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蘭
傳說很久以前,每年雨季來臨,麗江壩子常遭洪水危害,人們苦不堪言。觀音菩薩知道后,便揮手劈開一道峽谷,使洪水泄出,麗江得以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民安居樂業(yè)。人們?yōu)榱烁兄x觀音菩薩,把這道峽谷稱為觀音峽,石壁上有觀音坐像的山洞稱為觀音洞。
坐上小車,從麗江古城出發(fā)時,我想起頭晚從百度上搜來的故事,腦海中不由出現(xiàn)這樣一組畫面:深邃悠長的峽谷,鳥聲唧啾的茂密樹林,魚戲水面的潔凈池塘,花草掩映的幽靜禪院,慈眉善眼的觀世音菩薩……靜謐得可以跌宕心胸,能夠清洗靈魂。望一眼穩(wěn)穩(wěn)操縱著方向盤的楊老師(大學(xué)時同學(xué)老熊的妻子),再看看副駕駛座上充當(dāng)導(dǎo)航的老熊,我放心地閉著雙眼,一路讓想象愉快而自由地翱翔,恨不能長出翅膀立刻飛到觀音峽。
觀音峽位于麗江市東南17公里處的七河鄉(xiāng),是麗江壩子六大關(guān)隘之一的玉龍關(guān)的入口,是古代茶馬古道滇藏線通過麗江入藏的惟一關(guān)口和軍事要塞。凡是進(jìn)入麗江古城的馬幫都要在此停下來,修整隊伍,補(bǔ)充給養(yǎng),所以被當(dāng)?shù)厝朔Q作“茶馬古驛”,有“麗江第一景”之稱。
天似陰非陰,似晴非晴,心情卻陽光般燦爛。記不得看車窗外的景致,只用雙手摁住怦怦直跳的心,仿佛一袋煙的功夫就到了停車場。鉆出車子沒多遠(yuǎn),便見到一塊嵌入“觀音峽”三個紅色大字的標(biāo)識石。標(biāo)識石的左前方,屹立著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徐霞客的雕像。《徐霞客游記》中記載,當(dāng)年徐霞客應(yīng)木增邀請,由此進(jìn)入麗江,寫下了“此山真麗之鎖鑰也”的壯美篇章,把邱塘關(guān)形容為“麗郡鎖鑰”。青石板路面槖槖作響,也許我的某一個足印有幸和徐霞客的足印重合吧?我啞然失笑,路邊的花草和樹木也似高興地?fù)u頭晃腦。
觀音峽景區(qū)主要由茶馬文化區(qū)、黃龍?zhí)毒皡^(qū)、峽谷景觀區(qū)幾大部分組成。從標(biāo)志石旁往前走幾步,一道牌坊式的景區(qū)大門矗立在面前,上書“茶馬古道”四字,兩邊的對聯(lián)是“漫漫雄關(guān)邱塘道,悠悠茶馬滇藏情”。茶馬古道是古代一條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yuǎn)的路,可連接西南川滇臧三省。
茶馬古道最初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明代湯顯祖《茶馬》詩:“……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藏卒非長驅(qū)。健兒猶餓死,安知我馬徂。羌馬與黃茶,胡馬求金珠?!辈貐^(qū)和川、滇邊地出產(chǎn)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nèi)地出產(chǎn)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在橫斷山高山深谷間流動不息,并隨著社會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xù)至今的“茶馬古道”。
望著大門上的黃色大字,我仿佛看見一隊隊馬幫,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崎嶇山路上艱難跋涉,稍不留神,就會跌進(jìn)萬丈深淵而命赴黃泉,可趕馬人面不改色、心不慌,讓馬鈴聲、馬蹄聲裹著鳥鳴,劃破幽谷深林千百年的寂靜。他們頂著風(fēng)雨、冒著寒暑,披星戴月、餐風(fēng)露宿,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一趟趟、一回回,用勇敢、智慧和毅力開辟出這條艱險的茶馬古道。佩服之余,我的心顫顫的跳動!
茶馬古道街上,有許多手工業(yè)作坊和出售各種工藝品的店鋪,可我不屑關(guān)注,只細(xì)細(xì)感受古樸歲月留下的痕跡,心還在馬幫的故事里流連。想著餓瘦的馬可以在此吃上一頓飽飽的食料,累暈了的趕馬人可以在此睡個美美的好覺,我的心情漸漸轉(zhuǎn)好,太陽也從云層中露出黃燦燦的臉龐,笑瞇瞇地打量著我們。
走完茶馬古街,過了木家橋,就到了木家別院。由于當(dāng)年馬幫商賈匯集于此,木王爺在這里建了莊園,設(shè)立查稅所,稱“木家別院”。
木家別院,依山而建,橋水相連,建筑為典型的納西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精美六合門、標(biāo)準(zhǔn)蜂窩墻的建筑風(fēng)格;寬敞的天井,白墻畫壁,用鵝卵石、瓦片、角磚石鋪成各種圖案,有四福鬧壽、九龍戲珠、暗八仙女、東巴八格圖等;寬敞明亮的前廊,裝飾著竹菊梅蘭,庭院盆景……院里無不體現(xiàn)納西族崇尚自然,崇尚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等特征。
走出木家別院,沿街市前行,處處體現(xiàn)出東巴文化特征。墻上寫著圖畫似柔美的東巴文字,店鋪里、攤子上具有納西族特點的各種掛件、土產(chǎn)品、銀飾等旅游紀(jì)念品琳瑯滿目。所有的一切,無不使你感覺新鮮、好奇,這些都還不算,更新奇的還在后頭呢!
剛到東巴文化廣場,就有一股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高高的圖騰柱上刻著各種神靈鬼怪及祭師所用的八寶、動物和日月星辰;東巴巴格圖案正中爬著一只青蛙,腹部橫穿一支箭,象征“木”,蛙嘴朝南,嘴吐火,蛙腹居中,化為土,箭頭朝西象征“鐵”,蛙尾朝北撒出水,金、木、水、火、土,五行具青蛙一身;廣場南邊墻上,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和漢文對照的測字壁……廣場正中,一群穿著盛裝的納西族婦女,手拉手圈成一個圓在跳舞,一招一式有把有眼,讓圍觀的游客也禁不住腳板癢癢,不自覺地加入其中。
看看四周,再看看舞者和圍觀的游客,仿佛來到一個人神共處的世界,一個虛幻詭異而又實實在在的世界,真有種不知身處何處之覺。
離開廣場,圖案上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似乎尾隨著我,我走它走,我停它停,讓我心慌、心悸。走一步回頭望兩眼,再走一步又回頭望兩眼,不覺登上山坡,來到霞客亭。駐足幾分鐘,望了幾眼,便踏著蜿蜒幽靜的石板路,來到紅軍橋。
1936年4月24日,賀龍、任弼時率領(lǐng)紅二方面軍戰(zhàn)士,從黃龍?zhí)逗呅熊娊?jīng)過,從山上砍來栗樹搭建起一座橋,在這里翻越西關(guān)。行走在隊末的戰(zhàn)士們還專門伐木修好了被壓損的木橋。為了紀(jì)念紅軍,當(dāng)?shù)乩习傩諅儽惆堰@座橋命名為“紅軍橋”(后來重修過)。
歲月如風(fēng),世事多變,可記憶不該磨滅,紅軍走過的路就在我們腳下。一個大大的驚嘆號,盤踞在我腦中。
過了橋,進(jìn)入黃龍?zhí)毒皡^(qū)。透徹純凈的湖水悠悠閑閑地躺在垂柳和碧樹溫暖的懷抱中,似翕動鼻翼沉醉地吮吸著岸邊的花香;太陽露出半邊臉,湖面魚鱗似的波紋閃爍著金光;地圖樣的藍(lán)空、棉花團(tuán)似的白云、兩岸的房屋、綠樹紅花等,倒映在水里,隨著細(xì)細(xì)的綠波輕輕搖晃;一群群艷紅的魚兒,在虛幻的影子和真實的水草間快樂地嬉戲,甚至有多情者浮出水面,搖頭擺尾地賣弄風(fēng)騷,勾引客人……正前方,好幾道瀑布從半坡中垂下,如絲綢般柔軟,如蛋清般滑溜,如冰雪般晶亮。瀑布聲隨風(fēng)的大小而變化,時而嘩嘩啦啦,似松濤在綠野風(fēng)中翻騰;時而叮叮咚咚,像金珠銀珠落入玉盤;時而嘁嘁喳喳,若情人在僻靜處竊竊私語……右邊的佛地海波光粼粼,偶或一只游船蕩漾其間。
我的心沉靜下來,仿佛自己是湖里的一尾魚或一株水草,沒有欲望,沒有奢求,只盡情地享受現(xiàn)有的一切,快樂而滿足地生活。世間的煩惱憂愁、功名利祿、爾虞我詐,好像都離我很遠(yuǎn)很遠(yuǎn)。
在黃龍?zhí)兜娜岵ɡ铮耶?dāng)然甘愿做一條水草。但我深知,我就是來自塵土,終將復(fù)歸于塵土的一具臭肉,除了制造垃圾、浪費食物外,沒有什么用處。我變不成一條凈潔的魚或一株空靈的水草,只能怏怏地離開。
太陽似有意和我們躲貓貓,一會兒出來露一下臉,一會又躲進(jìn)云層。楊老師說,來觀音峽,看景在其次,主要還是體驗。于是,我們沿著黃龍?zhí)秾γ嫔狡律隙盖偷氖A,一節(jié)節(jié)爬去。
雖是早晨,可人已經(jīng)不少。往前看,全是屁股;向后望,全是腦殼。天不算熱,卻周身發(fā)燙,臉紅心慌!再朝高處看,玻璃棧道懸在半坡上,令人望望都覺得害怕。想退回去,又不好拂老熊夫婦的好意,只能賣力向上攀登。
玻璃棧道凌空架設(shè),最高處離地面230米,表面光滑透明。邁步棧道,仿佛在空中行走,有種把握不住自己的身體而欲飛天外的感覺;腳下的景致清清楚楚,不看想看,看又頭暈眼慌,一步一景,一步一驚險!
捧著一顆心過完棧道,來到一個小亭子前,一屁股坐在一塊石頭上,長長舒出一口氣。好想在半山腰息一息,把緊縮的心鋪展開,放在陽光下晾曬,可老熊又買好旱滑票了。勒好工作人員遞來的帆布外褂,帶上帆布手套,卻望著陡棱棱朝下的滑道,煞白著臉,想打退堂鼓。楊老師看出我的窘態(tài),叫老熊在我前邊,說他體重大,我把持不住時,可以擋著我。她自己在我后邊,說要是后邊的人沖來,她幫我擋著。盛情之下,我坐上滑道。
老熊在前面,時而坐直身子,拿著手機(jī)照相;時而半躺著,加快速度往下沖擊。看他一副很享受的樣子,我也想把繃得緊緊的心放松放松,可還是做不到,只雙手牢牢抓著滑道兩邊的扶道,一點一點慢慢下移。楊老師為了幫我擋住人,不時停下?lián)踝『筮叺娜?,引來一連串抱怨聲。
交完旱滑裝備,心驚、心跳的感覺還余波蕩漾。俯瞰坡下的景致,用秀麗婉約輕撫心之波瀾,可心情還沒完全平復(fù),又走上更為驚險的旅途——穿越叢林。
繩子編成的網(wǎng)狀吊橋懸在半空,像蛇爬行一樣往觀音峽方向蜿蜒而去,我們身上綁著帶滑輪的繩子,小心登上吊橋。吊橋上布滿不同形狀的腳墊板,還有根根垂在面前的繩子。墊板與墊板之間約有一步距離,繩子與繩子之間也相距一步遠(yuǎn)。我們必須手抓繩子,腳踩墊板,一步一步笨拙地前行。每一段墊板的形狀不同,有方形、三角形、圓柱形、米子形、花籃等;墊板的質(zhì)地也有變化,有木質(zhì)、塑料、呢絨繩、鋼繩等等。
望著腳下?lián)u里晃蕩的吊橋,天地在我眼前晃動,頭暈眼慌,不敢落腳。楊老師邊鼓勵我,邊輕松地走在前面做示范,老熊在后面耐心指導(dǎo)。我緊繃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望望兩邊蔥郁的樹木,做了好幾個深呼吸,總算鎮(zhèn)靜下來。我知道,此時此刻,需要的不僅是體力,更多的是心理素質(zhì)。剛抓緊繩子,踩上巴掌大的方形木塊,身體就隨吊橋擺來擺去,我嚇得面色灰白,閉著眼調(diào)整了好一會心情,才接著移動步子。
我以為不過如此,可越到后面越艱險。等走繩子編成的花籃形腳墊時,腳上的中跟皮鞋鞋跟無法站穩(wěn),只能靠腳尖小心地踏在繩子上,隨時有摔倒的可能。其實,就算跌跤,身上拴著繩子,兩邊有網(wǎng)狀繩子護(hù)著,是無需害怕的。但看看腳下,腳板一陣陣發(fā)酥,頭皮一陣陣發(fā)麻,身子像蕩秋千一樣搖擺,臉色白得沒有一絲血色,直嚷嚷要下去。可看看腳下,再看看周圍,下去萬不可能,真有種上了賊船的感覺。楊老師一步一回頭,不斷鼓勵我;老熊不得不停下來,呵呵笑著等我慢慢挪。
硬著頭皮,終于走完花籃;又捧著一顆心,走完最艱難的踩獨鋼繩。
雖然手里攥著大把年紀(jì),但走玻璃棧道、旱滑、穿越叢林都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艱難、驚險、驚奇,驚嘆,這類形容詞第一次盤踞在我腦海中。尤其穿越叢林,真可謂驚心動魄,可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治好我的恐高癥,還使我明白:無論怎樣的困難,只要克服畏難情緒,勇敢挑戰(zhàn),堅持不懈,就能取得勝利。
一條河流,經(jīng)過驚濤駭浪之后,往往會進(jìn)入風(fēng)平浪靜,游覽觀音峽的過程也如此。穿越叢林后,我們坐上電瓶車,徐徐行駛在山林間,陽光透進(jìn)樹縫給我們披上一件金黃與淡黑相間的薄紗,鳥兒們似有意似無意地給我們演唱多聲部歌曲,我靜靜地享受著,把之前的緊張心悸漸漸釋放。不一會兒,轉(zhuǎn)過山腳,眼前豁然開朗,兩面峭壁把我們圍在中間,深深的峽谷回蕩著水流撞擊巖石的巨大聲響。
下車踏上石階,便是觀音峽口,見一塊石碑上寫著“麗江觀音峽”幾個紅色大字。峽谷清幽,群峰聳立,水聲越來越大。再往上走,一條瀑布飛流直下,確有銀河落九天之勢。瀑布撞入潭中,迸濺出一片片銀色水花和白茫茫的霧氣,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水花,在白霧中一茬茬綻放,又一茬茬凋謝,圣潔如白蓮。陽光從白云中跳出來,一個猛子扎進(jìn)水潭,瀑布腳下頓時浮動著一彎絢麗的彩虹。七色彩虹在水花和霧氣映襯下,美得驚人,美得虛幻。站在潭邊,若有若無的絲絲水汽隨風(fēng)飄來,有些燥熱的臉有了涼意,身體似乎也輕盈得要飛起。要是在這曼妙如仙境的環(huán)境中飛升,一定能叩響天堂之門吧?
真想一直站在這里,變成一塊石頭,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可終究還得離開。觀音瀑一旁的山洞里有觀音雕像,我們得去拜會拜會,便折回幾步,過吊橋拾級而上。觀音端坐洞中,以千百年不變的神情迎接游客,我再一次想起觀音峽的傳說,不由默默跪拜。不為別的,就為人間有這么一個自然和人文巧妙結(jié)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