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實施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有效閱讀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文本解讀既有其“普適性規(guī)律”,也有其方法和技巧。
文本解讀一般多是從作者(為什么寫)到內容(寫什么),或從整體(全篇)到局部(字詞句段語修邏等)一一分析,這樣按部就班的方式往往是難得新意,效率低下。倘若能尋找到文本解讀的突破口,獨辟蹊徑,設計問題,那一定會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如何選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看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文章內容、作品風格、寫作意圖的直接或間接表現(xiàn),與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它是文本信息量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方,是解讀文本最好的突破口。
有的標題揭示文章內容和作者思路,有的標題點明文章主旨,有的標題具有象征意義,有的標題具有濃郁的文學色彩。比如,艾芙·居里《美麗的顏色》,標題運用雙關的手法,既指鐳發(fā)出的光美麗好看,又指居里夫人對科學的堅守及樂觀的精神讓人覺得美麗,暗示了主題;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記”即游記,“承天寺”點明游的地點,“夜”點明時間,標題點明了文章的寫作內容;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交代了文章寫作順序;位夢華《旅鼠之謎》,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等。因此,從文章的標題入手,通過對文本內容、主旨、結構、修辭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能較好地把握文本。
例如,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標題,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它有什么深刻含義呢?從字面意思看,“再塑生命”是“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這里有兩個關鍵詞,“生命”和“再塑”。生命有兩層意思,一是有形的生命——肉體,一是無形的生命——靈魂。有形的生命應賦予靈魂,才是真正的生命。生命的靈魂就是理想、追求、愛。如果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沒有愛,有形的生命充其量是一具“行尸走肉”,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有了理想、追求、愛,并能為人類做出貢獻、留下財富(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這樣的生命是不朽的,也正如詩人所說“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在莎莉文老師來到以前,“我在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會有溫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我”的靈魂被喚醒,擁有了“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讓“我”又認識世界,理解生命,教“我”懂得“什么是愛”,不再生活在無光、無聲、黑暗的世界里,因此說“獲得了新的生命”。而莎莉文老師“就是那個來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國通俗的話說,就是“再生父母”。所以,“再塑生命”一詞還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無比敬愛和感激之情。
還可以通過對標題關鍵詞的替換比較來深入解讀文本。教學《動物笑談》問學生:標題是“笑談”好還是“趣談”好?(“笑”比“趣”好。)為什么?①“笑”顯得活潑、有趣,有動態(tài)感;②有趣不一定好笑;③賦予動物人格化;④課文不只是寫動物的好笑,還寫了人物的好笑(作者“怪誕不經(jīng)”的行為惹人發(fā)笑);⑤“笑”是一個動詞,是一個表有聲的動詞,閱讀時能調動人的聽覺感受,有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給人印象更深……順著思路設問:既然寫了動物也寫了人的好笑,那分別寫了哪些好笑的事情呢?(理清層次,歸納文意)哪些句子寫出了好笑呢?(分析如何描寫,抓關鍵詞、句)這里的“笑”是開心的笑、有趣的笑,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精神?(人物情感和形象分析,忘我鉆研,對動物興趣等)這里連著三個問題就把課文弄清楚了。
二、抓關鍵句(段)
關鍵句(段)對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突出人物特點或精神品質、表達作者獨特感悟、揭示行文線索等。這種句子或在文章的開頭,總領全文,引起下文;或在文章的中間,預設伏筆、承上啟下、照應上文;或在文章的結尾,總結全文,深化主旨;或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顯示文章脈絡,升華情感。
《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關鍵句,總領全篇內容,緊扣一個“絕”字,寫出富春江的異水和奇山?!逗商猎律返谝痪洹斑@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關鍵句,它貫穿全篇,支配結構,使意脈明晰,文路井然:“心里頗不寧靜”——尋求寧靜(“我”走到煤屑路上,孤身獨影、荷塘景色、淡月朦朧等充滿“靜”的氛圍襯托“心里頗不寧靜”;接著又以蟬鳴、蛙鼓的“鬧”聲烘托月夜荷塘的“靜”)——揭示“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想到江南采蓮的舊俗,“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老王》一文,筆者設定了兩個教學目標:一、解讀楊絳平和、沖淡的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二、學習中國知識分子的豁達、忘我、悲天憫人的情懷。這兩個目標對于初一學生來說難度是比較大的,如何做到“深文淺出”,化難為易,讓學生深入文本得到領悟是本人教學的一大難點。在檢查學生梳理字詞和預習情況后,我打破傳統(tǒng)的文章分析順序和思路,從最后一段最后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入手組織教學(倒啃甘蔗法)。
先讓學生齊讀課文,然后自由朗讀,找到本文的中心句,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文末這句話(課文思考練習有提示)。圍繞這句話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
1.誰是“幸運的人”?“幸運”在何處?
2.誰是“不幸的人”?有哪些“不幸”?
3.為什么說“愧怍”?難道作者沒有關心老王嗎?
對于第一問,學生不難回答,作者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人”,雖然也在文革中受過打擊迫害,但至少有穩(wěn)定的收人、健康的身體、溫馨的家。
對于第二問,學生理解也不難,分析老王的家庭、職業(yè)或生計、居住條件、身體、身世、精神世界等。
對于第三問,學生找出作者“我”如何關心老王的句子不難,但對為什么“愧怍”的理解不容易。表面上看,老王臨死前把最好的東西送到作者這里,而作者明明看到了老王如“棺材里出來的人”的模樣,連“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還“拿錢去侮辱他”因而感到“愧怍”,但作者明確說這些“都不是”。那作者“愧怍”什么呢?這就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挖出文字背后蘊藏的東西”(于永正)。
其一,老王說“我不是要錢”,這句話老王其實沒有說完,那他要什么呢?從老王臨死之前把最好的東西給了“我”可以看出,老王早已把“我”當作親人,他要的是一份親情,但我沒有接納、沒有給他,所以“愧怍”。
其二,“我”對老王的關心只是老王對“我”關心的一種善意回報,而對老王的善良、高貴的品性卻無動于衷,人家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來關心自己的時候,都沒有感覺、沒有感到,內疚積久于心才有所悟,所以“愧怍”。
其三,“我”作為知識分子,自以為比老王“地位”要高,素質要好,但骨子里并沒有把老王這樣的“窮人”當作平等的人?!拔摇睂贤醯摹昂谩?,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居高臨下的“同情”和憐憫。雖然老王“拉車,我坐”,“人無貴賤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我們宣揚平等,可我自己就做不到“平等”,所以“愧怍”?!@些也是作者后來“漸漸明白”的,體現(xiàn)了作者的自我解剖和自我批判精神,也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動因。
在此基礎上再分析作品語言特點——“楊絳的散文平淡、從容而又意味無窮??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她的散文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保ㄖ袊≌f學會副秘書長盧翎評),在課文17—22段,作者除了一問一答,沒有過多的言語,看似平常的對話,卻飽含了作者深深的自責之情。這就是楊絳的語言,這就是有張力的語言,于無深處聽驚雷!
三、析特殊詞
這里的“特殊詞”有別于“關鍵詞”。一般文章多將關鍵詞與關鍵句放在一起分析,統(tǒng)稱“關鍵詞句”。當然,分析關鍵句(包括標題)離不開關鍵詞,詞不離句,兩者密不可分,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中的“不寧靜”,《孫權勸學》的“勸”等。
那什么是“特殊詞”呢?我們在解讀文本時發(fā)現(xiàn),有時候,文章中有一些詞表現(xiàn)比較醒目或特別,或反復出現(xiàn),或限制修飾,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有著“牽動一藤而半山動”的功能,抓準了,深挖下去,往往會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般的解讀設計是從標題入手,分析出作者對母親刻骨銘心的懷念。但竇桂梅老師匠心獨運,她在學生各抒己見談出自己對“秋天的懷念”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聚焦在母親的那句“好好兒活”上。竇老師讓學生反復默讀文章關鍵句“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中,讓學生體會母親“撲”下去的是什么?“抓”住的僅僅是“我”的手么?“忍”住的究竟是什?學生通過反復默讀、理解、體會,讀出母親“撲”下去的是兒子想死的念頭,讀出母親想“抓”住的是兒子活下去的意志,讀出母親忍住的是那些背后的無奈、心酸和苦難(此時的母親已經(jīng)是重疾在身時日不多),從而深切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期盼兒子“好好兒活”!是啊,“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的一生該有多少風風雨雨,親人的陪伴終究只有一程,更多的是要靠我們自己去面對。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只要“好好兒活”著,就是希望;“好好兒活”——一定要活下去、一定好活得好,這是全部的母愛?。〈藭r此刻,母愛不再是一個空洞的、簡單的詞語,而是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一種升華為生命意義的感悟,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這不正是語文教育的目的么!這樣的閱讀教學真正實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所說的“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形成師生與作者情感共鳴。
老舍《濟南的冬天》,作者筆下濟南的冬天如詩如畫,極富神韻與味道。細讀課文,會發(fā)現(xiàn)“小”“兒”“一”三個字用得特別多(“小”“兒”各有9處,“一”有13處)。老舍是杰出的語言大師,他在詞語的選用上十分講究,遣詞造句非常精妙,如此大量重復地使用這三個字有什么妙處呢?引導學生從這三個字入手分析,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景致的特點、作者濃郁的情致都離不開這三個字的修飾,否則,就不是“濟南的冬天”美景。
古人更講究煉詞造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陸機《文賦》),往往是片言只語,意境全出,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是這樣的精品。“湖中人鳥聲懼絕”的“絕”、“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的“癡”字等,意境、情懷無不隱含其中,無不讓人拍案叫絕!
由上分析可見,找到了文本解讀的突破口,就是找到了展開教學“對話”的最好“抓手”,圍繞這個“抓手”設計話題,就會“一引其綱,萬目皆張”,新意迭出,就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課堂目標達成率最大化、最優(yōu)化。
當然,文本解讀是一個個性化、主觀性很強的綜合性思維活動,是教師語文素養(yǎng)、知識能力、人文精神、邏輯思辨等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xiàn),是語文教師的核心競爭力,正如于漪老師所說:“教師要一眼能識別文本的寫作個性,要有拎出一條線的本領,根本問題還是教師先能讀懂,能欣賞,能識得文章的妙處?!蓖瑫r還告誡我們,“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的‘坎,語文教師要立得起來,就必須跨過這道坎?!彼?,要做到“正確、準確、有創(chuàng)意”地解讀文本,多多閱讀,不斷思考,苦練內功,才是提高文本解讀能力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于漪.于漪全集.4.語文教育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8.
[2]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2.
[3]中學語文教學[J],北京,2018.11.
田飛虎,廣東省湛江二中港城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