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嵐 金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在我國當下的歌曲文化環(huán)境中,無論是民族唱法,抑或是通俗唱法,都有著不小的受眾群體,并且隨著文化教育改革的時代浪潮,當前聲樂教育和聲樂演唱的發(fā)展空間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也就使得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交叉與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歌曲表演形式。
在歌唱表演的過程中,對于民族唱法,歌唱者需要確??谘是坏闹c比較靠前,并且使口腔肌肉保持一個緊繃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保持較大的噴彈力。與此同時,歌唱者還需要利用口腔共鳴與頭腔共鳴這兩類表演方法,咬字時發(fā)聲的轉(zhuǎn)變保持在一個低速化的狀態(tài),大棱角,使橫豎相當?shù)穆曇糇呦?,配合上恰當?shù)穆曇簟_@樣高音能夠表現(xiàn)得更為和諧,且聲音具有比較明亮的個性與色彩,音色也是十分的圓潤,使表演者的整體氣息更為靈活。
在歌唱表演中,通俗唱法是表演者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重要技巧,比較注重表演的韻律,以及咬字與吐詞的清晰程度,并且發(fā)聲的時候比較輕柔,運用氣息的時候,對于滑音、顫音等變化更是要進行妥善的把控[1]。表演中,演唱者會借助音響等工具,放大通俗唱法的效果,并且借助舞臺上的燈光渲染氣氛,加上伴舞與伴唱的配合,使用真假音,用更為生活化的語言來表達情感。當然,在風格上,通俗唱法時而強勁高亢,時而溫柔愜意,包含搖滾的風格,也有民謠的特點,尤其在吐字上,不必考慮共鳴。
對于上述兩種唱法,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對于聲帶的要求比較一致,需要演唱者具備熟練的混聲技能,這樣發(fā)出的高音才比較符合要求。而從聲道調(diào)節(jié)的方面來說,二者要求演唱者的聲道,必須要保持一個不堵塞的狀態(tài),也即要打開聲道,但只能是前后打開,這樣才能保證演唱者的氣息通?;?;在吐字要求上,民族唱法更強調(diào)“字正腔圓”,發(fā)音的時候,注重吐字的清晰度,而通俗唱法,則比較推崇自然式的演唱,就如同聊天對話一樣,不必過分追求共鳴。民族唱法更強調(diào)聲音的整體技巧,而通俗唱法注重情感上的表達,所以演唱的難度較低,傳唱度較高。
在一般的表演過程中,通俗唱法的語氣性,比民族唱法要高出一些,并且在音色表現(xiàn)上也是偏向于含蓄和低沉的方向,而民族唱法的表現(xiàn)比較高亢,且具有極為明亮的音色。比如,在《為了誰》這首歌曲的演唱表演中,演唱者需要對語氣上的變化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且在演唱中,還需要對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進行交叉使用,針對“泥巴裹滿褲腿”這句,演唱者需要使用較為含蓄且低沉的聲音,而在演唱“汗水濕透衣背”的時候,則需要使用比較明亮且高亢的聲音,這樣在演唱的過程中,可以讓觀眾感受到整首歌曲那種強烈的對比性,試想一下,假如在表演這首作品的時候采取完全相同的語氣,那么聲音將會變得毫無特色,令觀眾感到厭煩,整首歌曲也很難與聽眾產(chǎn)生一系列的情感共鳴。
在咬字上,通俗唱法的表演者相對比較放松,如同說話一樣的狀態(tài),但是民族唱法的表演者,在表演中則時刻都不能放松,必須要拿出一種歸韻行腔的做派來,這兩種演唱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在當下的歌曲表演藝術(shù)中,也漸漸融合到了一處[2]。例如,在表演《為了誰》這首歌曲的時候,其中關(guān)鍵的一個字——誰,在演唱的發(fā)音中,就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況下,通俗唱法會將“誰”唱出“shei”的感覺來,而在民族唱法中,則會將“誰”唱出“shui”的感覺,在這首歌的表演中,表演者可以試著將民族唱法作為主要的表演形式,但是對于歌曲中這個關(guān)鍵的“誰”字,則可以用“shei”來進行發(fā)音,進一步深化整首作品的藝術(shù)性,同時將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融合到一處。當然,在咬字的交叉運用上,隨著音樂表演形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歌唱者還可以試著應用更為開放的表演思想,以此來鞏固最終的演唱效果,達到文化創(chuàng)新的目的。
歌唱藝術(shù)中有著極為明顯的情緒,而對于通俗演唱和民族演唱這兩種不同的形式,在表演中,所使用的情緒盡管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也存在著很多可以交叉運用的地方[3]。通俗唱法比較注重自身情感的抒發(fā),采用的往往是在自然演唱中流露出比較濃厚的感情,而民族唱法則需要演唱者保持一種飽滿而高亢的情緒狀態(tài),這里同樣拿《為了誰》這首歌曲來進行舉例,如其中那句“誰最美”,可以運用通俗的唱法,在情緒上盡可能地含蓄化,表現(xiàn)出一種低沉式的唯美,而當?shù)搅恕澳闶钦l?為了誰”的時候,可以利用民族唱法,演唱者的情緒要達到一個激烈化的狀態(tài),這樣在整個表演中,演唱者情緒上的對比能夠使作品具有更強的表現(xiàn)力,以此來加深觀眾的印象。這里需要注意一點,有不少歌唱者在創(chuàng)新的時候,可能比較喜歡借助通俗演唱和民族演唱來達到情緒對立的狀態(tài),但這其中有一個對比度,超出合理化的對比值后,整首歌曲的藝術(shù)性將會大打折扣。
當然,對于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交叉運用,還有許多需要考慮的地方。比如,呼吸運用交叉運用,通俗唱法主要是橫膈膜呼吸,嘆氣式唱法,強調(diào)氣息和聲帶形成巧妙對抗,不妨試著借助美聲唱法上的呼吸方式來感受丹田用力,形成多腔體共鳴來歌唱,兩種唱法在呼吸的具體運用上存在深淺的差異,但追求的目的卻是一致的;另外,在聲音走向的交叉運用上,民族唱法要求音色明亮,聲音走向普遍較靠前,在氣沉丹田和橫膈膜呼吸的基礎(chǔ)上,聲音打在口腔中的上顎,形成的共鳴管較細,講究高位置,歌唱時追求親切、自然、直接。通俗唱法同樣要求聲音明亮靠前,親切自然,主要用口腔共鳴,發(fā)音管短小,不是每個音都需要共鳴,而是只有在高音區(qū)的旋律才需要假聲和共鳴。
總而言之,在歌曲演唱中,對于通俗唱法與民族唱法這兩種形式的交叉運用,相關(guān)人員需要考慮的內(nèi)容點要盡可能地全面,深化整體的表演藝術(shù)性,不僅僅要幫助演唱者獲得創(chuàng)新性的體驗,同時還要盡可能地讓觀眾獲得全新的感官享受,這樣歌唱表演藝術(shù),才能夠獲得不斷發(fā)展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