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成
讀寫繪一體化是基于兒童的立場,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遵循古詩詞教學由言到像、由像到境、由境到意的規(guī)律,通過優(yōu)化學生學習過程,把讀、寫、繪三者有機融合成一體,并以書畫同文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古詩詞教學策略,從而實現(xiàn)“因感樂畫”“緣讀悟寫”“讀寫結合”的教學新氣象。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的數(shù)量增多,一至六年級達到了129首。在當下語文教育界越來越注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詩情畫意”的古詩詞教學課堂,是我們亟待解決的新課題。2018年4月,正陽小學以“養(yǎng)正教育:正心養(yǎng)性特色文化項目”為依托,拉開了“讀寫繪課程教學研討”的序幕,我們的課題小組重點圍繞讀寫繪開展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研究,一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以讀為主,品味古詩詞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把小學分成三個學段,每個學段均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明確、具體的學段目標,但“誦讀”是貫穿三個學段古詩詞教學的共性目標,由此可見,誦讀是古詩詞教學從古至今不二的法寶。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誦讀,體味語言的情感,培養(yǎng)他們的誦讀能力。
“讀寫繪一體化”中的“讀”,在古詩詞教學中強調的是“誦讀”,指向的是言語表達的多元誦讀。根據(jù)古詩詞題材類型的不同,誦讀活動的指向也不同。比如,四季山水景畫類的古詩詞,誦讀活動應指向詩詞中人、物、景、圖,指向詩詞句中如何用最簡文字、最美意象整體呈現(xiàn)人、物、景、圖的“言語形式”;誦讀典故敘事類的古詩詞,應指向詩詞中的細節(jié)、活動和言行舉止,在理解中想象,在想象中加深理解,在誦讀中感悟積累,在誦讀中升華情感;誦讀托物言志哲理類的古詩詞,重在引導學生分析詩詞中“物”與“理”的聯(lián)系,領會詩中的哲理美。無論何種題材的古詩詞,教師都要引導學生扣“眼”導悟,多元誦讀,在讀中領悟詩詞人想要表達的“情”“志”“理”,在讀中咀嚼、品味經典的魅力,習得言語表達的秘妙,讓學生在詩意的課堂教學中言意兼得,情智共生。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研讀文本,抓住詩詞情感的“引爆點”去設計,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以情悟之,把文字背后的信息、形象、意境、氣韻都彰顯出來,使語言文字的穿透力及其魅力在學生心中熠熠生輝。
比如,在《清平樂·村居》一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詞眼“醉”字:請同學們結合全詞,想象一下,他倆是因為什么而“醉”呢?這一主問題整合理解、感悟、誦讀等多種學習活動,讓學生立體地理解文本,品味語言的滋味,探尋字詞的言外之意,傾聽語言文字背后的聲音,實現(xiàn)“文心”與“人心”的融通。
二、以畫為媒,體悟古詩詞的意境
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一首古詩不能僅僅停留在古詩詞的誦讀上,也不能采用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方式。而通過借助“繪畫”的形式,還原詩人的“記憶”之景,建構虛實相生畫面,創(chuàng)設一種連續(xù)、完整的意境,不失為理解古詩詞的一種有效途徑。只有當學生領悟了古詩詞的意境,通過畫面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陳紅老師在執(zhí)教《漁歌子》一詞時,從意象入手,以“繪畫”為媒,引導學生從視、聽兩種意象進入情境,為我們打開了以意象為基點,進行詩詞鑒賞的思路——
1. 自由讀詞并思考:《漁歌子》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2. 交流讀詞時眼前所浮現(xiàn)的景物。
3. 如果讓我們?yōu)檠矍八‖F(xiàn)的景物添上色彩的話,你會分別為詞中的景物加上什么顏色?能聯(lián)系詞的內容來談談體會嗎?
4. 如果為詞中的景物配上聲音,你又會添加哪些聲音?
5. 自由讀,體會詞的畫面美。
6.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湖光山色,能把這些景色連起來整體說說嗎?
7. 自由誦讀這首詞,邊讀邊想象詞所描繪的畫面。
陳老師引導學生讀詞,交流景物,為景物配色、添聲,實質上提取意象,并把意象轉化成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畫面,在學生頭腦中進行激活、還原和再現(xiàn)。這個過程融詞入畫,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接下來,再引導學生有情有趣地說出自己“看到”的整個畫面,繼而一幅湖光山色的美麗畫卷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漸變得深刻、豐滿、立體起來。此時,詞中的意境已經加進了學生自己的想象和情感。由于學生頭腦中有了情感畫面的依托,再讀詞就可謂是情動而辭發(fā)了。
三、以寫為旨,觸摸古詩詞的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可見,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利用好每一首詩詞,在反復誦讀、把握意象的基礎上將“寫”進行到底,讓外在的詩,慢慢變成內在的言,內外融合,形成新的語言生長點,繼而提升學生詩詞語言的表達能力。
小學階段最常見的讀寫結合是將古詩詞擴寫成一段話或一篇記敘文。比如五下第1課《古詩三首》的課后作業(yè)是:根據(jù)詩歌內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一首改寫成短文。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就是以讀促畫,以畫促寫的典型例子。
除了把古詩詞擴寫成短文外,還可以讓學生按照古詩的格律要求和押韻規(guī)則仿寫古詩詞。兒童是天生的童話詩人。古詩詞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尋找到易于模仿的“元素”,指導學生仿作詩詞。比如,在護士節(jié)前夕,一位一年級學生仿照林煥彰的《花和蝴蝶》仿寫了《護士和天使》:“護士是不會飛的天使/天使是會飛的護士/天使是會飛的護士/護士是不會飛的天使/護士是天使/天使也是護士?!痹娭羞€配畫了護士媽媽的圖畫,作為護士節(jié)的禮物送給媽媽,讀后讓人深受感動。這樣的創(chuàng)寫在學生心中種下了詩意的種子,留存了詩意的情懷,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讀寫繪一體化”中的讀、寫、繪三者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根據(jù)不同學段,評價的側重點也不同。比如,第一學段古詩詞教學,側重“讀”,弱化“寫”,突出“繪”;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突出“讀”,強調“寫”,抓好“繪”;第三學段古詩詞教學,強調“讀”,突出“寫”,弱化“繪”??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以讀促思,以思促畫,以畫促寫,讓學生全方位、體驗式、自主式站在古詩詞課堂的中央,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徐州市沛縣漢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