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花
一、學力及其認識
在現(xiàn)代的學校教育中,對“學力”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所謂學力,廣義而言可以解釋為借助學校教育所形成的多種能力及學問上達到的程度。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學習者通過學習所達到的在知識、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二是指在現(xiàn)實水平上所具備的今后學習的潛力,即學習的實際可能性。但是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對學力概念運用時,一般會縮小范圍,通常僅指通過學校的學科教學形成后續(xù)學習的能力,這便是學力這個概念的狹義解釋。
學力概念是一個變化的不斷發(fā)展的概念,在不同的社會時期,學力概念一方面要受時代的社會理想和社會要求的制約,學力的基本內容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學力的動態(tài)發(fā)展還表現(xiàn)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目標下,學力的發(fā)展水平與內容是不同的。學力另一方面還受到概念厘定者思想的制約,這造成了學力概念一直處于難以明確界定的局面。在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新課改理念下,可以把學力解釋為通過后天學習與實踐獲得的態(tài)度、能力與知識的集合。學力 的培養(yǎng)就應該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多維目標入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重視探究學力模型
所謂學力模型,是教師從事教學實踐之際,自覺或不自覺地所設定的理想的學力的形態(tài),它或外顯,或內隱地制約著教學實踐的質,它是課程設計與教學的基礎。探究學力模型,就是引出隱含于教師的主觀意念中的學力圖象并加以客體化、假設性的推出旨在形成學力的準確模型的行為。日本學者中內敏夫提出的學力模型的要件,一直給予日本學力模型研究以方法論上的啟示,他認為學力模型至少包含下述四點:一是有助于打開教師實踐所直面的僵局;二是有助于揭示學力的各部分所相應的兒童的身心過程;三是能夠包羅萬象地說明所形成的學力產生的種種現(xiàn)象;四是能夠綜合的說明學力史及教育史,進而預測學力的未來。
基于初中數學學科的特點、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學習基礎和認識水平,本文僅從如下幾個方面探索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yǎng)。
1.在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初中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基礎學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那么其認識水平就無法達到理性的高度,僅僅停留在對知識的熟知和接受的層面,達不到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有的是讀不懂題意,無法提取數學間題中的有用信息,數學問題得不到解決;有的即使能提取數學問題中的有用信息,也不能建立重要信息之間的關系,無法用合理的方式來表達和建模,問題同樣得不到解決??梢?,提高數學閱讀能力是知識與能力得到平衡發(fā)展的保證。下面從幾個方面談一下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基礎學力。
(1)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必須有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 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過去片面強調授受的教學方式,倡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 學習的教學方式。課堂上,當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發(fā)生操作和理解上的困 難時,決不講解。
(2)設置疑問導讀,幫助學生逐步掌握閱讀方法 剛開始,學生對怎樣閱讀數學課文,缺乏一些經驗和方法,閱讀效果不好,因此教師可設置若干問題進行導讀。
(3)揭示思想方法,發(fā)展思維能力
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不僅學生理解概念、法則、性質、公式、公理、定理,更重要的是學生掌握由這些內容反映出來的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以及對這些內容的熟練應用。
2.培養(yǎng)初中生正確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基礎學力
義務教育初中數學大綱在揭示數學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關系時,把數學語言擺到數學的內容、思想和方法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當今國際數學教育界都已把“數學交流”作為中小學生必須培養(yǎng)的數學能力,而“數學交流”的載體就是數學語言。在當今社會中,完全不使用數學語言的人 是不存在的。正確運用數學語言的方式,包括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其中聽、讀屬于吸收,說、寫、譯屬于加工和傳播。這里的說包括討論、爭 論、辯論,這是國際上常提到的“數學交流”的主要途徑之一;“寫”可包括文字寫作和圖形寫作,因此作圖、畫圖、制作都是“寫”的不同方式。在數學教 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數學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教學,使 學生準確、熟練地使用數學語言。本文擬根據數學語言的特點及教學要求,談一下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嘗試。
3.在數學教學中注意暴露數學思維過程的幾個策略,培養(yǎng)初中生的基礎學力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應把數學教學看作數學活動教學。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 反映數學活動的結果(即數學知識的結論),而且要注意暴露得到這些結論的數 學思維活動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得到觀察、 比較、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的訓練。但是,由于初中生處在身心發(fā)展階段,他們的認識水平不高,理解能力也不強,對數學學習的規(guī)律也掌握得不夠, 他們學習中自我調節(jié)、控制的能力也較差。因此,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不 能成為學生自己的自覺行動,而以暴露思維過程為特征的課堂教學則起到為學生搭橋的作用。要使以暴露思維過程為特征的課堂教學行之有效,教師必須把握好以下幾個策略。
(1)盡可能揭示數學知識產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應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相適應;
(3)學生參與數學思維的全過程。
學力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教育觀、學校觀、學生觀影響著學力的內涵,學力觀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學力內涵的不斷變化,體現(xiàn)了社會、時代對教育的要求的不斷變化?;A學力是學生各種特殊學力發(fā)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他們在各個知識領域中個人興趣、愛好和特長發(fā)展的基礎。基礎學力是兒童適應未來社會的前提,是開展終身學習、促進自身的完善與發(fā)展的基礎?;A學力是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素質的外在體現(xiàn),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學力的培養(yǎng),為素質教育在教育實踐中提供了有力的抓手,是素質教育在教育實踐中的具體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