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康有為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汲取智慧,不斷追求文化革新、制度建構、政治變革的集大成者,同時也代表了力圖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批士大夫階層向西方學習新知的時代高度??涤袨榻裎慕?jīng)學思想與其說是對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移植,不如說是東傳之西方科學影響下中國傳統(tǒng)儒學文化發(fā)展的近代模式。東傳之西方科學對康有為所開顯的今文經(jīng)學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 東傳科學;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影響成因
〔中圖分類號〕B2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9)06-0042-07
毋容置疑,康有為是近代中國向西方社會尋求真理的先進人物之一。在當時列強爭競之世,中國處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形勢下,康有為認為必須引進先進的西方科學為我所用,才能改變落后挨打的現(xiàn)實??涤袨樵趥鞑ノ鲗W、改造中學、改革教育以及培養(yǎng)人才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于少年之時就樹立起“經(jīng)營天下”之志,廣泛吸收各家各派思想學說精華并融會貫通以構筑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論體系,在晚清思想界獨樹一幟 [1]??涤袨橛赂业乜钙鹂鬃雍徒?jīng)學的大旗,并借用西學對其改鑄。還把今文經(jīng)學與時俱進的特征和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進行有機融合,再加之學貫中西的知識儲備,開啟了“援西入儒”的先河,拓展了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之學 [2]。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體系的形成明顯受到東傳之西方科學的影響,因此對康有為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影響成因進行深度分析具有重要價值。
一、 東傳科學對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
的影響性質(zhì)探析
在儒學與西方科學關系問題上,康有為始終強調(diào)二者的相通與契合,他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借助孔子的權威推行其維新變法活動。并在儒學和東傳之西方科學比較的基礎上,康有為斷定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理念也是孔學的應有之義,強調(diào)實現(xiàn)孔學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時代轉換的重要性。除了自然科學之外,他還把政治、經(jīng)濟、法律和宗教方面的內(nèi)容,巧妙地吸收并運用到他所建構的今文經(jīng)學體系之中??涤袨閷讓W與西學的比較研究是在全球多元背景下展開的,他借助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全面的審視與整合??涤袨槿鍖W與東傳之西方科學的關系問題研究對于我們實現(xiàn)儒學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積極意義。康有為的《物質(zhì)救論國》一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其物質(zhì)救國論思想,書中提出了一系列發(fā)展實業(yè)和發(fā)展科技的策略,體現(xiàn)了康有為熾熱的愛國情結以及兼收并蓄的開放精神。應該說,康有為對中國科學的未來有著深邃洞見的先進中國人,是對當今社會具有重要歷史作用的杰出人物 [3]。
進入21世紀,有關康有為科學與儒學的相關研究有所增加,吳雪玲教授指出康有為把教育視為拯救國家危亡的前提和途徑,也是基于他對西方科學的推崇。要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富強,關鍵是要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提高全民素質(zhì),康有為的西學思想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4]。他還把“自然科學與社會改革融為一爐,把中國哲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5]??涤袨樽苑Q是“吾學三十歲已成”,筆者以為康有為自稱其思想體系形成于三十歲之前的說法有待商榷。因為從他一生思想軌跡來看,其“儒西并尊”與“以儒化西”的重要階段顯然不是在三十歲之前完成的??涤袨榈恼軐W思想,不管是從內(nèi)容到形式,還是思想到語言,無不彰顯出新舊時代交替的特征。正如德國人鮑吾剛所指出的,“哲人康有為被稱為‘滿清近代以來最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他也無可爭議地是中國復雜的‘烏托邦思想最具權威性的人物。如同聚光鏡一般,古老中國光輝的政治宗教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人格當中,而且經(jīng)過全新科學思想的折射后,其思想傳播影響至今仍然不減?!?[6](345)
二、 東傳科學對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的影響表現(xiàn)探析
學界很多學者都肯定西方科學擴充了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的內(nèi)容,改進并完善了清初以來今文經(jīng)學的研究方法。早在19世紀80年代,董士偉先生就得出結論,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充分吸收西方思想從而突破了封建思想的藩籬,形成比較完整的近代啟蒙思想體系,真正觸及到啟蒙思想的核心和本質(zhì),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7]
20世紀90年代,宋德華先生以翔實的材料論證了康有為逐步深化的西學觀。作為嶺南學派的領軍人物,康有為思想體系的形成過程受西學影響程度的加深而不斷加深;同時,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形成過程也是康有為對西學認識日益深化的過程。在當時接觸西學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以康有為為首的嶺南學派開始從西學中尋求救世濟民、變法圖強的努力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更重要的是康有為等人能夠根據(jù)中國的現(xiàn)實需要,從文化源流、今古嬗變的維度對中西思想進行全面比較,因此康有為對西方科學的認識無疑是其維新變法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8](420-508)可以看出,康有為的《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體現(xiàn)的是康有為的疑古思想,對原有經(jīng)典給予了大膽的質(zhì)疑,而“疑古”的做法不僅是“默頓科學規(guī)范”中最核心的一點,同時也是科學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
也有一部分學者否定東傳之西方科學對今文經(jīng)學的影響,某些學者甚至認為今文經(jīng)學就是封建意識的殘余,從而否定清末民初今文經(jīng)學的成就。李澤厚就曾對康有為思想作過充分的概括:“康的思想也是數(shù)千年來傳統(tǒng)思想體系終于在最后一代士大夫知識分子身上分崩瓦解和向資產(chǎn)階級思想方向蛻化的表現(xiàn),作為一面鏡子,它清晰地照出了晚清這一整代人新舊并陳青黃不接的思想面貌和階級性格?!盵9](165-167)李先生還認為康有為的“托古改制”思想失去了其最本來的意義,晚期康有為甚至把他建構并深信不疑的“托古改制”理論擱置一邊。在革命高潮風起云涌的大潮中,康有為為守住自己的陣線無瑕東顧,也就根本沒有精力去反思、省察其思想發(fā)生的微妙變化了。
趙吉惠教授著有《中國儒學史》一書中認為儒學必然走向衰落的命運。在提到東傳之西方科學沖擊下儒學困境的時候趙先生指出,兩種文化一接觸,就顯現(xiàn)出了巨大的反差,儒學的落后明顯地暴露出來,因而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加劇了儒學走向衰微的進程。經(jīng)過“托古改制”對儒學的改造,儒學的外衣雖然保存著,但其骨肉和靈魂都被蛀空,蛻變?yōu)楦牧假Y產(chǎn)階級式的文化?!敖?jīng)過孫中山、章太炎等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批判,并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以綱常名教為支柱的儒學,便走向了最后的衰落。” [10](829)
此外,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一代大儒希望從儒家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中尋求中國通向現(xiàn)代化之路,這個初步嘗試的落點主要在于社會的政治改革,他們力圖以儒家的社會理想來構筑社會的歷史深層價值系統(tǒng)。應該說,康有為是自覺地利用西方科學對中國儒學改造的第一人[11]??涤袨樵鞣娇茖W對儒學的改鑄也貫穿了其學術生涯的始終。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康有為在進行“孔教復原”的過程中,孔子的地位固然被神化,但是“后儒之學”“流行儒學”,也就是程朱理學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對于當時社會的觀念革新、文化革新無疑產(chǎn)生了巨大而積極的影響 [12]。從康有為新儒學的內(nèi)容來看,西方科學和儒學在康有為思想里有著一種相互發(fā)明、交互闡釋的復雜關系。其今文經(jīng)學體系所闡釋的新儒學既有別于舊有的儒學又不同西方純正的科學,康有為構建新儒學的努力無疑是中國近代文化形態(tài)的集中呈現(xiàn)。
三、 東傳科學對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的影響方式探析
清末民初東傳科學對今文經(jīng)學影響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層面的會通、方法論層面的契合、認識論層面的銜接以及價值觀層面的呼應四個方面。
(一) 知識層面的會通
“經(jīng)世致用”思想一直是儒學悠久的傳統(tǒng),儒學更貼近于社會政治生活,貼近于社會現(xiàn)實,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了儒學積極入世的內(nèi)涵。晚清“經(jīng)世致用”思潮在近代西方文化傳入過程中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成為溝通“西學”與“中學”以及“傳統(tǒng)文化”與“近代文化”的紐帶。受這種思潮影響下,康有為沖破羈絆,轉向“西學”尋求“經(jīng)世”的妙方,最后成為維新派的領袖。[13]
有學者倡議建立一門“康梁學”,主張把康有為與梁啟超二者的思想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認為中國近代化的奧秘就隱藏在其思想之中,抓住“康梁”思想的靈魂就是抓住了中國近代化的關鍵。其實康有為的科技救國思想,早就體現(xiàn)在歐美游歷期間著成的《物質(zhì)救國論》等著作里。書中他大力呼吁中國改變數(shù)千年輕視物質(zhì)的觀念,提倡“物質(zhì)救國”“銀行救國”“生產(chǎn)力救國”以及“科技救國”等具有重要意義的主張。而且一再重申的“物質(zhì)”概念,這其實已經(jīng)兼有“工業(yè)化”或者“現(xiàn)代化”的內(nèi)涵。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堅信傳統(tǒng)儒學應該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根基,并且要在堅守這個根基的情況下,中國必須由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國向工業(yè)化的現(xiàn)代國家的方向轉變??梢娍涤袨閷ΜF(xiàn)代化的認識不僅先進而且深刻,他在東西方文化激烈沖撞的重要時刻,對中國現(xiàn)狀及其未來的思考為后世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未來設計問題指明了方向,至今看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康有為重建儒學或者重新詮釋儒學的努力帶動了影響深遠的思想維新運動。康有為在重建儒學的過程中形成的哲學立場使他深信:現(xiàn)有制度必須要進行大幅度地革新。要充分利用中西方的智慧對儒學進行重建,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才能更加有助于判斷其在中國思想傳統(tǒng)中的地位??涤袨橄衿渌S多前輩和同輩一樣,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儒學大家。對儒家學說有開創(chuàng)之功的孟子、荀子和董仲舒到宋明時期的朱熹、陸九淵和王守仁等大儒們嚴格地說都是儒家的修正主義者,康有為同他們一樣,也非泥古者。只是這些名賢大儒在解釋經(jīng)典的時候也許不及康有為來得大膽,但是他們畢竟給予儒家傳統(tǒng)以新的內(nèi)容。[14](33 )
康有為在我國近代科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他既是科技事業(yè)倡導者,也是科學思想的啟蒙者。在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就系統(tǒng)地闡述了科學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康有為明確提出發(fā)展科學和技術的主張:“興學育人、開局譯書、廣派游學、獎勵工藝創(chuàng)新、鼓勵科學發(fā)明等引進和發(fā)展科學技術的主張?!盵15]維新變法失敗之后,他進一步提出“物質(zhì)救國論”并號召社會有識之士開辦實業(yè),興建學校,進行科學啟蒙。康有為不僅學習并介紹西方的科學知識,而且還在現(xiàn)實生活中身體力行地踐行,無疑是近代中國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代表性人物。
(二) 方法論層面的契合
近代科學的誕生對于人們思想變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與他們長期接受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有關?!翱茖W精神”“理性之光”在康有為著作里彰顯著持久的魅力。東傳科學影響下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思想為國人提供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在探究維新變法思想對中國現(xiàn)實問題影響的同時,要看到西方自然科學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重要影響作用?!翱涤袨檫€是近代史上最先介紹和運用西方近代科學方法的思想家?!盵16]他積極引進西方的實驗、邏輯和數(shù)學等方法,大大拓展了當時國人的理性認識能力。
在《實理公法全書》一書中,康有為像西方的唯理論者一樣堅定認為數(shù)學是最嚴密的科學,數(shù)學方法是最有效地發(fā)現(xiàn)真理的方法。康有為模仿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有關幾何學地方法來構造其今文經(jīng)學理論。歐幾里得幾何學是一個形式邏輯的公理系統(tǒng),它從若干定義、公理出發(fā),經(jīng)過演繹推導和論證,確立一個個定理、公式,形成一個嚴密的系統(tǒng)??涤袨榈恼撌鲭m然有些牽強,但無疑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17](7-13)康有為揚棄洋務派的器物科學觀,對科學的本質(zhì)特點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對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都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康有為提出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張為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對民主和科學的積極探索成為五四運動的先聲,對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 認識論層面的銜接
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民大學的桑賢之教授就指出,康有為為適應變法和近代化的需要,以大膽的懷疑精神和對西學粗淺的理解進行“援西入儒”的努力對傳統(tǒng)儒學重新整合、闡釋具有積極意義。接著桑咸之先生進一步指出,雖然康有為的理論難免有牽強的地方,以至于成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混合體。但是“他對儒學的改造是對正統(tǒng)儒學的第一次真正的沖擊,其展現(xiàn)的啟蒙思想的功績功不可沒” [18]。
對于東傳之西方科學與今文經(jīng)學的關系問題研究,單純從時間節(jié)點上認為康有為維新變法失敗是兩者關系由好轉壞的分水嶺存在簡單化、片面化的傾向。從歷史史實的角度進行考察,戊戌之后康有為走出國門開始十六年的歐美之旅,他以其親身感受和獨特的思維方式,直接對世界進行思考和觀察,提出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和教訓,不失為一位真理的探索者,其今文經(jīng)學思想對于儒學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882年的康有為在上海大購西書,回鄉(xiāng)后潛心研究,香港和上海的經(jīng)驗使他十分著迷,以至于逐漸萌生了古怪的念頭,如果在中國不能實現(xiàn)其西學的報復和理想,他便去南美洲開拓殖民地。這個念頭雖然荒誕,卻正好表明他向往的不是“復古”而是“西化”,如果回避這個問題,就不能理解當時的康有為。而且儒學、佛學和西方科學多種文化成分共存于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思想之中也是其思想體系最為突出的特點。同時康有為對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依據(jù)、重要意義和實現(xiàn)的途徑也做了詳細的闡述,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得到落實,但是他的所有努力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 價值觀層面的呼應
《新學偽經(jīng)考》的出發(fā)點是“破”,就是“破除”對正統(tǒng)思想的迷信,尋求學術和思想上的解放?!犊鬃痈闹瓶肌吩谟凇傲ⅰ?,因為孔子一直被封建集團利用為合法的精神象征,而康有為把孔子當成“托古改制”的英雄,旨在說明孔子并非“述而不作”。公羊學為宗的今文經(jīng)學成就了其維新變法理論,從而將中國由“小康”推至“大同”,讓古老而年輕的中國以現(xiàn)代強國的身份躋身世界諸強之列,這就是康有為的矢志不移的信念。其思想與實踐不僅體現(xiàn)了他遠大的鴻鵠之志,更是康有為從儒家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中尋求現(xiàn)代化之路的初步嘗試。
四、 東傳科學對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的影響價值探析
馬來平教授指出,東傳之西方科學中自然科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具有暫時性。解決這些沖突的途徑與方法不僅要根據(jù)自然科學本身的發(fā)展變化,更要依賴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適應科學發(fā)展的方向來改造、調(diào)整科學與儒學的關系。[19]“經(jīng)世致用”的價值指向一直是儒家思想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儒家積極入世的基本精神。晚清“經(jīng)世致用”思潮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傳入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儒學的現(xiàn)代性轉型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也成為溝通“西學”與“中學”,“傳統(tǒng)”與“近代”的紐帶。
自東漢以降,沉寂了近千年之久、復蘇于清中葉的“春秋公羊學”經(jīng)過康有為的一番改造,已然成為其宣揚改良理論的思想武器,最終登上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巔峰時刻,成為儒學近代化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涤袨檠芯繉<沂捁珯嘞壬鷮涤袨榈娜嫜芯恐荚诮议涂涤袨樗枷胫玻涂涤袨轳g雜的思想及其備受爭議而矛盾的一生做了更為合理地解釋。指出康有為發(fā)展儒家學說、參與政事的做法更凸顯出其是一個對儒家思想現(xiàn)代化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儒家修正主義者,一個胸懷世界主義觀念的理想主義者。
張耀南教授在《中國儒學史》(近代卷)中將康有為思想劃分為四期具有拓荒性,論證了康有為利用東傳之西方科學改造今文經(jīng)學的努力,充分肯定了康有為對儒學的貢獻與價值。張教授認為第一期的基本格局是“援西入儒”階段,時間為甲午戰(zhàn)敗之前的這段時期。在這個一重要時期,中華民族遭遇“千年未有之變局”,各民族以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解釋世界,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釋讀框架??涤袨榛拘纬闪艘浴爸袑W”(儒學)為體,以東傳之西方科學之用的方式予以釋讀的思想體系。這就是“援西入儒”“援西入中”的釋讀框架,這種釋讀方式理應成為中國學者看待世界文明的最主流的方式。第二期的基本思想格局為“以西化儒”階段,時間截點為甲午戰(zhàn)敗至戊戌變法失敗逃亡海外這一時期。這一時期,康有為的基本傾向是利用西學來解構儒學。第三期的基本思想格局為“儒西并尊”時期,時間點為康有為逃亡海外后期。物質(zhì)救國體現(xiàn)在器物層面就是試圖以“自然科學”救國。這個時候的社會特征表現(xiàn)在:“自然科學”為本,“社會科學”為末。因此,康有為自然科學救國思想與當今社會近四十年如火如荼地改革開放政策呈現(xiàn)出驚人的相似性。第四期的基本思想格局為“以儒化西”階段,時間點在民國二年歸國直到康有為逝世這一重要時期??涤袨樵f過,居西洋愈久,愈覺中土之可貴。吾人同樣可以說,愈是了解“西學西理”愈是感覺“中學中理”之深邃博大。[20](219)康有為的這種“西學的‘儒化詮釋方式雖然造成了諸多牽強附會之誤”[21],但確實是“以儒化西”的典范。因此,“中學中理”的價值和意義不是靠自身獲得的,而是在與“西學西理”相比較的過程中獲得。但無一例外的是康有為思想的四期變化貫穿著“尊儒”與吸收、容納東傳之西方科學的兩條主線。
蕭公權先生眼里的康有為一直敬仰孔子,一直致力于儒學復興的踐行者,更難能可貴的是康有為復興儒學的信念與日俱增。蕭先生認為:“康氏一直敬仰孔子,他深信真正儒學的道德效力并未被幾百年來的偽經(jīng)損壞殆盡,仍然可以恢復,不僅可為中國人,而且可為整個人類服務?!盵14](73)他試圖用西方科學之“緯線”與儒家經(jīng)典之“經(jīng)線”融為一爐來編織這一宏大的哲學織品,但此一哲學指向的最終結果并未產(chǎn)生康有為所要達到的預期。如果認為康有為僅以孔子作為掩飾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則是過分低估了康有為的心智,康有為為實現(xiàn)儒學現(xiàn)代化的努力著實讓人肅然起敬。
(一) 對于儒學現(xiàn)代化意義的探討
楊振寧在《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中,采用比較中西科學發(fā)展的觀點一針見血地指出,直到公元1400年左右中國科技優(yōu)于歐洲科技,但在之后的200年里中國科學大大落后于西方,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抗拒了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22]。誕生于1858年的康有為,顯然正處于這個中國引進西方科學最為重要的時期。在引進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最艱難的困境中,他一定有著比常人更為深沉的因中國沒有科學而產(chǎn)生的切膚之痛。
在閉關鎖國的清末,以康有為為首的有識之士開始從西方科學中尋求救世濟民、變法圖強的真理。他們從文化源流、今古嬗變的層次對中西方的諸方面都進行了全面比較,又與當時中國的現(xiàn)實需要相結合,因此,康有為對東傳之西方科學的認識成為其維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發(fā)展現(xiàn)代科學或者是立足儒學傳統(tǒng)、歷史研究的角度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新的研究進路。就積極和消極的兩進路來看,消極方面是歷史證據(jù)似乎并不支持儒家阻礙了科學產(chǎn)生的說法。盡管如此,李約瑟本人卻認為儒家對科學的貢獻幾乎全是負面的。其中有兩種矛盾的價值指向:一是重視理性反對超自然的宗教,這一點有助于科學的產(chǎn)生;二是儒家只對人和事感興趣,因此阻礙了科學的發(fā)展。宋明理學將自然與人都視為“格物”的對象,正是這種偏重于“人”和“事”的看法,在現(xiàn)實中阻礙了理學“格物”思想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發(fā)展。透過文本研究可以深入探討清末民初東傳科學與康有為今文經(jīng)學之間的關系,探究東傳科學對儒學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實意義。
(二) 東傳科學與今文經(jīng)學何以能夠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以科學為坐標對儒學改造的癥結在于使儒學與科學的精神氣質(zhì)相融合、相一致。儒學作為一種文化,它只有和科學的精神氣質(zhì)相契合,才是最有前途的,也才能最有利于科學的發(fā)展 [23]。清末民初的特殊時期要求時代的有識之士必須沖破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藩籬,利用睿智的頭腦重新審視社會進行獨立而深入地思考,吸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沉淀的經(jīng)驗教訓,進而向西方學習,從而為中國探尋一條通達中華民族復興的光明之路。西方科學就像是一面鏡子,豐富并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向科學理性思想的艱難轉型。因此,從科學與儒學特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來看,科學與儒學具有相互契合的基因。
正是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張力之間,康有為企圖利用儒家思想資源來達到既能變法維新,又能確立人類公理,從而使現(xiàn)實社會不斷趨向合理的目的。只有通過這條思想進路,我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今文經(jīng)學在康有為思想體系中的真正價值,才能更深刻地去解釋歷史的多重性以及儒家文化在近代發(fā)展的命運,而不是簡單的把中國的落后歸罪于儒家文化。
(三) 儒學與科學關系現(xiàn)實問題的探討
康有為利用西方科學改造今文經(jīng)學的努力成為引領時代潮流之先。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是中國近代的革新時代,洋務派由于沒有突破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固有思想的束縛,出現(xiàn)了滯后的頹態(tài)。而康有為維新思想是在中國近代化改革亟需向縱深方向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應時而生,只有“通過會通古與今、中與西”[24]才能顯示了自己的先進性??涤袨橐晕鞣竭M化論和民權論為核心創(chuàng)建的這一嶄新的思想體系,對中國傳統(tǒng)綱常禮教和舊有的微言大義進行了最強有力的沖擊,建立了西式的、日本式的現(xiàn)代化新國家的要求,既符合時代潮流,起到了啟蒙民眾的目的,又達到了推動社會改革的重大作用。
對維新派知識分子而言,以維新派為代表的中土儒士對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有所變化,甚至比頑固派和洋務派都更加進步和開放。但是,維新派對西方文化仍舊保持一種工具主義的心態(tài)。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士人“師夷長技”心態(tài)的延續(xù)??涤袨榈倪@種工具主義思想路線,對此后近代中國文化發(fā)展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格局和走向都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將西方科學、新知作為救亡圖存的手段也是堅定而明確的,康有為以“變器”“變政”“變學”為主張,以“西政”“西學”“西藝”為手段,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他所倡導的孔教運動,就是要避免儒教被基督教取代,以捍衛(wèi)儒教的道統(tǒng)地位。
五、 結 語
康有為的維新思想具有兩個價值指向:一是以西方政治體制和科學技術為模版的現(xiàn)實改革;二是以大同世界為最高發(fā)展目標的社會理想。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兩個層面上,康有為借助儒家的思想觀念來理解和表達其維新思想,并試圖將儒家文化注入現(xiàn)代化社會體系之中,無疑是近代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國家尋求救國治世之真理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涤袨橐约白兎ňS新派思想家們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即改革落后的君主專制制度,從而推動了自上而下的社會變革運動。
錢穆先生對康有為“以尊西俗者為尊孔”“尊孔實為尊西洋”[25](782)的說法不能茍同。從康有為在民國二年歸國之后的社會活動來看,16年親歷歐美31國的現(xiàn)實,讓他以能更為廣闊的視野,融匯東傳之西方科學的精華,“使經(jīng)典從根本上煥發(fā)出內(nèi)在的活力”[26],促成了他“中學中理”有超越于“西學西理”價值的獨特認識??涤袨橹^之為“最高真理”“最高學問”和“普世價值”之類只能在東方,到“中學中理”中去尋求。蕭公權先生指出,康有為一生不斷呼吁政府和同時代的學者尊孔。無論時代如何劇變,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tài)度也正表明了他對儒學、對孔子思想堅守所呈現(xiàn)出宗教般的莊嚴性。在提到“大同理想”的時候,蕭先生指出:“康有為作為一烏托邦哲學家,他是超越儒家的;但作為一實際的改革家,他仍然在儒家的范圍之內(nèi)?!盵14](35)康有為始終堅持孔子是最偉大的圣人,他的學說應該是社會和道德生活的最佳指針。民國之后的康有為深感保存“國粹”比社會和經(jīng)濟的現(xiàn)代化更為緊迫,對于精神層面的重視顯然超越了對于物質(zhì)方面的追求??涤袨檫@種以儒學為本位,援西方科學改造今文經(jīng)學的努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代價值,其真知灼見在現(xiàn)代社會中依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依靠西方國家的所謂奇技淫巧,西方再先進的科學技術都不能解決我們國家自己最根本的問題,挽救人們世道人心的關鍵還是要到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中去找尋,而“康有為援西方科學對儒學改造客觀上促進了儒學的現(xiàn)代性轉型” [28]。
康有為援東傳之西方科學對今文經(jīng)學改造的目的是為了光顯儒學,為適應時代需要,康有為始終以儒學為本位,積極吸納西方科學建構其政治理論。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時局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jīng)學的發(fā)展雖上承莊存與、劉逢祿和魏源等人,但作為服務于政治的經(jīng)學在晚清變局中作用甚微,腐朽的清政府并沒有發(fā)生多大的改觀。因此,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活動以及積極學習、吸納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以挽救中國時局的努力具有重要價值,而援西方東傳之科學思想也對今文經(jīng)學的改鑄開啟了“援西入儒”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王鈞林.康有為對儒學的改造[J].中國哲學史,1996,(4):100-107.
[2]唐明貴.康有為的古經(jīng)新解與經(jīng)學的近代轉型[J].孔子研究,2003,(6):97-106.
[3]張濤光.論康有為的物質(zhì)救國思想[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3-6,51,157.
[4]吳雪玲.康有為師法西學的教育觀[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4):30-33.
[5]劉星.康有為“以元統(tǒng)天”論思想探析[J].齊魯學刊,2017,(5):20-25.
[6][德]鮑吾剛.中國人的幸福[M].嚴蓓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7]董士偉.康有為:近代中國啟蒙的第一人[J].教學與研究,1989,(1):29-33.
[8]宋德華.嶺南維新思想述論——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中心[M].北京:中華書局,2002.
[9]李澤厚.康有為思想研究[J].中國近代思想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0]趙吉惠等主編.中國儒學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1]喻大華.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與近代儒學的新陳代謝[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86-91.
[12]何志慧.晚清經(jīng)世致用思潮對康有為早期思想的影響[J].學術研究,1988,(5):60-64.
[13]何志慧.晚清經(jīng)世致用思潮對康有為早期思想的影響[J].學術研究,1988,(5):60-64.
[14][美]蕭公權.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M].汪榮祖譯,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2007.
[15]邱若宏.論康有為的科技思想[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388-391.
[16]岳清云.實證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淺談康有為科技思想[J].今日科苑,2008,(14):18-19.
[17]朱義祿.大家精要——康有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
[18]桑咸之.論康有為的儒學與近代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6):103-109.
[19]馬來平.科學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J].山東社會科學,1989,(2):40-42.
[20]張耀南.中國儒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1]楊天奇.新詁與重建:康有為“新經(jīng)學”的特征與意義[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4(5):64-72.
[23]楊振寧.近代科學進入中國之回顧與前瞻[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20(4):305-311.
[24]馬來平.儒學和科學具有廣闊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前景[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2(2):72-80.
[25]張少恩.改革開放40年孟子學研究:學術回歸與方法多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8,(8):22-32.
[26]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九州出版社,2011.
[27]張少恩.從經(jīng)學到國學:近代以來孟子學詮釋的學科演進與范式轉型[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6(4):13-20.
[28]劉星.淺論康有為科學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35(2):99-104.
(責任編輯:夏 雪)
The Influence of Dong-chuan Science on Kang Youweis Study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Classics
LIU Xing
(1. College of Marxism,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China;
2. Advanced Institute for Confucianism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Kang Youwei was the most advanced Chinese who constantly drew wisdom from the west and pursued 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represented a group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s who tried to change the destiny of China to learn new knowledge from the west. Kang Youweis Deology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s not so much a transplanting of western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as a modern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science. Dong-chuan science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 and classics system that Kang Youwei showed.
Key words: dong-chuan science; Kang Youwei; deology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causes of influence
〔收稿時間〕2019-06-2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康有為《春秋》新解與儒學轉型與發(fā)展研究”(編號為19BZX070)階段性成果;中國博士后面
上資助項目(編號為2017M62222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星(1977-),江蘇邳州市人,哲學博士,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史方向
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