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茹(遼寧大學 文學院,沈陽 110136)
20世紀7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開始性別語言差異方面的研究,代表人物為羅賓·萊克夫,其著作《語言與婦女的地位》在語言學界一度引起廣泛關注。隨后,關于論述女性用語特點的相關論著不斷涌現(xiàn)。中國最早開始論述性別差異與文化語言關系的是陳原的《語言與社會生活》,作者在文中簡要說明了男女語言的差異。
男女語言存在差異,詞匯方面也存在差異。單就女性詞匯來說,古今也存在差異。古代漢語中單音節(jié)詞占優(yōu)勢,而現(xiàn)代漢語中雙音節(jié)詞更普遍,這是一個整體的趨勢,而指稱女性的詞也不例外。《周易·家人》中“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的“女”[1],指稱“與男性相對,性別為女者”,該義項沿用至今,但將其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女”就要譯成“女子”。由此可見,在現(xiàn)代漢語中,“女”這個單音節(jié)詞增添了后綴“子”組成復音詞“女子”,或是在“女人”“女性”等雙音節(jié)詞中作為修飾成分出現(xiàn),被“女人”“女子”“女性”等雙音節(jié)詞替代。現(xiàn)代漢語中“女”只在“×女”這樣固定詞的結構中作為詞素,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詞。葛本儀指出,“詞匯是一個運動著的整體,來源于語言本身是一個運動著的整體”[2]。女性詞匯作為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動態(tài)的,逐漸發(fā)展變化的,但這種演變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女性詞匯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歸根結底是語義的不斷演變,首先表現(xiàn)為詞所涵蓋的意義擴大或縮小,應用范圍變廣或變窄。其次語義形容和概括的類屬發(fā)生轉變。女性詞匯的這兩種語義演變類型概括為語義轉移、語義擴大和縮小。
語義轉移指某詞原來表示甲意義,后來表示乙意義。某些詞最初不屬于女性詞匯,后來表示女性詞匯,或者本來也表示女性詞匯,只是后來表示的類屬和意義不一樣了。以“美眉”為例,“美眉”現(xiàn)在指年輕貌美的青年女性,流行于網絡,但這個詞最初并不指女性,而是指美麗的眉毛?!惰b誡錄·后屬》中有“唐太師,閬苑人也,美眉目,足機智,自童年親事太祖”[3],句中“美眉”指男子美麗的眉毛,在古代“美眉”曾一度成為年輕美男子的代名詞。在現(xiàn)代,“美”字多指女性,女性又愛畫眉,久而久之,“美眉”就被用來形容女性。
“娃”在古代指美女,《李娃傳》中“李娃”指李姓美女,白居易《城上夜宴》中“酒被吳娃勸不休”的“吳娃”指吳姓美女[4]。但從唐代開始,“娃”專指小孩子,并一直沿用至今。
“娘”在古代指年輕的姑娘,所以很多古代女子名字多帶“娘”,形成了“姓氏+娘”的結構,如杜麗娘、呂四娘、武媚娘、孫二娘等。但唐宋以后,“娘”用來指母親,沿用至今。
1.語義擴大
語義擴大指詞所表示的意義范圍擴大?!靶〗恪痹诠糯鷮S糜谄腿朔Q呼自己服侍的主人家女兒,在《西廂記》中紅娘稱鶯鶯為“小姐”。在清末,“小姐”開始指“妓女”。后來,“小姐”詞義擴大,用來稱呼年輕的女士,前面加上姓氏,如孫小姐、王小姐、劉小姐,成為一個普遍的稱呼。
“夫人”一詞最開始指天子的姬妾和諸侯大夫的妻子,如戚夫人、桃花夫人、鉤弋夫人等。在現(xiàn)代漢語中其詞義擴大,是一般已婚婦女的尊稱,也可用于丈夫稱呼妻子。
2.語義縮小
語義縮小指詞所表示的意義范圍縮小。在古代無妻無夫的男女均可稱 “寡”,《小爾雅·廣義》中有“凡無妻無夫通謂之寡”[5]。后來寡多用于稱無夫的女子,只用于女性,如孤兒寡母,語義范圍縮小。
“母”秦漢時期不僅僅是母親的專稱,也指年老的婦人,如“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6],“諸母”是指許多老大娘。后來,“母”詞義縮小,老婦人這一詞義消失。
語義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體現(xiàn)出它獨特的時代性,語義集中體現(xiàn)詞匯的意義,包括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闡述詞匯的內涵?,F(xiàn)代漢語女性詞匯與古漢語女性詞匯相比,語義內涵發(fā)生變化。除了語義內涵發(fā)生變化,女性詞匯的整體風格也發(fā)生轉變,這與語義的象征性轉化有關。
羥考酮靜脈自控鎮(zhèn)痛對腹腔鏡下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相關指標的影響 …………………………………… 盧建華等(12):1689
1.語義單一化
文化進入快餐化時代后,產生的新詞語義多具有單一性。形容女孩各方面優(yōu)秀用“白富美”,有氣場用“氣質好”,空有一副皮囊用“空花瓶”。女子性格活潑開朗,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jié),被稱為“女漢子”。很萌很可愛的清純女生,稱為“萌妹子”?!白蠲缷寢尅薄白蠲澜處煛薄靶卵颗薄鞍翄膳薄靶≠Y女”等新產生的“最美××”“××女”等結構語匯,也都具有單一性,不兼含其他意思。
2.語義表象化
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底蘊和文化積累,很難理解古代漢語中很多女性詞匯的真正意思?!傲窒嘛L氣”[7],原本用來形容女子態(tài)度嫻雅、舉止大方,若不知背后典故,很難理解這一詞是形容女性的。而現(xiàn)代漢語中形容女性的詞匯多采用人們熟知的語素構詞,詞義讓人一看就懂?!败浢米印敝嘎曇羧帷⒀砣?、性格溫柔、整體都“軟”的女生,“小資女”指追求生活品質、經濟相對獨立、尋求精神生活享受的都市女孩。
1.陰柔轉向中性、陽剛
“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宮樣眉兒新月偃,斜侵入鬢邊,未語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恰便似嚦嚦鶯聲花外囀,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這是《西廂記》中對崔鶯鶯的描寫,表現(xiàn)中國女子的古典美,曼妙多姿,溫婉可人,又有青春的靈動。古漢語文學作品中,對于女性外貌及體態(tài)的描寫大都有一種“柔化”傾向,多用“嬌、慧、淑、婉、靜”等詞體現(xiàn)女子的柔美。而現(xiàn)代漢語中女性詞匯不但偏向中性化,而且轉向陽剛,很多都用到了“辣、力、超”等形容男性的詞素。有的女生因性格或打扮酷似男生而被叫做“哥”。“辣妹子”指外表可人、性格剛烈、豪爽的女生。“超女”指超級女生,女性中的優(yōu)秀者,展示女性獨特之處。新詞“女子力”,指女性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溫婉、優(yōu)雅、細致等),具有女性獨特的力量,讓周圍人感受到自身的能力。
古代漢語中很多關于女性的詞匯大都為貶義,《說文解字》女部字中(女部字一般都與女性有關),貶義多于褒義,如“奸、妒、姍、婪”等。從稱謂來看,男人稱妻子為“內人、賤內、屋里人、婆娘”等,稱不知名的女子為“婦人”,含有貶義性質。但現(xiàn)代漢語中很多女性詞匯轉為中性或者褒義,丈夫稱妻子為“愛人、夫人、女王大人、寶貝、心肝”等;稱不認識的女性為“姑娘”;用“美女”稱呼年輕女性?!芭瘛钡某霈F(xiàn),更顯示出女性詞匯的褒義化?!芭瘛痹干裨捴械呐陨裣桑髞硪曛竿饷?、智慧、身材等綜合資質高的女性,神圣不可侵犯。類似的還有“小公主”“小天使”等,都是對女性個性的褒揚。
3.謙卑轉向自信
古代女子地位謙卑,在丈夫面前自稱“妾身”或者“妾”。《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對焦仲卿說“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就是女子謙卑的表現(xiàn)。除了“妾”以外,“奴家”這個詞也被女性常用,也是女子的謙稱,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李香君說:“奴家已嫁候郎,豈肯改志?!痹诂F(xiàn)代漢語中這些詞已經不復存在,女性地位提高,女性開始變得從容自信,很多新詞匯出現(xiàn)?!白鲎约旱呐酢边@句話一直很流行,“女王”體現(xiàn)女性獨立自主意識,有領袖風范,霸氣側漏。公主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地位高貴,“小公主”多用于女生撒嬌或者表示傲嬌的姿態(tài)。2017年流行的“小仙女”多為年輕的小姑娘自稱,她們在遇到困難時調侃自己——“本仙女是下凡來歷劫的”“本仙女是喝露水的”,帶有可愛、超凡脫俗的意味。
王希杰說:“詞語的演變發(fā)展是內因和外因之間的一種綜合運動。”[8]女性詞匯語義的演變也不例外,是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內部原因來看,女性詞匯語義的演變是詞匯系統(tǒng)內部自身調節(jié)的結果,是一個整體的趨勢。描寫女性的單音節(jié)詞變?yōu)殡p音節(jié)詞,女性詞匯語義縮放與轉移、女性詞匯的象征性轉化、女性詞匯的內涵轉化等,都是詞匯內部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
但導致語義演變主要還是外部原因,外部原因可以分為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
葛本儀說:“語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這一特點表現(xiàn)在詞匯的發(fā)展上尤為明顯?!盵2]社會生活中女性地位的提高也體現(xiàn)在女性詞匯上。在古代,女子是“圈養(yǎng)”式的,沒有和男子一樣的權利,被不平等對待,甚至是男性的附屬品,所以關于女性的詞匯多是柔弱、謙卑,甚至含有貶義。
“五四”新文化運動,婦女解放運動開始,女權主義興起,女子可以接受學校教育,女性思想開始解放。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開始走向獨立。當下,新時代女性是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進步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在社會舞臺上大放異彩,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她力量”。隨著女性力量的崛起,掀起了一股女性領導風潮,英國第一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被稱為“鐵娘子”,德國總理默克爾有“德國鐵娘子”之稱,越來越多的女性擔任國家的領導人,或是擔任一個團隊的領導者。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女性詞匯也自然而然發(fā)生變化,“辣媽”“女強人”“超女”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詞匯。
“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代女子很少能讀書識字,嚴重限制女性文化的發(fā)展。在父權文化籠罩下,傳統(tǒng)女性認為女性和男性不平等,男尊女卑天經地義?!稘h·女誡》《明·內訓》,都是在男性審美籠罩下的女性文化,把女性釘進條條框框?!稘h·女誡》第一章就強調女子“卑弱第一”,應柔弱、恭順、謙讓、事夫主。
新中國成立后,男女平等,女子能讀書識字,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女性高級知識分子,形成屬于女性自己的女性文化。當代,展現(xiàn)女性魅力的平臺逐漸增多,女性開始釋放“女子力”,女性文化發(fā)展進入高潮,《中國婦女報》《中國女人》《37°女人》等女性報刊專注于女性文化,傳播弘揚當下優(yōu)秀的中國女性事跡。大眾傳媒的發(fā)展,促進了女性文化的傳播,女性題材電影、電視劇也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xiàn),屏幕上的女主角們擺脫哀怨的“苦主”形象,自立、堅強、干練,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大女主”。由此,女性文化的發(fā)展衍生了大量的女性詞匯。
21世紀是信息網絡時代,也是自媒體時代,女性展示自我平臺增多,很多女性通過網絡平臺交友、聊天、曬朋友圈、發(fā)微博,在網絡上走紅,被人們模仿,引領一種時尚。8億多人上網,近半數(shù)為女性。一位互聯(lián)網“大咖”說:“如果你不了解女性,你將失去一半以上的用戶?!盵9]女性在網絡時代撐起“半邊天”,很多網絡詞匯也由女性主導,網絡的發(fā)展大大促進了女性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女性詞匯的發(fā)展。
從語言誕生之日起,詞匯也隨之產生。詞匯發(fā)生演變,是因為時間的變化、社會的變遷、語言的變遷,促成了詞匯語義的變化。女性詞匯作為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例外。女性從古代幾千年的壓迫、束縛中走出來,其整體性格、文化水平、思想意識以及自身定位都發(fā)生了變化。相對于古漢語中的女性詞匯,新的女性詞匯語義內涵單一化、表象化,而其象征性風格也發(fā)生轉變,變得更加中性化、自信,更受尊敬。女性詞匯語義演變原因主要歸結為外部因素,其中最為主要的還是社會因素,因為社會背景決定了女性群體的地位和女性文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