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植霖
〔關鍵詞〕存在主義;人本主義;價值選擇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34-0078-02
“唯考試論”已經被批判了許多年,“素質教育”也被提倡了很多年,可是,時至今日,我們的教育制度、教育體系和教育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圍著考試轉,以考取高分作為教育的惟一目標和終極目標。這在基礎教育階段尤甚。
這種“以分論教”的價值取向本質上是對教育的本末倒置。教育的目的是能力的提升,分數只是外部指標,何況任何一種考試的分數并不能全面說明學生的能力狀況。
即使在這樣尷尬的現狀面前,還是有很多的學校領導要求學校心理教師多多輔導學生,目的就是獲取高分、“考得更好一點”。
作為學校的心理教師,你會怎樣選擇?是順從領導的期望,竭力幫助學生的分數“高一點、再高一點”,還是從尊重生命出發(fā),為學生提供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把分數放到該放的地方去?
我認為,無論是對人對己還是放眼長遠,都應選擇后者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如果你順從領導的期望,“幫助”學生圍著分數轉,這是“術”而不是“道”。一門心思去鉆研各種拿分的技巧,而不是著眼于人格的發(fā)展,去開闊自己的視野、擴大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站位,這樣的技巧終究是“小聰明”,這種“小聰明”的導向結果就是投機性的增強。“人間正道是滄?!保说某晒κ强矿w察大勢、順天應人造就的,其中會遇到很多細小的得失。如果我們培養(yǎng)的導向是引導學生關注每一次月考的分數升降、排名前后,無疑是人為地給他們原本晴朗的天空布上了烏云,每一次的敲打無疑是把他們的完整天性敲擊出無數的裂縫,原本的安全感遭到破壞,變得患得患失,稍有風吹草動就憂患不已,讓他們原本安然的小船變得如同在驚濤駭浪里一般。
這種對外在評價的追求使得你不再是你自己,學生們也不再是他們自己,因為你自己和學生自己的內心聲音已經被淹沒在對別人期望的追逐里了。
當你聽不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你就失去了內在的力量,如同漩渦里的一片樹葉一樣,除了被外界的水流沖擊、旋轉,別無其他。被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是如此。
“風物長宜放眼量”,為了讓學生能抵抗住將來的大風大浪(社會變革、失業(yè)、離婚、喪子、喪母……),我們應該尊重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為他們提供自由的空間,相信他們有向上和向善的意愿,讓他們在自由里自我實現。
弗洛姆認為“真正的理想絕不是某種居于個人之上的神秘力量,它是無條件肯定自我的一種有力表現。凡是違反肯定自我這一原則的任何理想,都被證明并不是一種理想,而只是一種病態(tài)的目標”?,F在這種圍著考試轉的行為就是視分數為“理想”,本身就是對學生存在的一種否定,因為表面上的要求“你還要再提高你的分數”的潛臺詞是“你是不夠好的”“你是有缺陷的”(你的數學不夠好,你的英語太爛,等等)。這種對外界目標的追求不是對人存在自身價值的肯定,不是發(fā)自內心的自我實現的動力行為,因此,這種行動本身不是人本主義的,而是短視的、投機的,也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指出“意志是自由自在的,人實現了他的意志,也等于實現了他自己,而這種自我實現對個人來說是一種最大的滿足”。
“現代人生活在這樣一種錯覺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實上他追求的,不過是別人期望他去追求的東西罷了?!?/p>
“人類的一切熱情(無論‘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因他想使生命有意義。必須讓他找到一條新的道路,讓他能激發(fā)‘促進生命的熱情,讓他比以前更感覺到生命活力與人格完整,讓他覺得活得更有意義。這是惟一的道路。否則,你固然可以把他馴服,卻永遠不能把他治愈?!?/p>
曾經就有個女生在學校考試很差,屬于“后進生”的類別,可是她擅長和人聊天,后來成了一名銷售人員,在深圳月薪兩萬元。這種不被現行考試制度認可卻在現實社會中展示自己才華的例子不在少數。這充分說明了我們現行的教育制度在側重認知記憶能力的同時,并沒有檢測出人的全部能力,甚至是遺漏了人的很多能力。如果一味地要求全部的學生都要在認知記憶能力上拔尖,無疑是錯誤的。如果因為學生并不擅長認知記憶而指責他、打擊他,更是對學生的摧殘。
即使他并不擅長現行教育制度下的考試,起碼他還有完整的人格,還有沒有受到破壞的自信和潛能,在不久的將來,他定能在社會這個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的航向,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所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選擇。
一時的升降得失并不要緊,要緊的是在人生中的自我掌控感和心理穩(wěn)定性,這是保證人們安然渡過各種天災人禍的重要因素。讓人性自由,這也正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真諦所在。把人的存在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尊重人的自由、注重以人為中心的存在和現實人生,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學,南昌,330000)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