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短小精悍,以精辟的文字闡述了懷疑與學問的關系。教學中,從標題的“與”字切入,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尋文本的內涵和教學價值的最大化。力求參透其嚴密的邏輯、嚴謹?shù)恼Z言表達、真實的治學思考以及顧頡剛真誠的教誨之心。
在絕大多數(shù)作家和評論家的眼里,題目往往是作者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xiàn)。在文本解讀中,從題目入手,往往能夠找到恰切的突破口,探尋出作品的深層價值。
九年級上冊顧頡剛的《懷疑與學問》短小精悍,以精辟的文字闡述了懷疑與學問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是從結構梳理上去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顯然無法真正觸及這篇說理文最有價值的教學點,這篇課文作為閱讀示例的作用也無法得到有效挖掘。因此,急需找到一個教學突破點,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尋,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提升。而這個點,可以是標題中最不起眼的“與”字。
探尋最早的象形文字,“與”字是由兩個相互交換象牙的人構成。象牙在古代數(shù)量非常稀少,兩個人都將最珍貴的東西交換給對方,說明了兩者的關系非常密切。引申到現(xiàn)代,說明了構成“與”的雙方有著密切的關系。
分析課文的標題,其側重點不在“懷疑”或者“學問”,因為偏重哪一方都是片面。恰恰是這個“與”字,構成了兩者之間復雜的關系,帶有強烈的思辨性。其中包含了因果關系、假設關系還有條件關系,顧頡剛要在短短的一篇文章里把這兩者之間的三層關系講清楚講明白,確實對其邏輯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嚴密的邏輯結構
議論文是講究邏輯層次的。首段以兩句名言引出論點,從消極方面的辨?zhèn)稳ネ头e極方面的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分別設立了分論點,以此形成了文章的大體結構框架。在局部論證中,也處處體現(xiàn)這份嚴密的思維。如開篇前兩段,“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這兩句分前后,不可對換,因為會疑在前,“須有”更強調語氣的作用。前后句在語氣上、態(tài)度上形成遞進關系。如在文章前半部分的論述中,他分別從“一個傳說”“一本書”“一種學問”三個角度說明了無論處在哪個角度中,都必須要有懷疑的精神。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分別列舉了戴震和笛卡兒的例子,兩者同樣不可對調。
戴震的例子強調了通過懷疑,達到質疑求解的功用;笛卡兒的例子則強調通過懷疑來創(chuàng)造新學說。笛卡兒在質疑求解的基礎之上又向前發(fā)展出了新學說,是懷疑精神的高級功用。兩種形式普遍存在學問探尋過程中,且互為前后階段,產生不同的影響。
這種立體框架式的結構,原本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具有一種建筑美,現(xiàn)在被顧先生巧妙地移植到議論文中,使議論文也具有了嚴謹?shù)慕ㄖ馈?/p>
二、嚴謹?shù)恼Z言表達
“與”字之中所蘊藏的復雜關系還有賴于嚴謹?shù)恼Z言表達。文章末段首句在文中其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消極”和“積極”兩詞的用法,并非是按照一正一反的對立關系所理解的,在這里所取之意為黑格爾哲學中的“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上半句先說明懷疑可辨別現(xiàn)成學問的真假,后半句指出對于未來學問來講,懷疑起到啟迪新發(fā)明和創(chuàng)建新學說的作用,前半句話和后半句話所說事物相同,但是卻表達出了由易到難的遞進關系,對應題目中的“與”字,體現(xiàn)出了其語言表達的嚴謹性。
另外,在第六段闡述學說產生的流程時連續(xù)使用了四個“常?!保?/p>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
從流俗傳說、舊學者學說到更新更善學說的產生,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如何將懷疑精神深入其中,滲透其中,并最終產生功用,就需要嚴謹?shù)谋磉_。文中從“懷疑”入手,歷經(jīng)“辯論”“評判”和“修正”,最終修成正果,實現(xiàn)質的飛躍。一個過程,四個階段,是必經(jīng)之路,也是循序漸進、追根究底的過程。顧頡剛以他特有的嚴謹思維,對此過程進行了科學的分解,清晰地梳理和“懷疑”和“學問”這一過程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把“與”字的內涵做了精準的剖析,也給讀者指明了一條探尋之徑。
正因有了嚴密的結構和嚴謹?shù)谋磉_,讓文字有了底氣,文理有了自信,使顧頡剛說起話來不需要義憤填膺和慷慨陳詞,卻能顯出理直氣壯。
三、真實的治學思考
顧頡剛從懷疑的角度寫出了他自己在治學方面的獨特思考,用“與”字把懷疑與學問的關系講得條分縷析,說得理直氣壯。但通往學問的路徑只有“懷疑”一條嗎?答案是否定的。但為什么顧頡剛只選擇從“懷疑”的角度談“學問”呢?它們之間的這個“與”是否有必然性?
這點得還原到顧頡剛的治學經(jīng)歷中來分析。
顧頡剛是中國歷史學中“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的著作《古史辨》,是一部研究和考辨中國古代史的論文集。該書體現(xiàn)了20年代初在中國史學界崛起的“古史辨派”的疑古辨?zhèn)蔚木?。顧頡剛正是憑著這份懷疑的精神開拓出了中國史學研究的新角度,提升了史學研究的新高度。
顧頡剛在學問的諸多影響因素中只選擇了“懷疑”,只看重“懷疑”,原因在于他畢生研究的所得,“懷疑”二字是他歷經(jīng)數(shù)十年卓有成效的研究中總結出來的最寶貴的經(jīng)驗和最精煉的概括。因此,我們反觀顧頡剛,他能將懷疑與學問之間的關系講得如此嚴密和嚴謹,其實是他個人治學經(jīng)驗的自然總結。這份理性的思考是來自于大量長年累月的實踐思考?!皯岩伞本駷樗タ肆酥刂貙W術困難,為他壘起了層層學術造詣,造就了顧頡剛的學術高度。
只有來自自己親身實踐過的事情,總結經(jīng)驗的時候才能得到成熟的思路。顧頡剛寫《懷疑與學問》,不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不是故作深沉、信口開河,而是根據(jù)生活的實踐,有理有據(jù)地進行梳理。文中的“與”字,浸透著他最真實的治學思考,集數(shù)十載實踐與感悟于一個字身上,一字難解,一字難求!
四、真誠的教誨之心
作者顧頡剛是把懷疑化為自己骨子里頭做事情、思考問題和寫文章的方法。
“與”字中,既有他真實的治學思考,也有其對后來學者真誠的教誨之心。在他的文章中,隨處可以看到他充滿懷疑精神的語句。
有否定性的語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等句。這些句子從方式和態(tài)度上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否定。指出了懷疑精神不止在學術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有質疑性的語句:“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jù)?”等句。它從學術方面強調了治學過程中的嚴謹求實精神,不得含糊。
也有批判性語句:“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等句。以強烈的批判語氣指出了沒有懷疑精神,就不止是治學方面的問題,還可以上升到人的品性問題。
除此之外,文中還反復出現(xiàn)了連續(xù)否定、連續(xù)反問的語句,充分證明了顧頡剛不僅在議論文中勸說讀者要懷疑,而且也是憑著一顆強烈懷疑精神的心在寫文字。他的“懷疑”不是為懷疑而懷疑,不是仇視一切,不是橫眉冷對,而是以真誠之心去對待一切學問。懷疑精神正是獨立意識的前提,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懷疑精神,也就不具備現(xiàn)代人所謂的獨立意識。他在懷疑與學問之間的關系上立場是鮮明的,態(tài)度是堅決的,但心懷上卻是真誠的。他把自己強烈的治學體驗提煉為治學經(jīng)驗,給后生以真誠的教誨,他把自己的骨子里頭的所思所想都融匯在了一個“與”字身上。故而,讓讀者看到了“與”字背后的復雜與單純,思辨與真誠。
綜合以上分析,回到“與”的象形文字,它由兩個相互交換象牙的人構成。這兩個人都將最珍貴的東西交與彼此,情真意切,無私坦誠。
從“與”字看《懷疑與學問》,不正是顧頡剛與后生在治學方法和態(tài)度上的拳拳之心。透過“與”字,有嚴謹?shù)钠陆Y構,有嚴密的表達語言,有真切的治學思考,也有真誠的教誨之心。我們既可看到文字表面的肌理條紋,又可看見文章深處的思想浪花和人格魅力。這是一個有著大格局的人,用具有大格局的胸懷和經(jīng)歷,寫就的一篇心懷大格局的文章。寫的是“懷疑”,卻處處堅定立場,理直氣壯,不容置疑,視懷疑為大學問;寫的是“學問”,卻不只關乎學術層面的學問,還延伸到為人治世的大學問,生活和工作的學問是處處有懷疑?!皯岩膳c學問”在文中是相利相存的兩個概念,在顧頡剛的心中,也是相生相息的兩個切身的命題。
而這一切,全然在一個“與”字身上折射出來,一個“與”字,確實了得!
葉志忠,福建省廈門市松柏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