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
從前讀金庸的小說,沒來由記住了《碧血劍》中的幾句話:“明朝一向文官帶兵,但偏巧運氣好,去遼東帶兵的熊廷弼等人,都有軍事才能。”后來想想,金庸這話的確沒講錯。有明一朝,領兵打仗者出身秀才的比比皆是,從最早的于謙,到最后的袁崇煥、史可法等,皆系文人出身。
文人帶兵其實有文人帶兵的好處。古代當兵的文化程度多不高,普遍敬重文化人。而文人大多比較體恤下情,與人交往以禮相待,頗具人格魅力。比如“岳家軍”能征善戰(zhàn),便少不了岳飛人格魅力的影響;還有王陽明,他帶兵打仗時有很多人就是沖著他的學問而投其麾下的--要說也是,不用花錢就能學到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南梁“白袍將軍”陳慶之本為棋童,不僅不會射箭,連騎馬也不行,打仗得坐轎子。可他就是能打勝仗,縱橫江漢無敵手,以至于北朝在他活著時不敢輕易南犯,正所謂“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外國文人里最會帶兵的屬塞萬提斯。雷邦多海戰(zhàn)爆發(fā)時,他正發(fā)高燒,躺在艦艙里昏睡不醒。但戰(zhàn)斗一打響,他立馬清醒過來,戴上頭盔,操起長劍,帶著手下的弟兄沖到甲板上。戰(zhàn)斗中,兩顆子彈幾乎同時射中他的左臂,他昏死過去。雖然最終活了下來,但那條被擊穿的左臂最后只得被截斷。塞萬提斯也由此獲得了一個響亮的雅號--“雷邦多的獨臂人”。
還有一位能帶兵的外國文人,就是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1935年,戈爾丁大學畢業(yè),便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二戰(zhàn)爆發(fā),戈爾丁以中尉軍銜加入英國皇家海軍。作為戰(zhàn)艦指揮官,他親身經(jīng)歷了許多大型海戰(zhàn),最著名的一役是他指揮擊沉了德軍戰(zhàn)列艦“俾斯麥”號。后來,戈爾丁還參加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
文人帶兵,多非初愿,而系時代和命運使然。像秦末少府章邯,本軍事“小白”,帶兵前沒上過一次戰(zhàn)場,因緣際會成了拯救秦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后來降了項羽被封了王,卻眼睜睜看著手下二十萬關中子弟被項羽活埋。
說實話,論審時度勢,文人里大約沒幾個人趕得上曾國藩。曾國藩帶兵講究“結(jié)硬寨,打呆仗”,核心是減少損失,積小勝為大成。這其實緣于曾國藩之不得已。胡林翼打武昌三個月,傷亡三千,貌似損失不大,但曾國藩受不起,因為他帶的是子弟兵,只能巧取。所以湘軍每到一地,立馬挖壕溝圍城,直到把城圍得水泄不通。曾國藩是要用世界上最笨的辦法,來打世界上最聰明的仗。
而大盛之后防大衰,請辭節(jié)制四省大權(quán),主動裁撤湘軍,保全的不單是自身和子孫,還有家鄉(xiāng)父老之福蔭。曾國藩能夠在鼎盛時期選擇功成身退,令曾氏家族繁盛至今,更是為后世文人做了很好的表率,表明對一個真正的文人而言,遇到國家危難,自是匹夫有責;而倘若世事安穩(wěn),那么,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
摘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