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佳
(黑龍江海天慶城律師事務所,哈爾濱 150000)
借貸關系在當今社會上已經極為普遍的一種法律關系,多數的借貸雙方在合同簽訂時的目的十分明確,即一方作為借方借入資金,另一方作為貸方借出資金,雙方按照合同的約定依法行使權力、履行義務。但也有一部分主體在借貸合同簽訂時,雙方的本質目的并非借款,而是以借款為由進行買賣、或是以借貸為由提供擔保。下面結合實際案例就名為借貸、實為擔保的合同關系進行簡要分析。
根據民間借款合同的性質,民間借貸合同為實踐性合同,實踐性合同是指除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以外,尚須交付標的物或完成其他給付才能生效的合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規(guī)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 ?!备鶕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九條之規(guī)定,以現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時,可以視為具備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關于自然人之間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在看雙方關系是否是借貸時,不能僅僅以簽訂了借款合同為依據,而是應該結合借款合同的性質、根據事實綜合判斷合同主體之間的關系。
案例一:(源自鄒城市人民法院(2017)魯0883 民申12 號肖海與凌以井民間借貸糾紛再審案)。
2010 年10 月11 日上午十點多種,案外人梁勛棟、劉艦飛、原審原告肖海,到原審被告凌以井的辦公室,因劉艦飛為梁勛棟代償欠銀行貸款500 000 元,梁勛棟讓原審原告肖海提供擔保150 000 元,梁勛棟又讓原審被告凌以井為原審原告提供擔保150 000 元,原審被告凌以井給原審原告肖海提供反擔保,兩個擔保并沒有簽訂書面的保證合同,原審被告凌以井給原審原告肖海出具借條,借條內容前已述明,設立借條,即債權憑證作為擔保。次日,原審原告肖海給劉艦飛出具借條,該借條載明:“借條今借劉艦飛現金壹拾伍萬元期限40 天(肆拾天)借款人:肖海2010.10.12.”,也是以借款的形式,即設立借款憑證的形式提供擔保。原審被告凌以井給原審原告肖海出具借條后,肖海沒有給付凌以井借款150 000 元。出具借條的行為發(fā)生后,原審被告凌以井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為此沒有向公安機關報案,報稱自己受到詐騙,被迫提供借條,或被迫擔保,也沒有通過其他訴訟途徑維護其權益,在其申訴前,一直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
另查:原告劉艦飛訴被告肖海欠款糾紛一案,劉艦飛于2011 年3 月2 日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于2011 年5 月16日作出了(2011)鄒民初字第440 號的判決書。該生效的判決書載明,劉艦飛訴稱,2010 年10 月12 日,肖海向劉艦飛借款并向劉艦飛出具借條一張,約定40 日內歸還,但此款經劉艦飛多次催要,肖海拒絕歸還,故提起訴訟,請求依法判令肖海償還借款150 000 元,訴訟費由肖海負擔。肖海辯稱,這個借條是我書寫,但書寫借條的原因是,我、劉艦飛和其他三人共同為借款人梁勛東、梁海燕擔保了銀行借款500 000 元,到期后借款人未能歸還,當時是由劉艦飛進行了償還,劉艦飛償還銀行借款后找到我,讓我給其出具了這個150 000 元的借條,并讓另一擔保人凌以井給我出具了欠條,現劉艦飛起訴了我,我也要起訴凌以井。該判決書認定,劉艦飛與肖海共同作為擔保人為案外人擔保了500 000 元銀行借款,借款到期后,因借款人無法償還,而由劉艦飛償還了全部借款。劉艦飛償還后由肖海向劉艦飛出具借條一張,載明“借條今借劉艦飛現金壹拾伍萬元期限40 天(肆拾天)借款人:肖海2010.10.12.”肖海書寫了借條并在上面進行了捺印。此款經劉艦飛催要,肖海未予償還。該判決認為,劉艦飛、肖海共同作為擔保人為案外人擔保銀行借款,劉艦飛償還后,肖海向劉艦飛出具借條,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肖海也予以認可。因此,劉艦飛的請求,應予支持,并判決如下:“被告肖海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 日內償還原告劉艦飛欠款150 000 元。案件受理費3 300 元,由被告肖海負擔?!痹撆袥Q,已經法院強制執(zhí)行,由肖海履行完畢。
本案中,再審法院認為原審原告肖海與原審被告凌以井之間,原審被告雖然給原審原告出具了借條,但原審原告并沒有支付給原審被告借款,名為借款,實為擔保,雙方之間并不存在借貸法律關系,原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故原審判決應予撤銷,原審原告對原審被告的訴訟請求應予駁回。原審原告肖海根據擔保法律關系,可另行主張權利。從本案能夠說明,由于由于原告并未支付借款,名義上為借款,實質上為擔保,借貸關系并不存在。
案例二:2018 年10 月10 日,出借人A 與借款人B 簽訂民間借貸合同,約定B 向A 借款20 萬元,并簽訂了抵押登記合同,10 月22 日辦理的抵押權登記。后B 并未受到A的貸款,案外人C 向A 借款20 萬元,C 承認收到該筆借款但無法說明具體收款時間,因B 與C一直存在債權債務關系,B 將抵押給A 的房產簽訂了置換協(xié)議。后因C 未向A 歸還借款歸還,A 訴B 請求償還20 萬元借款,稱C 收到的借款為B 向A 所借款項,置換協(xié)議可以證明B 默認該筆借款。
筆者認為根據借貸合同的性質,結合本案例的實際情況假設雙方債權債務關系成立,B 設立的抵押登記實際為C借款提供的擔保。后與C 簽訂的房屋置換協(xié)議,是對其借款提供擔保的反擔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五條之規(guī)定,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雙方的《借款合同》因為實際履行而未生效,因此,抵押合同也自始無效。A 與B 的借款合同,名義上為借款,實質上為擔保。
綜上,在研究類似借貸合同關系時,不要盲目的以簽訂合同的類型簡單的判斷主題之間的法律關系,要結合各類合同的性質、結合事實,綜合進行分析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