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榮
(杭州東家文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30)
中國是世界茶的原產(chǎn)地,中國最先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將茶葉從藥用變?yōu)轱嬘?,茶葉和茶種都由中國直接或間接傳播至世界各地。早在周朝,茶在中國已成貢品。唐代以后,茶葉生產(chǎn)、貿易和消費快速發(fā)展,飲茶之風大盛,形成“比屋之飲”。進入北宋,茶文化高度繁榮,茶葉貿易日漸頻繁。明清時期茶葉生產(chǎn)地區(qū)和數(shù)量迅速擴大,茶類極大豐富,茶葉出口量也有很大提高。1846—1886年,中國茶葉生產(chǎn)與出口達到鼎盛時期,之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印度茶業(yè)興起,出口量明顯下降。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茶業(yè)快速發(fā)展,如今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茶葉生產(chǎn)國、第一大茶葉消費國和重要茶葉出口國。
如今,茶與可可、咖啡并稱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在全球范圍內150多個國家中,大約有30億的人都在飲茶。茶葉起源于中國,并很早就開始外傳,尤其是自17世紀以來,中國茶葉大量進入世界貿易市場,滿足了世界各國的飲茶需求。可以說茶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之一。
目前,茶樹已遍植于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追本溯源,茶樹的種籽、制茶技藝和品飲方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播出去的,中國當之無愧為茶的故鄉(xiāng)。作為古老的東方文明的一種象征,中國茶及茶文化影響和推動了世界各國茶文化的興起和發(fā)展。
經(jīng)考證,茶的原產(chǎn)地在中國的西南地區(qū)。早在5 000萬~6 000萬年前,這里就生長著山茶科茶樹。從原始野生大茶樹到過渡型茶樹再到人工栽培茶樹,茶樹的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既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中國古代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一之源》中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盵1],表明在陸羽生活的唐代中期,我國的西南一帶已分布著許多野生喬木型大茶樹。
實際上,我國的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四川、福建、湖南、江西、臺灣等地均有野生大茶樹的存在,其中云南省是發(fā)現(xiàn)古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區(qū),云南鎮(zhèn)源縣千家寨有野生大茶樹群落,其中一棵茶樹的樹齡已經(jīng)有2 700年。
1.1.1神話與傳說 《茶經(jīng)·六之飲》中寫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1]??梢?,《茶經(jīng)》中認為神農氏是中國茶的最早發(fā)現(xiàn)者。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流傳廣泛,影響很大。神農是中國農學和醫(yī)學的先驅,他不僅發(fā)現(xiàn)了五谷,也發(fā)現(xiàn)了包括茶在內的各種能治療人類疾病的草藥。成書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jīng)》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2](“荼”為“茶”的古稱)。這可以說是關于古人對茶的認識的最早描述和記載了。
1.1.2茶文化的搖籃 茶從中國西南云貴高原一帶,沿著江河順流而下傳入四川——古巴蜀國地區(qū),并很快發(fā)展起來。這是中國飲用茶葉最早的地區(qū),巴蜀可以說是中國茶文化的搖籃。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華陽國志》中記載,在距今約3 000年前的西周時,古巴蜀國已有茶樹種植,并將茶葉作為地方物產(chǎn),進貢給當時的天子周武王。漢時,巴蜀地區(qū)飲茶已十分普遍,茶在流通中開始成為商品。西漢時,王褒在他的《僮約》中已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的記載?!顿准s》是當時一份買賣家奴的契約,卻是中國茶史上極為重要的文獻資料[3]。
東晉郭璞注《爾雅》“槚,苦荼”條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4]?!稌x書》記載:“吳人采茶煮之,曰茗粥”[5]。這就是最原始的生煮羹飲法。到三國時,根據(jù)《廣雅》中的記載,其時的飲茶法又有所不同。在古荊巴一帶,人們把采摘的茶葉做成餅狀。飲用之前,先將茶餅炙烤成紅色,再搗成細末放在瓷器中,然后沖入沸水,并輔以蔥、姜等調味品。
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國力最強盛、經(jīng)濟最發(fā)達、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在大唐盛世的影響下,茶文化吸收了滿足自身發(fā)展所需的各種養(yǎng)分,快速完善并發(fā)展壯大。也是在這個時候,茶始有字,茶始成書,茶始銷邊,茶始征稅。唐代的飲茶風尚、品飲技藝等都已法相初具,并深深地影響到了后世。
1.2.1蒸青團茶與煮茶法 唐代的茶基本以餅茶為主。餅茶大致可分為七道加工工序:采、蒸、搗、拍、焙、穿、封。具體做法是:采摘新鮮的茶葉,先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爛,再把它拍(壓)制成團餅,以炭火焙干以后,用剖開的竹子或搓成繩的構樹皮穿起來封存。
唐代人還講究“煮茶”或“煎茶”,先把茶餅放在火上炙烤片刻,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入茶羅篩選,符合標準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備用,另外還要準備好風爐燒水,茶釜中放入適量的水,煮水至初沸(觀察釜中之氣泡大小如蟹眼)時,按照水量放入適量的鹽。到第二沸(釜中之氣泡大小如魚眼)時,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備用,釜中投放適量的茶末。等到第三沸(觀之如騰波鼓浪)時,把剛舀出備用的水重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騰,起到“止沸育華”的作用。這時茶就已煮好了,準備好茶碗,把煮好的茶用勺子添入茶碗,只見碗中飄著湯花,正如晉代杜育在《荈賦》中描述的一樣:“煥如積雪,燁若春敷”。
1.2.2茶圣陸羽和《茶經(jīng)》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陸羽《茶經(jīng)》的問世把茶文化提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堪稱關于茶的百科全書?!恫杞?jīng)》將普通的茶事上升成一種充滿文化氣息的藝能,大大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梢哉f陸羽的《茶經(jīng)》問世后,茶方大行其道。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受精于茶道的智積大師影響,一直傾心于茶,遍游江南茶區(qū)考察茶事。他以自己半生的飲茶實踐和茶學知識,在總結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jīng)》?!恫杞?jīng)》對當時盛行的各種茶俗作了歸納與追溯,對茶的起源、歷史、生產(chǎn)、加工、烹煮、品飲,以及諸多人文與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與總結,使茶學真正成為一類專門的學科,從而使中國的茶文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恫杞?jīng)》的問世,不但使“天下益知飲茶矣”,陸羽亦因此名揚天下,被后世人尊稱為“茶圣”[3]。
宋代時,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一方面,宋代貢茶工藝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皇帝和上層人士的投入,取代了唐代由士人領導茶文化發(fā)展的局面。另一方面,宋代的茶文化更加深入民間,茶坊、茶肆大量出現(xiàn),并形成了有關茶的禮儀和習俗。
1.3.1點茶法 宋代茶是以工藝精湛的貢茶——龍鳳團茶和追求技藝的點茶法為其主要特征的,在此基礎上又發(fā)展出斗茶、分茶技藝,可謂窮精極巧。
宋代的飲茶方式,已從唐代的煎茶法過渡到了點茶法。所謂點茶,就是將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然后沖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調和[3]。
1.3.2龍鳳團茶 宋朝皇室飲茶之風較唐代更盛,到宋徽宗趙佶時更是達到了頂峰。趙佶甚至親自撰寫了《大觀茶論》,專門討論茶。在皇家對高檔茶葉需求的刺激下,宋代的貢茶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宋代時茶葉生產(chǎn)的重心也轉移至了南方的福建一帶,福建建安成為皇室的貢焙基地。其培植與采制技術頗為精良,是中國團餅茶的制作中心。由于其主要產(chǎn)地境內的鳳凰山一帶又被叫作“北苑”,所以這一帶所產(chǎn)的茶也被叫作“北苑茶”。北苑茶以“龍鳳團茶”而著稱于世,與唐時在茶餅上穿孔不同,龍鳳團茶以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型壓模制成。由于制作工藝精湛,其品質更為精良名貴,達到了中國制茶史上登峰造極的地步。因此,龍鳳團茶極為珍貴,即使時朝廷官員也不能輕易獲得,如蒙皇上賜茶,便是十分恩寵了。賜茶甚至成為皇家恩寵的標志,其背后的象征意義已然超過了其經(jīng)濟和實用價值。
正因為這種精神上的象征意義,茶也發(fā)展成了一種“禮儀”,宋代在朝儀中加入了茶禮。貴族婚嫁的彩禮中也加入了茶葉,引入了茶儀,逐漸發(fā)展成為后世民間婚俗中的“下茶禮”。
1.3.3斗茶 斗茶可以說是宋代茶文化的一大突出特色。斗茶又稱“茗戰(zhàn)”,顧名思義就是比賽茶葉質量的好壞以及點茶的技巧。斗茶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茶藝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
斗茶大約在五代時期便有出現(xiàn),最早流行于福建建安一帶,到北宋時已非常流行。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曾作《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一詩,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斗茶情景。北宋中期以后,斗茶逐漸風靡全國。
衡量斗茶的勝負,一是看茶面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二是看盞的內沿與茶湯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湯花的色澤以純白為最佳,其次是青白、灰白、黃白。湯花保持得時間較長,能緊貼盞沿而不散退的,叫做“咬盞”。散退較快的,或隨點隨散的,叫做“云腳散”。湯花散退后,盞的內沿就會出現(xiàn)水痕,宋人稱為“水腳”。湯花散退得早,先出現(xiàn)水痕的斗茶者,便輸了。
1.3.4分茶 “分茶”則是宋代點茶技藝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又稱為茶百戲、水丹青、湯戲,是在點茶過程中追求茶湯的紋脈所形成的物象。這種獨特的點茶技藝大約始于北宋初年。詩人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的詩句,說的就是這個事。宋代流行點茶,湯花靠注湯擊拂產(chǎn)生。陶榖《清異錄》中記載:“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盵6]分茶技藝極富觀賞性,受到了宋人極大的喜愛,從文人雅士日常雅玩到宮廷茶事中都能見到。相傳宋徽宗也曾為近臣表演過分茶技藝。
從窮精極巧、身價百倍的“龍鳳團茶”,到技巧性的“斗茶”,再到玩賞性的“分茶”,茗飲藝術的內在蘊涵逐漸被沖淡,離茶的真味、真趣越來越遠,于是就有了后世明人的反撥。
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為散茶。時人于此評價甚高,明代沈德符撰《野獲編補遺》載:“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按茶加香物,搗為細餅,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盵7]兩宋時的斗茶之風消失了,餅茶為散茶所代替。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散茶的瀹飲法,品飲藝術發(fā)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明人認為這種品飲方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3]。
瀹飲法可以說是從唐宋時就已存在于民間的散茶飲用方法的基礎上發(fā)展出的,朱元璋下詔“廢團改散”,順應了“重散略餅”的趨勢,并推動了散茶加工及其品飲風尚的流行,也使得散茶加工工藝更為精細,進一步推動了不同品類的茶和加工方式的形成。
明代時還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茶的書籍著作。因為明初社會的不安穩(wěn),許多文人郁郁不得志,只能寄情于山水或投身于棋琴書畫之事,而茶正可融合于其中。例如:夏樹芳錄南北朝至宋金茶事,撰《茶董》二卷,陳繼儒又續(xù)撰《茶董補》;朱權撰《茶譜》,于清飲有獨到見解;田藝蘅在前人的基礎上撰《煮泉小品》;陸樹聲與終南山僧明亮同試天池茶,撰寫《茶寮記》,反映高人隱士的生活情趣;張源以長期的心得體會撰《茶錄》;許次紓寫《茶疏》,獨精于茶理;羅廩自幼喜茶,憑借個人經(jīng)歷撰寫《茶解》。
進入清代,中國茶文化又出現(xiàn)了新變化。由文人士大夫領導茶文化發(fā)展潮流的局面逐漸衰退并受明代以來文人的避世、出世意識影響而宣布告終。但,中國茶文化并沒有就此終止,而是從一個階層融入到了另一個階層——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開始轉向民間,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倫常禮儀融合形成一種普遍的民族風尚。除此之外,清代統(tǒng)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酷愛飲茶,也推動了飲茶之風的向下擴展,茶館遍及各地。促進了茶禮、茶俗的進一步發(fā)育,茶成為家家戶戶禮神祭祖,居家待客必盡的禮儀。
茶葉的生產(chǎn)在清代后期也有極大的發(fā)展,茶葉的種植面積和產(chǎn)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流通領域則更為繁榮,各式各樣的茶莊、茶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如江浙一帶的“翁隆盛”、“汪裕泰”等百年老店,名氣之大享譽一時。茶葉通過貿易的方式迅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一度壟斷了整個世界市場。茶進入了商業(yè)時代。
西漢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約》:“武陽買荼”,這是首次記載集市買茶的文獻。
公元6世紀下半葉,中國佛教“天臺宗”便傳到了朝鮮(新羅王朝時期)。據(jù)《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記載,“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于此盛焉?!盵8]新羅使節(jié)金大廉在唐文宗時期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朝鮮半島,種于智異山下的華巖寺周圍,朝鮮半島的種茶始于此。隨著宗教和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朝鮮半島逐漸形成了“茶禮”,并一直影響至今。
唐代,大量的日本僧人來華訪問,茶葉也隨著大量佛教典籍從中國傳入日本。開創(chuàng)了日本天臺宗的最澄于公元805年首次將茶種帶回日本并進行了栽培,是最早把唐代的茶文化帶入日本的人。唐時,還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空海,在當時的長安留學,回日本時不僅帶回了茶籽,還帶回了制茶所用的石臼和中國的制茶技術,使它們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宋代時,日本的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留學,1191年歸國時再次帶回茶籽,并播種于日本佐賀縣。他還總結了中國的茶文化,寫成《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這本書對日本的飲茶習俗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日本的茶道奠定了基礎。宋時位列江南“五山十剎”之首的徑山寺的“徑山茶宴”,也傳到了日本,對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茶葉向西亞和阿拉伯地區(qū)的傳播則是隨著邊境貿易的發(fā)展,通過“茶馬”交易和絲綢之路進行的。約在8世紀,茶已傳入吐蕃和回鶻。在阿拉伯——伊斯蘭文獻中,851年成書的佚名作者的《中國印度見聞錄》,最早描述了中國的茶[9]。
宋朝在西北邊境專營茶馬貿易,其對象為吐蕃、西夏、回鶻和于闐。據(jù)一些文獻記載可知,茶在10至12世紀繼續(xù)傳到吐蕃、高昌、于闐和七河地區(qū),而且可能經(jīng)由于闐傳入中亞以及波斯、印度,也可能經(jīng)由于闐或西藏傳入印度、波斯[10]。
蒙古興起后,隨著中西陸海交通大開,茶進一步在中亞和西亞得到傳播,但這大約是從13世紀末才開始的。從14世紀起到17世紀前期,經(jīng)由陸路,中國茶在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區(qū)得到不同程度的傳播[10]。
1559年,威尼斯人拉木學最早載錄了從一位阿拉伯人哈只·馬合木聞知的作為藥用的中國茶[10]。稍晚幾年,1567年時,哥薩克人伊凡·彼得洛夫和布爾納希·雅里謝夫也將中國飲茶的消息帶到俄國。
1606—1607年荷蘭人在澳門買了一些茶帶到了巴達維亞(雅加達),約在1610年把茶帶回了故土。而在俄國,則是一位中國使臣在1618年拿茶作為禮物在莫斯科送給沙皇的。1640年,荷蘭醫(yī)生杜樂畢斯提到茶的醫(yī)藥性能。1648年,莫里·雅昂發(fā)表第一篇以茶為題的醫(yī)學學位論文。可能在同一年(或在此前的1636年),茶出現(xiàn)在巴黎;約在1650年,茶又進入英國和美洲。
到18世紀初,飲茶才在英國重要的城市流行成習,到18世紀70年代時才遍及各地城鄉(xiāng)。隨著對茶的需求增長,經(jīng)營茶成為一樁好買賣。166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首次將茶輸入本國,同一年英國法律禁止茶從荷蘭進口,1689年,英國人首次將中國茶從廈門運到英國。中國茶輸入英國,1669年為143磅,1678年為4 717磅,到1772年猛增到300萬磅(其中一部分再轉運到新大陸)。同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也繼續(xù)從事茶的貿易。在1722—1731年間,占有南荷蘭的奧地利國王支持安特衛(wèi)普商人組成奧斯頓東印度公司,一度控制了歐洲市場上茶的一半以上的供應。不過俄國市場上的茶都是中俄商人經(jīng)由陸道分程販運的。
飲茶的習慣大大增加了對中國瓷器的需求。在18世紀,精美的中國瓷器茶具和在閑坐、待客或社交時飲茶,成為高雅的時尚。當時的社交界名流蒙塔果夫人說:因為飲茶,社交活動更有生氣,年老的變得年輕,年輕的倍加英俊。他們喜歡飲紅茶。據(jù)說是因為茶葉運輸航程遠時間長,又要經(jīng)過濕熱地方,茶葉發(fā)酵變味,使他們習以為常。飲茶時加牛奶,這種飲法可能始自荷蘭或英國,1680年法國詩人薩伯利厄的夫人將這種習慣引入法國,大約在1700年北美飲茶也開始加牛奶,甚至加冰淇淋。
中國茶壟斷世界市場直到19世紀80年代,印度次大陸與日本的茶在此以后才開始參與競爭。
2018年中國茶園面積4 395.6萬畝。貴州、云南、四川、湖北、福建是茶園面積較大的五個省份。2018年中國干毛茶產(chǎn)量為261.6萬噸,約占世界茶產(chǎn)量的四成。茶產(chǎn)量較大省份是福建、云南、湖北、四川、湖南。2018年總產(chǎn)值達到2 157.3億元,產(chǎn)值前四省份分別是貴州、福建、四川、浙江。2018年我國茶葉出口總量達36.5萬噸;出口額達17.8億美元;出口均價4.87美元/千克。2018年茶葉出口至128個國家和地區(qū),出口量較大的國家分別是: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塞內加爾、美國、俄羅斯、加納、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日本和德國。
3.1.1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作為一種線性文化遺產(chǎn)或文化線路,泛指古代中國西部地區(qū)負載有特殊功能的道路系統(tǒng)[11]。
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藏民的飲食中往往含有高熱量的脂肪,而茶葉剛好有助于分解人體內多余的脂肪,還可以降低藏民喜食的糌粑帶來的燥熱。因此盡管藏區(qū)并不產(chǎn)茶,但藏民在長期生活中,仍然養(yǎng)成喝酥油茶的習慣,形成了藏區(qū)對內地茶的迫切需求。而內地又對藏、川、滇所產(chǎn)的良馬有很大的需求。雙方各取所需,這種互補性的貿易——“茶馬互市”就開始了。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一般認為茶馬古道萌生于隋唐之末,形成于北宋中期,延續(xù)至清代初期,蛻變于清代早期。以后隨著川藏公路的建設,延續(xù)了1 000多年的茶馬古道就徹底廢棄了[11]。
茶馬古道在我國境內主要有三大主干道,即青藏道、滇藏道與川藏道。川藏道是從成都出發(fā),向西經(jīng)雅安、康定(古稱打箭爐)、昌都(古稱察木多)至拉薩。再由拉薩向西,經(jīng)日喀則、亞東等地通到境外的不丹、尼泊爾。全長近8 000余里。青藏道分成兩段,其中西安至西寧段:從西安出發(fā),經(jīng)過咸陽、興平、武功、鳳翔、千陽、天水、隴西、臨洮,分兩路匯合在民和,最后抵達西寧;另一段為西寧至拉薩段:從西寧過湟源、共和、瑪多,翻越巴顏喀拉山口,進入玉樹地區(qū),再經(jīng)過雜多,翻越唐古拉山口,過安多、那曲,從當雄進入拉薩。滇藏道是從大理出發(fā),行至石鼓,在此分為兩線,之后在德欽匯合,過鹽井,到芒康,再分為幾條路線,最終進入拉薩[12]。
茶馬古道作為茶文化遺跡,包含了多種表現(xiàn)形式,比如古茶園(樹)、古茶號、老茶廠,古城鎮(zhèn)、驛站和集市,古道路、古橋梁、古寺院,以及水井、摩崖石刻等等。根據(jù)2007年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項目,云南省文物局制訂的茶馬古道文物遺跡的認定標準,即認定為茶馬古道的整體文物和單體文物,必須是建造或使用于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時間跨度內,并與該文化線路在生產(chǎn)、生活、交通、宗教等方面有關聯(lián)的不可移動文物遺跡。內容包括構成茶馬古道線路的遺跡遺物城鎮(zhèn)、村莊、建筑、碼頭、驛站、橋梁等文化元素,以及山脈、綠地、河流、植被等自然元素[13]。
3.1.2萬里茶道 萬里茶道是從17世紀后半葉起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茶葉經(jīng)陸路輸出至俄羅斯等國的貿易路徑。萬里茶道由清代晉商開辟,專門用于茶葉運輸。在恰克圖開市之初,當時已經(jīng)壟斷了中國西部地區(qū)商貿的山西晉商就紛紛前來開辦分號,最繁榮時一度多達120家。晉商運輸茶葉采取先水路后陸路的方式,從中國的福建武夷山一路轉運至當時中俄邊境的恰克圖,再由俄商轉運,最遠至圣彼得堡[14]。
運茶的商隊從福建崇安(即今武夷山市)出發(fā),進入長江水道在河南賒店登岸后開始陸路運輸,經(jīng)過豫西的裕州(今方城)、魯山、寶豐、汝州、登封、偃師,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渡口。此后會有一少部分茶葉轉道洛陽,經(jīng)西安與蘭州運往西北邊疆,而其余的大車隊則在渡過黃河之后經(jīng)河內(今沁陽)進入太行峽谷,后經(jīng)鳳臺(今晉城)、長治、子洪口進入晉中谷地。在祁縣、太谷等地的晉商大本營中修整換車之后,商隊繼續(xù)北上,經(jīng)徐溝(今清徐)、太原、陽曲、忻州抵達代縣雁門關。之后除一部分人馬沿走西口的路線去往呼和浩特與包頭方向外,主商隊會經(jīng)應縣和大同抵達張家口。在張家口出關的商隊會貫穿蒙古草原,經(jīng)庫倫(今烏蘭巴托)抵達位于當時中俄邊境(今俄蒙邊境)的恰克圖。之后商隊將橫跨西伯利亞針葉林荒原,再翻越烏拉爾山脈,后經(jīng)莫斯科抵達“萬里茶道”的終點圣彼得堡[14]。最初的“萬里茶道”前一段水路長達兩千九百余華里,后段陸路達6 600余華里,中蒙境內全程共約9 500余華里,故稱為“萬里茶道”。這條古道跨越了今天中、蒙、俄三國,通過萬里茶道,茶文化與茶葉一同輸出,使得亞歐大陸上的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進行了交流與融合,成為中國茶文化史、東方文明史、國際貿易史乃至整個東亞地區(qū)的國際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14]。
海上絲綢之路指的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中國通向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海上通道。它由兩大干線組成:一是東海航線,由中國通往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二是南海航線,由中國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地區(qū),以及更遠的歐洲和美洲。
中國茶文化對歐美的普遍影響始于明代航海家鄭和的七次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把茶和茶文化帶往南亞諸國以及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形成了一條海上的“茶葉之路”。
輸送至歐洲的茶葉,最初是由荷蘭人在17世紀初從中國和日本進口,再轉運至歐洲的。
公元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往英國,她的陪嫁中就有中國的茶葉和茶具。在她的提倡下,飲茶成了英國宮廷的禮儀,上流社會人士紛紛仿效,風靡一時,逐漸發(fā)展成了極具特色的英國“下午茶”風俗。如今“下午茶”已經(jīng)成為英國人的一種獨特的生活休閑方式。
公元1784年,一艘名為“中國皇后”號的船只抵達廣州,這是美國派往中國的第一艘船,隨后這艘船滿載著茶葉等貨物返回了美國。
如今的產(chǎn)茶大國——斯里蘭卡的茶葉種植業(yè)也是由中國引進的,由荷蘭人將中國的茶籽引進了斯里蘭卡,以后又經(jīng)多次引種,最終于1780年前后發(fā)展起自己的產(chǎn)茶業(yè)。
另一產(chǎn)茶大國印度,則是在18世紀末才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運回茶籽試種。19世紀又在英國人的協(xié)助下,繼續(xù)茶樹種植的研究與推廣,其產(chǎn)茶業(yè)才逐漸發(fā)展起來。
茶葉是海上絲綢之路運輸?shù)闹饕唐分弧?7世紀以來,中國逐漸成為茶葉的最大輸出國,與茶葉一同輸出的還有豐富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進了中外人民的友誼,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并對整個人類文明進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包括了港口、船塢、商行等多種形式。十三行遺址位于廣州市十三行路、同文路、怡和大街、寶順大街、普源街、西濠二馬路一帶,目前建有廣州文化公園。十三行是清代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由多家商行、洋行組成。十三行最多時達幾十家。廣州西關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寶順大街、普源街這些由洋行名改成的街名,可以尋覓到十三行輝煌的歷史痕跡。
1757年起清政府實行對西方國家“一口通商”制度,賦予廣州十三行行商對外貿易的特權。政府規(guī)定,凡茶葉、生絲、土布、綢緞等大宗出口商品,只能由行商承辦,唯有瓷器、其他雜貨,才允許散商經(jīng)營[15]。行商實際上主要從事茶葉海外出口貿易。十三行成為了茶葉貿易的樞紐。
茶發(fā)源于中國,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并在中國各個朝代的更迭中產(chǎn)生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飲茶方式及獨特的中國茶文化。茶源于中國但并未局限于中國,通過茶馬古道、萬里茶道、海上絲綢之路等途徑直接或間接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并留下了豐富的遺產(chǎn),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見證物,豐富和提升了全世界人類的生活品質,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