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好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是體現(xiàn)教育公平的一大重要舉措,是全社會“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關系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大事。本文從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出發(fā),闡明了在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進一步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制度,為貧困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達到資助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資助;資助體系;發(fā)展方向
一、引言
我國高校貧困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的資助高校貧困生成為一大難題。扶助貧困大學生,使其順利完成學業(yè),是體現(xiàn)教育公平的一大重要舉措。資助高校貧困生繼續(xù)學習,是全社會“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關系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大事。
二、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現(xiàn)狀
隨著國家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重視,我國已逐步形成了“獎、助、貸、勤、減、補、免”“綠色通道”及社會公益資助等多元化的貧困生資助體系,解決了數(shù)以千萬計的貧困大學生學費、生活費等問題,為這些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獎學金
獎學金主要用于獎勵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包括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各高校自行設立的獎學金。國家獎學金,每生每年8000元,主要用于獎勵學習成績特別優(yōu)秀,各方面表現(xiàn)都突出的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名額特別少。國家勵志獎學金,每生每年5000元,主要用于資助特別優(yōu)秀且家庭貧困的學生,名額較少。各高校自行設立的獎學金則根據(jù)高校各自的情況各有不同,但都嚴格按照班級或專業(yè)排名發(fā)放,名額相對較多,但發(fā)放金額相對較少。
(二)國家助學金
國家助學金主要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學生,資助范圍約為全國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圃谛W生總數(shù)的20%,平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3000元,分設2-3檔。
(三)助學貸款
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學生向相關金融機構申請辦理、用于支付在校學習期間所需學費和住宿費的信用貸款。學生在讀書期間不需要承擔利息,利息由國家財政補貼支付,畢業(yè)后開始償還本金和利息。通常,畢業(yè)后兩年內也不需要償還本金。助學貸款分為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兩種有償資助方式。兩種貸款均不需要學生辦理貸款擔?;虻盅?,但要承諾按期還款,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四)勤工助學
勤工助學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學校的幫助下,利用課余時間,憑借自己的勞動獲取一定的報酬,改善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是高校資助貧困生的重要途徑。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時間原則上每周不超過8小時,每月不超過40小時,勞動報酬原則上不低于當?shù)氐淖畹凸べY標準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五)學費減免制度
學費減免最早是1999年開始實行的,對減免對象的條件具有一定的限定,家庭特困生、孤殘學生、烈士子女、優(yōu)撫家庭子女、少數(shù)民族等學生才有可能享受此政策,而且有嚴格的審查,減免金額由高校根據(jù)國家政策統(tǒng)籌安排。
(六)困難補助
困難補助是資助工作的底線,主要用來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臨時性突發(fā)困難。困難補助主要包括各類臨時困難補助、各種餐補、交通補貼等,體現(xiàn)了各高校廣大師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愛。它通常是針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而設立的困難補助,一般數(shù)額較少,目的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度過突發(fā)的臨時經濟困難。
(七)免費師范生制度
從2007年起,我國在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南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該類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僅免繳學費和住宿費,還能獲得生活費補助。但受助者必須簽訂協(xié)議,承諾畢業(yè)后從事中小學教育十年以上。享受此政策的學生可以申請國家獎學金,但不能申請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
(八)綠色通道
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學時,一般會對暫時沒有能力繳納學費的貧困學生開通“綠色通道”,即先注冊登記,后繳費。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大一新生,先辦理入學手續(xù),然后再根據(jù)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采取不同的資助辦法。
(九)社會公益資助
社會公益資助是指各級各類企業(yè)、社會團體、民間機構或個人對貧困學生的無償資助,通常由于資助單位或個人的意愿,這類資助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資助金額比較少,資助面較窄。例如,一些制造型企業(yè)通常傾向于資助理工科學生,一些社會個人則傾向于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一些地方企業(yè)傾向于資助本省的家庭貧困學生。
三、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生認定工作難
要使資助工作落在實處,貧困生認定工作是各項資助工作的起點,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證起點的公平公正,才能保證整個資助過程的公平公正。
2019年以前,高校在認定貧困生時,主要以學生提交的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為依據(jù)。但很多基層部門并不能完全了解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對于貧困狀況的審核不夠嚴謹,把國家的各項貧困補助當作“免費的午餐”,也樂于做個“順水人情”,申請者很容易獲得證明材料。同時,各地方對家庭貧困的界定沒有統(tǒng)一標準,存在明顯的經濟差異,經濟消費水平也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所以學生遞交的貧困證明缺乏普遍的適用性,這給學校的貧困生認定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二)重物質資助而缺乏精神資助
縱觀各高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大部分都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資助,側重為貧困生提供必要的經濟幫助,缺乏對貧困生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引導和扶助。大學生正處于自我心理建設期,成熟的自我認知和完整的人格還未形成,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的貧困大學生無法快速融入城市環(huán)境、無法適應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覺得自己被邊緣化、特殊化,性格也更加敏感、多疑、內向。貧困大學生中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也普遍存在,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往往都比較隱秘,不易被察覺,也不易被重視,卻嚴重影響著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社交、就業(yè)甚至是戀愛。
(三)重“給予”輕“回報”,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缺位
當前,全社會合力支持和參與的貧困生資助工作,有效地保障了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但目前這種救濟性資助多是對貧困生的無償給予,忽視了貧困生回報社會的責任。部分貧困生理所應當?shù)南硎苤鴩液蜕鐣馁Y助,對學校、社會和國家缺乏感恩之情,覺得不拿白不拿,出現(xiàn)“等、靠、要”的現(xiàn)象,甚至會因為拿不到資助而抱怨不止。在利益的驅使下,自身誠信度降低,社會責任感缺失,沒有感恩意識,甚至出現(xiàn)不貧困、家庭經濟條件富裕的大學生通過鉆資助政策的漏洞,占據(jù)資助名額。這在高校和社會中都造成了負面影響,更是阻礙了對真正貧困生的幫扶。
(四)勤工助學崗位有待進一步挖掘與創(chuàng)新
高校內部為貧困生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有限,且大多崗位層次較低。勤工助學崗位主要還是以體力勞動為主,如圖書館書籍整理、宿舍巡查等,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學生所得報酬也十分有限,很多學生不愿意長期從事此類勤工助學工作,最終很多學生還是傾向于選擇校外打工,路程遠、工作時間長,且容易與專業(yè)學習時間產生沖突,導致許多校外打工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甚理想,反而喪失了獲得各類獎學金的機會。
四、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發(fā)展方向
(一)完善貧困生認定機制
為使真正家庭經濟貧困的大學生獲得資助,第一步就要精準的識別貧困生。依據(jù)貧困大學生提供的家庭經濟狀況,建立“宿舍—班級—學院”三級認定流程。學??梢罁?jù)實際情況,每學期開展一次全面的貧困生情況調查,每個宿舍根據(jù)日常生活消費狀況,評定出本宿舍家庭困難的學生,再由班級評定小組進行貧困等級的認定,學院再結合學生家庭所在地區(qū)的經濟水平、家庭情況以及班級評定情況,完成最終的貧困生認定工作。此外,高校還應建立貧困大學生動態(tài)數(shù)據(jù)庫,對學生情況進行及時更新。
(二)加強精神資助,促進貧困生全面發(fā)展
重視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資助已經是一個不可忽略且刻不容緩的工作。首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心理工作室,讓需要心理資助的困難大學生在校園里有一個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專業(yè)機構。其次,學校要開展一系列針對貧困生的心理講座,使他們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巧,教會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提高抗挫折能力,讓他們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將資助工作與勵志、誠信和感恩教育結合起來
資助學生的目的不僅是要讓所有貧困大學生上得起學,而是要讓他們在受助中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使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激發(fā)他們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的熱情,教育他們要學會感恩,立志成才,努力學習,將來回報國家和社會。所以,高校要在資助工作中開展勵志、誠信、感恩教育,讓大學生理解和領會誠信和感恩的重要性,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三觀。還可以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勵志、誠信和感恩主題的課外活動,多形式地讓大學生內化勵志、誠信及感恩教育。例如,通過電子微家書、愛心奉獻、公益勞動等系列活動,使學生對社會、學校、家人抱有感恩的心。
(四)提高貧困生的綜合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校應通過各種渠道,深入挖掘校內資源,廣泛開拓社會資源,擴大勤工助學崗位的范圍。高校應結合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提供形式多樣的勤工助學崗位。例如,針對低年級同學,主要提供后勤服務類崗位;而高年級同學主要申請學術性崗位為主。高校還應加強與社會、企業(yè)的聯(lián)系,幫助貧困生尋找合適的實習崗位,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
參考文獻:
[1]季楓.對高校貧困生實施發(fā)展性資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
[2]夏青.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育人新模式研究[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3).
[3]黃波.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4).
[4]李貴平.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發(fā)展性對策[J].教育評論,2014(1).
作者簡介:熊小娟(1987—),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應用科技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