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麗 譚松
【摘 要】混聲合唱《梅花》是張成康先生根據(jù)貴州花燈音樂改編的一首混聲合唱作品。在合唱活動中,指揮作為合唱隊的靈魂人物,不僅是音樂作品的領導者,更是音樂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者。指揮者要通過身體的語言將自我對音樂的感情及理解傳達給團員,因而指揮在臺上的一招一式必須合乎音樂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炻暫铣睹坊ā酚捎诙嘧兊乃俣?、力度、對音樂形象不同側(cè)面的細膩刻畫,因而指揮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據(jù)此,混聲合唱《梅花》的指揮圖示以“曲線”為主,又與“點”相互結合,根據(jù)樂曲的慢-快-慢-變速-慢的整體速度,結合不同的拍子來設計指揮動作,以充分呈現(xiàn)樂曲的音樂內(nèi)容與情感。
【關鍵詞】混聲合唱;梅花;指揮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5.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4-0034-02
混聲合唱《梅花》是張成康先生于2011年根據(jù)貴州花燈音樂《梅花》,在保留其原始曲調(diào)和傳唱的基礎上,運用主題展衍等手法改編的一首混聲合唱作品。在合唱活動中,指揮作為合唱隊的靈魂人物,不僅是音樂作品的領導者,更是音樂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者。指揮者要通過身體的語言將自我對音樂的感情及理解傳達給團員,因而指揮在臺上的一招一式必須合乎音樂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指揮者應結合音樂的譜面內(nèi)容、基本表情術語、速度、力度、節(jié)奏、段落、曲式、和聲織體等做好充足的案頭工作,在掌握一定音樂線條上設計指揮動作。指揮的揮拍基礎以點、線為主,點、線的運用要根據(jù)作品的風格,不同風格的作品要設計不同的手勢動作。因此,指揮者的手勢語言應注意準、簡、美,努力避免與作品無關的手勢。
一、點、線的運用
指揮的圖示是由點和線構成,點、線作為音樂指揮技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直接影響作品質(zhì)量的關鍵所在。
一般來說,“線”是過程,而形成“線”的軌跡則需要通過“點”,也就是拍點,拍點與拍點的運動軌跡為線。拍點是一個拍子的起點,即起聲點。拍點是否清晰準確,會直接影響合唱的和諧統(tǒng)一。拍點與拍點之間的時間距離即構成了音樂的速度。在指揮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點和線是指揮動作運動軌跡的重要組成部分,點與線時而分離、時而融合,這就需要指揮通過清晰的形體動作來表達出音樂中所需要的連與斷。一部合唱作品音樂形象的呈現(xiàn),要由指揮手勢上的線條(直線、曲線)、點來表現(xiàn),點和線的結合就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旋律形態(tài),點和線的運動規(guī)律則構成了拍子的圖示。
拍子的圖示大致分為三種:直線型、曲線型、點。指揮動作的線條形象不同,傳達的音樂形象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抒情性的樂曲常用“曲線”,彈跳性的樂曲常用“直線”或“點”;中、慢速度的樂曲通常用“曲線”,快速的樂曲常用“直線”或“點”。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每種圖示第一拍的實拍都是垂直向下的,可起到小節(jié)線的作用。拍子指揮圖示中每一拍的落點是不同的,但是這些落點又都需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完成。
混聲合唱《梅花》是一首自由多段體結構的作品,和聲織體優(yōu)美、歌詞形象動人、感情豐富婉轉(zhuǎn)細膩。每個段落有不同的速度變化,采用了2/4、3/4、4/4拍相結合,不斷變換穿插,尤其是引子部分,短短的八小節(jié),幾乎是一小節(jié)變換一個拍子。其它樂段主要是以2/4拍為主,在D段的開始處(49小節(jié))穿插了一小節(jié)的3/4拍。整首樂曲的指揮圖示以“曲線”為主,又與“點”互相結合。
二、指揮動作的設計
指揮不僅要正確地理解音樂作品,更需要準確地表達音樂內(nèi)容。指揮的語言靠的是指揮動作,指揮動作中很大一部分靠的是點和線的運動。用手打拍子的基本技巧很容易學會,但將這些固定的點和線條變成不固定的音樂語匯卻是千變?nèi)f化的。
在指揮這首作品時,指揮者要有精準的手勢語言,特別是在速度轉(zhuǎn)換、節(jié)拍轉(zhuǎn)換的地方要做出明確的標記,并給出明顯的提示手勢。這首曲子由于多變的速度、力度、對音樂形象不同側(cè)面的細膩刻畫,因而指揮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點、線手勢的運用,必須合乎其音樂內(nèi)容與音樂形象。筆者以指揮動作的點和線條為研究角度,主要從全曲的速度布局并結合力度、節(jié)奏、結構等來設計混聲合唱《梅花》的指揮動作。速度在混聲合唱《梅花》中的布局如下:
樂曲整體速度體現(xiàn)為:慢-快-慢-變速-慢。速度作為音樂節(jié)奏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同樣是二拍子,用不同的速度,則表現(xiàn)了不同的內(nèi)容、情緒和音樂形象。這首樂曲在慢速的柔板樂段中穿插了速度較快的小塊板樂段,既形成了前后情緒與速度上的呼應,又和中間的快速段形成對比。
(一)慢速樂段中指揮動作的設計
混聲合唱《梅花》在樂曲引子部分、A段、D段、E段、G段以及再現(xiàn)段A1段和E1段都采用了柔板的速度,整體來說速度較慢。這幾個慢速樂段主要采用了2/4拍,整體的情緒含蓄、抒情。因此慢速樂段點線運動的軌跡主要采用曲線型的揮拍,雖然是慢速樂段,但也要把握好速度,如果速度把握不好,容易造成拖沓、冗長的感覺,以A段和D段為例。
A段(9-21):為抒情段落,指揮揮拍以小“曲線”、中“曲線”為主,動作要小。“正月迎春哩向陽開嘛啊衣喲”,從音色上講,是兩個女聲聲部,要唱的甜美、明亮,起句呼吸不能太大,指揮動作要小。第一個樂句要注意兩個漸強,“迎春”的“春”字有兩拍半,從指揮手法上講,“春”是左手下來做弱漸強,第一拍做弱、第二拍漸強,手輕輕向上推動,右手數(shù)拍。需要注意的是左手漸強,滑動要輕柔,不要給強點,“迎春”這一樂匯的指揮手勢雖然要給清楚,但是不是給強拍?!傲ā弊诌@個后半拍需要指揮給出明確的提示,雙手可在第二拍后半拍給出提示,動作要小且連貫,在“向”字前面換氣。
D段(49-57):這時音樂從歡快熱鬧的小快板轉(zhuǎn)為了抒情的柔板,指揮圖示以中“曲線”為主,采用了3/4和2/4的交替拍子,這里需要指揮者注意不同拍子指揮圖示的轉(zhuǎn)換?!鞍嗽嘛L吹”,情感達到了第一個高點,從指揮手法上講,這里需采用中偏大的“曲線”,“風”字雙手舉過頭頂然后向下強拍擊出“吹”字,強拍擊出“吹”字后,“吹”字需左手保持不動,右手數(shù)拍。在第52小節(jié)第一拍,雙手需同時進行右收拍左揮拍,右手需收掉女低、男高、男低三個聲部,左手不能停,繼續(xù)打出女高音拖腔聲部,指揮的方位和視線都指向女高音?!暗す鸹▋合闳氡印鼻楦新貧w平靜,指揮圖示采用從中“曲線”到小“曲線”;這句是兩個男聲聲部演唱,指揮的方位和視線指向男聲聲部。
(二)快速樂段中指揮動作的設計
B段(27-34):情緒變得歡快,指揮以“點”為主。手上的點要清晰,因為伴唱聲部的節(jié)奏是,雖然旋律聲部是男女音色的交替,但手勢動作里要有伴唱聲部節(jié)奏的點,點的動作要小。31小節(jié),右手要揚起來,提示男聲旋律聲部進入?!叭掳√一ò〖t四海啊”主旋律是兩個女聲聲部,指揮的方位感和視線給女聲;“四月的個薔薇呀架上開”主旋律是兩個男聲聲部,指揮的方位感和視線給男聲。
C段(35-42):在歡快中注入了抒情,指揮采用“點”和小“曲線”相結合;35小節(jié)的“五月”雙手給切分節(jié)奏;43小節(jié)的“來”字左手收拍,右手繼續(xù)揮拍,不要停下來,速度穩(wěn)中帶漸慢,左右手指揮手勢要連貫。“五月的梔子花兒頭上戴喲呀”主旋律是兩個女聲聲部,指揮的方位感和視線給女聲;“六月的呀荷花舍出水來”主旋律是兩個男聲聲部,指揮的方位感和視線給男聲。
(三)變速樂段中指揮動作的設計
補充句(44-48):作為小快板C段和柔板D段的過渡句,主要是為前后不同速度樂段起到了緩沖、過渡的作用。指揮圖示主要采用中“曲線”,速度漸慢,47小節(jié)的“呀”字左手收拍,右手繼續(xù)揮拍,速度要穩(wěn),漸慢至柔板,左右手指揮手勢要連貫。
F段(73-81):吟唱式的說唱音樂部分,雖然是2/4的節(jié)拍,但這里的速度是自由地,慢起漸快,為了合乎音樂內(nèi)容的需要,指揮圖示以“點”為主,動作要小。指揮手勢在第73、74小節(jié)需要打分拍,分拍是指揮根據(jù)合唱作品的音樂風格、情緒、速度不同將正常的擊拍圖示進行整合和變化的一種點線運動的嬗變。分拍是將每一拍的擊拍動作一分為二,使每小節(jié)的拍點增加一倍,但并不意味著二拍子變成四拍子,三拍子變成六拍子,原拍子的強拍位置和強弱關系并沒有發(fā)生變化。73小節(jié)用慢的四等份分拍,多慢都可以,74小節(jié)采用加速的四等份分拍,75小節(jié)回到四二拍圖示,然后是越來越快的四二拍,直到81小節(jié)的九月菊花唱完要果斷快速收拍。整段的力度表現(xiàn),從橫向上講,男低音pp進入,男高音p進入,女低音mf進入,女高音f進入。本段依次疊入的聲部是男低音-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指揮的手勢和眼睛應該提示不同的聲部進入。
三、結語
本文結合本人近年來排練和學習所積累的經(jīng)驗,重點對混聲合唱《梅花》的指揮技巧進行梳理與總結。這首曲子由于多變的速度、力度、對音樂形象不同側(cè)面的細膩刻畫,因而指揮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是以點和曲線線條來設計全曲的指揮動作,特別是在速度轉(zhuǎn)換、節(jié)拍轉(zhuǎn)換的地方要做出明確的標記,并給出明顯的提示手勢,各種點、線手勢的運用,必須合乎其音樂內(nèi)容與音樂形象。
參考文獻:
[1]馬革順.馬革順合唱指揮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周沛然.合唱指揮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顏海濤.探究指揮中的“點”與“線”[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4]郝世錄.合唱指揮的手勢動作設計與作品情感對應的探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