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梁衡的“迷津”與瞎子帶路

      2019-12-27 05:51:19唐小林
      文學自由談 2019年6期
      關鍵詞:梁衡范仲淹美文

      □唐小林

      在當代作家中,梁衡以散文出名,卻并非是因為其散文寫作所達到的藝術高度而聞名。比如他非常得意、堪稱其“代表作”的《晉祠》,簡直就像是我們司空見慣的導游講解,描寫老套,毫無新意,根本就談不上有多少文學性和藝術性。在交代了晉祠的地理位置和由來之后,就介紹它門前的兩棵老樹,及其古建筑的“三絕”……按理說,寫這樣的文章,筆調應該是厚重的,但看到這樣的文字,我對梁衡的寫作水平有一種說不出的失望:

      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晉祠就是這樣,以她優(yōu)美的身軀來護著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她,真不愧為我國錦繡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荷塘月色》中一個“美人出浴”,曾被無數人模仿,而梁衡更是把它糟蹋得無以復加的惡俗:為文造情,一直俗到了骨子里。吊詭的是,梁衡的自我感覺,反而不是一般的好。他誤以為自己就是一位文壇高手,甚至還專門撰文,以《晉祠》為例,到處給人傳經送寶,講授“美文”寫作的秘笈。

      自己都還深陷在泥淖里,卻還要給別人指點迷津,這種瞎子帶路式的“指點”,實在不可思議。

      從“楊朔模式”到“梁衡模式”

      楊朔的散文,曾因矯情的營造,四處彌漫著一種虛假的“詩意”。那種小說式的虛構,迷惑過許許多多天真的文學青年。這樣的文章,盡管曾風靡一時,但最終還是免不了被時間這位公正的評論家所淘洗。梁衡在他的《論“楊朔模式”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消極影響》中,一面指摘“楊朔模式”的本質是“假”,流弊是“窄”,在今天已經成為了散文發(fā)展的障礙,而現在散文的改革,必須從打破這個模式入手;一面又盛贊“楊朔模式”,稱“它是我國現代散文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它曾起過積極的作用”。梁衡說:“有個模式并不可怕,怕就怕模式化,怕所有的人都來學這個模式(事實上這種手法也并不是楊朔的最早發(fā)明,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也是由景推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梁衡真是有些糊涂,青紅不分,皂白不辨,竟然將王安石的散文和楊朔的散文一鍋煮。我不知道,梁衡何以會有這樣荒誕的思維?

      認識糊涂,導致寫作也跟著糊涂。梁衡的散文,主要分為游記和人物兩大類型,這可說就是楊朔散文的“變種”,幾乎都是一種固定的寫作模式。比如游記,往往是通過對某一名勝古跡的描寫,引出歷史上發(fā)生的與該名勝有關的人和事,然后撫今追昔,最后曲終奏雅,大發(fā)議論和感嘆,進行所謂的主題“升華”。這種寫法,如同伙夫做菜一般——仍以《晉祠》為例:首先是去尋找“食材”(“晉祠”),其次是作料和“味道”(自然景觀,殿、堂、樓、閣、亭、臺、橋、榭,以及“剪桐封弟”的歷史故事),再次就是大火猛炒(李白的慨嘆,唐太宗從這里起兵反隋,宋太宗在這里消滅北漢)……最后就做成了一道“梁氏大菜”。

      梁衡的這類游記,往往喜歡拿女色來做比喻:

      最東邊一棵是“清”。近兩千年的古樹,不用說該是蒼邁龍鐘了?!彝蝗挥X得她是一位長生的美人,但她不是那種徒有漂亮外表的淺薄的女子,而是滿腹學識,歷經滄桑。要在古人中找她的靈魂,那便是李清照了。(《吳縣四柏》)

      看到這不倫不類的比喻,我在想,從什么時候開始,女人就成了梁衡筆下的道具,只要是表演需要,隨時都可以拿來撩撥讀者?還有:

      我邊走邊想,比較著幾次來香山的收獲。春天來時我看她的嫵媚,夏天來時我看她的豐腴,秋天來時我看她的綽約,冬天來時卻有幸窺見她的骨氣。(《冬日香山》)

      可有誰知道,這烏梁素海內心的傷痛,她是林黛玉,兩頰微紅,弱不禁風,已經是一個病美人了,是在強裝笑顏,強支病體迎遠客。(《烏梁素海,帶傷的美麗》)

      這兩邊的山美得自在,當她不披綠衣裳時,硬是赤裸得一絲不掛……(《武夷山,我的讀后感》)

      這里,筆者并不是在談什么私德,更不是做道德衛(wèi)士。我只是想說,因為對“楊朔模式”懷著一種難以割舍的依戀之情,受到楊朔散文潛移默化的影響,梁衡的散文,就不知不覺地成了楊朔散文的翻版。

      老外婆逗孫子似的瞎白話

      梁衡寫散文,就像是老外婆講故事逗孫子玩,總是喋喋不休地重復講述一些人們早已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有時甚至不惜在講述的時候胡編亂造。

      因為對所寫的歷史和人物并無深刻的了解,在梁衡的文章中,七顛八倒,自相矛盾,甚至無中生有的敘述總是屢屢出現:

      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一〇五一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对狸枠怯洝肥撬ナ狼?年,因病從前線調內地任職時所作。(《一個永恒的范仲淹》)

      陶淵明五仕五隱,范仲淹四起四落。范仲淹那篇著名的政治美文《岳陽樓記》是在58歲那年寫成,離去世也還剩六年。(《心中的桃花源》)

      如果僅僅是記憶性的錯誤,我們還可以原諒,梁衡寫作的要害在于,缺乏一種嚴謹的學風和誠實的態(tài)度,“想當然”地胡亂虛構,以訛傳訛: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熏染,使她眼界開闊,氣質高貴。而文學藝術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因為不可能有當時的照片傳世,我們現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但據這出身推測,再參考她以后詩詞所流露的神韻,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李清照幾乎是一懂事,就開始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訓練。又幾乎是同時,她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理論。(《亂世中的美神》)

      以上這段敘述,極不嚴謹,可以說是典型的虛假文字。李清照一歲左右的時候,母親就不幸去世,隨后由祖父和二位伯父母撫養(yǎng)。李清照研究專家陳祖美指出:“李清照生母的早卒還說明,以往關于其‘善屬文’的母親對她如何有影響的說法,亦不再完全成立。”梁衡根據李清照父母的家庭和出生,就斷定“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更是近乎荒唐。這種以血統(tǒng)和門第來確定容貌的主觀臆測,“八卦”得未免太離譜了。一個人的長相,并非與其學識和才華成正比的,文學史上的大作家,更不乏長得“慘不忍睹” 者:“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長得五短身材,其容貌更是不敢恭維;大詩人左思,長得丑還不算,偏偏說話還老是結巴……對此,梁衡該怎樣解釋?

      梁衡在寫文章時,喜歡越俎代庖,老是跑到前臺充當解說員和裁判員。如:

      陶是個知識分子,骨子里心憂國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輕時他就曾一人仗劍游四方。你看他的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絕不是一個東籬采菊人。(《心中的桃花源》)

      在梁衡的筆下,“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簡直成了金庸筆下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和武林高人。事實上,陶淵明絕非像梁衡所任意拔高的那樣,成天憂國憂民,他小小年紀時,更從未孤身一人,仗劍走四方。對詩人所寫的事情,我們未必都可一律當真。舉個例子:在杜甫筆下,李白笑傲王侯,一身錚錚鐵骨,所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可當唐玄宗召他進宮為楊貴妃作詩時,這位自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酒中仙”,拍起楊貴妃的馬屁來,比誰都肉麻。所以,就此而言,“詩圣”的表揚和“詩仙”的自詡,自然不足為訓。

      梁衡任意拔高歷史人物,早已成為家常便飯。李清照的《聲聲慢》,明明是思念自己的丈夫,居然被他夸大成與岳飛、陸游、辛棄疾相通的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而像下面這種強作解人的寫作,可說就是在亂搗糨糊:

      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fā)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jié)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后,夫婦二人繼續(xù)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断娜战^句》

      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

      當時在場的,明明只有李清照和趙明誠二人,但梁衡仿佛就在現場一樣,看到了演戲一樣吟詩的李清照,看到了羞愧難掩的趙明誠。這種想當然的面壁虛構,簡直就是胡編亂造。事實上,趙明誠“縋城宵遁”,是因為一場不明就里的宮廷兵變。他在這樣的時刻沒有現場指揮平叛,而選擇逃命,雖然有損自己的形象,但還算不上大節(jié)有虧,也不是洗不掉的污點。否則,李清照就絕不可能和他恩愛如初、患難與共,在風雨飄搖中,始終不離不棄,并且一度打算在贛水一帶擇居安家。知人論世,《夏日絕句》所表現的主旨,與李清照在此之前所寫的那些詠史詩的含義是一脈相承的,它表現的是詩人對朝政的擔憂,譴責的是望風而逃的滿朝文武,和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選擇逃跑主義政策的宋高宗。

      “心靈雞湯”的N種熬法

      把文章熬成“心靈雞湯”,編成一些煽情的文字來“感染”讀者,可說是梁衡散文的慣用手法:

      他的兩個異父兄長卻不好好讀書,花錢如流水。一次他稍勸幾句,對方反唇相譏:“連你花的錢都是我們朱家的,有什么資格說話?!彼胖雷约旱纳硎?,心靈大受刺激。真是未出朱家門便感知世態(tài)炎涼。他發(fā)誓要恢復范姓,自立門戶。

      大中祥符四年(一〇一一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開始游學,來到當時一所大書院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市),晝夜苦讀。一次真宗皇帝巡幸這里,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去觀瞻圣容,他卻仍閉門讀書。別人怪之,他說:“日后再見,也不晚!”可知其志之大,其心之靜。有富家子弟送他美食,他竟一口不吃,任其發(fā)霉。人家怪罪,他謝曰:“我已安于喝粥的清苦,一旦吃了美味怕日后再吃不得苦?!闭媸翘旖荡笕斡谒谷耍杂X自愿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他在大中祥符八年(一〇一五年)中進士,在殿試時終于見到了真宗皇帝,并赴御宴。

      范仲淹兩歲喪父,四歲時母親改嫁,他也跟隨母親來到山東省淄博長山縣朱家,并改姓朱。繼父對其疼愛有加,視如己出,可謂父子情深。范仲淹非常感激繼父對他“既加養(yǎng)育,復勤訓導”。生活在朱家這樣一個重新組合的家庭里,繼父的養(yǎng)育之情,可說是恩重如山。繼父一生為官,走到哪里赴任,就把范仲淹母子帶到哪里,并安排他讀書,對他悉心培養(yǎng),關懷備至。范仲淹與他的異父兄長,同樣是情同手足,度過了一般再婚家庭難得的快樂時光。這樣的經歷,哪里像梁衡所說的“未出朱家門便感知世態(tài)炎涼”?出生在這樣極有教養(yǎng)的官宦之家,范仲淹的異父兄長怎么會如此缺乏教養(yǎng),對范仲淹這個懂事的弟弟惡語相向,而且花錢如流水,簡直就像游手好閑的二流子?

      以兄長的墮落不成器,來反襯范仲淹的“高大形象”;以同學們都不認真讀書,來突出范仲淹的用功,這樣的“心靈雞湯”,其實古已有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至于范仲淹何以要“復姓歸宗”,即便是今天,在學界都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學術之謎。梁衡何以要給學術界幫倒忙,把水越攪越渾?

      嘩眾取寵的“政治美文”

      為吸引讀者的眼球,梁衡在捕風捉影的同時,還大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嘩眾取寵地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妄斷為“政治美文”。梁衡說:

      這兩篇政治美文都是作者在生命的末期總其一生之跌宕,積其一生之情思,發(fā)出的燦爛之光。不過范文是正統(tǒng)的儒家治國之道,提出了一個政治家的個人行為準則;陶文卻本老子的無為而治,給出了一個最佳幸福社會的藍圖。陶淵明是用文學來翻譯政治的,在《桃花源記》中他塑造了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地,往來耕作,雞犬相聞,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這是一個自自在在的社會,一種輕輕松松的生活,人人干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在這里沒有階級,沒有欺詐,沒有剝削,沒有煩惱,沒有污染。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這是什么?這簡直就是共產主義。陶淵明是在晉太元年間(376—396)說這個話的,離《共產黨宣言》(1858年)還差一千四百多年呢。

      梁衡荒腔走板地贊美陶淵明:“他確實是開了一條政治幻想的先河”,“《桃花源記》也可以歸入政治文獻而不是只存在于文學史中”。

      陶淵明本來是不想成為政治家的,除了寫詩以外,他就喜歡喝點小酒。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他之所以在官場幾進幾出,說白了也僅僅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這一點,他早已在詩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彼裕斔罱K決計徹底離開官場的時候,他仍然在慶幸自己終于脫離了污濁的環(huán)境,并反思自己的過去,“覺今是而昨非”。想不到,為了標新立異,梁衡居然把陶淵明再一次拉進了“政治漩渦”中。這種生拉硬扯、自以為高明的“小機巧”,最終只能使梁衡的文章成為笑柄。

      把新聞語言當成文學語言

      文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長期從事記者編輯工作的梁衡,在寫作時,始終沒有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進行文學寫作的轉換,甚至可以說,梁衡還沒有真正懂得新聞和文學的區(qū)別。他始終不能從新聞寫作中脫胎換骨,寫出的東西,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散文,充其量是一種“通訊體”的“準散文”。

      新聞寫作和文學寫作最顯著的區(qū)別在于,新聞最主要的是準確地把事件講述清楚,而文學則是在將事件講述清楚的時候,尤其注重文字的鮮活生動、敘述的詳細準確。在梁衡的散文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新聞通訊式的對事件的敘述,這使得他的文章有明顯的程式化特征,語言不鮮活,缺乏個性。

      梁衡寫范仲淹刻苦讀書,只是干巴巴的幾條筋,完全是通訊報道式的講述:

      少年時在附近廟里借宿讀書,每晚煮粥一小鍋,每次用刀劃為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一點咸韭菜為食。這就是成語“斷齏畫粥”的來歷。這樣苦讀三年,直到附近的書已被他搜讀得再無可讀。(《美文是怎樣寫成的》)

      大概是分不清什么是文學的語言和描寫,梁衡在寫作時,總是把新聞文字當作文學語言,慣于進行旁觀式的事件性敘述:

      西夏頻頻入侵,朝中無軍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統(tǒng)兵戍邊,大敗敵寇。西夏人驚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萬”,邊民尊稱為“龍圖老子”。連皇帝都按著地圖說,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調回朝中主持慶歷新政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除舊圖新,又頻繁調各地任職,親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無論在邊防、在朝中、在地方,他總是“進亦憂,退亦憂”。其憂國憂民之心如熾如焰。(《一個永恒的范仲淹》)

      這樣的文字,與其說是散文,倒不如說是一堆文字材料。寫這類文章,只要稍用一點文學的描述手法,也絕不會寫出這樣味同嚼蠟、讀來令人生厭的文字。

      在梁衡的《長島讀?!分?,有這樣一段描寫:

      我選了一塊有橫斷面的石頭,斜臥其旁,留影一張。石上云紋橫出,流水東西,風起林濤,萬壑松聲,若人之思緒起伏不平,難以名狀。腳下一塊大石斜鋪水面,簡直就是一塊剛洗完正在晾曬的扎染布。

      對于這種四平八穩(wěn)的學生腔式的文字,梁衡不知道毛病究竟在哪里倒也罷了,奇怪的是,他居然還“敝帚自珍”、以病為美地炫耀說:“‘流水東西、風起林濤、萬壑松聲、起伏不平、難以名狀’這幾個詞極有動感,但都是在寫一塊靜的石頭?!?/p>

      原地踏步,不斷重復

      當代作家的散文,筆者所讀不在少數,但像梁衡的文章這樣大量自我重復的,恐怕也稱得上是“鳳毛麟角”了。

      梁衡的寫作題材狹窄,表現手法單一,許多文章都是將自己過去的文章進行拆分和重新組裝,或者對原有的文章進行擴充,再換一個不同名字的標題,就成了一篇“新作”?!睹牢氖窃鯓訉懗傻摹罚褪恰兑粋€永恒的范仲淹》的“擴充版”;《康定情歌背后的故事》,就是《大渡河上三首歌》的節(jié)選和“改寫版”;《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同樣是《美文是怎樣寫成的》的“改寫版”;《大無大有周恩來》,則是《一個偉人生命的價值》的“組合版”;《學問不問用不用,只說知不知》和《三敬季羨林》所寫的內容,幾乎如同一對“克隆人”……

      梁衡的散文,使用的材料很多都是大同小異。這種翻來覆去的重復寫作,最多只能稱之為學生整隊的步伐:一二一,一二一,原地踏步——走。

      猜你喜歡
      梁衡范仲淹美文
      追尋那遙遠的美麗
      美文欣賞
      美文閱讀
      學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6
      韭菜坪記
      商周刊(2019年19期)2019-10-17 03:23:52
      著名新聞人、作家梁衡
      火花(2019年7期)2019-08-06 02:08:48
      范仲淹詞的傳播與接受
      新聞傳播(2018年6期)2018-12-06 08:56:28
      梁衡:樹梢上的中國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28
      范仲淹苦讀軼事
      關于范仲淹的稱謂
      范仲淹教子儉樸
      中國火炬(2009年11期)2009-12-27 22:13:54
      来凤县| 西城区| 固安县| 桐柏县| 山阳县| 石台县| 桃园县| 临邑县| 乌鲁木齐市| 彩票| 肇庆市| 关岭| 台山市| 屯留县| 衡东县| 河西区| 岚皋县| 肃南| 双鸭山市| 潼南县| 义乌市| 无极县| 明星| 惠来县| 古丈县| 天峨县| 永泰县| 遵义市| 墨玉县| 长汀县| 彝良县| 宜城市| 门头沟区| 五大连池市| 桐梓县| 南开区| 大埔区| 建昌县| 夏津县| 罗江县|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