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友濤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 廣東 深圳 518055)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各國的經(jīng)貿往來日益頻繁,跨文化商務交際也越來越重要。生意能否成功不僅取決于產(chǎn)品價錢、質量、供需等市場層面的因素,還取決于商務交際過程中參與者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技巧等人為因素。
在跨文化商務交際場合中,中方人員在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洽談時,即使英語說得很流利、商務知識豐富,但是仍有可能因為語用失誤導致對方不適、不愉快,從而影響談判的順利進行,使交際中斷或失敗。因此,語用失誤需要引起涉外商務人士的注意。
英國語言學家珍妮·托馬斯(Jenny Thomas)在1983年發(fā)表了一篇論文“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首次提出了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這一概念,即語用失誤指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因沒有達到完滿交際效果而產(chǎn)生的差錯,統(tǒng)稱為語用失誤[1]。語用失誤和語用錯誤(errors)不同,并非來自語言本身(如語法),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不妥當?shù)恼f話方式、和母語使用者表達習慣不符、說話不合時宜等等。
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出現(xiàn)發(fā)音、用詞或結構錯誤都屬于表層錯誤,可能會被認為是“英語說得不好”;但如果違背了語用原則,則會被認為是“表現(xiàn)不好”。由此可見,語用失誤比由于語法或語法結構造成的失誤后果更為嚴重,因為在對方看來,前者是由于對語言掌握不熟練造成的,而后者可能是品行或態(tài)度有問題。
根據(jù)托馬斯的理論,語用失誤可以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
語用語言失誤,指的是說話者沒有按照母語使用者的表達習慣說話,比如錯誤運用了英語的表達方式,把本族語言的表達方式錯誤地套用在了英語中。語用語言錯誤主要是對語言結構相關規(guī)則的使用不當,在言語表達中,盡管說話者能理解并正確的使用這些規(guī)則,但也可能出現(xiàn)使用不得體的情況。簡單來說,語用語言失誤就是不能像母語使用者一樣運用這些自己知道的規(guī)則來表達特定想法或者是實施特定行為。由此可見,語用語言失誤主要是和語言的具體使用有關,語言功能與結構不匹配,從而造成聽話人的誤解,形成語言語用失誤。
社會語用失誤主要是由交際雙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會規(guī)范的差異造成的,涉及到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這同人們的價值觀念有關。社會語用失誤同非言語結構規(guī)則有關,它并不是因為說話者的語言能力欠缺,而是社會文化能力欠缺所致,是因為說話者未能完成交際場景所要求的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而造成的。如果說話者對對方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無意中把本國特有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通過語言強加給對方,令人迷惑不解,最終使談判失敗。因此,社會語用失誤也可以說是文化的語用失誤。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各種語言本身只能在其蘊藏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認識,語言和文化總是被一起研究的[2]。離開文化,語言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因此,交際過程中的各種語用失誤都可以從跨文化角度來進行分析。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根據(jù)主流交際模式的不同,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根據(jù)他的理論,漢語屬于高語境文化,而英語屬于低語境文化。
高語境指信息的傳遞主要來自于交際過程,也就是說,交際信息的產(chǎn)生不依靠交際語言本身,而是主要依賴交際的場景。高語境文化的人們言辭內斂,不喜歡夸夸奇談,提倡“沉默是金”;除了言語,更喜歡借助言語環(huán)境來傳遞信息。而低語境文化是指在該文化的言語交際中,交際信息的產(chǎn)生主要依靠言語本身,而不是依靠交際場合;在這種文化中,人們通過語言本身,就可以清楚、準確的描述和傳達信息。
在商務交際過程中,來自高語境文化的人如果套用母語的表達習慣,在話語的開始不直接提出主要論點,而是繞著主題打轉,通過提供外圍信息,背景信息,暗示等方式,讓對方明白自己的主題觀點,讀出自己的弦外之音,低語境文化的聽者就會難以理解,抓不住核心思想。這就造成在商務交際過程中,以漢語為母語的一方覺得對方太過直接、不含蓄,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感覺對方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從而產(chǎn)生了跨文化語用失誤。
賈玉新在《跨文化交際學》一書中,曾分析過中美兩國人在生意洽談上的差異:中國人在和美國人談生意的時候,一般會先把對方當做朋友,然后才是談判對手和生意伙伴;而美國人則會先把對方看做是生意伙伴,是否是朋友則放在其次。因此他們在談判中會使用不同的策略,中國人先是敘友情、懷舊,然后再談生意,而美國人則往往直截了當?shù)剡M入談判。這使中國人認為美國人太商業(yè)化,美國人則認為中國人太過情緒化。
這種商務文化的差異源自于背后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不重商而重道德修養(yǎng),在公眾場合一般是羞于談錢的;西方人則在歷史上形成了講究實用主義的重商風氣。因此,如果雙方一見面馬上談生意,中國人會覺得太過世俗,先敘舊,做些鋪墊則可以避免這種尷尬,即使買賣不成,仁義也在。西方人認為雙方見面會談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談生意”,因此在商務交際中可以直奔主題,在他們看來“Business is Business”,無法理解為什么要談感情和敘舊。另外西方人在商務談判中有更強的契約觀念,講究凡事“按合同來”,人情則不重要。這在中國人看來就有些太過死板、不近人情。
在商務交際中,說話人的英語講得越流利、發(fā)音越標準,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越有可能認為說話者的不當話語是有意而為之。他們認為:“語法錯誤只表明說話人使用語言不夠熟練,而語用失誤卻說明說話人的品質?!盵3]當對方懷疑說話人的品質時,他會對這筆生意是否有必要繼續(xù)產(chǎn)生懷疑,甚至心生退意。
交際中的語用失誤,追本溯源,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因此我們應提高跨文化意識,從而在商務談判中減少跨文化語用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