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凱艷/杭州師范大學
蔡氏,以蔡國為姓氏。蔡國始封之君為蔡叔度,系周文王第五子。《史記·管蔡世家》記載:“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惫?47年,蔡國“為楚所滅”,蔡國遺民仍以蔡為姓氏。永嘉之亂中原蔡姓家族開始大舉南遷。唐代文宗時蔡姓在朝為官者受甘露之變事件株連,后隱居至蘇州府長洲縣文安鄉(xiāng)豸繡坊,直至南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二月遭金兵焚掠之戰(zhàn)亂,由始祖靖莊公攜眷遷入鄞州豐樂鄉(xiāng)蔡家弄定居(今寧波市鄞州區(qū)姜山鎮(zhèn)蔡家弄),此為鄞州蔡氏之起源。靖莊公聚居蔡家弄至六世,有一重玄孫蔡楷,字子式,生于宋淳熙三年(1167),因追逐飛鴿與潘火橋退仕王姓御史結(jié)緣,御史遂將女兒許配于他。于是蔡楷至潘火橋為王家婿,即為潘火橋一世祖“千八一公”,史稱“飛鴿追蹤締結(jié)良緣”[1]。
自近代開埠以來,蔡氏十六房人蔡筠順應時代潮流前往上海,“以貨殖致富”,后回鄉(xiāng)修建占地2102畝的樹德堂義莊,為當時鄞縣面積最大的義莊,為蔡氏家族奠定了“甬水名宗”的基礎,此后蔡氏后代亦陸續(xù)經(jīng)商,如蔡鴻儀受李鴻章招募參與上海機器織布局早期的籌股創(chuàng)建,開設蔡同德堂;蔡仁初發(fā)揚蔡仁茂五金玻璃號,成為“一市冕冠”。蔡氏家族發(fā)展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蔡家人繼承傳承下來的家訓,家訓既有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又有家族本身的特色,家族成員對家訓的信服和遵守使得家族內(nèi)部鞏固團結(jié),家族輝煌得以延續(xù)。
中國人自古注重庭訓家教,將上一輩的人生經(jīng)驗凝縮成文,付諸文字以傳子孫,告誡子孫立志修身,不可自恃門第、驕逸怠惰。通過親身實踐、對家族后代子弟立身處事的教誨,家風家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后代的心性與行為規(guī)范。中國傳統(tǒng)家風家訓大多顯露在古代的族譜、家譜中。
《鄞東蔡氏宗譜》(惇敘堂活字本)共二十三冊(二十四卷),詳盡記錄了蔡氏家規(guī)家訓,體現(xiàn)了蔡氏家風特色,以圍繞教子立身、睦親治家、處世之道為中心來延伸和擴展,以下為部分家訓摘錄:
(一)家道不外人倫而盡倫之事,以孝弟為先。
(二)立身莫先于立品,其大略有三,自安本分,不與他人之事,不貪非己之財,此清品也。笑言不茍,跬步必嚴,不與邪人為伍,此正品也。而品量之高者尤在于知禮明義,積德累仁,身室之往來酬酢惟禮以行之,義之外一錢不敢輕,義之中千金不敢吝。以直報怨,施恩不求感,加惠不沽名,臨難不變操,無荒無怠,全始全終。福祚大,功德宏,此所謂高品也。人縱不能學高品,而立清品立正品猶可以自立其身。
(三)家主為一家模范,司馬溫公曰凡為家長必謹持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人,分以職授,以事責其成功,制財有品節(jié),量入為出,以給衣食,供吉兇,公平正直,省裁冗費,禁止奢華,尚須留貯盈余,備不虞之用,而嚴別嫌疑。
(四)凡有子弟者須教訓嚴明。夫教子莫善于讀書,讀書可以光大門閭,狀元宰相皆自讀書來,非異人也,即或不能擢高科登偉第,而敦詩說禮之儒自足以竟門風,維名教。其他莫如教之稼穡,伊古以來耕與讀并重。耕讀之外,當視子弟之高下智愚,各授一業(yè),令其知艱難,勞筋骨,知物理,通世務,達人情。茍任其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勢必游手好閑,結(jié)交征逐,習樗蒲,耽花柳,是驅(qū)入饑寒道路,奪他富貴生涯。
(五)處事莫善于和敬;待人須分親疏厚??;人之存心忠厚必立言忠厚,立言忠厚者必做事忠厚。
(八)德本人之恒性,能全其固有而常以民物為懷,無往非德,亦無往非福矣。司馬溫公曰積金與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功于冥冥之中,子孫享無窮受用。夫千百陰功以救人為第一大。
(九)凡各家主生子具其年月日時,告于宗長,聽令序名,生女必須收養(yǎng),勿得淹溺;乞養(yǎng)之子,毋得紊亂行第。
(十)凡我子孫須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遇有外侮不平之釁,須協(xié)力拯救,毋得潛懷異心,反導人為欺宗之事。亦毋得恃我之眾凌人之寡,恃我之強凌人之弱,恃我之富凌人之貧。此在宗長鉗制,不可輕縱。務使子孫親親長長,各按本分,杜囂兢之風而成仁厚之族,豈不美哉[2]。
以上選取的蔡氏家族家風家訓內(nèi)容,其中心圍繞孝悌之訓、讀書之訓、農(nóng)桑之訓、處事之道來延伸。第一,蔡氏家族重視孝悌傳家,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宗法家族為基本組織形式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孝”是維系家國社會穩(wěn)定的核心觀念。第二,在中國古代社會,許多家族將“耕讀傳家”作為家風,蔡氏家訓開章明義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夫教子莫善于讀書,讀書可以光大門閭,狀元宰相皆自讀書來,非異人也,即或不能擢高科登偉第,而敦詩說禮之儒自足以竟門風,維名教”;教育子孫要勤耕力業(yè),最忌的是養(yǎng)尊處優(yōu)、不事家業(yè),“茍任其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勢必游手好閑,結(jié)交征逐,習樗蒲,耽花柳,是驅(qū)入饑寒道路,奪他富貴生涯”。第三,處事方面崇德守品、重義輕利,“積德累仁,身室之往來酬酢惟禮以行之,義之外一錢不敢輕,義之中千金不敢吝”;《蔡氏家訓》也強調(diào)了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人之存心忠厚必立言忠厚,立言忠厚者必做事忠厚”,為人處世須寬容厚道;除了仁厚之外,家訓還告訴后世道德的重要性,“功德宏”則“福祚大”,提示人們做一個道德高尚、心存善心之人?!恫淌霞矣枴返倪@些處事原則對我們當今堅守道德陣地,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產(chǎn)生
20世紀初,上海地區(qū)的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吸引了各方移民匯聚于此。據(jù)統(tǒng)計,1910年寧波人在上海人口數(shù)達40萬之多[3]。出于“敦睦鄉(xiāng)誼、圖謀公益”的需要,1910年4月寧波旅滬同鄉(xiāng)會應運而生。寧波旅滬同鄉(xiāng)會集合同鄉(xiāng)力量,自籌資金,多方幫助同鄉(xiāng)排難解紛、廣行慈善、興辦學校。
至20世紀20年代,蔡氏家族在上海從事工商業(yè)的族人達數(shù)百人,從事金融業(yè)、服裝業(yè)、木行業(yè)等多個行業(yè),開設了著名的蔡同德堂藥號、蔡仁茂玻璃店。職業(yè)不同使得大家平素不相謀合,致日久情疏、視同路人[4]。有鑒于此,為聯(lián)絡同宗感情、加強宗族凝聚力,1921年1月1日,蔡仁茂五金店店主蔡仁初邀請蔡吉利、蔡松甫、蔡岷江、蔡協(xié)鈞等人,籌備發(fā)起蔡氏旅滬同宗會。蔡仁茂五金玻璃店在一戰(zhàn)期間達到了“利什佰于曩所業(yè),業(yè)乃猛增,國中幾非蔡氏所有,為一市冠冕”的高度。蔡仁初雖擁有巨額財富,但他生性節(jié)儉,從不涉足奢侈場合,亦不沾染煙、酒、游戲,“慷慨好義,常不顧聚其財于一身,而顧散其財于人”[5]。1921年2月27日,蔡氏旅滬同宗會在上海正式成立,舉定蔡仁初為正會長,吉利、岷江二君為副會長,協(xié)鈞、康仁二君為總務股正副主任[6]。蔡氏入會成員共計265人。
(二)作用
1.幫助族人
上海在近代的重要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國民涌入,這加劇了當?shù)氐纳娓偁?。部分蔡氏旅滬族人生活貧困、難以為繼,同宗會知曉后給予他們及時的幫助:將生病族人送至醫(yī)院救治,病愈后設法為他們安排職業(yè)。為解決族人生計問題,1921年4月24日,同宗會召開第二次職員常會,擬組織草繩廠;5月11日,同宗會為草繩廠事分函招股;7月2日,因草繩廠開設困難,改辦印刷廠;7月3日,在同宗會的籌劃下,惇敘第一印刷所成立,失業(yè)族人可前往印刷所就業(yè)。根據(jù)《同宗會會刊》記載,1921年8月1日,曾有一37歲的旅滬落魄族人因染煙癖以致失業(yè),同宗會出費送其進入上海濟生醫(yī)院戒治,戒煙成功后入惇敘印刷所工作[7]。授其一業(yè),避免好逸惡勞,此乃蔡氏家訓。
立身莫先于立品。同宗會不僅為旅滬困難族人提供生活援助,還幫助族人克服陋習。1922年3月19日,蔡氏同宗會接族人報告,謂族內(nèi)有人開設茶坊,聚眾賭博私吸。接報后,同宗會立即致函寧波官廳,要求嚴厲禁止,以維安寧;同年4月5日,接到高嘉鄉(xiāng)自治毛董紉庵來函,告知茶坊煙賭等事已飭警廳緝拿;1921年6月17日,一年近天命旅滬族人希望同宗會幫助戒毒,同宗會出資送入濟生醫(yī)院戒煙成功;1922年9月7日,有旅滬族人第九班人身染煙癖、生計日蹙,要求同宗會幫助戒煙,由會貼費送入濟生醫(yī)院戒除;同年11月24日,旅滬九班族人之母染病身故,其子尚在戒煙,家景蕭條無以飾終,由同宗會資助洋20元[8]。
葉落歸根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思想和習俗。近代以來涌入上海的寧波人眾多,四明公所自成立以來便設廠寄柩。1921年8月14日,同宗會收留之族人在四明醫(yī)院病疫,派人前去料理,制衣購材,悉臻完善,柩寄四明公所丙舍,材票號碼計第一萬六千四百十五號,存于會中,代親屬靈柩歸土。同宗會成員亦屬旅滬寧波人,去世后靈柩寄放于四明公所??紤]到延緒山莊亦可能停放有蔡氏族人棺槨,1922年12月21日,同宗會致函延緒山莊姜三福君,函中提及:本會系宗族團體,凡遇埋葬之柩適鄞縣蔡姓者,希望延緒山莊通知蔡氏同宗會,由同宗會進行調(diào)查,確系蔡氏宗系一脈的,由同宗會自行運甬,按派招領,以便“骨歸家鄉(xiāng),魂安首邱也”[9]。血緣紐帶自始至終貫穿于葉落歸根的習俗之中,重本、孝親、仁愛等家風家訓通過葉落歸根這一習俗,深深扎根于蔡氏旅滬族人心中。
2.資助教育
所謂“一國之盛衰,視乎人才之隆替,推而至于家族,亦莫不然”,長期以來,蔡氏成員重視族內(nèi)子弟的教育。家訓有言:“夫教子莫善于讀書,讀書可以光大門閭?!辈淌下脺跁⒑蟛痪茫裱绎L庭訓,也把教育族人列為不可推卸的責任。念及蔡氏族人“父兄有力者固得由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無力而孤苦者小學且不得入,遑論中學、大學?以致吾族邇年以來,日益凋零”,經(jīng)過數(shù)年準備,在蔡氏旅滬同宗會的資助下,于1925年正式設立儲才學會,承諾:“凡旅滬而零丁孤苦者,由本學會資給之,使之入小學,既畢業(yè)而有志向?qū)W,確可造就者,復資給之,使人中學、大學?!狈餐谥驴鄡和蛴兄厩嗄隉o力求學及上進者,其家屬或本人隨時可就近向申甬辦事董事或本學會所報名,經(jīng)辦事董事審定后,由本人及家屬填立志愿書,即由會發(fā)給補助費。
儲才學會成立后,同宗會人士草擬學會章程,慷慨解囊,并議定“以教養(yǎng)孤苦兒童,培植有志青年”為宗旨,普及教育,以初等及中等教育為目標,以每年認特別捐的擔任學會經(jīng)濟董事,負責募捐經(jīng)費和編制預決算表。辦事董事肩負儲才學會的各項重任,他們選擇有志青年、調(diào)查孤苦兒童、考察學生成績,并挑選相當學校,分配人才入學。
在同宗會的牽頭下,學會廣泛動員族人捐贈資金。學會匯集常年經(jīng)費1000元,常年經(jīng)費的使用有明確規(guī)定,用來資助和培養(yǎng)有前途且勤奮好學的兒童、青年入學攻讀。為普及教育起見,經(jīng)費依此分配:資助初級小學走讀生15名,每年10元,男女兼重;孤兒院生5名,每名40元;寄宿的高級小學生5名,每名60元;中學或師范生2名,每名100元;寄宿的??粕?名,助150元[10]。
蔡氏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建有敦本、星蔭小學,儲才學會的資助為族內(nèi)子弟學業(yè)添益,由此可見,蔡氏家族對于讀書入仕、科舉興家重視文化教育,希冀后代可以光大門楣。
3.籌辦惇敘銀行
為“庇旅滬族人投資儲蓄,蓋寓富貴知榮辱之意也”,在同宗會的籌備下,1921年9月1日,惇敘家族儲蓄銀行正式在上海成立。行址設在天潼路152、153號,初始資本10萬元。銀行宗旨是“勸導族人儲蓄,便利族人營業(yè),回轉(zhuǎn)資金”。銀行以宗祠之名命名,有尋根、不忘宗族之情,體現(xiàn)了家族成員的認同感、歸屬感。眾推蔡仁初為董事長,蔡松甫擔任董事兼經(jīng)理。惇敘銀行是一家家族式銀行,在當時甚為少見。曾有學者檢閱170家左右銀行,少有家族投資建立者,惟見惇敘商業(yè)儲蓄銀行。
悖敘銀行作為一家宗族銀行,與嚴格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有所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宗誼對行規(guī)的突破。在經(jīng)營中,悖敘銀行對同宗族人的放款要求比較通融。蔡氏族人蔡琴蓀曾以浦口地產(chǎn)公司股份2000兩、勸業(yè)銀行股份1250元向悖敘銀行透支一千兩或二千兩,經(jīng)董事會議討論后,公決:“咸謂琴蓀先生對于本行素無交誼,惟為顧全同宗之誼起見,只得允許。”但蔡琴蓀須照規(guī)定,覓得可靠保人作為擔保。不久,蔡琴蓀向悖敘銀行提出,希望以寧波房產(chǎn)抵押洋6000元,董事會磋商后議定:“以不動產(chǎn)抵押放款,似乎有礙資金之流通,惟因顧念宗誼,休戚相關,本互助之宗旨,不得不允許,以全宗誼?!?/p>
銀行內(nèi)部的存款大都來自蔡氏族人,經(jīng)營業(yè)務時多為族人考慮。經(jīng)理蔡松甫在銀行成立大會上即聲明三年不收薪金[11]。新生的惇敘銀行根基不穩(wěn)、知名度不高,蔡仁初憑借著自身在上海灘的名望,為銀行招攬了眾多生意。在悖敘銀行銀根偏緊時,利用手中資金代為墊付。1925年,在一次業(yè)務會議上,經(jīng)理蔡松甫談到:“本行向來凡遇銀根不來之時,均由仁初兄獨力籌墊,今本行對于放款,既有限制,將來如有銀根緊迫之際,尚請諸董事共同維持,免得仁初君一人為難?!闭且驗橛胁倘食踹@樣的族人作后盾,悖敘銀行才有可能以不多的資金從事超過自身實力的業(yè)務[12]。
為便利同宗匯款起見,銀行開辦后即制訂了便于族人匯兌的優(yōu)惠措施:“凡吾同宗惠顧,儲蓄款項不拘多寡,利息悉從優(yōu)厚,手續(xù)簡便,辦事敏捷,有志儲蓄者蓋興乎來。”為便利同宗匯款起見,1936年于家鄉(xiāng)寧波成立惇敘銀行寧波辦事處,行址設在江廈街,規(guī)定:“凡吾同宗,如有匯款至甬,所有匯水以及手續(xù)費一概免費。以聯(lián)感情而敦睦誼。”[13]
蔡氏家風家訓對家族成員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引領、激勵和約束功效。家族成員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著家風,使家族產(chǎn)生一種強凝聚力。在蔡仁初的號召發(fā)起下,散落在上海各地的265位蔡氏旅滬成員得以聚集起來。他們遠離家鄉(xiāng),很多成員都在底層打拼,宗族以蔡氏旅滬同宗為平臺,內(nèi)部的互相扶持在當時顯得尤為珍貴。對于有困難的族人同宗會出資施以援助之手,把“凡我子孫須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蔡氏家訓真正落實到了實處。
蔡氏家族家風家訓內(nèi)容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儒家傳統(tǒng)道德理念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優(yōu)良精華部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nèi)容是一脈相通的。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是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風。良好的家風家訓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不斷挖掘其中的思想精華,使之與我國社會主流意識互相融合,通過傳承優(yōu)秀家風家訓,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現(xiàn)代公民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