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談《吾國與吾民》中的人本思想

      2019-12-26 10:46:24
      文化學刊 2019年4期
      關鍵詞:林語堂思想

      梁 詩

      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之邀,林語堂站在一個“國際人”的立場,在《吾國與吾民》中書寫了從古代到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形象。他運用純正地道的英文,同時又不失詼諧和幽默,生動、全面、立體地描繪了中國人從行為到思想的真實畫面。這本著作從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行為方式、思考方式、信仰等方面立體塑造了有別于西方的中國人形象。此外,在婦女的生活、政治生活、文學生活、藝術家的生活等章節(jié)中,也從多種角度展示了不同側面的中國社會圖景。他運用西方敘述方式中的風趣和自然,獲得了西方讀者的廣泛接受。更重要的是,他的介紹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西方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找到了諸多現象背后的深層動因,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人的理解和認同。西方人本主義反對社會價值和傳統(tǒng)對人性的束縛和限制,強調人的個體尊嚴、價值和創(chuàng)造力。繼陳季同和辜鴻銘之后,作為“中學西傳”的代表人物,林語堂通過作品《吾國與吾民》傳達了林語堂對人性的關注、對批判思想的推崇,滲透了他的人本主義理想。

      早期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等人否認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作為分析人性觀的主要標準,提出“似本能”的概念來強調人的內在能力、天賦和特質。馬斯洛認為,“似本能”的形成因素除了家庭、教育和文化等外部因素,個體自身的選擇和意志在自我實現中占有更大比重。羅洛·梅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具有存在主義傾向的心理治療學家,他提出:“單憑物質財富的滿足和經濟生活的繁榮,不增強個體對自己內在價值的認識和開發(fā),既不能解決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也不可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盵1]他們強烈倡導人的本性,對心理現實的關注,幫助人實現自我價值。筆者認為,林語堂通過《吾國與吾民》這本書意在強調中國人性格中的中庸、被動和保守性等特點,試圖宣傳西方自由和獨立的概念,體現了林語堂對個體價值的追求和推崇,這一點正體現了他的人本主義主導思想。

      一、“年輕種族”之詮釋

      生長在中國福建的小縣城,深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林語堂在青少年時期便就讀于西洋教會學校,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巨大影響,可謂是一個長期習得世界文化的“國際人”。他懂得在多元的視角下觀察中國文化的特性,善用比較的方法取西方之長,補東方之短?!段釃c吾民》給了他一個積壓在內心多年的訴說中西文化的機會。與其說這本書是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不如說是站在中國的角度去自我審視、自我發(fā)現。他認為中國社會還處在年輕的時代,這從中華民族種族呈現出的特點可以看出。他借用格里菲斯·泰勒的移民區(qū)模式理論,把中國人劃分在人類進化最年輕的一層。英國心理學家哈夫洛克·埃利斯也認為亞洲人處在種族上的嬰兒時期,保留著原始狀態(tài)的各種純樸的特質。經歷了千年的中華民族為什么會被西方人認為是一個年輕的種族呢?什么才是成熟的標志呢?林語堂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國人在智力和體力上的“退化”。中國人蔑視體格上的強壯勇猛,不喜做體育運動,受這種思想的長期影響,體格衰退,尤其是城市資產階級。性格上,在幾千年的文明生活中,中國人形成了一種忍耐力和被動性,逐漸失去了人性中的進取心和冒險精神,就像中國人發(fā)明火藥的目的是娛樂,用這種和平緩慢的方式發(fā)展技術。中華民族豐富而多樣,歷史上不斷有新血統(tǒng)的混入,這種現象每隔八百年出現一次。林語堂認為,這種周期性的大動蕩并非是外族侵略所致,內部道德的退化是朝代更替的根本誘因。正是這種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被動性招致善戰(zhàn)民族的不斷入侵和同化,無論是古代的蒙古還是近代的西方強權,然而,這并不足以解釋所有的問題。中華民族歷經了反復的民族劫難之后卻依舊保留其文化根基,其原因在于民族中強韌的張力和耐力,或者說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宗族制度多具有的適應性和同化力。中國人能將生活在河南的猶太人漢化,使其完全忘記了不吃豬肉的傳統(tǒng),這也充分印證了家族制度的力量。

      二、“民族性”之探析

      談到中國人性格,林語堂總結了幾個特點:圓熟,忍耐,無可無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2]。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家庭宗族制度使家庭內部成員無論從行動上還是思想上都禁錮和依附在對家庭的責任上。這種長期依附性導致人們性格中的圓熟、忍耐、無可無不可的特性。林語堂認為,圓熟是一種靜止而消極的力量,對人性和生活的判斷并不是通過理性的求證,而是一種領悟的力量、老成的理解。這既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思想上過分穩(wěn)健會喪失想象的空間,失去幸福時的“狂熱”;和平也可能被理解成懦弱;忍耐也會帶來對“罪惡的容忍”;而保守也是“懈怠和懶惰的代名詞”[3]。消極的認同和服從必然導致人的主動性的喪失,人格的不完整性。林語堂通過分析中國人性格中的幾個因素,意在倡導個性上的自由和獨立,這種“老成溫厚”的特性不是年輕人的活力,更不是“以進步和征服為目標的文明社會的品質”。中國理性的崇高地位使中國人失去了自己對事物的希望和欲念。他主張從人的本性出發(fā),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人的潛能,只有這樣才能以先進的思想帶動社會發(fā)展。老滑俏皮說的是有生活閱歷的人,而這個特點最大的弊病就是“理想主義和行動主義相抗衡”。它扼殺了人們改革的欲望,嘲笑一切為進步所作出的努力和嘗試,鄙視年輕人的沖動和跳脫,用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tài)去面對外界的變化。正如道家哲學中的“以不變應萬變”,對生活的精明造成了麻木不仁的功利主義心態(tài)。這對年輕人來說是致命的,喪失了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具有的權力。在規(guī)矩和制度的重重壓迫下,沖出思想壁壘、發(fā)揮天賦和想象的舉動被年長者一笑了之。近代的中國落后而守舊,林語堂觀察到了中國人性中懦弱保守的一面,極力強調西方人本思想中對人本性的追尋,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與性格直接相關的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即當時的中國人是如何看待人生的。林語堂在書中談到了中國人的人生理想。宗教在中國的發(fā)展廣泛而多元,不同于西方式的狂熱膜拜,中國宗教的發(fā)展伴隨著社會的物質進步。也就是說,宗教并不是為了靈魂的解脫和個人精神的升華,無論是儒教、道教還是佛教,都具有世俗性和功利性。一個年輕人的信仰取決于家長的導向,而家長的信仰也會因時而變,在仕途上發(fā)展時都是儒家,仕途失意時都是道家。但無論信仰什么,人生的目標都是享受簡單自然的生活,特別是家庭幸福的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和睦。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人在人格上的依附性,人生的幸福是通過迎合他人(家人、朋友或同事)來實現自我,以他人的看法為標尺去衡量個人價值,因此,這里涉及的一個問題是對自我認同的缺失,即是否對自己有客觀全面的認知。婦女在家中依附于丈夫和兒子,處于從屬地位,這種人格上的依附性表現得更為突出[4]。相反,那時的妓女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獨立精神,敢于突破束縛,爭取個人的自由。關于女性的教育問題,林語堂認為傳統(tǒng)女子的培養(yǎng)目標是力圖擁有一種“神秘的,可望不可即的魅力”,甚至有時會“犧牲輕快活潑的精神而裝作端莊”。這種矯揉造作把女性的關注點集中到了規(guī)矩和禮節(jié)上,忽視了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具有的特性和權利,這也是作者在闡釋其人本思想的一個關注點。

      個人的價值通過社會和群體去展現,這會不會進而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呢?其實不會。我們期待的是長輩的認可和熟人之間的融洽,而對于陌生人則是一種事不關己態(tài)度。在林語堂看來,中國社會最缺乏的就是公共精神,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家庭而不關心社會,不愿意去參與社會活動,在中國人眼中似乎并不存在“社會”一詞。當人們失去對公共事務的興趣時,國家的政治生活也就成為一種飯后茶余的閑談。這樣的態(tài)度并非源于公眾對政治的冷漠和不關心。換句話說,如果有足夠的個人權利的保障,人們還是愿意參與其中的。也就是說,問題在于這個國家的政府并沒有給予個人在政治生活中應有的權利,人們生怕說錯話,辦錯事,惹眾怒,受懲罰。政府的角色被放大,被民眾給予“父母官”的信任而對權力不加以限制,這種霸權式的角色在家庭中被父母取而代之,讓人無處可逃。林語堂站在個人本位立場,批判儒家“賢能政府”中道德和政治混為一談的事實,強調法律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尤其是對個人權利的保護,因為它是一個國家不斷前進、政府不斷完善的重要途徑。只有人們獲得了應有的權利,思想才能自由發(fā)育,才能獲得自尊和價值。

      三、“文藝理想”之期望

      作為一個作家,林語堂對于文學和藝術也有自己的見解。他把中國文學分成兩類:一類是教化型,另一類是抒情型。中國民眾更看重教化型的文學作品,能夠啟迪人心,陶冶性情,特別是教導人們在思想和行為上符合道德標準,如儒家典籍等。因此,這類文學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然而,林語堂認為此類文學作品滿篇充斥著“說教的陳詞濫調和極為幼稚的推理過程”,同時“由于害怕被斥為左道邪說,其觀點也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思想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甚至文學被罩上政治的色彩。筆者看來,此類道德文學不能全盤否定,其中濃縮了古代學者的智慧,不乏感人肺腑、技藝高超的優(yōu)秀作品。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道德文學在創(chuàng)作上缺乏足夠的空間,限制作家直抒胸臆,表達自我。然而,文學的創(chuàng)作其初衷就是人們豐富的思想凝聚成的果實,其鮮美程度也取決于寫出的文章是否標新立異,別具一格。尤其在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林語堂認為優(yōu)秀的作品應該是“談話式的”“陳述個人看法的”。他描述中國文學的藝術特點是“將個人感情隱藏起來,代之以無個性的代表”,不像蘇東坡、袁中郎、袁牧等人屬于“知識界的叛逆”。他們作品體現個人特色,被正統(tǒng)文人視為“過激文學”。林語堂贊成16世紀以袁中郎為代表的“公安派”所提出的寫文章要有個人風格,文學要“獨抒性靈”,而性靈不能受到壓抑。他提倡批判式的思考方式,這種批判精神使林氏看待藝術的眼光也充滿人性至上的色彩。西方世界對中國人思想世界存在諸多誤解,以為中國人思想麻木、保守。林語堂卻不這樣看,他認為中國人心靈敏銳、情感細膩,只不過這些特點被外在冷漠的表情所蒙蔽。中國的藝術家善于隱藏內心豪爽的感情,這種特性在藝術作品上也體現出一種含蓄的、朦朧的韻味。不像西方印象主義創(chuàng)造出的怪誕夸張的形象,中國作品在于藝術家和欣賞者的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趣。中國繪畫的意義不在于對現實的真實反映,而是創(chuàng)作者被約束的情感蘊含在畫像中,通過畫像把作家的精神傳達給觀者,試圖激發(fā)觀者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5]。林語堂為中國藝術家正名,同時揭示出了中國文藝思想的特色和精髓,同時再次印證林語堂崇尚抒情型的藝術作品,強化藝術家個人的思想獨立性和反叛性,只有真正表達內心情感,不受社會枷鎖束縛和金錢誘惑的作品才是有價值的。正如古代繪畫家吳道子,他不受當時繪畫技法的限制,大膽發(fā)揮想象,在創(chuàng)作上不落俗套、大膽創(chuàng)新,成為后代畫師的楷模。林語堂通過對中國藝術世界的全面分析,表達了他的核心思想,即創(chuàng)作者在面對外界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自身的主體性,把外在的世界通過自身的獨特性表現出來,表達內心之感,抒發(fā)真實之情,發(fā)揮人的主觀性和潛能。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對自我潛能的發(fā)揮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最大屬性。

      四、“人才教育”之批判

      此外,人本觀念引發(fā)林語堂對中國自古以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也提出疑問。他認為,無論是從前的還是現代的人才選拔都依賴一系列考試來測量人的知識,卻無法判斷一個人的批判思維能力。對莎士比亞時代的習慣用語倒背如流也不能證明有能力客觀全面地評價和欣賞莎士比亞作品的文學價值。因此,林語堂曾斷言:培養(yǎng)學者和選拔舉人是兩種根本不同的途徑,人們一定要提早作出決定。因此,真正的科學家屈指可數,多數人則希望通過科舉考試帶來生活上的富足和社會的尊重。這就意味著,他們要依從“四書”“五經”的教導,限制學術上的創(chuàng)新,除了對儒家經典爛熟于心,在學術上并無其他造詣,同樣也引發(fā)一系列的問題。首先,這種選拔方式最大的毒害是整個教育體系不能有效地產出具有革新意識、抒發(fā)個人觀點的先進之士,人們習慣地遵從道德的教化,趨同于他人的教導,無法直抒胸臆,發(fā)揮自我潛能。第二,這些死板的教條式的學習方式阻礙了人們對作品和作家在心靈上的溝通,體會不到作家真正的創(chuàng)作意圖,永遠無法實現人對知識、對文學的深刻體悟。第三,這是一種對閱讀的錯誤導向。在筆者看來,讀書的初衷一方面能了解作家的生活經歷和心靈體驗,更多的是具有反觀讀者人生觀的功用,使讀者重新認識自我。如果帶有功利性的目的去讀書和做學問,那么無疑是對自身價值的忽視和扼殺。這樣的教育方式和選拔方式更多是站在統(tǒng)治者的角度去“規(guī)范”和“約束”人才體系,把人的思想定格在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這也是作者在書中強烈反對的。

      五、結語

      人本思想者習慣以“是否符合人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衡量一種制度和規(guī)定的優(yōu)劣和合理性,而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這本書中借助這樣的論斷客觀地評判了中國社會中種種不符合人性的現象和問題,全景式地描繪和解讀了中國人在性格、政治生活、藝術世界和教育觀念的優(yōu)劣性和獨特性?;趪H上長期的偏見和刻板印象,面對如何塑造中國國民性這一課題,林語堂借助人本主義思想基礎,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文化基因在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說傳統(tǒng)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善于從歷史和社會的維度去揭示民族性和文化性的話,林語堂利用中西對比的方式,把人當成研究對象,立體地展示中國人的內在性格、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同時,作為受西方文化影響頗深的國際學者林語堂,通過這部作品也表達出他對個人價值和思想自由的崇尚,滲透出他的人本思想觀點。

      猜你喜歡
      林語堂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林語堂:幽默藝術與快樂人生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8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探訪林語堂故里
      海峽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36
      紙與墨,傳奇人
      ——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有感
      小主人報(2018年9期)2018-05-24 06:16:56
      1940年林語堂短暫的重慶之行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7
      林語堂“無為”翻譯觀探析——以《老子的智慧》為例
      英語知識(2016年1期)2016-11-11 07:08:06
      潞西市| 富源县| 宁远县| 伊川县| 樟树市| 黔东| 凯里市| 柳州市| 定安县| 丹巴县| 会宁县| 桐柏县| 绵阳市| 晋江市| 乌兰察布市| 华宁县| 桃源县| 建始县| 大方县| 庆城县| 天津市| 昔阳县| 宿州市| 吴旗县| 上杭县| 青海省| 晋中市| 汝南县| 聂拉木县| 福清市| 黄大仙区| 固原市| 盐边县| 电白县| 九江县| 云林县| 天全县| 武穴市| 依兰县| 富蕴县|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