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修材
[摘要]新課程理念呼喚構(gòu)建生成性的閱讀課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精心預設、關鍵問題、有效點撥等途徑,準確抓住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獲得閱讀與思維能力的提升。這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生成性閱讀;教學策略;預設;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1—0035—02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呼喚構(gòu)建生成性閱讀課堂。構(gòu)建生成性閱讀課堂需要教師突破原來的教學局限,在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況下,敏銳地捕捉生成性問題,并進行深度挖掘,從而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由于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按部就班不同,生成性閱讀教學課堂需要教師審時度勢,抓住生成時機,并采用正確的教學策略來達到教學目的,所以課堂教學更具有活力,能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文本解讀,促進他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一、精心預設——催生課堂生成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睂φZ文教學來說也是這樣,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預設。只有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了然于胸,才能合理地預設教學難點、教學流程,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吸收、內(nèi)化語文知識,掌握語文技能,有效催發(fā)語文課堂的生成。
如,一位教師在對《姥姥的剪紙》這一課進行教學時,為了使學生能夠?qū)牙训募艏堉吧瘛备型硎?,先給學生展示了形態(tài)不一、花樣百出的剪紙(小兔和老牛、喜鵲登枝、公雞打鳴……),接著請學生用一些恰當?shù)脑~來形容它們。有的學生說:“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有的學生說:“栩栩如生,宛在眼前?!边€有的學生說:“登峰造極,大長見識?!边@時,教師總結(jié):“同學們的發(fā)言精彩絕倫。如果只用一個字來總結(jié)這些剪紙,那便是‘神。文章中的街坊鄰居在夸贊姥姥的剪紙的時候,是怎么說的呢?”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這句話,深入了解到姥姥剪紙技術(shù)是如何的“神”。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在課前的精心預設才有效地催發(fā)了課堂的生成。如果教師沒有給學生展現(xiàn)剪紙這個環(huán)節(jié),那么學生對姥姥的剪紙便沒有這么精練的概括,課堂也沒有這樣妙趣橫生了。
二、借助問題——推進課堂生成
在閱讀課堂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導讀問題促進課堂生成,讓閱讀教學更高效。
(一)借助導讀問題,引導閱讀思考
由于課堂教學的過程存在諸多變數(shù),教師應當敏銳發(fā)現(xiàn)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從“摸不著頭緒”到“醍醐灌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一位教師在對《生命橋》這一課進行教學時,請一名學生大聲朗讀第二段。當讀到“當年輕羚羊在空中下墜時,奇跡出現(xiàn)了。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xiàn)在年輕羚羊的蹄下……”時,有個學生情不自禁說了一句:“‘剛好,怎么這么巧?”教師并未批評這名插嘴的學生,而是請學生繼續(xù)讀完后,并提出問題:“在朗讀的時候,有位同學發(fā)表了他的看法。課文中提到的‘剛好是真的湊巧嗎?請同學們回顧一下課文,說說自己的看法。”通過閱讀,一部分學生認為這就是偶然;而有的學生認為不是,因為年輕的羚羊在跳向?qū)γ鎽已聲r,如果沒有老羚羊“剛好”在下面,年輕羚羊根本不可能得救,這明顯同文章的意思不符,所以應該是老羚羊故意這么做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老羚羊的犧牲精神。教學中,教師能夠抓住學生的隨意插嘴這一課堂生成,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討,使學生明白了這個“剛好”背后隱藏著的老羚羊甘于奉獻的精神。
可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及時抓住時機,激發(fā)學生的熱情,鼓勵學生去思考,這樣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借助追問導讀,深入文本理解
為了活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教師要在課堂上使用“追問”這一手段。追問,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繼續(xù)提出更深一層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追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例如,《剪枝的學問》這篇文章的末尾有這樣的一句話:“我又驚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時說的那番話,還真有道理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王大伯家的桃子長得怎么樣?你是從文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這些呢?王大伯為什么有‘遠近聞名的種桃能手的美稱呢?閑枝如果不剪,那么王大伯的桃子會不會還是這么好呢?”在學生思考回答這些問題后,教師再繼續(xù)追問:“你從王大伯剪枝的學問里,領悟到了什么?”在教師進一步追問下,學生領悟到只有去粗才能取精,生活中需要摒棄壞習慣才能夠健康成長的道理。
在閱讀教學中,追問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教師課前對課堂內(nèi)容有一定的預設,但是也要根據(jù)課堂發(fā)展和學生的學習需要的變化,在適當?shù)臅r間、情境下進行追問。這樣,既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課堂變得精彩紛呈。
三、有效點撥——轉(zhuǎn)化課堂生成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對課堂生成進行有效點撥,使之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促進學生個性解讀能力的提升。
(一)借助有效點拔,引發(fā)閱讀爭論
不同的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因此不免產(chǎn)生互相矛盾的觀點。此時,教師不應該制止學生,而應該鼓勵學生去探究、討論,從而真正弄明白文章的含義。
例如,《愛之鏈》這篇課文講述了喬依熱心幫助老婦人修好了車,并且分文不取的故事。對此,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認為,喬依這樣做太傻了,他幫助老婦人修好了車,錢是他的報酬,所以理所應當拿;有的學生則認為,喬依是在助人為樂,這樣的報酬是不應該拿的。此時,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于是,學生暢所欲言:“喬依就因為工廠倒閉而窮困潦倒,拿錢可以補貼家用,改善生活?!薄白鋈藨摕嵝膸椭耍┲兴吞?,這是一種美德……”在爭論中,學生對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思想認識也得到了提升。
當學生對文章有了爭議時,教師要鼓勵他們思考,引導他們對問題進行討論,并且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這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有效點拔,調(diào)整思維偏差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理解問題時,可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此時,教師要依據(jù)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靈活地調(diào)整,畫龍點睛,以達到促進課堂有效生成的目標。
例如,《掌聲》這篇課文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小英害怕上臺演講,于是同學們通過掌聲鼓勵她。教學時,有一個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我不喜歡小英班上的那些同學。他們之前干嗎去了呀?這些人以前肯定對小英不友好?!憋@然,學生對文章產(chǎn)生了十分明顯的誤解。于是,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同學們再讀一次課文,想一想是小英總希望自己被同學們遺忘,還是同學們本身對小英不友善呢?”通過閱讀課文,學生會發(fā)現(xiàn)文中提到“她總是默默坐在……她不愿意讓人看到……”體會到這是小英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其他同學在排擠小英。這樣,達到了促進課堂生成的目的。
在上面的例子中,當學生的觀點偏離了原文的內(nèi)容時,教師很巧妙地進行了點撥。這樣,不僅改變了學生對文章的認知,還達到了促進課堂生成的目的。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打造生成性閱讀課堂十分重要,它彰顯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當學生產(chǎn)生疑問時,教師要尊重學生,考慮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準確抓住課堂生成的資源,巧妙地進行捕捉,并有效處理,從而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責編 韋雄)