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琉球來閩勤學及其歷史貢獻

      2019-12-30 14:15:57賴正維
      閩江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朝貢勤學琉球

      劉 丹,賴正維

      (1.福建師范大學協(xié)和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3;2.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3)

      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今日本沖繩)與中國建立了友好關系,隨后,琉球便多次派遣留學生來中國學習。這些留學生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官生,即官費留學生,由琉球政府派遣,多為琉球王室、貴族子弟,他們在北京、南京的國子監(jiān)學習,其費用由中國政府負擔;一類為勤學,多來自琉球那霸的久米村,他們有的是自己提出來華申請,有的也受琉球政府的派遣,只不過一般情況下中國政府不負責這部分琉球?qū)W生的學習和生活費用。他們的學習地點主要在福州柔遠驛,學習內(nèi)容由他們自由選擇,無強制安排,但必須向琉球王府匯報。

      近年來,隨著相關史料的逐漸豐富,中日兩國學者對明清時期琉球留學生的情況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中、琉兩國對勤學學習的內(nèi)容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且勤學的人數(shù)眾多,記載勤學的相關史料又比較零散及相對匱乏,因此,無論是日本學者,還是中國學者,對來閩勤學的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和詳實。

      比如,日本學者瀨戶口律子[1]、深澤秋人[2],中國學者徐恭生[3]、林金水[4]、賴正維[5]、謝必震[6]等雖然各自都有在論文或著作中提及勤學,但只是散見于只言片語或若干段落中。日本學者瀨戶口律子認為勤學為“自費留學生”,但其中有一半經(jīng)費由首里王府承擔,他們在福州學習的專業(yè)由首里王府決定[1]。深澤秋人認為勤學除了讀書習禮之外,還兼理使節(jié)內(nèi)部事務[2]。中國學者徐斌認為勤學并非當今意義上的自費留學,他們可從福建地方政府獲得基本生活補助[7]。文圓則對勤學作為臨時通事這一情況進行了研究[8]。

      本文立足于文獻資料,分析明清時期琉球勤學派遣制度產(chǎn)生的原因,派遣制度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勤學在閩的活動情況,并在此基礎上論述勤學對琉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巨大貢獻,以及對中琉朝貢關系和友好往來所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

      一、勤學派遣制度產(chǎn)生的背景

      琉球留學生來華,特別是勤學來閩的背景,可從中國、琉球雙方面進行考察。

      古代中國憑借先進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吸引周邊國家前來朝貢,琉球也不例外。琉球從洪武五年(1372)起就向中國派遣使者請求朝貢,并接受明朝的冊封,承認中國的宗主地位,確立朝貢宗藩體制。在這種背景下,才有琉球留學生來華學習的可能。當時,琉球社會整體的經(jīng)濟、政治仍很落后,欲在經(jīng)濟上學習中國先進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技藝,在政治上學習中央封建王權制度,在文化教育上學習儒家文化,而學習、傳播先進文化制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派遣留學生來華。于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琉球就派出第一批官生來華留學。而中國為了維持封貢宗藩體制,鞏固其宗主國地位,也需要迅速地通過留學生向琉球等藩屬國傳播以儒家思想文化為主的中央封建王權制度。因此,可以說琉球派遣留學生來華,既是琉球出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經(jīng)濟、文化、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中琉封貢宗藩體制的產(chǎn)物。

      但是,由于官生的選派制度比較繁瑣,并且到了清朝,赴華的官生人數(shù)受到限制,已經(jīng)無法滿足琉球人學習中國文化和先進技術的需要。因此,除了作為官生赴華留學之外,許多琉球人還向琉球王府申請來華留學,機制靈活的勤學派遣制度就應運而生,成為官生選派制度之外的另一種人才培養(yǎng)方式。

      二、勤學派遣制度的基本內(nèi)容

      勤學多來自琉球久米村,是閩人三十六姓的后代。勤學一般搭乘琉球來華進貢使團的貢船,以使團成員的名義來華學習。其派遣的人數(shù),一般為進貢年派四名,接貢年派八名(若是學習醫(yī)學等技術的勤學,則減少兩名,為六名)[9]?,F(xiàn)有的史料沒有明確記載琉球首次派遣勤學的時間,但大致可推斷為明清交替時期,并且勤學出現(xiàn)的時間晚于官生。在現(xiàn)有的史料中所能查到的第一位勤學是明成化元年(1465)隨正議大夫程鵬赴閩學習歷法的金鏘[10]166。最后一位勤學則是光緒元年(1875)隨蔡大鼎來華讀書習禮的林奕叢[10]894。

      從《球陽》的“洪武以來,唐榮之人,或入閩,或赴京讀書學禮,不定回限。通于諸書,達于眾禮,待精熟日而后歸國。今年新定,以七年為回來限。醫(yī)生以上國學醫(yī)術者,亦以七年為回來限。獨眾僧上國參禪學道,又以十五年為歸國限矣”[11]653可知,最初琉球王府對于琉球的久米村留學生在華的期限沒有特別規(guī)定,之后才改成“以七年為回來限”,倘若來華學習佛學,則最長可在華呆到十五年。但實際上,部分勤學來華半年便回國了,一般多為一年半到三年,少數(shù)在華滯留的時間會超過五年。比如,金上寶于嘉慶十九年(1814)隨大通事魏永昌來閩,直至道光三年(1823)奉令為馬艦通事護送漂風難民回國,在閩滯留時間長達八年[10]108。

      此外,從《久米村系家譜》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琉球勤學來華學習的次數(shù)一般為一次,少數(shù)會達到兩次或三次,甚至更多。例如,魏士哲曾分別于康熙九年(1670)、十九年(1680)、二十四年(1685)及二十七年(1688)先后四次來閩[10]26-30,而程順則曾分別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十八年(1689)、三十五年(1696)、四十五年(1706)、五十九年(1720)先后五次來閩[10]546-549。

      三、勤學的活動情況

      據(jù)潘陽《琉球入學見聞錄》記載:“(勤學)朝貢往還,止閩動閱三歲。閩又有存留館,留館通事之從人多秀才,假名入閩以尋師者,或寓閩數(shù)年而后歸,日與閩人為友,故能知儒先之書?!盵12]可見勤學除了在福州琉球館擔任存留役員之外,還讀書習禮,學習專業(yè)技能。此外,他們還會被任命為通事。

      雖然一般情況下中國政府不負責琉球勤學的學習和生活費用,但是按照中國朝廷定例,琉球使團在閩期間的一切生活支出均由福建地方政府負責,因此,作為琉球使團的隨從或下屬赴閩的勤學自然就可以從福建地方政府獲得基本生活補助。此外,勤學作為琉球使團的隨從或下屬,還會獲得中國朝廷的賞賜。從《大清會典》中的“賜國王及正副使皆照康熙六十年(1721)加賞之例。其都通事賞綵緞二、里一、絹一、毛青布六,留邊通事同。至京從人毛青布六,留邊從人同”[13]一文還可以看出,禮部主客清史司曾對琉球貢使及隨從進行賞賜,而勤學作為使團隨從和“至京從人”“留邊從人”,自然也可獲得中國朝廷的加賞。但是,勤學在福州讀書習禮、學習技藝的學費則需要自理。他們一般通過變賣經(jīng)由琉球王府認可攜帶來閩的限額商品,從而籌措銀兩支付先生的“禮銀”[6]172。

      (一)讀書習禮

      嘉慶年間編寫的《學官話》中記載了琉球勤學在福州琉球館的各種場景。從瀨戶口律子的《學官話全譯·琉球官話課本研究》中的“那鄭老爺、周秀才差我來說,是擇了七月初一好日子,請先生出去設館,教他們讀書”[14]76-77可知,勤學讀書習禮的一種方式是延請先生來琉球館教習。此外,從“學生一心要學官話,如今釘幾張紙送到先生這里來,求先生有閑的時候替學生寫些官話教我”[14]76-77可知,勤學讀書習禮的另一種方式是前往先生家中學習。

      被沖繩史學家伊波普猷譽為琉球五偉人之一的程順則曾先后五次來閩學習儒家文化、教育制度、典章制度、禮儀和漢詩。被伊波普猷譽為偉人的蔡溫曾在閩學習陽明學、朱子學等中國文化以及經(jīng)世濟民、勤政愛民的思想,尤其是山林大川的治理方法。漢詩方面,蔡溫著有《澹園詩文集》《澹園全集》《蔡溫全集》《蔡溫選集》[10]366。雍正三年(1725),程順則在福州編輯刊行《中山詩文集》[10]549。此外,蔡肇功以宦游經(jīng)歷中的山水風物為題材,著有《寒窗紀事》[10]366。鄭秉哲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赴閩學習中國文化[10]619。之后,魏善繼和鄭元覲分別于嘉慶三年(1798)和道光十三年(1833)在閩學習冊封禮法[10]38,630。

      (二)學習專業(yè)技能

      除了在福州讀書習禮之外,勤學還學習番薯栽培、制糖、制茶等農(nóng)業(yè)技術,造船、煙花制作、紡織、制瓷、漆器制作、冶金、制印泥、制墨等手工技術,以及建筑、石雕、音樂、繪畫等工藝。此外,還學習了天文地理、醫(yī)學等先進的科學知識。

      1.農(nóng)業(yè)技術方面

      農(nóng)業(yè)方面,早在萬歷三十三年(1605),琉球野國總官就在福州學習番薯栽培技術[10]187。康熙三十四年(1695),琉球又派翁自道赴閩學習不同品種的番薯栽培方法[10]83??滴醵?1663),陸得先奉命隨慶賀使赴閩,在福州南鼓山學習制造白糖和冰糖[11]222。雍正十二年(1734),向秀實隨貢使入閩學習制茶技術[11]307。嘉慶十九年(1814),陳有憲以在船通事的身份來閩,奉命學習貯藏大米之法[11]503。

      2.手工技術方面

      手工技術方面,勤學在閩學習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幾乎涉及各個行業(yè)。弘治三年(1490),松氏比屋勢頭跟隨貢使來閩學習制作煙花[15]257。順治十六年(1659),國吉嘗來閩學習織緞技術[15]171。陸得先于康熙六年(1667)在閩學習漆器制作[11]222??滴跏荒?1672),蓄懿德來閩學習鑄錢之法[11]25。雍正八年(1730),洎邑屋比久來閩學習冶鐵技術[11]297。

      3.藝術方面

      繪畫方面,康熙二十二年(1683),琉球王府派遣璩自謙和查康信赴閩拜師學畫[11]593;康熙四十三年(1704),吳師虔受琉球王府之命赴閩學畫[11]280。音樂方面,康熙三十一年(1692),陳其湘來閩學習中華歌曲及琵琶、三弦等技藝,歷時六年[10]470;乾隆三十三年(1768),梁淵來閩習禮讀書及習中華歌樂雜戲,兩年后回國,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再次來閩學習,三年后回國[10]816-817。

      4.科學知識方面

      天文地理方面,先有金鏘于明成化元年(1465)來閩學造歷法[10]55;其后,又有金升、金應斗來閩學造歷法[10]57,76;康熙十七年(1678),蔡肇功來閩跟從薛一白學習歷法[10]932。此外,琉球杰出的政治家和科學家蔡溫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來閩學習天文地理[10]363。

      醫(yī)學方面,魏士哲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來閩學習兔唇縫合術[11]25-26。此后,又有許多琉球人來閩學習醫(yī)學。如晏孟德于乾隆八年(1743年)來閩學習口腔科[11]605,衡達勇和從安次嶺分別于乾隆十四年(1749)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來閩學習內(nèi)科、外科[16]233。

      (三)擔任通事

      有的勤學本身就作為存留通事赴閩,有的勤學會在特殊情況下被臨時任命為朝京、接貢或存留通事。所謂“通事”,《辭?!方忉尀椤巴ㄗg言語之人”,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翻譯”。但這些琉球的勤學通事所處理之事不僅僅限于翻譯。

      朝京通事的主要任務為陪同使團上京進貢,處理一切相關事宜。如阮昌祖于雍正二年(1724)為“讀書習禮事”到閩,雍正七年(1729)隨貢使上京,因都通事程允升病故,“擢行都通事”,“職奉貢方物”[10]179。鄭嘉謨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為“讀書習禮事”來華,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朝京通事鄭文英親大嶺親云上半途病故,奉命補其缺[10]626。由于勤學在閩時間較長,比進貢使更加熟悉官話,因此,勤學也常作為官話翻譯隨使團上京進貢。例如嘉慶十七年(1812),在閩勤學鄭國寶因“事妥音清”,隨貢使上京協(xié)助處理公務[10]649。

      接貢通事主要負責迎接琉球進貢使團并處理事務。據(jù)《久米村家譜》可知,乾隆十九年(1754),由于接貢船總管梁廷輔回國報信,勤學鄭展猷奉令署理總管事務[10]684。嘉慶六年(1801),勤學陳善繼奉貢使憲令轉充為接貢船署總管[10]504。道光十八年(1838),勤學鄭秉衡奉貢使憲令,接替病故謝恩國使大通事王得才的職務[10]700。

      存留通事主要負責貿(mào)易事務、處理漂風難民的相關事務。琉球貢使來華朝貢時,除了正、副使等十八至二十人上京朝貢之外,其余人則留在福州柔遠驛,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會開始進行貿(mào)易。此時作為存留通事的勤學就負責處理開館貿(mào)易事宜。另外,因氣象災害而漂到中國山東、江蘇和浙江等地的琉球漂風難民通常會被送往福州,安置在柔遠驛中。勤學作為福州柔遠驛的存留通事,負責他們的日常生活,確認漂風難民的身份以及護送他們回國。還有很多勤學會被臨時任命為通事。如雍正元年(1723),金鼐奉命為代管留存通事,依例行使職權到雍正二年(1724)[10]105。另外,據(jù)《中山世譜》記載,乾隆五十五年(1790),護送至閩的漂風難民搭乘大嶺船只,“以勤學魏崇仁為其通事回國”[17]。

      四、勤學的歷史貢獻

      明清時期來閩的琉球勤學回國后對琉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促進了琉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進步,還促進了中琉兩國間的朝貢關系和友好關系的發(fā)展。

      (一)政治思想方面

      勤學在閩期間常常會被任命為朝京通事陪同貢使進京朝貢,或作為接貢通事迎接朝貢使團,為中琉間的朝貢往來作出了貢獻?;貒?,許多勤學會被琉球國王重用,他們參照中國的典章制度和禮儀習俗制定、修改琉球的制度。勤學在閩期間除了學習中國的先進制度之外,還學習儒家經(jīng)典,廣泛接觸中國社會,大量購買中國典籍,或出資刊印各類文集,回國后在琉球傳播先進的儒家思想文化,對琉球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不得不提程順則和蔡溫二人?!稏|汀隨筆》中曰:“前輩宿儒,名彰俊世,為人傳誦不置者,惟唐榮程公、蔡公二人而已。二人各有所長,程公以德性,蔡公以才略?!盵18]對此二人進行了高度的評價。

      程順則在閩學成回國后參照中國的官制,對《中山王府官制》進行了修訂,鞏固了琉球王國的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他不僅自費購買《十七史》帶回琉球捐獻孔廟,還被任命為講解師為世子尚純、世孫尚益講解“四書”、唐詩、《春秋》和《貞觀政要》。他在久米村孔廟旁建立明倫堂作為儒學學堂,聘請儒學專家及國子監(jiān)留學歸來的官生擔任講解師及訓詁師,為琉球儒學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他自費刻印的《六諭衍義》成為琉球國民修身養(yǎng)性的標準和學習漢語的課本。

      蔡溫曾先后兩次來閩學習中國文化、經(jīng)世濟民思想和山林大川的治理方法,回國后被任命為三司官,主持羽地大川的河道改筑工程,確保了琉球王國的糧食生產(chǎn)安全。他還特別重視琉球的森林培育與開發(fā),實地考察了全國林地,編纂的《林政大法》成為琉球治理山川和林業(yè)的首部實用政書。他還對全國的農(nóng)用耕地進行整頓,不僅增加了糧食產(chǎn)量,還改善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史稱“元文檢地”。他曾編撰《要務匯編》《實學真秘》介紹中國傳統(tǒng)圣賢的言行思想和治國之道,撰寫《家內(nèi)物語》《御教條》宣揚中國傳統(tǒng)的三綱五常等儒家思想,影響深遠。此外,他不僅通過制定五十一條官吏管理規(guī)章,完善琉球王國的“位階定”制度,還鼓勵平民和下級武士從事家庭手工業(yè),實施免稅政策和標會制度,頓時使商人和手工業(yè)者大幅度增加,大大促進了琉球漆器、雕刻、陶器等手工藝行業(yè)的發(fā)展。在蔡溫的治理下,18世紀上半葉的琉球國進入了一個相對鼎盛的時期。

      勤學作為存留通事還對漂風難民進行撫恤,并護送他們回國。特別是在撫恤方面,康熙時期,難民每人每天可得到米糧以及鹽菜銀的撫恤,回國時還會另給一個月的行糧。據(jù)《歷代寶案》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難民納波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難民林春等在柔遠驛照例可獲得口糧銀兩[19]。這表現(xiàn)了中國對琉球難民的厚待體恤之情,對中琉兩國友好關系的發(fā)展亦有所助益。

      (二)經(jīng)濟方面

      經(jīng)濟方面,勤學把糧食、蔬菜品種,以及在閩學到的制茶、制糖、農(nóng)作物栽培等農(nóng)業(yè)技術,紡織、制瓷、煙花制作、漆器制作、冶金、制墨、制印泥等手工技術帶回琉球,在琉球開創(chuàng)了一些生產(chǎn)工藝的先河,大大提高了琉球的工藝技術水平。以番薯栽培為例,琉球的野國總官將中國的番薯帶回琉球播種,番薯的栽培逐漸風行琉球,番薯成為琉球國的重要糧食之一。此外,陳有憲不僅將在閩學到的貯藏大米之法帶回琉球,還將白糖、冰糖、漆器、金銀箔制法在琉球推廣開來。松氏比屋勢頭在閩學習制作煙花后回國,琉球從此有了煙花戲。國吉在閩學習織緞匹之法后回國,琉球從此有了浮織法。宿藍田在閩學習制瓷法后回國,琉球就掌握了瓷器制作法。此外,勤學還將冶金、制墨、制印泥等手工技術帶回琉球,對琉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于琉球勤學來華是在中琉朝貢體制下進行的,因此,勤學在來華朝貢期間,多有機會作為通事進行朝貢貿(mào)易,保障朝貢貿(mào)易順利進行。貿(mào)易的種類繁多,涉及紡織品、手工業(yè)品、食品、原料產(chǎn)品、藥材、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等。一方面,這些商品被帶回琉球,促進了琉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朝貢貿(mào)易也促進了福建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促進了福州港的興盛。此外,勤學回國所搭乘的船只也要在福州購買、修繕。如勤學陳相國在閩期間被任命為通事,負責修理船只以及購買桅材[10]462。這也在某種意義上推進了福建造船業(yè)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三)文化方面

      天文地理方面,金鏘回國后開中山造歷之始;蔡肇功回國后造大清時憲歷,并在全國頒行;程順則刻印的《指南廣義》記錄了福州至琉球的往返航線,還記載了有關航海的知識以及天妃信仰、祭祀等內(nèi)容,成為中琉兩國間航海的必備指南;蔡溫回國后組織重新觀測天文,記錄日冕軌跡,修正了琉球的時刻。醫(yī)學方面,不得不提魏士哲的功績。他在閩學成回國后,治好了許多缺唇兒童,還為國王世孫尚益療治缺唇,補唇之法從此在琉球廣為流傳。

      藝術方面,勤學在閩期間學習了大量音樂、繪畫技巧,回國后受到王府的重用。例如,在閩學習樂器的陳其湘回國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奉命為教授御書院樂生以中華歌并琵琶三弦等事”[10]470。在閩學習繪畫的吳師虔回國后成為琉球王府的畫師,雍正四年(1726),他“自制朱印色,以備圣覽,由是國中印色皆用其印色,竟不以寄買于閩而用焉”[11]280。正是由于這些勤學的努力,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才得以源源不斷地傳入琉球,促進了琉球文化的進步。

      此外,勤學在閩期間,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漢詩,稱為琉球文學史上的瑰寶。如程順則匯編和創(chuàng)作的漢詩集《中山詩文集》、蔡溫的《澹園詩文集》和蔡肇功的《寒窗紀事》等。《中山詩文集》是琉球唯一一部漢詩文總集,是收錄詩人作品最多的琉球漢詩總集,也是琉球詩集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詩集[16]239。這些琉球漢詩詳細記述了福建的名勝古跡、風物民俗、往來賓朋、活動事件,成為研究中國明清歷史、文學以及中琉友好往來的重要史料,同時也印證了福建與琉球的密切關系。

      此外,福建的方言、飲食習慣、衣著服飾、節(jié)日節(jié)慶、宗教信仰、婚喪禮俗、建筑風格等許多文化也在這一時期傳入了琉球,促進了琉球的文明與開化。由于勤學的活動地點大部分在福州,因此,這些文化的傳播也許與勤學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這一點將作為今后研究的課題。

      猜你喜歡
      朝貢勤學琉球
      傳承革命精神,立志勤學成長
      遼屬女真與北宋的朝貢隸屬關系
      蹁躚
      金秋(2021年22期)2021-03-10 07:58:48
      楊愔勤學
      快樂語文(2020年26期)2020-10-16 03:06:16
      琉球的領土地位與自決權
      二元并存,多層參差:探尋兩宋時空交錯朝貢運行之力作
      ——黃純艷《宋代朝貢體系研究》評價
      悲憤琉球
      全國新書目(2015年4期)2015-05-11 13:35:05
      破譯《琉球國書》碑
      大眾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 08:00:58
      清朝賞賜琉球國王及其來華使節(jié)制度初探
      明代蒙古朝貢使團
      华宁县| 大厂| 封丘县| 义马市| 上虞市| 西平县| 朝阳县| 平和县| 南涧| 监利县| 隆化县| 剑川县| 将乐县| 印江| 屏山县| 巴彦淖尔市| 唐山市| 老河口市| 宝坻区| 浦县| 长阳| 蛟河市| 肇东市| 泸溪县| 南召县| 靖安县| 青海省| 全南县| 汝南县| 新兴县| 华池县| 安国市| 新巴尔虎右旗| 会同县| 静海县| 祁阳县| 汶川县| 灵山县| 都安| 台东县| 荃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