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昌 炳
(長江大學文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整個民族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既需要今天的文化建設,也需要偉大遺產的滋養(yǎng)。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精神之魂,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強大基石。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與傳承,學習、繼承與弘揚祖先遺留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重要使命與責任。我國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其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標志就是加強了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文學作品的數量。
文學作品是思想文化精神的最形象、最生動、最直接的載體,相對而言也最容易理解與把握。語文教材的變更,可讓學生多閱讀了解文學經典,汲取古代優(yōu)秀思想文化,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墒枪P者從語文教材對文學經典的編選中發(fā)現,小說戲曲內容的選入往往是片斷式的節(jié)選,教學上容易出現對局部的理解與整體認知上不一致的情況,從而導致對文學經典的誤讀。
中小學生對文學經典的接觸與了解大多局限于課本上所選的片斷,能記住的內容也多局限于教參上所固化的“標準答案”,這對深入了解整部作品的思想內涵是遠遠不夠的。不少學生可能沒有機會完整學習文學經典,往往習慣于以局部理解代替整體認知,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對文學經典的“傷害”,甚至會曲解、誤解經典,不利于正確接受經典。下面以小學教材《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一文為例,做一個簡單的探討。
《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選自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第五回的末尾與第六回開頭兩個段落,能否做一篇講求邏輯統(tǒng)一的文章本就值得商榷。從設計的教學目標看,“通過藝術夸張的描寫,活生生地刻畫出了一個吝嗇鬼的形象”[1]是重要內容之一,甚至可說唯一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嚴監(jiān)生的“吝嗇鬼”形象。課文描寫的重心是嚴監(jiān)生臨死前伸出的兩根手指,讓眾人猜不透其含義,只有其侍妾趙氏猜中:“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盵2]此時嚴監(jiān)生才“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這個略帶夸張漫畫式的特寫鏡頭,讓讀過的人過目難忘,嚴監(jiān)生的形象也基本定格于此。單就這段情節(jié)來講,說嚴監(jiān)生是個“吝嗇鬼”好像也不為過,但小說對嚴監(jiān)生的整體描寫是不足以支撐這個結論的。
有研究者從小說中的其他描寫中找到了一些嚴監(jiān)生吝嗇的“證據”,以補證課文中形成的觀點。大致如下:
一、嚴監(jiān)生“家有十多萬銀子”,其妻王氏卻“面黃肌瘦,怯生生的路也走不全,還在那里自己裝瓜子、剝栗子、辦圍碟”。
二、“像我家還有幾畝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度日,豬肉也舍不得買一斤,每常小兒子要吃時,在熟切店內買四個錢的哄他就是了?!?/p>
三、“(嚴監(jiān)生)后來就漸漸飲食少進,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銀子吃人參?!?/p>
乍一看這些事例,嚴監(jiān)生是有些吝嗇。到底對不對呢?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吝嗇。相關詞典給“吝嗇”的基本定義是:“小氣,當用而舍不得用,過分愛惜自己的錢財;氣量狹小,用度過分減省?!奔次镔|豐富卻不肯為正常的支出承擔才叫吝嗇。以此為據,我們可對上列的“證據”做一簡釋。
關于嚴妻王氏的情節(jié),一般認為是嚴監(jiān)生平生吝嗇,舍不得花錢給妻子買補品調養(yǎng),不愿花錢請仆人,事必躬親,導致其妻“面黃肌瘦”,身體虛弱。嚴府中是否請有仆人,不得而知。但其妻王氏體弱并非因吝嗇造成。書中提到王兄曾問及妹子的?。骸翱偸翘撊?,該多用補藥?!?書中又寫道:“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漸漸重起來。每日四五個醫(y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總不見效。”可見嚴監(jiān)生對其病妻非常關注,花費不少,算不上吝嗇。
至于嚴監(jiān)生說平時舍不得花錢買肉吃一事是否顯其吝嗇,關鍵要看他說話的語境。這番話是在與兩個有些貪婪與無賴的妻兄王德、王仁閑聊時所言,是否是實情尚可存疑。從后文的描寫看,嚴監(jiān)生深知兩位舅爺的本性,可能有故意裝窮的嫌疑,以避免他們的敲詐覬覦。另外,也可能是表明自己生活節(jié)儉,錢財來之不易,怕他們常來打秋風。嚴監(jiān)生不是一個把錢看得比命重的人,后文再談。把這段描寫當作嚴氏吝嗇的證據,缺少足夠的說服力。
再有嚴監(jiān)生病得快死了,舍不得花錢吃人參一事,也要聯系前后文來理解是否為吝嗇。其實,書中交待:“自此嚴監(jiān)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無起色?!薄暗街星镆院?,醫(yī)生都不下藥了?!币粋€放不下自家財產的人自然不會輕易放棄生命,花錢治病是人之常情。上文提及舍得花錢給妻治病,自己當不會有病不醫(yī)。最后之所以舍不得再花錢吃人參,可能是他深知自己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治,“醫(yī)生都不下藥了”。故而不愿意、舍不得再花錢吃人參乃再正常不過了,是可以獲得同情性理解的,也難說是吝嗇了。
至于課文中的“兩莖燈草”如何理解,現在的研究成果多結合整部小說而傾向于把它當作嚴監(jiān)生節(jié)儉的表現,而不太認可教材上的結論。
前文提到“吝嗇”的最核心要素是相當有錢卻當用不用,嚴監(jiān)生是相當富裕,但也當用則用,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吝嗇鬼形象。小說中有這么幾處描寫,可以看出嚴監(jiān)生也曾慷慨大方過,并非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一是嚴貢生犯案外逃,差捕到嚴家抓人,嚴監(jiān)生“留差人吃了酒飯,拿兩千錢打發(fā)去了,忙著小廝去請兩位舅爺來商議”,后“連在衙門使費共用去了十幾兩銀子”,才了卻了官司?!斑^了幾日,整治一席酒,請二位舅爺來致謝”。
二是嚴妻王氏病重,“每日四五個醫(y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
三是贈銀于二位舅爺:“因把小廝都叫出去,開了一張櫥,拿出兩封銀子來,每位一百兩?!睘楂@得二位舅爺的首肯而扶正妾趙氏,嚴氏又拿出五十兩銀子來交給他們。后又叫趙氏拿出幾封銀子來,送于二位舅爺做盤費。
四是嚴監(jiān)生臨終前送給兄長嚴貢生“簇新兩套緞子衣服,齊臻臻二百兩銀子”。
五是扶正趙氏的酒席共擺了二十多桌。
六是為亡妻大辦喪事:“自此,修齋、理七、開喪、出殯,用了四五千兩銀子,鬧了半年?!?/p>
如此等等,均說明嚴監(jiān)生有時還是不吝花錢的,那些看似吝嗇的細節(jié),沒必要過分夸大其片面意義,應該全面衡量。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課文中的片斷描寫與全文描寫存在著較大差異,給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對嚴監(jiān)生的解讀就是一個典型例證。
文學經典入選教材,自然是學生學習經典、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途徑,但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難題,尤其是長篇小說戲曲的節(jié)選,如何準確接受與傳播其文化思想之精髓,不被斷章取義的片斷誤導,值得深思。課文《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的嚴監(jiān)生形象導致經典的破碎化,影響經典的意義。長篇文學經典能否進教材,怎樣選入教材,如何教學入選部分,是留給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