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課程,首先它的設置要有針對性,其次是要有可操作性,當然,其前瞻性亦不可或缺,高二學生面臨高考的志愿選擇,高中學生對社會的了解甚少,青年人對職場的艱辛、單調(diào)缺乏親身經(jīng)歷。本課程在這些方面可做些彌補,甚至起到點燃激情、催人成熟的作用。
我們常常反思,全寄宿制學校的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少;我們也常常感嘆,學校除了教文化知識外,如何把教做人教得更扎實;我們還常常設想,作為未來社會的主人的青年學生,一定要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這些很難解決的困惑,這些不易實現(xiàn)的理想,現(xiàn)在由于有了這門課程,我們或許會看到一絲曙光,倘若我們能堅持下去的話,“全人教育、全面發(fā)展”又會多一個辦法。
——書記葉克明
“你將來想做什么呀?”這樣的提問幾乎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經(jīng)歷過。答案五花八門:科學家、老師、醫(yī)生、國家主席、飛行員,等等。
聽到這樣的夢想,中國的父母往往欣慰一笑,“真不錯,有志氣,好好努力,將來就會過上體面的生活,不會像我們這么辛苦!”如果同樣的場景發(fā)生在美國,美國的父母可能會這樣去引導,“親愛的,這真是個美妙的夢想,如果我們做點事情來了解這份職業(yè)那就更好了,我相信你一定會喜歡上它的!”不同的回答折射出兩國不一樣的職業(yè)認同感。前者將工作定位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后者更多的是,將職業(yè)當作人生快樂的源泉。
工作是什么呢?它是否可以帶給我們快樂?這本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正如電影《阿甘正傳》中所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么味道”,工作亦是如此,不經(jīng)過體驗,你永遠不知道它真正的滋味。小的時候,你們對父母的工作充滿了好奇與憧憬,遺憾的是,沒有機會去感悟它、體驗它,你們對工作的記憶,也許只剩下:父母下班回到家時疲憊的身影;無數(shù)個周末加班時的無奈;還有家長會上缺席的失望……因為這些曾經(jīng)并不美好的回憶縈繞在心田,所以,記憶中的工作成了你們不快樂的源頭。如果沒有快樂的回憶,沒有真切的職業(yè)體驗,又何談職業(yè)的認同感呢?
對比中美中小學生的職業(yè)教育現(xiàn)狀,我們意識到現(xiàn)在需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彌補我們曾經(jīng)走過的彎路。我們認為,對于工作認同感的培養(yǎng),不能僅僅只是基于夢想式的憧憬,而更需要體驗式的感悟。
有鑒于此,我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寒假里組織開展了這樣一個體驗式的職業(yè)規(guī)劃綜合實踐活動——“如影計劃”。短短的三五天里,你們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你們的導師,與他們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們的職業(yè)特點,知道從事這個行業(yè)需要儲備什么知識、具備什么資格證書等,在這些日子里,你們對工作有了最直觀的感悟與體驗。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你們還收獲了許多感動。也許,導師從事的工作很普通,崗位更是平凡,他們只是一名圖書館的管理員、電視臺的小編輯、出租車公司里一位普通的司機,抑或蛋糕店里的一位糕點師傅,然而,總有那么一種力量讓你淚流滿面,他們正用平凡的工作肩負起家庭的責任,在默默無聞中彰顯著個人魅力,在無私奉獻中實現(xiàn)著人生價值。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有部流行小說《工作著是美麗的》,這部小說曾經(jīng)感染了我們那一代人,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但書中折射出來的職業(yè)態(tài)度與精神仍不過時。在親身體驗中,你們明白了工作的真正意義與價值,看到導師在工廠里揮汗如雨,你們會被他那種高度的敬業(yè)精神感動;看到導師在電腦上聚精會神地剪輯視頻,你們會被他那認真專注的神情感染;看到導師在管理中統(tǒng)籌全局、精心規(guī)劃,你們會被他們個人的領導魅力及綜合素質(zhì)折服——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中最美麗的人。恰如你們所感悟的那樣,“艱辛知人生,實踐增才干!”這也正是學校開展此次綜合實踐活動的初衷。
一周的體驗雖然很短,但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在五天的時間里,你們在忙碌中播種希望,在充實中收獲感動,你們學會了用理性去看待職業(yè),用暖色去對待生活,用換位去理解父母。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用一次體驗去感悟一份職業(yè),遠比無數(shù)次的空想更有意義。
——教師盛波、校長施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