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輝
中國現(xiàn)代美學誕生于20世紀初,作為中國現(xiàn)代啟蒙的一個內容而曾經(jīng)被賦予巨大的意義。中國現(xiàn)代性啟蒙有兩個方面:以嚴復以及后來的胡適、陳獨秀等人為代表的社會理性和科學啟蒙;以梁啟超、蔡元培和王國維為代表的審美啟蒙。
從思想來源上說,社會理性啟蒙和審美啟蒙在其理論來源和精神上是有內在矛盾的。嚴復依據(jù)的是達爾文主義,鼓吹“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希望中華民族在殘酷的世界民族矛盾沖突中能自立于世,救亡圖存。胡適的自由主義思想主要來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易卜生的個人主義以及當時美國的民主政治實踐。陳獨秀等人的主要思想來源是馬克思主義以及英美民主政治思想和實踐。而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的審美啟蒙的理論資源主要源于康德的審美自律理論以及叔本華、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義。這些思想從其本質上說,是相互矛盾和沖突的。但在中國,社會啟蒙和審美啟蒙這兩種啟蒙思潮在它們的發(fā)軔之初奇妙地合為一體。從目標上說,梁、王、蔡等人的審美啟蒙和社會理性和科學啟蒙是完全一致的,兩者不但沒任何沖突,反而是一種相互補充的關系。
陳獨秀、胡適等所鼓吹的科學與民主正是現(xiàn)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念或要素。民主代表了現(xiàn)代社會基本的政治理念,民主精神和制度中就包含了平等、自由和對絕對權力的限制,尤其是對專制極權的反對;而科學則代表了理性精神、務實的作風和嚴謹?shù)姆椒?,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理想賴以成立的思想方法論前提和條件。兩者都是從社會群體價值層面上進行的精神啟蒙。而梁啟超、王國維和蔡元培等人所進行的審美啟蒙的目標則是要通過審美和藝術的普及來改造人心,洗刷人性中的污濁和骯臟,從而達到拯救社會的目的。審美和藝術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是因為他們都把康德的“審美無利害”作為思想資源和理論依據(jù)。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端是與康德的學說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沒有康德美學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就沒有中國現(xiàn)代美學。若無中國現(xiàn)代無功利美學的一維,整個20世紀中國美學史和思想史便在一定意義和程度上要改寫。
下面我們分別對梁啟超、王國維和蔡元培美學思想中與康德學說相關的部分予以簡單的介紹和梳理。這種梳理是以中國現(xiàn)代性啟蒙為核心的。換言之,本文并未打算對梁、王、蔡的美學思想與康德的關系進行全面介紹,而只是圍繞著他們的思想中的“新民”部分,即對他們把審美和藝術作為進行現(xiàn)代性審美啟蒙的這部分予以介紹。
梁啟超的名字對于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作為戊戌變法的領導人和中國現(xiàn)代性思想啟蒙者之一,他在中國近代社會政治生活中曾經(jīng)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
梁啟超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最為風雨飄搖、前途未定的時代,也是思想最為活躍、充滿激情的時代。他的一生波瀾壯闊、風云變幻,充滿了戲劇色彩。前期,他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變法去改變社會:設“強學會”,辦《時務報》,鼓吹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后,他出走日本,先后籌辦了《清議報》《新民叢報》,前者對中國的專制制度進行了猛烈抨擊,報紙因而遭到政府的禁絕,不久便??缓笳咭陨钊霚\出、通俗易懂的文筆對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文學、史學、法學、政治及科學等領域的先進思想和成就進行了廣泛介紹,在青年中產生了極大影響。
“新民”是梁啟超思想的根本宗旨。所謂“新民”,是用現(xiàn)代民主政治、科學與文化觀念去引導國民,塑造具有現(xiàn)代意識和現(xiàn)代思想觀念的民眾,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是對民眾進行現(xiàn)代性的思想啟蒙。無論是早期提倡“小說界革命”,還是后期講趣味主義與情感教育,都緊緊圍繞這一目標,都可以看作他的“新民說”的一部分。
為了“新民”,必須利用小說這種在當時看來十分新鮮的藝術形式。因為小說比起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來說,具有雅俗共賞、生動活潑的形式,能夠迅速進入人的心靈:“僅識字之人,有不讀經(jīng),無有不讀小說者。故六經(jīng)不能教,當以小說教之。正史不能入,當以小說入之。語錄不能諭,當以小說諭之。律例不能治,當以小說治之?!雹倭簡⒊骸讹嫳液霞の募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4頁。由此,小說成了改造國民性、提升國民道德境界和生命境界最便捷有效的途徑,也是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最好手段: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②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的關系》,《梁啟超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273頁。
這話不免有些夸張。但細想一下,這其實也是中國古代“文以載道”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回聲?,F(xiàn)代小說隨著白話文的興起而興起。白話文形式的采用使得小說成為當時最為大眾化、普及化的新型文學形式。梁啟超作為具有敏銳政治眼光和理論嗅覺的思想者,利用這種新型文學形式作為傳播新思想、進行“新民”的手段,這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說小說是“新民”的利器,那么“趣味”則是梁啟超人生觀的核心。梁啟超與其同時代的一些思想家一樣,把康德的無功利審美貫徹到其人生觀中,并試圖把它與道德貫通起來,以趣味涵蓋、融合道德。他的思路是:趣味有真有假;有的東西看似有趣,但追根究底是反趣味的;真正的趣味不但帶給人真正的快樂,也必然包含著德行與善;將趣味進行到底,也就意味著將美與善貫徹到底。
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里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僅有個0了。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①梁啟超:《學問之趣味》,《飲冰室文集點?!返?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24、3324頁。
既然趣味是人生的本質,則從根本上說,趣味無所謂好與壞。問題是,有的趣味并不能體現(xiàn)人的真正的內在愿望與要求。并且,由于這些“趣味”是一種破壞性的嗜好,它對人的身心健康還會造成損害,最終其趣味無法貫徹到底。真正的趣味應該是能夠貫穿人生始終的,應當拿來當目的而不是手段。因此,對人的趣味進行引導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必須讓人從小就學會認清自己真正的趣味何在。梁啟超舉了《世說新語》中一個有名的典故為例:
所謂好不好,并不拿嚴酷的道德論做標準,既已主張趣味,便要求趣味的貫徹,倘若以有趣始以沒趣終,那么趣味主義的精神,算完全崩落了?!妒勒f新語》記一段故事:“祖約性好錢,阮孚性好屐,世未判其得失;有詣約,見正料視財物,客至屏當不盡,余兩小簏,以著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蛴性勬?,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屐?!馍蹰e暢,于是優(yōu)劣始分?!边@段話,很可以作為選擇趣味的標準。凡一種趣味事項,倘或是要瞞人的,或是拿別人的苦痛換自己的快樂,或是快樂和煩惱相間相續(xù)的,這等統(tǒng)名為下等趣味。嚴格說起來,他就根本不能做趣味的主體。②梁啟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飲冰室文集點?!返?集,第3317頁。
既然趣味有真有假,有高尚趣味,有“下等”趣味,如何判定其真假雅俗呢?梁啟超認為人生有4種真趣味:勞作、游戲、藝術、學問。這4種活動之所以成為人生真趣味,并非因為它們符合道德要求,而是因為它們可以將趣味貫徹到底。比如賭錢,有人以它為愛好。賭錢者本是想從中得到快樂和趣味,但是當賭輸時,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會帶來無盡的煩惱,以趣味始,以無趣終。相反,把學問作為趣味的主體,并非因為學問是“道德的”,而是因為學問的本質能把趣味貫徹始終?!拔也粏柕虏坏?,只問趣不趣。”③梁啟超:《學問之趣味》,《飲冰室文集點校》第6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24、3324頁。
既然主張“趣味主義”,把趣味作為人生觀之核心,而趣味有高有低,有雅有俗,有真有假,那么如何讓人們培養(yǎng)出高雅而正確的趣味?這其實也是前面“新民”主題的一個延伸或細化。在這方面,梁啟超接受了康德的知情意心理三結構說法,并把它與儒家的“三達德”相整合:
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這三部分圓滿發(fā)達的狀態(tài),我們先哲名之為三達德——智、仁、勇。為什么叫做“達德”呢?因為這三件事是人類普通道德的標準,總要三件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tài)怎么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彼越逃龖譃橹?、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要教到人不懼。①梁啟超:《為學與做人》,《飲冰室文集點?!返?集,第3333頁。
在知、情、意中,梁啟超特別注意情感問題。他對文學作品中如何描寫情感有過專深研究,寫了《屈原研究》《中國韻文里表現(xiàn)的情感》等文章,專門探討中國古典文學如何表現(xiàn)人的情感。并且,他提出,人類的情感不都是善的,也有惡的,所以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是藝術。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掌住了。藝術的權威,是把那霎時間便過去的情感,捉住它,令它隨時可以再現(xiàn);是把藝術家自己“個性”的情感,打進別人們的“情閾”里頭,在若干期間內,占領了“他心”的位置。因為它有恁么大的權威,所以藝術家的責任很重,為功為罪,間不容發(fā)。藝術家認清楚自己的地位,就該知道:最要緊的工夫,是要修養(yǎng)自己的情感,極力往高潔純摯的方面,向上提絜,向里體驗,自己腔子里那一團優(yōu)美的情感養(yǎng)足了,再用美妙的技術把它表現(xiàn)出來,這才不辱沒了藝術的價值。②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飲冰室文集點?!返?集,第3431頁。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情感到現(xiàn)在還是一個黑箱。生理學和心理學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情緒的波動,以及某種情感產生時的生理指標,但情感本身狀態(tài),情感與理性之間如何調適、配合,基本上還無科學的解答。亞里士多德首倡悲劇的凈化說,以悲劇作為凈化那些無法控制、卻對人作用力巨大的情感力量,開啟了千百年來人類探索情感問題的道路。梁啟超在20世紀初葉大力提倡以藝術作為情感教育的途徑,率先對藝術表達情感的方式、程度、途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仔細的辨析研究,希望由此而對“世道人心”有所助益,用心良苦。
把趣味主義貫徹到底,便是人生的藝術化,“為藝術而藝術”“為勞動而勞動”。梁啟超稱之為“為而不有”主義。一方面是“為而不有”,另一方面卻又要“知不可而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個主義的兩面。“知不可而為”主義是“破妄返真”,“為而不有”主義可以說是“認真去妄”?!爸豢啥鵀椤敝髁x可使世界從煩悶至清涼,“為而不有”主義可使世界從極平淡中顯出燦爛:
為而不有,簡單說來,便是無所為而為。既無所為所以只好說為勞動而勞動,為生活而生活,也可說是勞動的藝術化,生活的藝術化。
“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都是要把人類無聊的計較一掃而空,喜歡做便做,不必瞻前顧后。所以歸并起來,可以說這兩種主義就是“無所為而為”主義,也可以說是生活的藝術化,把人類計較利害的觀念,變?yōu)樗囆g的情感的。①梁啟超:《“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飲冰室文集點?!返?集,第3311、3312頁。
人生的藝術化并不意味著逃避或厭棄勞動。相反,它意味著責任感與敬業(yè)。敬業(yè)即是責任心,樂業(yè)即是趣味。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勞動。人類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面包的機器,各人應根據(jù)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由此,工作、勞動,才是人的本性。勞動亦非為了謀生,而就是人之本性的展開。所以,勞作、藝術、學問和游戲一樣,成為梁啟超眼中人生的真趣味所在。這種思想不免使人想起馬克思關于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思想??磥恚灰钦J真思考,從實際出發(fā),思想最終都是萬川歸海,趨向一致的。人類以勞動實踐的方式創(chuàng)造自身,由此,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帶給人真正的審美與快樂,因為它本身之中就包含了游戲與藝術性。
王國維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成就最多最大、最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純粹學者,稱之為“大師”當不為過。他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一起,被稱為清華大學的“四大國學導師”,其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布幾代中國學界。他的生平著述達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在哲學、文學、戲曲史、甲骨文、古器物、殷周史、漢晉木簡、漢魏碑刻、漢唐史、敦煌文獻及西北地理、蒙古史、元史、圖書管理學、版本目錄學等學科中均有重大貢獻,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旁人能夠在其中一門有所貢獻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而王國維涉獵十幾門學問,并且治一門,通一門,造詣皆深,且能以自己的真知灼見,做出超越前人和時代的成績,可謂中國現(xiàn)代學術史上的一個曠世天才。
在美學上,王國維是中國現(xiàn)代超功利主義美學的奠基者,也是國內最早引介“哲學”概念和康德哲學到中國來的學者。1904至1906年,他集中發(fā)表了有關康德介紹和研究的文章,如《汗德(即康德)之事實及其著書》《德國哲學大家汗德傳》《汗德之哲學說》《汗德之知識論》《汗德之倫理學及宗教論》等。他還以古雅而文學化的文風寫下了《汗德像贊》《叔本華像贊》,對這兩位哲學家的思想學說的主要精神作了介紹,并給予極高的評價。關于康德,他寫道:“篤生哲人,凱尼之堡,息彼眾喙,示我大道。觀外于空,觀內于時,諸果粲然,厥因之隨。凡此數(shù)者,知物之式,存于能知,不存于物。非言之艱,證之惟艱。云霾解駁,秋山巉巉。赤日中天,燭彼窮陰。丹鳳在霄,百鳥皆瘖。谷可為陵,山可為藪。萬歲千秋,公名不朽?!雹谕鯂S:《汗德像贊》,《王國維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頁。這大概是對康德哲學最為言簡意賅的介紹和最為崇高的評價了。
在美學上,王國維以叔本華的欲望論為基礎,把美當作解脫欲望痛苦最為有效的途徑,強調美以其超越人我界限、超脫功利實用的性質而使人脫離欲望與痛苦的循環(huán)糾纏,進入美善合一之不朽境界。在《孔子之美育主義》中,他指出人生是“欲望產生→痛苦→滿足→新的欲望→新的痛苦……”這樣一個過程,唯有“美”可解脫這種欲望與痛苦的循環(huán):“吾人一旦因他故,而脫此嗜欲之網(wǎng),則吾人之知識已不為嗜欲之奴隸,于是得所謂無欲之我。無欲故無空乏,無希望,無恐怖;其視外物也,不以為與我有利害之關系,而但視為純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觀美時有之。”“美之快樂為不關利害之快樂(Disinterested Pleasure)?!雹偻鯂S:《孔子之美育主義》,《王國維全集》第14卷,第14、16頁。他考察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認為中國古人已經(jīng)有了這種審美無關利害的觀念??鬃又逃枷搿笆加诿烙K于美育”,是因為美育包含道德,這與近人席勒等人的主張有相近之處。“美術者科學與道德之生產地也。又謂審美之境界乃不關利害之境界,故氣質之欲滅,而道德之欲得由之以生。故審美之境界乃物質之境界與道德之境界之津梁也?!雹谕鯂S:《孔子之美育主義》,《王國維全集》第14卷,第14、16頁。
在《紅樓夢評論》中,他表達了同樣的思想:生活的本質是“欲”,欲望帶來痛苦,能夠解脫痛苦的唯有藝術。因此,藝術是解脫人生痛苦的最佳途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藝術使人脫離功利計較,超越現(xiàn)實利害追逐。
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③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王國維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203、212、204-205頁。
嗚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過,即以生活之苦痛罰之,此即宇宙之永遠的正義也。自犯罪自加罰,自懺悔自解脫。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脫之道,而使吾儕、馮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離此生活之欲之爭斗,而得其暫時之平和。此一切美術之目的也。④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王國維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203、212、204-205頁。
王國維用了一系列華麗繁富的比喻和形容詞來描述美術如何擢拔那些沉淪于生活之欲的苦痛之中的人。而它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美術有超越的功用,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故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而藝術之美所以優(yōu)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關系也?!雹萃鯂S:《紅樓夢評論》,《王國維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203、212、204-205頁?!懊佬g”之所以能承擔起這樣的重任,使人超越功利計較,是因為它把自然人生中原本屬于功利關系之物以形象方式復現(xiàn)出來,從而使人可以超越其利害而直觀其本真,使人脫離欲望糾纏而專注于純粹之物我關系。所以“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
在另一處,王國維把美定義為“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顯然,這與他一再強調的,美之快樂為無關利害計較之快樂,因而可以解脫生活之欲望與痛苦的思想一樣,直接源于康德有關審美判斷為無功利欲望而予人以快感的思想:
美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雖美之為物有時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視為美時,決不計及其可利用之點。其性質如是,故其價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⑥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王國維全集》第14卷,第106頁。
美和藝術既然能使人脫離功利,超越世俗之心,則它看起來于世俗無用,于功利無補,但卻在更高場面上有大用,是一種“無用之用”:
天下有神圣、最尊貴而無與于當世之用者,哲學與美術是已。天下之人囂然謂之曰無用,無損于哲學美術之價值也……夫哲學與美術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萬世之真理,而非一時之真理也。其有發(fā)明此真理(哲學家),或以記號表之(美術)者,天下萬世之功績,而非一時之功績也。唯其為天下萬世之真理,故不能盡與一時一國之利益合,且有時不能相容,此即其神圣之所存也。①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王國維文集》,第242頁。
在討論現(xiàn)代教育理念時,王國維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培養(yǎng)“完全之人物”。要達到此目標,應從身體和心靈兩方面入手,故他把教育區(qū)分為“體育”和“心育”兩類?!靶挠卑ㄖ?、德育和美育。知育是人立身于世之必要條件,德育是獲得幸福的前提,因為“德”與“?!北仨氁恢隆6烙环矫媸鞘谷酥楦羞_于完滿之途徑,另一方面也是知育和德育的手段。因為只有美能使人忘記一己之利害,獲得純粹的快樂:“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雹谕鯂S:《論教育之宗旨》,《王國維全集》第14卷,第11頁。
王國維的這一系列觀點是20世紀的中國美學史上超功利主義美學的發(fā)端。之后,朱光潛、宗白華、鄧以蟄等人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特別是他由藝術的超功利性進一步強調學術的獨立性、應當視人為目的而不應視為手段的思想,在20世紀強大的功利主義思想潮流中成為空谷足音,到了80年代再次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直接推動了20世紀最后一次人文啟蒙。他說:“故欲學術之發(fā)達必視學術為目的,而不視為手段而后可。汗德倫理學之格言曰:當視人為一目的,不可視為手段。豈特人之對人當如是而已乎,對學術亦何獨不然?!雹弁鯂S:《論近年之學術界》,《王國維全集》第1卷,第123、125頁?!拔从胁灰晫W術為一目的而能發(fā)達者,學術之發(fā)達,存于其獨立而已?!雹芡鯂S:《論近年之學術界》,《王國維全集》第1卷,第123、125頁。王國維的思想和學術精神凝縮在陳寅恪為他撰寫的碑文中,其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經(jīng)典概括為千古名言,亦可作為當今紛擾繚亂之世界中學人的立身之本。
蔡元培在現(xiàn)代中國人文歷史上是一座巨大的豐碑,是現(xiàn)代教育體制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者。在教育體制上,他十分強調教育的獨立,由教育家來辦教育,而不是由政黨來辦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超越有限的“現(xiàn)象世界”而達到無限的“實體世界”,它應包括的幾個方面體現(xiàn)于1912年9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令》中:“茲定教育宗旨,特公布之,此令。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雹荨督逃s志》第4卷7號“法令”欄 ,1912年10月10日出版。見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30頁注釋。他所奠定的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原則“思想自由與兼容并包”更成為現(xiàn)代教育之共識。
在教育的原則中,蔡元培特別重視美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觀點。他同王國維一樣,深受康德影響,接受了人的心靈有知識、意志和情感三部分之說。他說,宗教之所以曾經(jīng)昌盛于西方,是因為人類最初時節(jié),對于世界的無知與恐懼,于是有宗教家出來解說;鑒于社會的無序競爭而生之各種欺騙算計、暴力傷害等現(xiàn)象,于是有宗教家出來號召自我犧牲和利他主義。但是,科學的發(fā)展使得過去無法理解的諸種自然現(xiàn)象得到了解釋,因而宗教的猜測、附會被人拋棄;倫理道德與具體社會形態(tài)緊密相關,而非由宗教之教條所規(guī)定,因而意志亦脫離宗教。這樣,知識和意志都脫離了宗教,而只有情感與其關系最為密切。但是陶冶情感以美育更為有效。因為美具有普遍性,消除了人我之別、功利計較,從而提高人的審美境界和道德境界。由此,它可以取宗教而代之。
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復有人我之關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關系。①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3頁。
審美之所以可以消除人我之分、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是因為在蔡元培看來,審美為“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津梁:
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此為康德所創(chuàng)造,而嗣后哲學家未有反對之者也。在現(xiàn)象世界,凡人皆有愛惡驚懼喜怒悲樂之情,隨離合生死禍福利害之現(xiàn)象而流轉。至美術則即以此等現(xiàn)象為資料,而能使對之者,自美感以外,一無雜念。例如采蓮煮豆,飲食之事也,而一入詩歌,則別成興趣。火山赤舌,大風破舟,可駭可怖之景也,而一入圖畫,則轉堪展玩。是則對于現(xiàn)象世界,無厭棄而亦無執(zhí)著也。人既脫離一切現(xiàn)象世界相對之感情,而為渾然之美感,則即所謂與造物為友,則已接觸于實體世界之觀念矣。故教育家欲由現(xiàn)象世界而引以到達于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②蔡元培:《對于新教育之意見》,《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134頁。
從以上簡單的介紹可以看到,在中國現(xiàn)代發(fā)端之處,佇立著康德的巨大的身影。中國現(xiàn)代美學匯入了當時浩浩蕩蕩的現(xiàn)代性啟蒙的潮流,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即審美啟蒙和個性啟蒙的部分。學者們以康德的非功利主義美學觀為立足點,或者把它引入具體的人生實踐,提倡人生的藝術化、審美化、趣味主義精神,或者提出審美和藝術的“無用之用”,在形而上學的超越層面強調藝術于人生之“功用”,或者強調以審美教育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途徑,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輩們通過譯介康德、叔本華等人的學術著作和思想,并在實踐上身體力行,大力提倡美育和藝術教育,創(chuàng)立美術學校,建立各種有關藝術的研究會,掀起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美學熱”。這一切使得美學在20世紀的中國,不但是學術研究的對象,更成為人文啟蒙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之后的歷史過程中,超功利美學思想或隱或顯,時斷時續(xù),也折射出時代精神的變遷。而其中,康德的影子始終伴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