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偉
任何一本著作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些許錯誤之處,呂不韋編《呂氏春秋》以一字千金吸納各國文士對《呂氏春秋》進行評閱,但以今人觀點看之,錯誤之處也不在少數(shù)。魏斐德先生盡管對清史了解深透,但由于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全面,其所述亦有錯誤之處。
“考中最低一級鄉(xiāng)試者為‘生員’,即俗稱的‘秀才’??贾猩鷨T才有資格參加會試,競爭‘舉人’。通過會試成為舉人后,方有資格參加殿試,只有成功通過這一系列全國考試的人,才能被授予‘進士’學銜”[1]就是由于對中國科舉文化不夠了解而出現(xiàn)的誤會之處。研究科舉史的學人都知道清代生員是指考入府、州、縣學的人才,是有學額在身者。舉人是各省鄉(xiāng)試中脫穎而出之人,而各省舉人有定額。會試是各省舉人齊聚京師(最后兩科即光緒癸卯科和光緒甲辰科“借闈”開封),里面文才出眾者被推為貢士,會試無定額。貢士基本就已經(jīng)取得科舉中的最高功名,但還需要最終的殿試來決定未來前途,殿試合格者被賜為進士,稱天子門生,未被授予進士名銜者仍可參加之后的殿試而成為進士。
“就是北京終于同意任命他(曾國藩)的門生胡林翼為湖北巡撫”[2]又是書中一處錯誤。眾所周知,“門生”一詞意指學生,或者科舉考試中對主考官自稱為門生。但胡林翼道光十六年(1836)就高中進士,曾國藩道光十八年(1838)才高中進士,胡林翼與曾國藩為朋友關(guān)系而非師生關(guān)系。并且,英文中門生應(yīng)該是disciple、pupil或student,此三詞都無朋友之意,故不是出于翻譯的錯誤。并且,后文又將左宗棠定義為曾國藩的門生,此又一錯誤。
除錯誤之處外,魏斐德先生在書中所述的一些史實描述也有待商榷,如太子胤礽為同性戀的問題、雍正皇帝繼位的問題、雍正皇帝是否為呂四娘所殺的問題、太平天國時期死亡人口數(shù)量是否為3 000萬的問題等。時至今日,這些問題已然成為無頭公案,不同研究者從多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論述,但由于年代久遠、資料不全,各家論說中也未出現(xiàn)公認的權(quán)威說法。
這些是筆者粗讀下來的感受,任何一本著作不可避免地帶有撰寫者個人的主觀色彩,任何一位撰寫者也會出現(xiàn)一些小錯誤。故而,學者常說“成書倉促,不足之處敬請指正”。作為一個普通的歷史研究生,筆者學識極為有限,但認為讀書必須要能挑錯。一則幫助其他讀者明辨史實,二則提高自身的知識量、鞏固和提高記憶力。歷史講求慢工出細活,對于未知的需要留心學習,對于已知的也要加強鞏固。
瑕不掩瑜,《中華帝國的衰落》一書在中國多次刊印和熱銷,其本身必定有著過人之處。筆者仔細閱讀下來,發(fā)現(xiàn)魏斐德先生論述簡潔卻不失全面,清代的重要史實都羅列清晰,并成體系地對清朝的崛起與衰落進行深入探析。對于筆者而言,研讀下來受益匪淺。
一方面,筆者進一步看到了中外學術(shù)側(cè)重點的不同。中國學者寫朝代史在于羅列和闡述史實,全文通讀下來趣味性不高。外國學者寫作中國通史重點不在于羅列史實,而在于闡述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在于構(gòu)筑歷史思想體系。像“劍橋中國”系列史一樣,《中華帝國的衰落》一書閱讀起來比較有思辨性,作者將自己的學術(shù)思想融入了此書,引發(fā)讀者對此思想和觀點進行思考。此書與徐中約先生的《中國近代史》頗為相似,如對“洪任輝事件”的描述。雖然徐中約先生的論作出現(xiàn)時間早于《中華帝國的衰落》(《中國近代史》英文版1970年于美國問世),但魏斐德先生論述更簡潔和有趣味性。《中華帝國的衰落》重點放在了商與紳兩個階層地位的變化上,此種寫作屬于民史的范疇。中國學者研究清史更多的是以史為鑒,希望從清朝盛衰的變化史中得出經(jīng)驗教訓,這屬于精英史的寫作方式。
另一方面,詳略得當?shù)姆绞绞沟霉P者對此書頗為贊賞?!吨腥A帝國的衰落》雖是論述清史的著作,但從書名就可以看出,該書的論述重點在于清朝衰敗的過程。全書僅20余萬字,但閱讀起來實則言之有物。魏斐德先生對清朝的崛起和興盛只用了兩章的篇幅來闡述,最后將剩余筆力都放在了清朝衰敗到滅亡的層面。魏斐德先生從多角度論述了晚清衰敗的原因,如西方的入侵、太平天國的興起、自強運動的失敗、王朝改革的失利和天命的喪失等。魏斐德先生在每章中精心設(shè)置內(nèi)容,力圖將影響清史的重大事件都納入此書之中。有助于論述“衰落”的內(nèi)容,魏斐德先生不遺筆力地重點描敘,其他內(nèi)容則有的放矢地加以取舍。通讀下來,讀者對清代歷史便有了一般性的了解。
一本好的著作正如一杯好茶一樣,只有細細品味才能領(lǐng)悟其中的精華。讀史需要多讀和研讀,不應(yīng)只看到表面的內(nèi)容,忽視了作者的寫作思想。學習歷史更多的是要學習他人論述歷史的思想,查漏補缺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基本內(nèi)容,深化學術(shù)思想、構(gòu)筑學術(shù)體系才是我們研究歷史的根本內(nèi)容。
當前研究歷史可供參考與借鑒的書目浩如煙海,若想在學術(shù)上有所建樹,則應(yīng)多看論著而又不只局限于看。寫作歷史是每位研究歷史的人必做的,如何寫出優(yōu)秀的歷史文章也是筆者苦思的問題。竊認為寫作與否是態(tài)度問題,寫作優(yōu)劣是能力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篇優(yōu)秀文章、一本優(yōu)秀著作絕對是作者日積月累的功夫。從魏斐德先生《中華帝國的衰落》一書中,筆者也領(lǐng)悟到了一些寫作歷史的要點。在此,不才愿以淺薄之見,拋磚引玉。
筆者導(dǎo)師一直教導(dǎo)筆者要以問題意識來寫作歷史,同時要有史實依據(jù),在旁征博引下闡述問題。一篇歷史文章無論文筆多么優(yōu)美,如果缺乏資料支撐,就只是空中樓閣而已。趙世瑜先生認為:“不同時代的學者即使涉及同一類問題,使用同一個名詞術(shù)語,其背后的問題意識也往往是不同的,也即其研究的出發(fā)點是不同的。”[3]《中華帝國的衰落》雖受困于篇幅排版問題,腳注不多,但書中所用史料極為翔實。魏斐德先生在致謝中列敘了寫作過程中參考的資料,涉及了多種史料。魏斐德先生并非閉門造車,而是和學界廣泛討論,取長補短,最后才有此書付梓。故而,筆者認為后學之人研究歷史也當如此。在社會節(jié)奏加快的今天,任何一個學術(shù)創(chuàng)新點都可能被他人先攻破,可是這絕不是我們可以投機取巧的理由。選題明確化、論述資料充實、吸納他人意見以提高文章可信度當是我們在行文過程中牢記的要點。酒香不怕巷子深,好文章也不在乎出現(xiàn)時間的早晚。
不論文筆是否優(yōu)美,應(yīng)做到原創(chuàng)寫作,在此基礎(chǔ)上再談內(nèi)容問題?!绊氀灾形铩薄安蛔鳠o病之呻吟”是白話文運動時期胡適先生提出的獨到性見解,對今天歷史研究尤為實用。筆者自然是趕不上魏斐德先生的文筆,即使文筆差勁,筆者在寫作中也力求能像魏斐德先生一樣將問題講述清楚,希冀于用較為嚴密的邏輯去論述自己想表達的問題,而非天馬行空般東講一句、西插一句。論述文章內(nèi)容,需要主次分明,用合適的方法寫合適的內(nèi)容,切忌照搬他人已有成果。雖然并非人人都能成為有影響力的歷史學家,但人人都能做到以自己的話語來表達自己想寫作的內(nèi)容?!吨腥A帝國的衰落》一書借鑒了很多他人論著,最終成魏斐德一家之言,這不正是魏斐德先生有自己論述體系的結(jié)果嗎?外國的月亮再好畢竟是外國的,他人理論體系再完美也是他人的,只有自己的體系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任何一個著名歷史學家都極具思辨精神,他們總能在可以謂之枯燥的史實中找到影響歷史的因素,并對歷史展開哲學性思考。《中華帝國的衰落》一書雖是較為通俗易懂的歷史書籍,但魏斐德先生顯然是對清朝的盛衰做了哲學性思考,從社會階層結(jié)構(gòu)變化的角度解讀了“中華帝國的衰落”。我國已故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就是一個極具思辨性的歷史學家,讀他的著作總能對“歷史”有所思考。吾輩處于流水化作業(yè)的今天,寫作文章重量不重質(zhì)的情況極為嚴重,這便需要有思辨的能力去看待自己的學術(shù)文章,“史才、史學、史識”三因素,到底具有幾個?沒有思想的文章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縱使文章成型,也不過是一堆粗制濫造的文字而已。所以,應(yīng)先有思想才動筆寫作,也注意客觀評價歷史,切忌以私人好惡寫作歷史。存在即是合理,能夠被我們知曉的歷史必有其合理和不合理之處?!敖馃o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也不能一票式地對進行判定,應(yīng)多方面綜合分析。
歷史書寫確實是一大難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天多學一點,多進步一點,終將有機會寫作出自己滿意、他人欣賞的文章。左思不是堅持夢想,不斷創(chuàng)作,最終寫出《三都賦》,而有“洛陽紙貴”的美話流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