得以凸顯,因為在法治社會,才突出良法之治,只有良法才能實現(xiàn)正義,惡法只能摧殘正義。正如羅爾斯所言“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3](P1)。而正義的到來是有一張時間表的,博登海默指出:“正義有著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盵4](P261)法律未必總是能夠完成這一使命,法律也會制造邪惡,甚至以正義之名制造邪惡。正義發(fā)展的時間上,必須清醒認識每一正義或邪惡是如何進場、在場和退場的,并“對號”自己的行為,“入座”自己的角色:正義、邪惡或介入二者之間的平庸角色,不斷反思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思想、行為和法律價值。

      一、立法正義的發(fā)展歷程

      法律被稱作正義女神,但法律又有良法、惡法之分,只有維護正義的良法才是正義的女神,摧殘正義的惡法只是正義的魔鬼?!皯c父不死魯難未已”也是法律正義發(fā)展的真實寫照,如果惡法不死,那么良法不生,正義的災難就不會停止。正義的發(fā)展是惡法良法爭鋒的過程,必然是曲曲折折的,而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但良法必然戰(zhàn)勝惡法,正義前進的總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法治是良法之治,也必然是一個異常艱難的動態(tài)過程。盡管正義存在于多個領域,除法律外,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也存在正義問題,但法律正義是根本的和具有最終意義的,因為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其他任何領域的正義最終通過法律來解決,中外歷史上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政治改革,如商鞅改革、王安石改革、梭倫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都是變法,正義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法律上,也只有到了法治社會,法律才能夠確保正義的實現(xiàn)。在法治的坎坷之路上,邪惡的法律制造慘絕人寰的罪惡,至今仍讓我們不寒而栗,當引以為鑒,避免悲劇重演。

      羅薩·帕克斯,一位美國黑人女裁縫,卻在法治的時間坐標上樹立一座令人景仰的豐碑。當她于2005年10月24日晚以92歲的高齡悄然辭世時,引起全世界的熱烈反響。當年她那平凡而又超凡、理智而又勇敢的行動,推動了反種族歧視斗爭,使種族歧視法律最終成為歷史遺跡。1955年12月1日,帕克斯下班后,如往常一樣坐在公交車中排的座位。座位坐滿后,上來一位白人男子,按當?shù)胤?,黑人在座位滿時必須讓座給白人。在司機喝令下,當時車上的其他3位黑人站起來了,但是帕克斯拒不讓座。這在今天看來再平凡不過的小事在當時對于一個黑人來講卻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沒有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巨大勇氣是做不到的,帕克斯可能被白人種族主義者打死或被警察逮捕。隨后趕到的警察吼叫道:“不站起來,就逮捕你。”帕克斯只是平靜地說:“不?!边@聲平靜的“不”字,在法制史猶如巨雷震耳欲聾,代表了所有黑人對種族歧視法律的抗議和拒絕,是正義的呼吁、權利的訴求、蔑視惡法的勇氣、法治發(fā)展的推動力。公民有拒絕遵守邪惡法律的權利,也讓我們明白,今天我們所有享受的正義和權利,并不是自然而來的,而是通過斗爭爭取來的,帕克斯之偉大就在于她以拒不讓座的抗爭方式為黑人爭取權利。帕克斯的被捕激勵了當?shù)氐暮谌巳罕?,人們紛紛參加了抗議和抵制運動。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在公交車上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違憲,帕克斯爭取權利的斗爭取得勝利,被視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帕克斯爭取權利的方式是“非暴力”,這也是其濃墨重彩的地方,法治要求用法律維護正義和解決爭端,暴力只能制造邪惡和更多的爭端。實踐證明,“為權利而斗爭”的最佳方式是非暴力的,暴力帶來血腥仇殺和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huán),是對他人權利的野蠻剝奪,最終帶來的不是權利保障而是權利喪失,法國大革命以“天賦人權”為旗幟,最終卻是斷頭臺上的血雨腥風,被枉殺的無辜者哪有什么權利可言,而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殺者。

      法律和正義是“名實”關系,法律如果違背正義,那就名不副實。正如孔子所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論語·子路》)正義的法律當有如下標準:其一,以人為本,真正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其二,善良寬宏,以其正當性獲得民眾的尊敬而非僅僅以其強制性迫使民眾畏懼;其三,人人平等,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法律是所有公民參與制定的,因此對所有公民一視同仁;其四,權利保障,限制公權力保障私權利是現(xiàn)代法治的一個重要特征。反之,邪惡的法律的標準是:其一,以特權者為本,把人當作手段而非目的;其二,惡劣偏狹,依靠強大的暴力恐嚇人民服從法律;其三,平等缺失,沒有民主基礎,法律是少數(shù)人制定的也就偏向少數(shù)制定者,不能夠?qū)θw民眾一視同仁;其四,權力膨脹,權力大于法律,權力吞噬權利。對于當今我國的法治建設,法律的正義與邪惡觀念區(qū)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正義的法律才是正義的保護神,才能制造正能量,實現(xiàn)法治,保護公民的權利;邪惡的法律必是邪惡的幫兇,只能制造負能量,有法制而無法治,損害公民的權利。二戰(zhàn)后的紐倫堡大審判,納粹法官以執(zhí)行法律為名拒不對屠殺猶太人認罪,但執(zhí)行法律不是免罪的理由,因為迫害猶太人的納粹法律是邪惡的,執(zhí)行邪惡的法律就是有罪的。二戰(zhàn)后自然法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對納粹法律的反思,并重新審視法律實證主義的道德法律的分離命題“法律就是法律”,首先確立法律的正邪性質(zhì):良法是法、惡法非法。法律的正邪觀念之區(qū)分,關系到法治發(fā)展的大方向問題?!白鳛榕c人治相對的治理方式,法治符合民主、人權、秩序等現(xiàn)代價值追求?!盵5]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通過立法而制定的法律如果不符合民主、人權、秩序等現(xiàn)代價值,那就是邪惡的法律,就不是實現(xiàn)正義而是摧殘正義,就絕不是法治所要求的法律,即使制定出來也沒有合法性,也很快被廢除的。納粹德國居然也以“以法治國”自居,這是法律實證主義堅持“惡法亦法”的理論必然,而實證主義所堅持的“事實價值分離”命題源自對休謨倫理學問題的誤解。休謨在《人性論》第三卷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最后一段的附論中提到“是”與“應該”的關系時,強調(diào)“應該”這個新關系不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系推出來。休謨離世后近三百年,倫理學家黑爾于20世紀初將休謨附論命名為對倫理學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休謨法則”,“是”與“不是”當作事實判斷,“應該”與“不應該”當作價值判斷,這句話就被當作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相分離的休謨問題。自黑爾首提“休謨法則”一百多年來,“休謨問題”不僅成為倫理學最為重要的問題,而且向整個人文社會科學滲透,在法學領域是對“惡法亦法”最為有力的支撐。最新研究表明,黑爾對休謨附論的解讀是完全錯誤的,倫理學領域所謂的“休謨問題”是子虛烏有的,盡管已經(jīng)發(fā)生長達一百多年的真實影響。放在休謨的情感主義道德觀里理解這個附論,休謨所說的“新關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系推出來”就是指“應該”與“不應該”的道德關系不能夠由“是”與“不是”的理性關系推導出來,而不是像誤讀的那樣,認為這是說事實判斷(“是”與“不是”)推不出價值判斷(“應該”與“不應該”)[6]。正因為正義價值是法律的靈魂,所以“惡法非法”與“白馬非馬”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命題,“白馬非馬”從邏輯上判斷是錯誤的,“惡法非法”從價值上判斷是正確的。既然惡法非法,良法才是法,法治必然是良法之治,惡法之治不僅不是法治而是反法治。

      人類的法律發(fā)展史過程,也就是不義的法律退場和正義的法律入場的過程。法官的上司是法律,而法律的上司是正義。正義就是社會的“宇宙”,如果說自然界的“宇宙”是時間上無始無終,空間上無邊無垠,那么正義就是社會最高和最終的價值。正義是法律的運行軌跡和價值導向,如果法律無視正義,就像汽車沒有方向盤和剎車器一樣,不僅不會快速安全達到目的地,還可能是南轅北轍甚至車毀人亡,在法律的時間坐標上,死在邪惡法律下的無辜生命會多于死于車輪下的生命。隨著人類逐漸走向法治社會,被法律無端剝奪生命、自由、財產(chǎn)的情形越來越少,進入法治社會人們才能獲得廣泛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說法治社會是正義發(fā)展史上的高級區(qū)域。法治社會的一個普通公民也比專制社會的君王幸福,由于法律的保護,這位公民是安寧的,基本上能活到自然死亡的年齡。而專制社會,由于沒有法律的保護,一個人在掌握權力時肆無忌憚殺人,又在權力喪失時被肆意屠殺,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在互相殘殺中,很少能活到自然死亡的年齡,墨索里尼、希特勒、東條英機、薩達姆、卡扎菲等都逃不脫殺人又被殺的惡性循環(huán)。

      到了法治社會,任何人一律得到法律的厚愛,法律和正義具有同一性,公權力不再是肆意的“利維坦”任意踐踏公民的權利,而是在法律的馴服下忠誠保護公民的權利,公民有可能在強盜面前死于非命,卻不會冤死于權力和法律面前。薩達姆之流在那個世界里如果也是法治社會,一定會后悔自己的所作所為,認識到是正義的法律而不是邪惡的權力才是任何人哪怕最大權力人的保護神,如果讓他們再生,他們會贊成法治,但時間不給他們這個機會,只是警示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掌握權力玩弄法律和人民的人,玩過頭就把自己毀滅了,這就是薩達姆之流的宿命,若想避免這種宿命,就不要和他們同流合污,而是順應歷史潮流,融入法治社會。在法治社會,法律最大,任何人和權力都要服從法律,任何人只有在法治社會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正義在法治社會才能得到充分實現(xiàn)。法治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比牛頓的萬有引力和愛迪生的白熾燈還要偉大得多,如果沒有法治,正義就很難從理想走向現(xiàn)實,只是水月鏡花似的烏托邦??鬃印敖哒f,遠者來”的理想只有在法治社會才能夠得到根本性實現(xiàn)。

      二、司法正義的發(fā)展歷程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正義的實現(xiàn)最終體現(xiàn)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上。法律在發(fā)展,法治在完善,每一個公民也最終受到法律的善待。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個案正義是相對于一般正義而言的,集中反映了哲學上個別和一般的關系,個別是一般的基礎,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沒有個別就沒有一般,沒有個別正義就沒有一般正義,一般總是通過個別實現(xiàn)的,社會的一般正義總是通過每一個具體案件的正義實現(xiàn)的。個案正義實現(xiàn)的曲折反復折射出正義發(fā)展的艱難歷程,實現(xiàn)個案正義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其中的一些案件值得反思。

      發(fā)生于2006年4月的許霆案于2007年11月審判,一審以盜竊金融機構的盜竊罪判處許霆無期徒刑,此案立即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媒體的討論鋪天蓋地,學界也參與其中,圍繞著罪與非罪、是否重判和是否“盜竊金融機構”等方面展開激烈的爭論。許霆提起上訴,廣東省高院發(fā)回重審,2008年3月,廣州中院認定許霆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許霆案之所以成為法治發(fā)展史上的經(jīng)典案例,就是因為它來得正當其時,產(chǎn)生即時的轟動效應,推動了司法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其實,許霆案動搖了克制主義的內(nèi)核:把法律等同于規(guī)則,遵守法律就是遵守法律規(guī)則,對規(guī)則本身的正當性和適用范圍則缺乏考慮”[7]。但是機械司法的破產(chǎn)也不意味著完全拋棄司法克制主義而支配于司法能動主義,因為司法克制主義對確定性的強調(diào)符合現(xiàn)代社會科學理性的要求,司法能動主義對正確性的強調(diào)符合現(xiàn)代社會正義權利的要求,既然現(xiàn)代社會既是科學理性的社會又是正義權利的社會,那么就應該對原有的司法克制主義和司法能動主義兩種意識形態(tài)進行“執(zhí)兩用中”的整合,“第三種司法意識形態(tài)也就呼之欲出,那就是司法能力主義”[7]。假如許霆案早來8年時間,媒體不夠發(fā)達,許霆案難以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難以得到重審和改判的機會。2000年與之類似的云南何鵬案也是以盜竊金融機構判處何鵬無期徒刑,只不過是何鵬案在當時毫無反響而已。當然,許霆案后,已經(jīng)坐牢8年的何鵬由無期徒刑改為8年零6個月的有期徒刑,也很快出獄了。假如許霆案晚發(fā)生5年,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出臺,取消了對盜竊金融機構和盜竊文物的加重處罰,也不會在一審判處無期徒刑,更不會有是否“盜竊金融機構”的爭論了。

      何鵬的刑期改為8年零6個月,而許霆的刑期是5年,法院提不出何鵬究竟在哪一條上比許霆罪加一等,但我們也不要以為這個刑期是法院隨意定出來,可以說是法院反復權衡、“削足適履”定出來的,但就是不按照“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按照何鵬的什么罪行定出來的。從2009年11月24日云南省高院對何鵬案的改判,到2009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發(fā)刑事裁定書對云南高院的這一判決予以核準,何鵬2010年1月16日出獄的時間大致定下來了。而刑期是從羈押時間算起:2001年3月5日,何鵬被刑事拘留;2001年3月12日,何鵬被釋放,同年4月6日被逮捕,11月23日被取保候?qū)彛?002年3月11日再次被逮捕。由于刑期只能到年月而不能到天數(shù),所以何鵬的刑期就定為8年零6個月。可以想象,如果何鵬早出事早被羈押一年,那刑期就改判為9年零6個月,與其服刑時間相等;如果何鵬晚出事晚被羈押3年零6個月,那刑期就改判為5年,還是與其服刑時間相等。一言以蔽之,刑期就是何鵬的已服刑時間。法官這樣判確實也有難言苦衷,如果刑期少于已服刑時間,就意味著何鵬服刑時間超出刑期,就無法對超出的服刑時間交代,就是自找麻煩留下后遺癥。但我認為麻煩的背后是正義的維護、公民權利的保護和司法公信力的提高,這三者都是無價的,麻煩因此遠遠小于收獲,我們本應該歡迎這麻煩卻失之交臂了。這個8年零6個月的刑期確實表明法官不想在利益衡量的限度內(nèi)多判何鵬一月徒刑,局外人很難看出法官在這個問題上的良苦用心。單從刑期來看,很難說這是一個“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的改判,判決的根據(jù)是法律、法院、當事人、社會等各方面的利益衡量而不是法律的要求和當事人的權利保護,這是實用主義的判決而不是正義的判決。

      何鵬案被媒體稱作“云南許霆案”,這就有點不專業(yè)了。很遺憾,專業(yè)的法院后來也跟著不專業(yè)的媒體走,當然我們也相信法院和媒體都不專業(yè)的表現(xiàn)形式在本質(zhì)上是不一樣的,因為法院不是無知而是無奈!法院本是很專業(yè)的,因為無奈才變得不專業(yè),是“被”不專業(yè)的。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正義是國家對公民的莊嚴承諾,這個承諾并沒有在何鵬案中兌現(xiàn)。無論從事實還是法律來講,何鵬無罪,當事人、旁觀者、法官和檢察官都是知道的。但是法官有難處,宣布已經(jīng)有八年半牢獄之災的何鵬無罪將帶來巨額的國家賠償,但是對于法治國家而言,正義比財產(chǎn)更有價值!正義才是最大的財富!當然法官也可能身不由己,判決也不必苛求,畢竟刑期從無期改為8年零6個月是一個比較大的進步,但那也得反思我們的司法體制,應當能讓法官做得更好!

      兩案有什么不同呢?在許霆案中,許霆有道德瑕疵和法律小惡,他為銀行保管錢的辯護就引發(fā)連事先同情他的網(wǎng)友對其品性不誠實的指責。而在何鵬案中,我們看不到何鵬的道德瑕疵或法律小惡。許霆把錢揮霍了還詭辯說替銀行保管錢,何鵬沒有揮霍一分錢但也沒說替銀行保管錢,何鵬算是坦蕩誠實的人!許霆案中,機器出錯并為許霆所知,這筆錢就算一個正常的人也認為是不義的,許霆的攜款潛逃正是他心虛理虧的直觀體現(xiàn)。一些辯護者斷言:我們都會成為下一個許霆,我看不盡然,不拿不義之財應該是我們的道德底線,許霆突破了這個底線,受罰不冤。但我也不認為許霆是大惡之人,他的犯意是機器出錯臨時誘發(fā)的,主觀惡性與原始的盜竊金融機構的主觀惡性不能相提并論,但這不是其免責的理由,只是減輕刑罰的理由。在何鵬案中,何鵬取出的錢都是卡上所有的,何鵬每取出1000元,卡上就顯示出少了1000元;而不是像許霆案那樣,明明見卡上只有171元,卻能一次取出1000元,且卡上只顯示少了1元錢;因此何鵬取錢不會像許霆那樣有發(fā)不義之財?shù)母杏X,何鵬沒有任何主觀惡性,何鵬沒有盜竊金融機構1分錢。何鵬案中也沒有許霆案中機器出錯的偶然誘發(fā)因素,何鵬的儲蓄卡在建行、中行和工行的取款機上都能取出錢來。就算是銀行出故障,何鵬也不能從卡上看出,也不該承擔任何責任?;蛟S還有辯解說:何鵬一個學生難道不知道自己沒有100萬元錢嗎?但是一個儲戶取自己卡上的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無須要進一步追問錢的來源。這100萬元錢也有合法的可能解釋渠道:父母發(fā)了一筆橫財寄給自己,但為給自己一個驚喜而不事先通知,或者是哪個好心人資助自己打過來的,或者是哪個老板出錯打過來的,也有可能是銀行操作出錯打過來的,不管怎樣,持卡人沒有查清卡上余款的來源并決定是否取出的法律義務!卡上明明白白的錢持卡人就可以明明白白地取出來,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如果是誰打款錯了來取回,能做到完璧歸趙就是高姿態(tài)了,不應該承擔任何罪名;即使何鵬拒不退款,也只能是不當?shù)美锒歉氐谋I竊罪。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正確適用,何鵬案顯然是對法律的錯誤適用?,F(xiàn)在都用工資卡,在每月正常的工資之外,突然多了萬兒八千元,極可能是獎金、獎勵或補發(fā)工資等,難道我們非要跑到財務處問明白才敢取出來嗎?按照何鵬案的邏輯,一個人“被”犯罪是容易的,一個人或單位想栽贓他人犯罪也是容易的:向他的卡上打上100萬,他若警惕性不夠取了這筆錢那就是8年零6個月的徒刑;向他的卡上打上三五千元,他根本就無法警惕,也免不了一年半載的徒刑,這樣一想下去,未免有點恐怖,我們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犯罪”的何鵬了。因此,何鵬案的正義是打折扣的,而一個法治社會,正義本應該是無價的,是不能被利益考量扼殺的,是原原本本的而非折扣的。何鵬案會不會再審宣布無罪,我也承認可能性很小,但如果這是正義的呼吁,總是有希望的,如其然,必將是法治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何鵬案如果發(fā)生在今天,也絕不會定為盜竊罪。近來發(fā)生的一起類似何鵬案的真實事件,當事人將公司錯匯的500萬元錢退回,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①。何鵬案因許霆案將無期徒刑改為8年零6個月的刑期,能否因這個沒有立案的事件而改為無罪呢?至少這個事件增加了我的期待,這是法治發(fā)展進步的必然要求。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這四個“實現(xiàn)”中,“公正司法”雖然排序第三,但實處于樞紐地位,原因在于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公正司法既是科學立法的價值,又是嚴格執(zhí)法的督促,更是全民守法的保證,沒有司法公正就沒有社會正義。司法公正極其重要,而實現(xiàn)司法公正卻是“任重道遠”,“司法實務上普遍存在的‘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正’的觀念,長期不重視對當事人基本人權和程序權利的保障,嚴重弱化了程序正當化作用的能力,是導致冤假錯案屢禁不止、司法不公問題頻出、司法公信力失落的主要原因”[8]。但我們?nèi)匀粚崿F(xiàn)司法公正充滿信心。

      沒有誰愿意成為冤案的主角,而如果沒有司法公正,卻誰也難以避免成為冤案的主角!

      有的冤案永遠不會昭雪,“及時的正義”和“遲來的正義”都沒有。趙作海案中,若不是那個“被害人”趙振晌回到村中,趙作海豈不是牢底坐穿。趙振晌流落村外11年,隨時都有死的可能,那趙作海真是死無對證。趙作海被冤枉是不幸的,但不幸中有萬幸,所謂的“被害人”11年也沒有死并最終回來了,于是才有“遲來的正義”。假如下一個趙作海沒有這個萬幸,就只能把冤罪帶到另一個世界里了。當然,把趙作海的幸運寄托在所謂的“被害人”復活回村來,是極不可靠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要有可靠的幸運,那還是寄托在法律上,消滅刑訊逼供這塊毒瘤。

      在呼格案中,若不是趙志紅落網(wǎng)后交代的10起強奸殺人案的第1起就是9年前認定呼格吉勒圖殺人案,那么呼格案就不會暴露為冤案而是定位于鐵案,當年諸多警官都因為“迅速破獲大案”而獲得從二等功到通報嘉獎的表揚和升遷,如今卻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2015年人代會上,“兩高”報告同提呼格案教訓,把嚴防冤假錯案作為必須堅守的底線,把實現(xiàn)個案正義落到實處。

      長期以來,困擾個案正義實現(xiàn)的一大困惑是證據(jù)的獲取,犯罪事實和顯示的證據(jù)之間出現(xiàn)較大的縫隙以致無法科學地鎖定嫌疑人。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偵破技術空前提高,事實與證據(jù)之間的縫隙越來越小,高科技將事實原原本本地顯示為證據(jù),在高科技面前,事實被徹底撕下偽裝的面具而呈現(xiàn)本來面目。指紋、DNA、植物基因等鑒定手段能夠?qū)⒆铍[蔽的犯罪事實還原再現(xiàn),在高科技面前,再狡詐的犯罪也失去偽裝力而昭然若揭了。遍布的攝像能準確及時甄別各種誣陷或抵賴,試想,彭宇案現(xiàn)場如果有攝像頭,那么法官何須所謂的經(jīng)驗推理,只需看看攝像就行了,近來發(fā)生的幾起誣陷救人的案件就這樣輕松地解決了②。高科技鑒定手段和密布的監(jiān)控能夠保證個案正義的實現(xiàn),而個案正義既然能夠得以充分實現(xiàn),人們再去犯案就愚蠢了,在攝像頭底下的誣陷和抵賴不是正常人所為。個案正義的實現(xiàn)必然震懾潛在的犯罪分子,使他們放棄作案的愚蠢想法,養(yǎng)成自覺遵守法律的法治生活方式。

      三、守法正義的發(fā)展歷程

      正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可能唾手而得,而是每個公民積極努力爭取來的。阿倫特說,洪水吞沒了村莊,每一滴水都參與了犯罪。在邪惡猖獗時,我們是不是那滴參與犯罪的水?你會說自己不是主謀,也不是幫兇,但哪怕是一個袖手旁觀者,也是給邪氣添柴加油,也是間接的參與者,在法治發(fā)展史上留下渾濁的痕跡。聽見假話怯于揭露等同說謊,看見罪惡懼于制止無異作惡,在不義面前保持沉默最后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個人保護的自毀長城。沉默源于試圖免遭報復麻煩的恐懼,同時也使邪惡更為囂張,正義得不到及時支援,受害者因此變得更為恐懼,旁觀者的沉默、作惡者的囂張和受害者的恐懼這三者之間,形成了互為因果、互相推動的惡性循環(huán),并使曾經(jīng)的沉默者循環(huán)為最終的恐懼者,就如馬丁·路德·金的警告:“我們看到真相卻一言不發(fā)之時,便是我們走向死亡之日。”社會是一個匿名循環(huán)系統(tǒng),今天的他者就是明天之你我,我們今天對“他”遭受不義的恐懼視而不見,以沉默支援不義之徒,難免明天“你我”就處在今天“他”的位置,“他者”也以沉默的方式支援不義之徒,你我也照樣無力對抗不義之徒的侵害。時間是連續(xù)性和間斷性的統(tǒng)一,短視的人只見時間的間斷性,只見今天和明天的區(qū)別,卻不見時間的連續(xù)性,不見今天和明天的聯(lián)系,在正義的時間軌跡里,今天的正義或不義將會在在明天延續(xù)。正義就是將今天和明天緊密相連,今天維護他者的正義就是明天你作為他者時也受到正義的保護;不義就是將今天和明天分割,讓鼠目寸光者只見今天成為每個今天的沉默者而被不義分割各個擊破,旁觀者和受害者在輪換中無論今天和明天都得不到正義。因此,對于不義切不可沉默不語而是拍案而起,這不僅是利他的道義要求,也是利己的明智選擇。在法治社會,每個公民勇于同邪惡作斗爭,依靠法律伸張正義,成為正義長城的一磚一石,這才是避免不義侵害的最可靠的方式和成熟心態(tài)。

      蘇格拉底之死是法律時間軌跡上的濃墨重彩之筆。公元前399年,經(jīng)雅典五百人會議投票表決,蘇格拉底被以280票對220票判決有罪。蘇格拉底一方面認為審判不公,另一方面遵守接受不公正的審判,把朋友們所安排好的逃生當作是與法律相抵觸的不義行為而選擇放棄。對這一重大的法政事件,很多研究者從正面意義解讀,認為無條件地遵守法律是法治的基礎,蘇格拉底以死遵守法庭判決是法治的典范,即使這判決是不公正的。其實,蘇格拉底之死對法治并無正面意義,只有反思意義。亞里士多德就認為,法治有兩層含義:遵守法律且所遵守的法律是良好的法律。蘇格拉底固然在遵守法律卻是遵守不良的法律,服從不公正的審判不是保障雅典的法治而是摧毀雅典的法治,結(jié)果是雅典人最終幡然悔悟時,連改過的機會也沒有,對三位指控者美勒托、阿尼圖斯和呂孔的倉促嚴厲處罰也是矯枉過正和亂用法律。法律被稱作善良和公正的藝術,人們都期盼法律公正,但法律達到公正也是一個過程,是在與不公正的堅決斗爭中逐漸實現(xiàn)的,這其中也包含著對不公正判決的抗拒。像蘇格拉底這樣完全接受不公正的判決,決不是遵守法律的美德,而是褻瀆了法律的美德品質(zhì),并將不公正的法律和判決向下傳遞,形成新的不公正,司法在蘇格拉底的視野里不可能成為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這也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而法律的實際意義卻應該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進于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盵9](P142)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強調(diào):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因此,雖然蘇格拉底的勇氣值得稱道,但心態(tài)當受批評。蘇格拉底服從不公正判決,帕克斯不遵守不公正的法律,誰堅持正義,蘇格拉底還是帕克斯?誰的行為推動法律發(fā)展,蘇格拉底還是帕克斯?答案在今天是很明顯的,而古希臘三賢之首的蘇格拉底卻犯糊涂了。當然這也說明在正義發(fā)展的時間之維上,對待法律的心態(tài)也是一個成長過程,大思想家蘇格拉底在這個問題上并不比一個普通黑人帕克斯高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天你不想被冤枉也千萬不要今天冤枉別人,明天你想得到別人幫助也要今天挺身而出幫助別人。時間不是片段而是延續(xù)的,今天你冤枉了別人難免日后又被冤枉,今天你不幫助他人怎么指望日后他人幫助你。在時間面前,你和他人是平等的,只不過是輪次不同而已。在時間坐標這頭制造對他人的不義等于在時間坐標那頭制造對自己的不義,在時間坐標這邊維護他人的正義等于在時間坐標那邊維護自己的正義。如果我們的視野開闊一點、眼光長遠一點、理智健全一點、心胸豁達一點,我們的認識就會真實一點、準確一點、透明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在時間軌跡里,法律是公正的,人己之間互補大于沖突,一切不義行為在法律面前不僅是不道德的,也是不明智的,那么我們就沒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法律最終實現(xiàn)正義、不堂堂正正做人!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孔子談到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等各個階段的志于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而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不逾矩的心態(tài),這種平常無違的心態(tài)是成熟人生的標識,有了它,人類的作奸犯科之事縱然還有,那也是稀少的另類。每個人自覺地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貫穿于行為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應該是人類社會最偉大的原則之一,因為復雜的社會關系可以概括為人己關系,而在人己關系中,人己的角色是轉(zhuǎn)換的,每個人相對于自身是“己”,相對于他身則是“人”,人己處于循環(huán)關系中,一個人不把自“己”的不欲強加于他“人”,不制造他“人”的不快,他“人”也不把他的不欲強加于“己”,制造“己”的不快,這樣人己都能夠?qū)⑿谋刃模幱诹夹匝h(huán)的關系中,這當然是理想的社會關系狀態(tài)。一個正常的不想傷害自己的人必然也不會傷害他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作為行為準則,也就沒有什么人違法?!靶膽B(tài)”是法律的軟件,相對于“強制力”等硬件更顯示出法律發(fā)展程度上的區(qū)別,就如德沃金所言:“法律的帝國并非由疆界、權力或程序界定,而是由態(tài)度界定?!盵10](P367)在“不逾矩”心態(tài)下,法律也就達到“無為之治”的理想狀態(tài)了,也就是法治發(fā)展史的最高階段。法治社會既是知識系統(tǒng)又是行動系統(tǒng),而每個人的行動總是和他的心態(tài)相聯(lián)系,法治要求法律從字面知識變?yōu)槿藗冏袷胤删S護正義的行動,這都要求敬畏法律維護法律尊嚴的良好心態(tài),沒有這種良好的心態(tài),再好再完備的法律也可能只是一紙具文。而良好的法律心態(tài)的形成,既有賴于法律文化的熏陶,又依賴正義制度的調(diào)整特別是對利益機制的調(diào)整。在健全的法治利益機制調(diào)整下,損人必將損己成為不明智之舉,利人必將利己成為明智之舉,利人利己成為人己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關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金律,唯有遵守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法律,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實現(xiàn)社會正義。

      法律正義的實現(xiàn),依賴于每一個公民身體力行的努力,必然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從立法正義上講,就是制定出更加優(yōu)良的法律,確立法律對公民權利保障這一根本宗旨,確立法律至上的地位和法律對權力恣意的制約;從司法正義上講,就是適用法律更加正確,正當程序得到充分保障,再加上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廣泛應用于個案之中,冤假錯案幾無立足之地,違法犯罪被當作愚蠢之舉而被人們理智地自動放棄;從守法正義上講,就是公民形成對待法律的良好心態(tài),勇于同邪惡的行為與邪惡的法律作斗爭,依法伸張正義和依法形成良好的人際互動關系。這三方面三管齊下,那么在法律正義實現(xiàn)的時間之維上,盡管艱難曲折,但正義的腳步聲還是越來越沉穩(wěn),法律正義也會從理想走向現(xiàn)實。

      [注 釋]

      ①http://n.cztv.com/news2014/1096477.html. 小徐家住九龍坡區(qū)歇臺子。國慶最后一天假期,她收到意外驚喜,手機短信顯示銀行賬戶進賬500萬元。起初小徐擔心是騙局,立即通過網(wǎng)上銀行查詢,500萬元已在賬上,這簡直是天文數(shù)字。誰打來的巨款?是否是違法犯罪?會不會對自己銀行征信產(chǎn)生影響?小徐拿著銀行卡,不知所措。猶豫不決時,一通陌生電話打來?!拔覀兪怯灞眳^(qū)黃泥塝派出所民警?!毙⌒炀X起來,擔心陷入騙局。謹慎起見,小徐打了110,并來到歇臺子派出所報警。經(jīng)核實,黃泥塝派出所民警是真的,對方也接到報警:一家位于黃泥塝的公司因出納失誤,將本該打給客戶的錢,錯匯入小徐卡內(nèi)。昨天中午(2015年10月8日),在警方見證下,該公司負責人和小徐在渝中區(qū)大坪一家銀行完成匯款。

      ②如2015年7月24日《北京晨報》報道,四川彭州一老人騎自行車過馬路時,在一路口不慎摔倒。而后,一名騎著自行車路過的學生停車,熱心地問候傷情。不過,該學生卻遭到老人的誣陷,稱是學生將其撞倒。好在當?shù)毓舱{(diào)取監(jiān)控畫面,為學生證明了清白。錄像顯示,騎車老人先倒地,然后騎車學生前來扶起他。

      猜你喜歡
      許霆正義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許霆:出獄10年,仍奔波在申訴路上
      南方周末(2020-08-27)2020-08-27 11:05:39
      許霆案:ATM故障之后
      方圓(2019年19期)2019-10-18 05:02:48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許霆的12年:“我的字典里沒有痛苦,也沒有害怕”
      東西南北(2018年24期)2018-01-11 01:35:18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法律與正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6
      灌南县| 乐业县| 长丰县| 马边| 卢龙县| 咸丰县| 津南区| 黄陵县| 齐齐哈尔市| 浦东新区| 四会市| 内丘县| 桦甸市| 安达市| 阿克| 图们市| 阿城市| 屏边| 安仁县| 浏阳市| 翼城县| 玉山县| 舟山市| 梁河县| 葵青区| 化德县| 日土县| 广平县| 柳州市| 金川县| 梓潼县| 辽宁省| 明溪县| 迭部县| 辉南县| 泰来县| 垣曲县| 高平市| 新宾| 平昌县|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