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球
今年國慶檔,三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成為票房熱門,也成為討論熱點。這已經成為近幾年來電影市場上的一種現象,《戰(zhàn)狼2》《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烈火英雄》等多部主旋律電影在不同的檔期都獲得票房成功。
曾幾何時,“主旋律電影”被認為是沒有市場“錢景”的。1996年一部《離開雷鋒的日子》獲年度票房冠軍,成為了熱議的新聞。此后主旋律電影在市場上又復沉寂。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fā)展,一些創(chuàng)新型的主旋律電影獲得了成功,例如用新的視角展現歷史變遷的《云水謠》,眾多明星出演的《建國大業(yè)》等。但是主旋律電影密集性地成為“爆款”,則是近年來才有的一個現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其一,是觀眾心理的變化。關注電影市場,必須關注觀眾心理。每一個不同時期的高票房電影,都必定是觸動了那一個時期觀眾的集體心理,呼應了觀眾的某種心理期待。主旋律電影在近年來能夠獲得廣大觀眾的支持,很重要的一點,在于中國百姓民族自信心的上升,對于國家、對于民族,發(fā)自內心的認同、肯定。中國百姓的心理是向上的狀態(tài),他們渴望看到的電影,也就是一種能夠體現這種自信,能夠傳遞這種自信向上的作品。特別是今年是國慶70周年,百姓的愛國情緒進一步高漲,民族自信心得到了進一步張揚。這種心理基礎,是主旋律電影能夠成功的重要土壤。例如《我和我的祖國》成為“爆款”,就與建國70周年這一獨特時間節(jié)點的天時地利人和密不可分。
其二,是電影敘事的變化。相比較以往套路化、模式化、臉譜化較重的主旋律電影,近年來主旋律電影一個顯著的變化在于,首先是電影,然后才是主旋律電影;進一步看,首先是類型電影,然后才是主旋律電影。這是電影敘事的顯著變化。主旋律電影并不是一種自外于電影的獨特類型,它之所以會在觀眾心中留下說教、枯燥等刻板成見,在于很多主旋律電影并未按照電影規(guī)律特別是類型電影規(guī)律來制作。而近年來的主旋律電影則對此進行了巨大的改變。例如《戰(zhàn)狼2》《紅海行動》等是典型的軍事動作片,《中國機長》是典型的災難驚險片,《湄公河行動》是典型的警匪片,電影的類型非常明晰,觀眾的觀影期待也非常明晰,當觀眾的觀影期待能夠得到滿足,電影自然也就容易成功?!段液臀业淖鎳冯m然是少見的集錦式電影,但其中的每一個小故事,也都是借鑒了類型化敘事,并且善于從小切口進入,把情感的力量做足、做透,更能引發(fā)觀眾的共鳴。電影的故事好看了,情感表達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拉近了,觀眾自然會捧場。
其三,是呈現方式的變化。近年這些主旋律電影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在視覺呈現上,采取的是大片化的呈現,帶給了觀眾精彩的視聽感受。例如《戰(zhàn)狼2》《紅海行動》《中國機長》《攀登者》等,都在視覺特效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很多甚至不亞于好萊塢同類電影。電影是視聽藝術,吸引觀眾進電影院看電影,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于逼真的、沉浸式的、高品質的視聽感受。近年來主旋律電影在這方面做到極致,自然讓觀眾感覺值回票價。
其四,是宣推方式的變化。宣推在電影市場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的主旋律電影在宣推上也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用更加具有傳播性、話題性、裂變性的方式,積極去與觀眾溝通。比如《我和我的祖國》用王菲來演唱主題曲,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有創(chuàng)意的做法,也讓電影迅速獲得了巨大的傳播效應。而好口碑的提前釋放,各個宣傳節(jié)點的精準把握,宣傳勢能的積累,最終都是助推主旋律的重要因素。
有評論者指出,這些主旋律電影,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中國式主流電影”。它們已經不同于傳統(tǒng)的主旋律電影,而是“主流電影”,用類型化的敘事、大片化的呈現,來傳遞主流價值,影響主流人群。這是中國電影市場上的一種新品種,也將是主流品種,對于中國電影的發(fā)展,將產生深遠而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