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偉,王 鑫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杭州310053)
隨著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公安實戰(zhàn)部門與國外相關領域不斷開展更加廣泛而深入的國際交往和合作。公安院校相應開設了一系列國際化課程,旨在滿足公安機關對高素質警務人才的需要。提供高質量的國際化課程,推動課程國際化發(fā)展,成為公安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和挑戰(zhàn)。
課程國際化并不是一套明確的、標準的教學做法或任務,而是指為達到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的在教學上開展的一種復雜的、情境化的建構過程。這個建構過程的實質是教與學的國際化,體現(xiàn)了跨文化導向,即“在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安排以及對專業(yè)學習的支持性服務中融入國際化和跨文化元素?!盵1]簡言之,就是教師通過不同形式向學生傳遞超越國家界限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的行為。有學者以高等教育本土國際化為邏輯起點,依據(jù)“泰勒原理”,為課程開發(fā)者提供了一個課程國際化分析框架,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活動以及評價方法等四個維度,[2]該框架為“出入境管理”課程國際化策略提供了建構和闡釋的思路?!俺鋈刖彻芾怼笔枪苍盒i_展國際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經過多年建設,雖已有若干部該課程的教材并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模式,但尚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學內容陳舊,教材與實踐脫軌;二是教學活動傳統(tǒng)、單一,學生積極性調動不足。為推動課程持續(xù)發(fā)展,提升課程國際化程度和質量,筆者擬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活動和評價方法等四個方面闡述和探討“出入境管理”課程的國際化建構策略。
“出入境管理”課程以培養(yǎng)國家和本省出入境管理公職人員(涉外民警)為教學目標,屬于本土課程。本土課程開展國際化建構的目的在于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深化國際理解,在全球視域下認識我國出入境管理政策制定的原因、意義和不足,從而深刻領會和把握政策目的,如人才引進等出入境管理(移民)政策及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出入境管控政策,提高工作能力?!俺鋈刖彻芾怼闭n程應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的國際化人才,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具體的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其他國家(地區(qū))出入境(移民)管理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在全球層面上認識“出入境”現(xiàn)象及出入境(移民)管理實踐多樣性的特點。
增進學生對出入境管理方面國際慣例和相關標準的了解,比較我國出入境管理實踐與國際法、國際習慣規(guī)則以及其他國家(地區(qū))在此方面的差異與共性,同時認識出入境(移民)管理對跨國犯罪、涉外婚姻、人才引進、難民管理等全球性挑戰(zhàn)的治理作用,從而明確增進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相關路徑。
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定的外語口語交際和書寫規(guī)則,在出入境管理工作環(huán)境和場景中進行靈活溝通交往,正確認讀和起草外文證件等文本,規(guī)范執(zhí)勤執(zhí)法的能力水平。
指導學生運用現(xiàn)代國際關系思維,正確理解出入境管理政策是如何反映并服務于國家安全和利益需求的,提高政策影響預判和風險評估的能力。
2018年,國務院組建國家移民管理局,整合公安部出入境管理、邊防檢查職責。從國家改革出入境管理機構的行動來看,推動出入境管理向移民管理職能轉變,順應了全球一體化發(fā)展潮流,體現(xiàn)出和國際社會接軌的發(fā)展趨勢。[3]相應地,“出入境管理”課程內容需要通過更新知識體系,反映上述前沿動態(tài)和國際化發(fā)展需求。然而,“出入境管理”屬于我國本土知識和實踐體系,無法通過直接復制移植國外教學資源來實現(xiàn)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因此,需要立足本土知識體系,通過比較和借鑒,在課程中有機融入相關國際知識。
有學者通過梳理現(xiàn)有教材,發(fā)現(xiàn)“出入境管理”課程的傳統(tǒng)教學內容偏重對本土知識的介紹,包括出入境管理的法律依據(jù)以及我國出入境警務工作的基本原則、主要制度和運行操作。其中理論教學內容包括國籍制度、護照制度、簽證制度、中國公民出入境(往來港澳臺和內地)管理、外國人出入境管理、外國人居留管理、出入境邊防檢查制度、出入境違法行為的行政和刑事處罰、出入境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理論知識。[4]課程的實訓教學內容包括訓練學生識別出入境人員和證件,行政許可服務的審批和備案登記流程,邊防檢查及日常管理。[5]傳統(tǒng)課堂上,單純講授上述事實性、操作性知識,容易使教師和學生都感到枯燥無味,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事實上,大量豐富的政治、文化、經濟、社會要素支撐著出入境管理的知識體系。如出入境管理涉及人或交通工具的跨境流動,涉及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qū)邊界,涉及兩種以上的語言或政治文化背景。因此,出入境管理具有國際化和跨文化的本質屬性。加之近年來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出入境管理作為促進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行政手段,在法律制度、體制機構、政策設計、運行體系等方面,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重構,其實踐體系的國際化本質和發(fā)展趨勢為課程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深化提供了知識基礎。因此,教師可深入挖掘跨文化內涵,掌握該實踐體系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語境及其互動關系,由此及彼,由遠及近,站在更高的方位上把握出入境管理知識體系,從而在課程內容上拓展傳統(tǒng)教材,突出國際維度,更新課程內容,豐富學習資源。依據(jù)本土國際化的教學理念,教學團隊可采取融入國際化學科知識,增加出入境管理跨文化比較知識和區(qū)域國別研究主題等內容。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涉外婚姻、跨境留學、難民移動和人才爭奪等人員的全球流動現(xiàn)象愈加普遍。出入境管理工作因此日益復雜,其社會影響也更加深刻和廣泛。因此,出入境管理者需要更多學科知識的支撐。為滿足上述培養(yǎng)目標,“出入境管理”課程可從國際關系學、國際法學等學科中吸收理論成果,豐富知識,增加教學內容的高階性,提高學習挑戰(zhàn)度。
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知識單元中融入國際關系學知識,旨在教會學生在國際關系的邏輯中理解出入境管理事務的地方決策和行動。適用的知識單元包括“國籍制度”“護照制度”“簽證制度”等。如在國籍、護照等章節(jié)中,引入國際關系史相關知識,介紹地緣政治語境中民族主權國家和地區(qū)是如何形成的,并強調主權概念,從而強化學生的國際理解和國家認同。在簽證相關章節(jié)中,教學團隊可引入現(xiàn)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等國際關系理論學派的觀點,引導學生從國際關系的視角分析簽證在維護主權國家核心利益方面發(fā)揮的作用,從新型大國外交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中領悟簽證政策。例如,為何健全簽證管理協(xié)調機制、簡化簽證程序、放寬簽證限制、細化簽證類別等政策,能夠創(chuàng)造“移民人口紅利”?為何嚴格簽證簽發(fā)、留存人體生物識別信息、完善入境預檢機制等政策,能夠打擊各類非法出入境活動,提高安全風險防控能力?[6]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反映并作用于現(xiàn)代國際關系。在課程中引入國際關系學理論,能夠培養(yǎng)學生在全球視野中加深對出入境管理工作的認識,包括服務國家人才戰(zhàn)略,促進經濟發(fā)展,對接國家安全戰(zhàn)略,維護國家安全等,從而提高學生對政策的作用與風險的評估能力。
在知識單元中融入國際法學知識,旨在夯實學生理解和運用相關法律的基礎,培養(yǎng)有效開展國際合作的能力。在傳統(tǒng)的國籍制度、護照制度和簽證制度等知識單元中,教師可介紹與出入境管理相關的國際法(國際公約),深入闡釋我國借鑒國際法和國際條約、對接國際慣例、改革出入境管理的法制化歷程,加深學生對我國出入境管理立法指導思想、制度設計及改革趨勢的理解,樹立在國際習慣規(guī)則的框架之中制定政策、銜接國內法律和國際條約的意識,提高政策理解能力和政策執(zhí)行能力。 此外,在“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等知識單元中還可增加難民出入境管理知識,補充介紹國際移民法等理論。
隨著恐怖活動、偷渡、走私、販毒、國際經濟詐騙等非傳統(tǒng)國家安全威脅的不斷增多,出入境管理已由單純的國內行政管理工作轉向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開展出入境管理,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同時,為順應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各國也通過加強雙邊或多邊出入境管理立法合作,締結各類互免簽證或互相簡化簽證手續(xù)協(xié)定等方式開展合作關系。作為世界上的主要大國之一,我國未來將會開展更頻繁、更深入的出入境管理國際合作,包括磋商、研討、配合、互助等。成功的國際合作關系建立在雙方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因此,出入境管理者要樹立“通過國際合作解決全球性問題和挑戰(zhàn)”的工作意識,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跨文化比較知識,為未來開展雙邊或多邊國際合作,乃至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和規(guī)范奠定基礎。
可增設出入境管理(移民)國際合作教學單元,側重介紹世界主要國家,如美、德、俄、澳、日、韓、英、法、意等國的出入境管理(移民)體制機制,如管理的行為主體、組織架構、職能定位、人事制度、基本工作機制等,增進學生對出入境管理(移民)體制機制多樣性的認識,了解合作對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講授中要避免單純的舉例式介紹,而應進一步比較我國和他國出入境(移民)管理體制機制之間的共性和差異,介紹我國與該國之間的合作現(xiàn)狀,從而啟發(fā)學生認真思考出入境管理(移民)國際合作的領域、原則和程序等,并樹立規(guī)范執(zhí)法,積極開展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意識。
出入境管理屬于政策性很強的實踐體系,相應的政策和管理活動會根據(jù)國際關系和國家利益需求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換而言之,其知識體系是動態(tài)變化的。因此,有必要打破教材的局限,補充實踐領域的前沿知識,增強學習內容的跨文化性和趣味性?!敖處煵贾门c國際發(fā)展主題相關的作業(yè)與研究項目”是課程內容國際化的策略之一。[7]鑒于此,教師可以采用“引入?yún)^(qū)域國別研究主題”策略,拓展課程內容,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形成個性化的、動態(tài)的知識體系,養(yǎng)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選擇適合的知識單元,尋找該知識領域內相關國家地區(qū)的典型案例,一般選擇具有啟發(fā)、借鑒或警示價值的案例。教師以布置課外自主學習作業(yè)的形式,指導學生圍繞案例主題開展文獻閱讀和論文寫作(如表1)。
表1適用于區(qū)域國別研究性教學的知識單元和主題
引入?yún)^(qū)域國別研究主題能夠充實現(xiàn)有教材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和知識面。同時,學生能夠借鑒研究性學習提煉的域外經驗,深刻認識該區(qū)域國家出入境管理(移民)的理念、做法以及相關經驗教訓,并思考如何借鑒他山之石或前車之鑒優(yōu)化我國出入境管理。
教學活動國際化主要指在課程的實施路徑中融入國際元素的建構過程。[8]其核心指導理念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模擬真實的多元文化工作場景,幫助學生感受出入境管理工作的跨文化性,深刻理解國際化的課程內容,并提早適應工作崗位。出入境管理教學團隊可以通過開展雙語教學、模擬仿真實訓、在線開放學習等活動策略,推進課程在教學語言、教學環(huán)境、技術手段等方面實現(xiàn)國際化。
引入外語是促使課程國際化的主要途徑之一。雙語教學是一種通過兩種語言將學科知識體系進行貫穿講授和學習的教學模式,旨在使學生掌握運用兩種語言進行學科思維和表達。[9]采用雙語教學,應注重中外聯(lián)通,在國內外出入境管理(移民)語境之間搭建橋梁,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向國際社會宣傳我國的出入境管理理念和政策,“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主動國際化能力。具體策略包括指導學生研讀《出境入境管理法》的中英文對照版,學會用英文準確地翻譯、表達我國出入境管理的政策和規(guī)范;在講解出入境管理工作中的高頻專門用語時介紹對應的英文詞匯;訓練學生研讀國外有關出入境管理(移民)的政策文本。建設“出入境管理”雙語課程要根據(jù)學生的語言基礎和學習能力,把握好尺度,確保學生聽得懂、學得進、能消化、有實用。
出入境管理知識主要源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因此,在出入境管理訓練中要注重個體與國際社會的關聯(lián),創(chuàng)設國際化的實訓實踐情境,盡可能模擬多元文化/跨文化工作情境,幫助學生適應真實的國際化工作環(huán)境。組織學生實訓教學的具體策略包括:(1)在外國人聚居的社區(qū)開展調研;(2)在國際化程度高的旅游景區(qū)開展護照查驗;(3)赴各地出入境管理局實習;(4)參加重大國際性活動的邊檢實踐等。
現(xiàn)代信息手段和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是推動課程國際化的重要力量之一。[10]互聯(lián)網(wǎng)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開展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關注其他國家(地區(qū))出入境管理(移民)制度和政策變化,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養(yǎng)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職業(yè)習慣。教師可指導學生養(yǎng)成定期瀏覽港澳臺地區(qū)和外國出入境(移民)管理網(wǎng)站的習慣,學會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出入境管理(移民)行業(yè)的最新資訊,以及學會使用相關操作系統(tǒng)。此外,還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積極引入國際教學資源。如某校教學團隊運營的課程微信公眾號上設有出入境研究、出入境資訊、出入境百科等欄目,以及難民研究、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外安全等子欄目,不定期地為學生推送國外出入境管理(移民)行業(yè)的相關知識和最新動態(tài),為學生深度學習和參與科研提供了幫助。[11]
圍繞課程目標,在考核評價中納入國際化知識和能力等評價內容,是構建國際化評價方法的有效策略之一。出入境管理教學團隊可以國際化課程目標為起點,通過學生學習的預期成效,設計國際化的學業(yè)評價目標和內容,進而確定評價形式。教師要在學期伊始即向學生公布學業(yè)評價內容和形式,為學生提供國際化學習和發(fā)展方向。
如前所述,由于國際化課程目標表現(xiàn)為多個層次,相應的評價內容也應包含多個層次。如要考察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理解能力,可以測試其對出入境管理國內法律、國際法和國外出入境管理基本制度等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水平;要考察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評估學生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中模擬執(zhí)法執(zhí)勤的表現(xiàn);要考察學生的風險評估和政策理解能力,可以從他們分析和評價某一具體的出入境管理實際問題中得到判斷(見表2)。
表2國際化知識和能力的評價內容以及評價形式
不同的評價內容適合不同的評價形式?!俺鋈刖彻芾怼闭n程的過程性評價中,可以采用實訓方式考核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采用課程論文寫作的方式考察學生分析及應用等高階認知能力。在終結性評價中除采用傳統(tǒng)的記憶、判斷和理解類題型外,還可增設情境分析等非標準答案題型。同時,筆試或實訓中還可采用雙語進行考察評價。
培養(yǎng)國際化的人才需要國際化的課程。作為公安院校涉外警務專業(yè)的重要課程,在“出入境管理”課程中開展國際化建構是課程建設和發(fā)展的題中之義。教學團隊只有按照理論框架系統(tǒng)地將國際化元素整合進課程目標、內容、教學活動和評價方法各環(huán)節(jié)中,并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加以強化,整體提升課程的國際化程度,才能切實提高國際化警務人才培養(yǎng)質量。此外,“出入境管理”是本土課程國際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課程國際化建構的同時,也要注重平衡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關系,保持學生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以及中國價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