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俊輝,夏蓓潔
(合肥學院 外國語言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堅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建設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偉大事業(yè)。此構想貫穿亞、非、歐三大洲65個國家,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文化多樣性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趨勢,‘一帶一路’倡議……需要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的先行?!盵1]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是實現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基礎,可使沿線國家消除偏見、化解分歧、增進共識。
文化交流必涉及至少兩個文化。單文化的特征在學術界已有論述。苗東升多次從系統(tǒng)論視角分析了文化特性,認為“文化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分系統(tǒng),具有復雜系統(tǒng)的所有共性:開放系統(tǒng)、遠離平衡態(tài)、非線性、動態(tài)性、不確定性以及這些特性整合起來所涌現的復雜性”[2]。崔新健論證文化系統(tǒng)內的要素構成及其演變路徑。[3]邵建則立足本土文化,分析我國文化的系統(tǒng)特性。[4]單文化的系統(tǒng)特性在學界已有初步共識。
遺憾的是,學界對兩個文化交流形成的跨文化第三空間鮮有論及。關于文化空間,有觀點認為其“不是單純的文化場所,而是一個具有文化意義或性質的物理空間、場所或地點,而前者被指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形態(tài)”[5]。但是本文所討論的更多是另一種文化空間?!拔幕臻g是群體在一定區(qū)域內通過特定的實踐方式而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氛圍,是人類實踐活動以及實踐范圍的 ‘文化場’?!盵6]“文化空間的 ‘時空邊界’……取決于非遺保護主體對傳統(tǒng)文化活動或表現形式在特定族群中的時空建構?!盵7]文化空間是基于人類文化活動的抽象場域所在,而跨文化空間作為抽象空間,其型構特征、具體性質以及運作機制等,學界則未有探究。我們認為,耗散結構能夠為理清上述問題提供思路。文化交流進行能量交互,形成動態(tài)的跨文化空間,體現出耗散結構特征。本文以耗散理論為基點闡釋跨文化空間特性,分析以“情感結構”交互為核心的耗散機制,并就如何進行跨文化政治協(xié)商提出建議,以期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民心相通構建提供參考。
熱力學上的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是一種遠離平衡態(tài)的開放系統(tǒng),在漲落觸發(fā)下從無序突變?yōu)橛行蚨纬傻囊环N時間、空間或時間—空間結構。[8]此結構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維持動態(tài)的平衡。其形成需要特定條件:系統(tǒng)具有開放性、遠離平衡態(tài)、非線性作用以及隨機漲落、突變。
跨文化空間具有耗散結構的特性。文化也是開放性復雜系統(tǒng)。全球化背景下,任何文化系統(tǒng),都不可能完全封閉,不與其他發(fā)生任何交流與傳播。威廉斯認為文化是“整個生活方式”,應朝日常生活開放。他進而提出:“就是把文化看作由人所創(chuàng)造的、以思維方式為核心的、包括觀念和實物的動態(tài)有機系統(tǒng)”,“文化是一個開放的可延展的集合”。[9]跨文化空間兼有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和共同性。對于文化特殊性的理解必須在承認和經受認了文化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的前提下完成。[10]對文化同一性的承認則表現了選擇中的價值重構。 跨文化空間在開放中吸納單文化能量,融同一性于自身的特殊性中,實現空間的再生產??缥幕涣鞅厝皇窃陂_放的文化系統(tǒng)中基于文化共性的價值選擇過程,唯此能量代謝才能得到保證,文化才能敞開意義懷抱,擁抱發(fā)展的多重可能。
跨文化空間不斷發(fā)生文化能量的隨機漲落,促使系統(tǒng)遠離平衡態(tài),是不同空間內共性因子和異性因子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全新空間。進入跨文化空間的因子質性必然發(fā)生變化,不再完全具有原文化的質性,而是“雜交”了一種專屬于此空間的屬性。因子無法回歸原空間,被永遠的“拋離”了其“母體”。因子互動交流,尤其是異因子疊加形成文化“勢能”的漲落,造成系統(tǒng)非線性漲落,導致結構失衡,進而形成遠離平衡態(tài)。耗散會伴隨大量的隨機分支和漲落,主要通過耦合作用來實現。耦合即是在全局數據環(huán)境下質性相似能量間的瞬間結合??缥幕臻g內多因子互動,形成了一個“全局數據結構”,即共享的通信區(qū),這是因子配置的基本原則,構成因子耦合的根源。特定因子的能量耦合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促使系統(tǒng)遠離平衡態(tài),生成空間變化的可能。
耗散結構的核心是依賴能量吞吐維持結構的動態(tài)穩(wěn)定,而跨文化空間也遵循類似機制,只不過后者有其“人”的特殊性。文化本質上是人化,因此文化交流的本質是人的交流,人的交流的根本是思想層面的互動??疾炜缥幕臻g更不能忽視文化主體的能動作用。文化空間的主題就是文化的主體,是文化空間的開拓者,更是文化演化的具體執(zhí)行者。主體對有利信息進行選擇、區(qū)分、吸收,形成耗散空間的“漲落”。當多數主體的選擇一致時,文化交流主體形成,若只有少數選擇,交流就會困難,也只可能形成邊緣文化。主體主導文化演變,遵照“趨利”原則使空間分叉,朝向符合己文化的方向發(fā)展。因此,離開“人”去分析空間無法把握其內涵,忽略了文化的終極旨歸,即主體的福祉,簡約了主體選擇對空間發(fā)展的可能影響。跨文化空間內主體選擇必會產生矛盾、制約和抵制,這只有通過協(xié)商才能解決。而作為協(xié)商平臺的跨文化空間,與人的交往本質相關,也涉及不同主體的思想結構差異。
跨文化空間是一個不斷遠離平衡態(tài)并借助能量交互而生成文化隨機分支和漲落的復雜開放系統(tǒng),具備熱力學上耗散結構的特征。其能量交互的本質是不同文化主體間的選擇及其后果的協(xié)商合作,文化主體的精神、思想、情感等間的交互實際上是其能量之源。總之,跨文化空間具備耗散結構的特征。
如前所述,跨文化耗散本質上需要維持文化能量的吸收和消化,不斷推進文化的演進。我們認為,跨文化空間的能量是“情感結構”,雷蒙德·威廉斯的相關理論因此可以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案。
文化系統(tǒng)要素包括文化產品、文化現象、文化學術、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語言密碼等??缥幕涣骶褪沁@些要素的相互交流而形成的能量。能量是耗散結構存在的核心成分。文化具有能量?!拔幕哂形镔|、能量及信息的屬性和‘自主進化’的能力。”[11]文化“從精神屬性上象征、映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文化能量及社會文化變遷,具有自身特有的生成機制和意義內涵”[12]。文化能量受政治、經濟等影響,但其根源在于人對文化價值的判斷。文化的本質是特定人群、特定時期對特定現實的特定反應。個人對現實的反應是文化的緣起。對個人來說,情感是對真實或想象的刺激作出的一系列自動的、有意識的反應。人的價值可以分為人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人的社會價值就是對社會的貢獻”[13]??缥幕曇跋?,人的“貢獻”在于以鮮活的生活體驗豐富了整體的反應。而特定團體的人的反應就會沉淀為特定的情感結構,構成其能量的核心。呂西安·戈德曼的“世界觀”以及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同樣言說了此要點。
威廉斯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情感結構是一個時期的文化:它是社會總體中所有成分的特殊的現存結果?!盵14]“現存結果”是“情感結構”,也是“一個時期的文化”,更是群體體驗的階段總結。情感結構是一種處于“溶解狀態(tài)的社會經驗”,沉淀于特定文化人群的潛意識中,同時又與新興的社會型構相關,體現了現在性及其對未來的意義。“大多數現行藝術的有效構型都同那些已經非常明顯的社會構型,即主導的或殘余的構型有關,而同新興的構型相關的則主要是溶解流動狀態(tài)的感覺結構?!盵15]可見情感結構是穩(wěn)定的意識結構與動態(tài)的社會經驗結合的產物,相對應地,“文化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而是一個不斷 ‘構型’的過程”[16]。
情感結構雖然因生成環(huán)境和時間不同而具有特殊性,但其實踐都是基于現實處理而生成的反應,如此便形成質性相似的結構。這種相似性就來自于不同主體依據相似身體機能處理相似對象的實踐。情感結構作為這種實踐的“個性化”反應本質上是一定時期人們對于現實反應而形成的認知結構,同時也是人類整體情感的接收器,必承續(xù)了形塑于文化的同一性。“作為一種實踐意識,情感結構既不是凝固不變的,又是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結構分析即對各種元素的動態(tài)分析,通過揭示文化因素的物質力量,把握文化的現時性、連續(xù)性和流動性,把握文化進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盵17]可以說,情感結構是文化的內核,而跨文化交互本質上是情感結構的互動。文化交流實際上是文化經驗的交互,被“拋灑”到跨文化空間內的經驗是蘊含著特定民族的是世界觀和精神價值,所以跨文化需要這種動態(tài)經驗來激活本文化中的惰性部分,并對照改進經驗的獲取方式。不管哪種情況,跨文化能量交流可得到保障,長遠來看也促進了各自“情感結構”的健康發(fā)展。
需要注意的是,威廉斯認為“情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把分歧視為否定性的反應,不大可能從中出現一個新的建構性時期”。[18]而湯普森更為直接,批評威廉斯未觸及權力與沖突問題,因而未涉及意識形態(tài)領域。[19]這不無道理。但無論如何,跨文化空間的能量交互必然涉及關系、力量的作用與反作用,是政治特征明顯的事件。因此,進行政治引導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當今世界,多樣文化并存,我國“一帶一路”的倡議也必然涉及多種文化間的交流。但“對文化多樣性的承認只是問題的起點,而非結束;它只是一個漫長的也許還是艱苦曲折的但最終又是有益的政治過程(political process)的起點”[20]。基于多樣性的交流是一個政治過程,其最終目標是通過政治協(xié)商達到各文化的健康演進。文化強弱不均使跨文化空間必然具有政治色彩,一方必定基于本身視角去建構另一方,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對東方事物的想象性審視似乎是僅以西方的主權意識為基礎的,一個東方世界就是從這個意識未受到挑戰(zhàn)的中心生產出來的”。[21]在此空間中,認識并引導文化能量的傳播特征,實現文化和諧共生,需要認真思考。
為此,首先要厘清耗散空間的權力機制。福柯認為“空間是一切公共生活的基礎,是一切權力動作的基礎”[22]??臻g是權力的空間,權力是空間中的權力,兩者相互生成。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話語體系,后者又衍生出不同的權力系統(tǒng)。跨文化空間必然是話語權力協(xié)商的舞臺。文化權力可以借助軍事、經濟等非對稱權力與其他文化互動。而弱勢文化也會通過矛盾性、混雜性、模擬和文化翻譯等策略消解權力,“逆寫”文化。但若要同化對方,必先“偽裝”,調整話語體系??缥幕臻g因此演變?yōu)橐粋€充斥著不可避免的對抗而又需要政治協(xié)商的場域。
協(xié)商從物理本質上講是能量交互和耗散。控制并引導能量,形塑特定的政治場域就成了把控耗散結構的要害。 一方面,要深刻認識文化能量的本質,提高對權力運行的敏感性,重視評估異文化影響,基于本文化需求引導能量輸入。殖民主義背景下,需“觀察那些被剝奪權力的人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利用文化和文化實踐與霸權文化交流,來奪取權力”[23]。當前世界,強權政治不得人心,但防止“被強權”應屬必要。需增強敏感性,對文化能量的“評估”應始終貫穿交流全過程。把握空間的權力本質,通過協(xié)商引導維持文化正常耗散,也正是型塑本文化耗散空間的邏輯前提和根本手段?!耙粠б宦贰北尘跋拢幕涣髋c宣傳,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話語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構建需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運用適合的交流與宣傳方式和形式,以此形成社會共識和社會影響力?!盵24]
另一方面,要立足文化本體,爭取在耗散中贏得主動。 要獲得自我表達的權力不能僅靠對 “傳統(tǒng)的堅守,而是要在傳統(tǒng)力量的支持下”,經由對現實發(fā)生的種種狀況進行認知后才能“重新獲得”這一權力。[25]堅持文化主體性是一切交流的根基。解決跨文化問題的任何方案都要藉本文化傳統(tǒng)精髓,堅持文化自覺。后殖民理論有效解構了西方中心,但其最終目的仍是“通過觀察西方現代文化體制與殖民地東方的歷史關系,來重新認識和評價前者的語境和知識構成”[26]。無論何種交流,其終極目標還是應契合(至少不損害)本文化利益的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要注重基于文化自信與自覺的維度,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增強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自覺實踐和養(yǎng)成”[27]。本民族文化,或文化本體,應成為一種自覺意識。沒有這作為交流之錨,文化演進之船必將迷失在跨文化耗散空間的權力協(xié)商中。
跨文化空間具有耗散結構特性,是一個開放、遠離平衡態(tài)的復雜系統(tǒng),不斷進行能量吞吐。其能量源流是不同文化主體間的“情感結構”??缥幕涣鞯谋举|就是情感結構的交互及協(xié)商??缥幕臻g是文化能量政治協(xié)商的平臺??缥幕臻g應關注空間內的權力機制,管控異文化能量輸入,并基于文化自覺進行政治協(xié)商,實現“情感結構”的健康演進。以此為基礎,講好“中國故事”,系牢“一帶一路”的情感紐帶,營造和諧的文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