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19-12-15 05:18:30
      蘇區(qū)研究 2019年4期
      關鍵詞:延安時期政治

      提要: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和發(fā)展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學界在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歷史作用、現(xiàn)實意義和借鑒價值等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為了推動此領域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須充分占有史料,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的相關理論更緊密地結合,注重揭示這一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全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時期之一。陜甘寧邊區(qū)、各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的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培養(yǎng)青年學生自覺踐行黨的方針政策、促進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以及奪取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任務。延安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在當前弘揚延安精神、加強和改善思政教育工作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學界關于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尚未有學者對這些成果進行總結。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進行概述,并對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一、延安時期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背景

      學界從延安時期中共面臨的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青年知識分子的實際狀況以及中國共產黨對他們的認識等方面闡述了這一時期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背景,以下分別述之。

      (一)延安時期復雜的國內外形勢

      學者們認為,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中國抗戰(zhàn)幾乎處于孤軍奮戰(zhàn)的狀態(tài)。除了蘇聯(lián)給予中國一定的援助外,英、美、法等國采取靖綏政策,縱容日本侵華。在國內,中共不僅肩負著帶領各族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重任,還要提防國民黨制造的反共摩擦。從中共自身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前后,黨內出現(xiàn)過“左”傾關門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在黨內造成不良影響;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等不良風氣,也在黨內嚴重存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隨著抗日根據(jù)地的迅速開辟和敵后游擊戰(zhàn)爭的深入開展,黨和軍隊的工作范圍逐漸擴大,對干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要從事黨政工作和軍事工作外,還要求熟悉經濟管理工作、文化教育工作。[注]鐘佩君:《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3-43頁。陳寧:《抗戰(zhàn)時期黨的思政教育的特點和經驗》,《黨史文苑》2015年第18期,第44-46頁。游國斌指出,在這種情況下,中共急需大量兼具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各類人才。為此,黨中央把培養(yǎng)過硬素質的人才同奪取抗戰(zhàn)勝利緊密聯(lián)系起來,開辦了一批高校,如中央黨校、馬列學院等。這些高校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抗戰(zhàn)實踐相結合,以期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艱苦的敵后環(huán)境、并能積極開展抗戰(zhàn)工作的高素質人才。[注]游國斌:《延安時期干部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述評》,《寧德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第18-22頁。

      (二)廣大青年自身實際情況

      劉麗果認為,從當時青年學生的思想狀況看,需要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面臨亡國滅種的緊要關頭,許多愛國青年滿懷報國熱情,來到陜甘寧邊區(qū)和各抗日根據(jù)地參加革命。他們擁護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對中共的一些方針政策缺乏了解,需要提高自身素質。[注]劉麗果:《延安時期黨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析論》,《蘭臺世界》2014年第10期,第25-26頁。覃慧芳指出,參加革命的部分青年缺乏集體主義精神,過分強調自由民主,存在怕苦怕累、個人主義等不良作風,這不僅妨礙他們的成長,也加大了對青年團體教育的難度。因此,為把廣大青年培養(yǎng)成黨的堅強自覺可靠的抗日干部,必須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注]覃慧芳:《論抗戰(zhàn)時期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S1期,第19-22頁。

      (三)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知識分子的認識

      廣大青年作為一支重要的民族革命力量,起著先鋒和橋梁的作用,吸收知識分子參加革命隊伍能為奪取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和建設新中國奠定堅實的基礎,但由于知識分子自身的一些特點,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一方面,中共重視青年知識分子,認識到他們同工農一起進行民族斗爭的可能性,肯定了他們在革命中的作用,需要團結吸收他們以擴充民主革命的后方力量。另一方面,中共對部分知識分子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懷疑和排斥心理,認為青年知識分子有其固有的弱點和不足,需要轉變思想意識,對其進行思想改造,使之無產階級化,為工農大眾服務。[注]張新標、劉卓紅:《改造與型塑:延安時期黨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論教育》2011年第17期,第51-56頁。彭月英等編:《毛澤東延安時期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概論》,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7頁。

      二、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延安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內容豐富,將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了解時事相結合,課時總量和課程內容根據(jù)不同高校的特點靈活確定,培養(yǎng)學生的自由民主精神與講求紀律相結合。

      (一)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了解時事相結合

      殷運嵐認為,延安時期黨為了把文化程度不同的青年培養(yǎng)成德才兼?zhèn)涞娜瞬?,高校將提高政治理論水平、改造轉變青年的世界觀放在首要位置,普遍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為主要教學內容,開設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社會發(fā)展史、政治經濟學、社會科學概論、中國革命運動史、科學社會主義、三民主義研究、世界政治等課程。[注]殷運嵐:《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歷程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頁。學員們通過學習,提高了自身的階級覺悟和認識,明確了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堅定了政治方向、革命斗爭的意志以及共產主義信仰。[注]郭華生:《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延安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第42-45頁。此外,還有學者指出,延安時期的高校為了使廣大青年學生了解國家和民族面臨的主要危險、革命形勢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任務,在思政教育中傳達黨的重要會議和文件的精神,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和決議,廣泛開展時事教育。[注]劉麗果:《延安時期黨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析論》,《蘭臺世界》2014年第10期,第25-26頁。

      魏寧認為,延安時期高校思政課程的設置嚴格按照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特點來確定,但教材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時局的變化、學生思想的轉變等客觀情況不斷完善更新,充分體現(xiàn)這一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時效性。這一時期高校在編寫和挑選教材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必須盡可能地搜集中國革命運動中出現(xiàn)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怎樣運用已有的經驗來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注]魏寧:《抗戰(zhàn)時期西北聯(lián)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與啟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86-91頁。

      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緊扣抗日時代主題,使教育為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服務,充分體現(xiàn)社會發(fā)展和變遷的需要,為團結群眾、凝聚力量和爭取抗戰(zhàn)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董丁戈等學者指出,抗日軍政大學和陜北公學這兩所高校擯棄了國統(tǒng)區(qū)高校的“黨化教育”模式,即只是單一地向學生灌輸理論和文稿,味同嚼蠟,毫無創(chuàng)新。在這兩所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目標手段,又是內容原則,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學方針和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與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勇于奮斗的時代精神緊密相連。[注]董丁戈等:《延安時期的校園文化及其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年第11期,第36-39頁。

      (二)思政課的課時總量和課程內容靈活確定

      學術界認為,延安時期的高校,大部分學制以短訓為主,期限為3個月至1年不等,只有少數(shù)高校實行2-3年學制。其目的是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解決抗日根據(jù)地建設中軍事和政治干部人才短缺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課程設置本著短而精的原則,極大地實現(xiàn)了教育目標和教學效果的統(tǒng)一。[注]王克群:《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干部教育工作的地位與啟示》,《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第32-36頁。甘大模:《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的高等教育概述》,《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第40-47頁。

      曲士培指出,根據(jù)黨中央規(guī)定,延安時期高校思政課程的內容,凡是帶有專門性質的學校,以學習有關該項專門工作的理論為主。在各類課程課時分配比例上,文化課、政治課和專門課的比例依各校情況而定。由于各高校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在課程設置上的針對性和側重點也不相同。[注]曲士培:《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高等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頁。關于這一點,姜朝暉等學者通過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如抗日軍政大學的教學目標是培訓軍事干部,所以教學計劃的安排原則是三分政治七分軍事,開設大量的抗日課程,闡明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正義性,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注]姜朝暉:《抗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經驗及啟示》,《南通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第39-42頁。魯迅藝術學院在堅持正確教育方法的基礎上,將教育目標定位為中共文藝政策的堡壘和核心,因此課程安排上藝術與政治并重,每周的政治必修課為6個小時。[注]張艷、周婷婷:《抗戰(zhàn)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文化藝術教育狀況研究》,《當代藝術》2011年第2期,第116-117頁。

      (三)自由民主與講求紀律相結合

      王明欽認為,延安時期高校的青年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思想動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紀律意識較差、鄉(xiāng)土觀念過濃等問題,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針對這一點,各高校遵循自由民主與講求紀律相結合的原則,從學校教育計劃的制定到課外活動的開展,都通過民主的方式進行。許多高校,學生自己選擇班級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自我管理,使他們養(yǎng)成了民主的生活習慣,端正了紀律觀念,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注]王明欽:《論抗日根據(jù)地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大學學報》1991年第6期,第63-67頁。

      三、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學界認為,延安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取得明顯的成效,其方法靈活多樣。相關成果顯示,這一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結合。

      (一)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在延安時期,中共認識到青年知識分子僅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的,只有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積極投身于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投入到邊區(qū)的生產、建設、管理之中去,才能改造他們的主觀世界。張志強等學者指出,延安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現(xiàn)了理論教育與實踐體驗相結合,做到知、行、意三者有機統(tǒng)一,將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促進了青年學生和工農大眾密切聯(lián)系,也促進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注]張志強、郝琦:《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年第12期,第7-10頁。毛澤東思想是將理論教育與實踐體驗相結合的典范。孫海林等學者指出,毛澤東在為延安高校授課時,鼓勵廣大青年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要求他們切莫空談,把所學理論運用到生產、生活和武裝斗爭中,這樣才能鍛煉自己,改正自身存在的意志薄弱等缺點。[注]彭月英等編:《毛澤東延安時期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概論》,第70-72頁。延安時期,大生產運動是這一結合的典范。張煜認為,在大生產運動中,高校學員掌握了勞動技能,養(yǎng)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和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服務態(tài)度,也使青年了解中國國情、人民疾苦,促進了教學工作和創(chuàng)作工作的開展。[注]張煜:《論延安時期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啟示》,《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年第10期,第31-32頁。還有學者指出,大生產運動不僅發(fā)展了生產,還加強了青年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集體主義觀念,提高了思想覺悟。[注]王平、楊長富:《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qū)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吉林大學農學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第1輯,內部編印,2010年,第4頁。

      (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延安時期,各個高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既堅持政策理論方針的宣傳灌輸教育,又采用多種形式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開啟了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史上輝煌燦爛的新篇章,李正權對此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他指出,延安時期高校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思政課程、富含思政教育內容的文化課程和專題講座等,通過這種顯性教育的方式迅速直接地改造青年學生的思想,使其在理論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延安時期的高校主要體現(xiàn)在開展學術競賽、唱新歌、演新戲、搞體育比賽、組織社會參觀等文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培育了學員革命樂觀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當時許多高校十分重視環(huán)境育人,通過記校訓、宣校風、開展學習討論等形式營造民主氛圍,潛在地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人格。[注]李正權:《延安時期黨對部隊院校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理論觀察》2016年第12期,第28-29頁。王明欽認為,延安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校園娛樂和實踐活動中,學生們經常一邊努力學習,一邊參加文藝匯演、知識競賽等活動。這種思政教學模式,寓教于情、寓教于樂,增進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注]王明欽:《論抗日根據(jù)地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大學學報》1991年第6期,第63-67頁。

      (三)榜樣示范與反面教育相結合

      張志強等學者指出,延安時期的高校通過樹立正反兩方面的典型來發(fā)揮典型教育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當時主要通過三種途徑樹立正面典型:一是評選各行各業(yè)的典型人物,評選革命英雄、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二是樹立模范個人和集體典型,進行宣傳和教育活動;三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為廣大知識青年樹立了標桿和榜樣。通過判處黃克功死刑、開除劉立功黨籍以及改造二流子運動等反面典型教育,使廣大青年學生認識到共產黨紀律的嚴格,樹立了黨的威信,發(fā)揮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注]張志強、郝琦:《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年第12期,第7-10頁。此外,還通過在學生中發(fā)展黨員以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發(fā)揮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促進學員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理論修養(yǎng)和黨性覺悟。[注]吳云峰、徐成鋼:《抗日軍政大學華中分校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第20-24頁。

      (四)集體授課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有學者認為,延安時期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以集體授課為主,但也注重因材施教,開展個別輔導。針對學生群體中素質和理論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有高校實行“開小灶”模式,定期、不定期和這些學生個別談心以解決他們思想認識上的困惑,使其全面深刻地領會教學內容。[注]胡柏、胡守強:《延安時期中共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蘭臺世界》2015年第28期,第36-37頁。張蔚萍指出,在延安時期,毛澤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僅要了解教育對象的個性心理特點,而且要注意他們的出身、經歷,以便“對癥下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當時高校的實踐證明,掌握這個方法,對于做好思想工作,幫助人們克服缺點是非常有效的。[注]張蔚萍主編:《毛澤東思想政治工作學說》,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頁。

      (五)啟發(fā)式、討論式與研究式的方法并用

      1941年,中共中央對于學校教育的方法有明文規(guī)定,強調學校教育要采用適合于青年學生心理的民主的方法,如采用啟發(fā)式、研究式等引導學員獨立思考,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堅決廢止“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學術界普遍認為,在黨中央這一精神的指導下,采用啟發(fā)、討論、研究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是延安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特色,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周谷平等學者認為,延安時期許多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注重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困惑之處,在解決困惑的過程中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把握問題的全部規(guī)律與法則,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此外,延安高校在文化程度較高、經驗較豐富、基礎比較好的班級中采用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在分組自學和討論過程中,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巧妙地解決了師資力量不足的尷尬。[注]周谷平、袁玉華:《借鑒、融合與創(chuàng)新——抗日根據(jù)地教育模式探析》,《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63-69、87頁。朱子文指出,延安時期高校注重營造民主活躍的氣氛,重視學員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和學員經常交流,如遇到相左意見,鼓勵辯論,發(fā)揚民主精神。這些都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形成。[注]朱子文:《江蘇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教育改革》,《南京師大學報》1988年第1期,第33-37頁。

      四、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作用和當代啟示

      (一)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作用

      張?zhí)m認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在延安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導向作用、保證作用、育人作用、協(xié)調作用和激勵作用,且這些作用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要用發(fā)展的、全面的、整體的觀點,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理解這一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延安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其豐富的教學內容、頗具特色的教學方法豐富和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yǎng)了一批批堅定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注]張?zhí)m:《淺析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學理論》2012年第21期,第274-275、290頁。

      關于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鐘佩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深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雙向互動的。延安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和推進,黨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并不斷發(fā)展。同時,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深化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群眾路線、自我批評等優(yōu)良作風的形成。[注]鐘佩君:《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頁。

      關于為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東維通過研究指出,延安時期的高校培養(yǎng)了成千上萬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干部,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推動了共產黨領導的邊區(qū)、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顯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效應,在中共領導的高等教育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學員們具備了許多優(yōu)良作風,他們不僅在戰(zhàn)爭年代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為建國后的科教文化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注]王東維:《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探析》,《思想理論教育》2012年第19期,第53-58頁。覃慧芳:《論抗戰(zhàn)時期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S1期,第19-22頁。

      (二)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啟示

      延安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目標鮮明突出,為革命事業(yè)輸送了新鮮的血液,也為我們今天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學界在此領域的觀點概括如下。

      1.豐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張軍認為,作為當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重大。延安精神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學探索精神,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養(yǎng)成艱苦奮斗的精神,使學生認清中國國情,培養(yǎng)其堅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三觀”,最終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注]張軍:《延安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82-85頁。此外,延安精神的滲透還有利于當代大學生自覺地肩負社會責任,抵制市場經濟背景下信仰缺失、行為失范等現(xiàn)象,將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有機統(tǒng)一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注]段詩洋:《抗戰(zhàn)時期赴延青年是當代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榜樣》,《亞太教育》2015年第21期,第177頁。

      2.高校思政教育要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

      沈郁指出,延安時期黨根據(jù)形勢的發(fā)展變化,緊扣時代的主題,確定中心任務。與此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從服務于黨的中心任務,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取得明顯的成效。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須緊扣時代發(fā)展主題,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以調動廣大青年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注]沈郁:《延安時期延安高等院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略論》,《延安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第50-53頁。

      3.營造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唐世剛認為,在延安時期邊區(qū)和各根據(jù)地的民主氛圍相當濃厚,在學術界表現(xiàn)為倡導學術爭鳴、充分保障言論自由等,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營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青年學生在此環(huán)境中陶冶了情操、啟迪了智慧,形成了追求民主自由、思想積極向上、情感愛憎分明的特點。在當前,高校應注重大學生的民主意識,為他們的幸福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引導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并幫助他們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注]唐世剛:《論抗戰(zhàn)時期黨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現(xiàn)實意義》,《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2期,第53-54頁。

      4.重視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

      王東維認為,延安時期高校思政教育之所以卓有成效,與一大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密不可分。當時的教師不論是專職還是兼職,都對馬克思主義真信真懂、身體力行,他們的思想理論水平高、政治立場堅定,發(fā)揮了模范帶頭作用。在對教師的高標準要求下,涌現(xiàn)了一大批業(yè)務精湛、師德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吳玉章、成仿吾、陳唯實、王思華、李凡夫等。[注]王東維:《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探析》,《思想理論教育》2012年第19期,第53-58頁。儲著斌指出,當前高校須借鑒延安時期的經驗,建設一支政治性強、業(yè)務精、作風過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這樣才能增強教育能力,有效地把教育目標同業(yè)務工作結合,及時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并調整教育方法。[注]儲著斌:《張聞天抗戰(zhàn)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其啟示》,《理論月刊》2010年第11期,第23-25頁。

      5.增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多樣性與針對性

      孔悅等學者指出,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高校這一主陣地外,報刊雜志的政治動員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應充分重視家庭和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適當利用互聯(lián)網等新媒體途徑,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還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因材施教,探索新型的教育方法。[注]孔悅、張宗新:《抗戰(zhàn)時期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與啟迪》,《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第35-38頁。

      五、對今后研究的展望

      綜上所述,近年來關于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己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要使以后的研究有更大的發(fā)展,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更全面地占有史料。黨史研究離不開充分的史料,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屬于黨史學的范疇,要做好這一領域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搜集史料是前提。但是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一些作者不具有中國近現(xiàn)代史或中共黨史的學科背景,在史料運用上比較欠缺。其成果的參考資料文獻大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沒有史料類的文獻。另有一些成果雖然用了一些史料,但多為年譜、文集、文件選編和回憶錄等,而對于根據(jù)地報刊、檔案資料和教育史資料等信息量豐富的史料則基本沒有使用。

      第二,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的相關理論更緊密地結合。延安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共黨史、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多個學科的交叉領域。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歷史學文獻研究的方法,通過搜集、梳理史料闡述這一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問題,得出相關結論。由于在研究中沒有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學的相關理論,大部分成果都側重于史實敘述,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缺少深度和廣度上的分析總結,往往陷入到“大而廣”或“小而窄”的研究極端之中。

      第三,要注重揭示當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中其它要素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根據(jù)影響范圍的不同可分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構成了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延安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會受到其余兩者特別是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影響。但是在現(xiàn)有成果中,大部分都是孤立地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況,對于它與其余兩者的關系基本上沒有涉及。

      猜你喜歡
      延安時期政治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文藝復興時期的發(fā)明家
      從延安整風運動說起
      當代陜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開心一刻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新時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十三五”時期的國企改革
      佛学| 通城县| 万源市| 迁安市| 博客| 青浦区| 萍乡市| 金溪县| 宁都县| 阿坝县| 巴楚县| 和平县| 梧州市| 成武县| 崇义县| 泰和县| 长汀县| 翁牛特旗| 花莲县| 镇巴县| 永川市| 霍邱县| 榆林市| 宣威市| 黄浦区| 齐河县| 祁连县| 绥滨县| 盐亭县| 买车| 银川市| 吉水县| 江安县| 肃南| 福清市| 清新县| 杭州市| 房产| 新晃| 格尔木市|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